四月中旬。
天津地區連續30天未下雨。旱情顯得非常嚴峻。
好在葛沽農場水庫灌溉係統完善,加上農田之間挖了100多口水井,利用風車提水將地下水汲取用於灌溉,勉強覆蓋了50萬畝田地。
而葛沽農場普及了仙家肥,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斷進行施肥,令今年農作物的長勢超過了去年。
而今年的葛沽農場,除了重視糧食產量,也適量的增加了經濟作物的播種麵積。
50萬畝的農場中,馬鈴薯種植麵積20萬畝,紅薯種植麵積10萬畝,稻、麥種植麵積10萬畝,棉花種植麵積5萬畝。蚯蚓養雞項目5000畝,養雞30萬、鴨10萬隻。
除此之外,還從西洋商人手中引進了辣椒、煙草等等新的經濟作物,充分開發農場的經濟效益。
煙草暫且不說,光是辣椒就是一種非常有盈利前景的經濟作物。事實上一旦辣椒的烹飪作用被發現,估計辣椒種植麵積有限的時代,將會是暴利的經濟作物。
穿越到了大明王朝一來,肖圖白在飲食享受方麵,感覺雖然吃盡山珍海味,但是也有不少的遺憾。比如——辣食缺乏!
一提到辣食,肖圖白很容易想到火鍋、辣椒、四川人喜歡吃辣等等概念。但是,明朝的四川人並未有過喜歡吃辣的傳統,因為明朝沒有辣椒。或者說,辣椒在17世紀僅僅作為一門花園裏的觀賞植物。在明朝後期被少量引進,但是從沒有人嚐試食用辣椒。
明朝的辣味調料是匪夷所思是——茱萸!
沒錯,就是九月九日重陽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種茱萸。
茱萸是在後世主要是作為一種中藥材,但是在古代沒有引進辣椒的年代,茱萸由於有點辣味而被當做調料。當然了,茱萸含有的辣椒素很淡,與辣椒是不能相提並論,而且還帶有中藥材的苦澀味。肖圖白嚐過了茱萸後,便非常懷念辣椒。
事實上,辣椒真正發光發熱,成為中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卻是從清朝中期開始。至於四川人喜歡吃辣椒的傳統,卻是從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產生。最喜歡吃麻辣食品的四川人,在明朝時期還未吃過辣椒呢……
於是,辣椒種苗被肖圖白列入了高額懸賞,通過歐洲的商人引進這種海外作物。
一顆辣椒幼苗價格1兩銀子的高價,引進了5000株辣椒。這些辣椒被肖圖白令人精心侍弄在農場中,不斷的收集種子、擴大種植麵積。少量的辣椒,用以滿足肖圖白的口腹之欲。
總體而言,天津經濟特區的由於貫徹肖圖白的理念,在經濟和生產的體製上非常優越。
而特區通過購買海外糧食,糧庫中的糧食儲備非常儲備,能夠供應16萬人食用3年。
再加上今年農作物長勢可喜,如果順利收割,必然是豐收之年。以葛沽一年的糧食生產,便足以養活百萬人口。
但是,初夏的熱風吹拂時,田間越冬的蟲卵孵化出的蝗蟲的密度,顯然比往年多出了十倍以上……
成群的蝗蟲在田間、路邊、山野、城鎮活蹦亂跳。此時蝗蟲僅僅是去年的蟲卵孵化,並未釀成大災。
但是,每年的夏、秋季節,正是蝗蟲繁衍的旺季,一隻雌蝗蟲一次性可以產卵50個,蟲卵21天可孵化,50日左右便演化為成年的蝗蟲,而成年的蝗蟲又能夠排卵繁衍。也就是說待到農作物成熟之前,土壤中更多蟲卵孵化,蝗蟲的數量會增長幾十倍……
無農不穩!
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滅的道理。
麵對農業生產所麵臨的旱、蝗災情,經濟特區官僚們,也緊急的磋商辦法。
“唯今之季,隻有萬眾一心,將滅蝗當成頭等大事!”肖圖白叮囑說道,“農場中,要讓雞鴨發揮出蝗蟲天敵的作用。雞鴨食蝗,減少蝗蟲密度。除此之外,政府籌建‘滅蝗小組’,用金錢鼓勵民眾殺蝗、滅蝗!也鼓勵民眾飼養雞鴨,可以提高食蝗雞、食蝗鴨的采購價格。”
經濟特區非常重視1萬5000軍人、2萬學生的營養補充。
軍隊三餐食肉,家禽肉食雖然不占據主要的肉食攝入比例,但是必要的時候,家禽也可以成為軍隊的主要肉食。而特區接受5年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的學生,政府免費提供早餐、午餐,早餐中至少有一個雞蛋,午餐中有3兩肉食。
這樣的營養攝入,使得正在長身體的特區兒童們,身高、體魄發育,將會比之父輩們擁有巨大的優勢。
“鼓勵百姓滅蝗,政府獎勵標準是多少?”天津特區文官之首將岸問道。
肖圖白胸有成竹道:“每斤蝗蟲2文錢,1兩銀子便能夠收200斤蝗蟲。假設收購2000萬斤蝗蟲可將蝗災消滅無無形中,也不過多花費10萬兩銀子。而鼓勵百姓養殖雞鴨食蝗,更是省時省力。隻要將雞鴨放養,取之不盡的蝗蟲作為飼料。對付蝗蟲,其實有的是辦法,隻要有決心滅蝗,皆是能克服蝗災!”
將岸笑道:“善!”
事實上,利用雞鴨食蝗蟲的特性滅蝗,哪怕是在21世紀也是常用的手段。一個農業縣,如果放養數百萬隻雞鴨,利用雞鴨食蝗,完全可以克製蝗災。而雞鴨食蝗蟲,也是天然環保,不像使用化學藥品那般產生汙染、毒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了,肖圖白滅蝗也僅是在特區展開,至多兼顧天津十多個州縣的利益。至於山東、直隸、河南等等地區,卻是顧不上了。畢竟,這種大麵積的蝗災治理,不但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需要充分的動員民間力量配合滅蝗。
事實上,明朝普通的農民的很愚昧的,哪怕讀書人知道唐朝時候就有姚崇滅蝗的典故,但是普通的百姓遇到蝗災,和唐朝時期的愚民沒有什麽區別,依然用祭拜“蝗神”這種愚昧到極點的方式應對蝗災。
而天津地區,民智雖然不能與後世科學昌明時期相比。但是,肖圖白利用百姓對自己的“迷信”,來對抗更加荒誕不經的“蝗神”崇拜的迷信。
拜蝗神,其實是一種奴性迷信,更是讓百姓道德和倫理是非喪失的一種迷信。試想蝗蟲吃光是禾苗莊家,應該是農民的生死大敵。但是軟弱的老百姓,不但不去用實際行動消滅蝗蟲,反而哀求、祭拜所謂的“蝗神”,豈不是麻木到了極點。
隨著肖圖白政府的全力宣傳動員,特區當地的開始展開轟轟烈烈的“滅蝗運動”。一時間,城裏、鄉下,無數個百姓開始用各種簡陋的紗網、布網投入對蝗蟲的捕捉。
不但特區的百姓大力的捕殺蝗蟲,而且特區周邊的百姓,也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的將捕捉的蝗蟲,送到特區官府收取蝗蟲的地點換取一些錢財。
事實上,撲捉蝗蟲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名勞動力使用網具捕捉蝗蟲。一天至多能夠捕捉三五斤的蝗蟲,換取不到十文錢的收入。
但是,特區的官府思想宣傳攻勢連綿,告訴百姓,殺滅蝗蟲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蝗災爆發,禾苗莊家皆會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吞噬。
而齊心合力捕捉蝗蟲,殺滅蝗蟲,不但能夠保住自家的農作物的收成,而且捕捉的蝗蟲也能換取一些零用錢補貼家用。經過充分思想宣傳的農民,全家老少齊上陣,在田間、山野中用各種布、網捕捉蝗蟲,按照普通的一家三四口人的能力,一天能夠捕獲十多斤蝗蟲,也能夠換取二三十文錢。
對於特區的城市工人階級來說,這種酬勞並不誘人。但是,對於特區周邊地區的人均侍弄兩三畝田,一年忙到頭隻能獲得百來斤糧食的佃農們來說,卻是一筆不菲的收益。所以,滅蝗行動展開後,捕捉蝗蟲的主力軍,卻並不是特區的百姓,而是特區周圍的佃農們。
特區政府“滅蝗小組”在整個特區設立了20多個辦事處,每天收取20多萬斤蝗蟲。付出40多兩銀子。不過,隨著天氣逐漸炎熱,更多蝗蟲孵化,每天收取的蝗蟲數量開始逐漸的增多。
當然了,底層百姓積極捕捉蝗蟲,而中戶、大戶人家卻是並不願這麽大費周折獲得辛苦錢,而是紛紛開始飼養家禽。
整個天津地區,飼養的雞鴨數量是超過50萬隻的。蝗蟲數量在增多,而雞鴨也在不斷的成長、孵化。
雞鴨食蝗、百姓捕蝗。
這一係列的措施,使得天津地區在黃河南岸蝗災爆發時期,成為了一座不受蝗災影響的淨土。
當然了,天津卓有成效的滅蝗抗災,保住了農業的收成,並且養肥了百多萬隻家禽,經濟成效明顯。這一係列的措施、經驗,皆是被特區官員廣為宣傳,在大明讀書人群體,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經濟特區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
後來,大明王朝每逢蝗災,地方的知識分子和望族,皆是借鑒天津滅蝗經驗,將蝗災的威脅控製在可控的範圍內。
天津地區連續30天未下雨。旱情顯得非常嚴峻。
好在葛沽農場水庫灌溉係統完善,加上農田之間挖了100多口水井,利用風車提水將地下水汲取用於灌溉,勉強覆蓋了50萬畝田地。
而葛沽農場普及了仙家肥,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斷進行施肥,令今年農作物的長勢超過了去年。
而今年的葛沽農場,除了重視糧食產量,也適量的增加了經濟作物的播種麵積。
50萬畝的農場中,馬鈴薯種植麵積20萬畝,紅薯種植麵積10萬畝,稻、麥種植麵積10萬畝,棉花種植麵積5萬畝。蚯蚓養雞項目5000畝,養雞30萬、鴨10萬隻。
除此之外,還從西洋商人手中引進了辣椒、煙草等等新的經濟作物,充分開發農場的經濟效益。
煙草暫且不說,光是辣椒就是一種非常有盈利前景的經濟作物。事實上一旦辣椒的烹飪作用被發現,估計辣椒種植麵積有限的時代,將會是暴利的經濟作物。
穿越到了大明王朝一來,肖圖白在飲食享受方麵,感覺雖然吃盡山珍海味,但是也有不少的遺憾。比如——辣食缺乏!
一提到辣食,肖圖白很容易想到火鍋、辣椒、四川人喜歡吃辣等等概念。但是,明朝的四川人並未有過喜歡吃辣的傳統,因為明朝沒有辣椒。或者說,辣椒在17世紀僅僅作為一門花園裏的觀賞植物。在明朝後期被少量引進,但是從沒有人嚐試食用辣椒。
明朝的辣味調料是匪夷所思是——茱萸!
沒錯,就是九月九日重陽節,“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種茱萸。
茱萸是在後世主要是作為一種中藥材,但是在古代沒有引進辣椒的年代,茱萸由於有點辣味而被當做調料。當然了,茱萸含有的辣椒素很淡,與辣椒是不能相提並論,而且還帶有中藥材的苦澀味。肖圖白嚐過了茱萸後,便非常懷念辣椒。
事實上,辣椒真正發光發熱,成為中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卻是從清朝中期開始。至於四川人喜歡吃辣椒的傳統,卻是從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產生。最喜歡吃麻辣食品的四川人,在明朝時期還未吃過辣椒呢……
於是,辣椒種苗被肖圖白列入了高額懸賞,通過歐洲的商人引進這種海外作物。
一顆辣椒幼苗價格1兩銀子的高價,引進了5000株辣椒。這些辣椒被肖圖白令人精心侍弄在農場中,不斷的收集種子、擴大種植麵積。少量的辣椒,用以滿足肖圖白的口腹之欲。
總體而言,天津經濟特區的由於貫徹肖圖白的理念,在經濟和生產的體製上非常優越。
而特區通過購買海外糧食,糧庫中的糧食儲備非常儲備,能夠供應16萬人食用3年。
再加上今年農作物長勢可喜,如果順利收割,必然是豐收之年。以葛沽一年的糧食生產,便足以養活百萬人口。
但是,初夏的熱風吹拂時,田間越冬的蟲卵孵化出的蝗蟲的密度,顯然比往年多出了十倍以上……
成群的蝗蟲在田間、路邊、山野、城鎮活蹦亂跳。此時蝗蟲僅僅是去年的蟲卵孵化,並未釀成大災。
但是,每年的夏、秋季節,正是蝗蟲繁衍的旺季,一隻雌蝗蟲一次性可以產卵50個,蟲卵21天可孵化,50日左右便演化為成年的蝗蟲,而成年的蝗蟲又能夠排卵繁衍。也就是說待到農作物成熟之前,土壤中更多蟲卵孵化,蝗蟲的數量會增長幾十倍……
無農不穩!
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滅的道理。
麵對農業生產所麵臨的旱、蝗災情,經濟特區官僚們,也緊急的磋商辦法。
“唯今之季,隻有萬眾一心,將滅蝗當成頭等大事!”肖圖白叮囑說道,“農場中,要讓雞鴨發揮出蝗蟲天敵的作用。雞鴨食蝗,減少蝗蟲密度。除此之外,政府籌建‘滅蝗小組’,用金錢鼓勵民眾殺蝗、滅蝗!也鼓勵民眾飼養雞鴨,可以提高食蝗雞、食蝗鴨的采購價格。”
經濟特區非常重視1萬5000軍人、2萬學生的營養補充。
軍隊三餐食肉,家禽肉食雖然不占據主要的肉食攝入比例,但是必要的時候,家禽也可以成為軍隊的主要肉食。而特區接受5年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的學生,政府免費提供早餐、午餐,早餐中至少有一個雞蛋,午餐中有3兩肉食。
這樣的營養攝入,使得正在長身體的特區兒童們,身高、體魄發育,將會比之父輩們擁有巨大的優勢。
“鼓勵百姓滅蝗,政府獎勵標準是多少?”天津特區文官之首將岸問道。
肖圖白胸有成竹道:“每斤蝗蟲2文錢,1兩銀子便能夠收200斤蝗蟲。假設收購2000萬斤蝗蟲可將蝗災消滅無無形中,也不過多花費10萬兩銀子。而鼓勵百姓養殖雞鴨食蝗,更是省時省力。隻要將雞鴨放養,取之不盡的蝗蟲作為飼料。對付蝗蟲,其實有的是辦法,隻要有決心滅蝗,皆是能克服蝗災!”
將岸笑道:“善!”
事實上,利用雞鴨食蝗蟲的特性滅蝗,哪怕是在21世紀也是常用的手段。一個農業縣,如果放養數百萬隻雞鴨,利用雞鴨食蝗,完全可以克製蝗災。而雞鴨食蝗蟲,也是天然環保,不像使用化學藥品那般產生汙染、毒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了,肖圖白滅蝗也僅是在特區展開,至多兼顧天津十多個州縣的利益。至於山東、直隸、河南等等地區,卻是顧不上了。畢竟,這種大麵積的蝗災治理,不但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需要充分的動員民間力量配合滅蝗。
事實上,明朝普通的農民的很愚昧的,哪怕讀書人知道唐朝時候就有姚崇滅蝗的典故,但是普通的百姓遇到蝗災,和唐朝時期的愚民沒有什麽區別,依然用祭拜“蝗神”這種愚昧到極點的方式應對蝗災。
而天津地區,民智雖然不能與後世科學昌明時期相比。但是,肖圖白利用百姓對自己的“迷信”,來對抗更加荒誕不經的“蝗神”崇拜的迷信。
拜蝗神,其實是一種奴性迷信,更是讓百姓道德和倫理是非喪失的一種迷信。試想蝗蟲吃光是禾苗莊家,應該是農民的生死大敵。但是軟弱的老百姓,不但不去用實際行動消滅蝗蟲,反而哀求、祭拜所謂的“蝗神”,豈不是麻木到了極點。
隨著肖圖白政府的全力宣傳動員,特區當地的開始展開轟轟烈烈的“滅蝗運動”。一時間,城裏、鄉下,無數個百姓開始用各種簡陋的紗網、布網投入對蝗蟲的捕捉。
不但特區的百姓大力的捕殺蝗蟲,而且特區周邊的百姓,也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的將捕捉的蝗蟲,送到特區官府收取蝗蟲的地點換取一些錢財。
事實上,撲捉蝗蟲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名勞動力使用網具捕捉蝗蟲。一天至多能夠捕捉三五斤的蝗蟲,換取不到十文錢的收入。
但是,特區的官府思想宣傳攻勢連綿,告訴百姓,殺滅蝗蟲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蝗災爆發,禾苗莊家皆會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吞噬。
而齊心合力捕捉蝗蟲,殺滅蝗蟲,不但能夠保住自家的農作物的收成,而且捕捉的蝗蟲也能換取一些零用錢補貼家用。經過充分思想宣傳的農民,全家老少齊上陣,在田間、山野中用各種布、網捕捉蝗蟲,按照普通的一家三四口人的能力,一天能夠捕獲十多斤蝗蟲,也能夠換取二三十文錢。
對於特區的城市工人階級來說,這種酬勞並不誘人。但是,對於特區周邊地區的人均侍弄兩三畝田,一年忙到頭隻能獲得百來斤糧食的佃農們來說,卻是一筆不菲的收益。所以,滅蝗行動展開後,捕捉蝗蟲的主力軍,卻並不是特區的百姓,而是特區周圍的佃農們。
特區政府“滅蝗小組”在整個特區設立了20多個辦事處,每天收取20多萬斤蝗蟲。付出40多兩銀子。不過,隨著天氣逐漸炎熱,更多蝗蟲孵化,每天收取的蝗蟲數量開始逐漸的增多。
當然了,底層百姓積極捕捉蝗蟲,而中戶、大戶人家卻是並不願這麽大費周折獲得辛苦錢,而是紛紛開始飼養家禽。
整個天津地區,飼養的雞鴨數量是超過50萬隻的。蝗蟲數量在增多,而雞鴨也在不斷的成長、孵化。
雞鴨食蝗、百姓捕蝗。
這一係列的措施,使得天津地區在黃河南岸蝗災爆發時期,成為了一座不受蝗災影響的淨土。
當然了,天津卓有成效的滅蝗抗災,保住了農業的收成,並且養肥了百多萬隻家禽,經濟成效明顯。這一係列的措施、經驗,皆是被特區官員廣為宣傳,在大明讀書人群體,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經濟特區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
後來,大明王朝每逢蝗災,地方的知識分子和望族,皆是借鑒天津滅蝗經驗,將蝗災的威脅控製在可控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