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 作者:簡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得不說的幾句多餘的話,設想一下,這本嚴肅的教育反腐類小說,在到處是“二奶”、“三角戀”、“同居”、“美少婦”、“試婚”等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漫天飛舞的言情小說中,能不能殺出重圍呢?再設想一下,如果將這部小說的書名改為《一個大學男教師的手記》,又會是啥結果呢?
一生看過的各種各樣的小說無數,國外的有“莎托”(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風格的,國內的有“茅巴”(茅盾,巴金)特色的,最近流行的是什麽“哈韓”之青春校園格調的,對後者,盡管無大興趣,但為了探索,也忙裏偷閑看了幾本。
看小說最大的體會是“累”,因為我常常不能深入到情節中,與書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而是不由自主地遊離於小說所營造的情景氛圍之外,去漫無邊際地思考其他的奇奇怪怪的問題:作者為何不吝篇幅地去描寫一個人的容貌?也就是精心刻畫一個人的五官長相?可惜的是,對我來說,無論作者怎樣妙筆生花在一個人的外貌上大做文章,那書中人物的形象在我頭腦中都不能清晰地呈現出來,也就是我根本想象不出那人物的具體模樣。頂多是一些抽象的符號——眼大還是眼小,鼻挺還是鼻塌,嘴正還是嘴歪,個高還是個矮?畢竟文字不同於照片,靠一串方塊字的堆砌,難以成就一個個活生生的形象。第二個疑問就是對“無巧不成書”的反感,生活中哪有這樣多的巧事?這不明擺著是捏造的嗎?還有最倒胃口的就是人物內心的描寫,你怎麽知道別人肚子裏的花點子?每當看到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描寫時,我就看不下去了,因為我感到了故事的虛假。此外,我還沒有興趣讀冗長的借景抒情的描寫,盡管那語言很優美,很華麗,很動人,卻打動不了我的心,總覺得那些描寫完全可以省去,可以在你的散文、隨筆裏麵去盡情發揮。
因為傳統小說中,總是不能脫離上麵四點的點綴,故看文學小說,遠沒有讀“報告文學”、“紀實小說”,甚至幹脆就是“新聞報道”來得更帶勁兒,不管它們是否真正屬實,至少感覺上是真實的。
於是,我開始構思一部擺脫了傳統小說元素束縛的,沒有那些個零零碎碎的“毛病”(外貌、心理、景物的描寫,還有一係列的巧事的發生)的“純小說”(也可以叫“裸小說”,它沒有華麗的外包裝)。
這部小說,取材於一個普通大學,這是我熟悉的生活,無論怎樣探索,都不能涉足自己都陌生的領域。故事是平凡的,情節也是簡單的,敘述是平淡輕靈的,總之,一切看起來都很原始,樸素,好像是原原本本地臨摹生活,除了描寫事情的經過就是人物的對白,去除了修飾渲染點綴等等可有可無的累贅的東西,輕裝上陣。行文中,特別注重人物的對白,力爭做到讓什麽人說什麽話,而且沒有廢話——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在敘事上,也力求簡潔明白,有意減少心理活動的描寫,同時,避免“無巧不成書”的痕跡,突出“手記”的“寫實”特色,讓敘事和對白烘托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總之,要讓讀者感到這些故事確確實實發生了,故事的主人公們也確實存在,它們不是虛構的,也就是你想不相信都不行。毫無疑問,在任何情況下,真實,都將體現文藝作品的永恆的生命力。
但是,一部小說不能沒有意義,不能不給人以思考或啟迪,這是小說擔當的不可推卸的曆史重任。所以,我注意到這個問題,盡量在平淡的敘述的表層下麵,埋藏一股股湧動的“暗流”,使之達到或接近達到讀者的內心世界,與讀者進行交流,讓他們產生共鳴。
小說完成之後,又過了兩個月,“趙麗華”及其詩作被惡搞的事情發生了。當我第一次讀趙麗華的詩時,也被那詩的“簡陋”驚呆了。甚至還在網上調侃了一通她的名詩——《一個人在田納西》:“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不少網友,也認為這不是詩,就是一句少油沒鹽的話,打了四個迴車符號形成的。
其實,在我也“善搞”了趙麗華的詩作後,沒有幾天,就開始喜歡她的詩了,這時,我並沒有把它跟我的小說《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聯係起來。就是在調侃模仿趙麗華的詩作的同時開始欣賞起她詩中的獨特的韻味——平淡、輕靈、別致,甚至讀她的詩還會產生一種奇異的快感,那種感覺用語言還形容不出來。趙麗華的詩,的確有那麽一種“功夫在詩外”的韻致。人們如何模仿她的詩,都出不來她的味道,她就恰到好處地將“毫無疑問、餡餅、天底下、好吃”這幾個元素結構在一起,構造了一首獨特的“詩”。別人拿其他元素組合,就是出不來她詩中獨有的味道。在趙麗華之前,我讀到的各種詩作也不少,有不少好詩,的的確確在潑灑濃濃的真情,揮就切切的詩美,但與趙麗華的詩作相比較,除了美也就是美了,讀過之後,也就如一股美麗的青煙飄得無影無蹤了,留不下什麽痕跡。
後來,在一個場合,讀了趙麗華一番話,突然有了強烈的共鳴:“我很想在我的詩中卸下這些負累,讓詩輕鬆一些。我們為什麽不可以輕鬆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幽默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日常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把沉重的生活輕鬆化,把複雜的世界簡單化一些呢?”再一反思自己構造《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時,不也是這樣考慮的嗎?真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呀。不同的是,她探索的更徹底一些,也就是她卸下的包袱更多一些;而我還不敢太輕靈,因為小說負載的東西更多,更重。
聯想我開始並不喜歡趙麗華的詩(盡管我在構造這部小說時,還不知道趙麗華是誰,就鬼使神差地與她不謀而合),從中可以感覺到,傳統的力量是多麽巨大,多麽可怕,它讓一個在孤獨的路上探索的人,視而不見,渾然不認另一個同路人。
不過,慶幸的是,我是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趙麗華的詩作的,這種情愫並沒有受我的探索性小說《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的影響。
當然,探索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孤獨”。趙麗華的詩作喝彩的比惡搞的人少,我的這部小說是否能夠逃脫這種命運呢?會不會大多數人急急忙忙趕赴傳統小說的盛宴,僅有少數幾個人留下來吃這碗粗茶淡飯?果真如此的話,我仍然心存感激,為這寥寥幾個知音。
我孤獨著並快樂著……
一生看過的各種各樣的小說無數,國外的有“莎托”(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風格的,國內的有“茅巴”(茅盾,巴金)特色的,最近流行的是什麽“哈韓”之青春校園格調的,對後者,盡管無大興趣,但為了探索,也忙裏偷閑看了幾本。
看小說最大的體會是“累”,因為我常常不能深入到情節中,與書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而是不由自主地遊離於小說所營造的情景氛圍之外,去漫無邊際地思考其他的奇奇怪怪的問題:作者為何不吝篇幅地去描寫一個人的容貌?也就是精心刻畫一個人的五官長相?可惜的是,對我來說,無論作者怎樣妙筆生花在一個人的外貌上大做文章,那書中人物的形象在我頭腦中都不能清晰地呈現出來,也就是我根本想象不出那人物的具體模樣。頂多是一些抽象的符號——眼大還是眼小,鼻挺還是鼻塌,嘴正還是嘴歪,個高還是個矮?畢竟文字不同於照片,靠一串方塊字的堆砌,難以成就一個個活生生的形象。第二個疑問就是對“無巧不成書”的反感,生活中哪有這樣多的巧事?這不明擺著是捏造的嗎?還有最倒胃口的就是人物內心的描寫,你怎麽知道別人肚子裏的花點子?每當看到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描寫時,我就看不下去了,因為我感到了故事的虛假。此外,我還沒有興趣讀冗長的借景抒情的描寫,盡管那語言很優美,很華麗,很動人,卻打動不了我的心,總覺得那些描寫完全可以省去,可以在你的散文、隨筆裏麵去盡情發揮。
因為傳統小說中,總是不能脫離上麵四點的點綴,故看文學小說,遠沒有讀“報告文學”、“紀實小說”,甚至幹脆就是“新聞報道”來得更帶勁兒,不管它們是否真正屬實,至少感覺上是真實的。
於是,我開始構思一部擺脫了傳統小說元素束縛的,沒有那些個零零碎碎的“毛病”(外貌、心理、景物的描寫,還有一係列的巧事的發生)的“純小說”(也可以叫“裸小說”,它沒有華麗的外包裝)。
這部小說,取材於一個普通大學,這是我熟悉的生活,無論怎樣探索,都不能涉足自己都陌生的領域。故事是平凡的,情節也是簡單的,敘述是平淡輕靈的,總之,一切看起來都很原始,樸素,好像是原原本本地臨摹生活,除了描寫事情的經過就是人物的對白,去除了修飾渲染點綴等等可有可無的累贅的東西,輕裝上陣。行文中,特別注重人物的對白,力爭做到讓什麽人說什麽話,而且沒有廢話——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在敘事上,也力求簡潔明白,有意減少心理活動的描寫,同時,避免“無巧不成書”的痕跡,突出“手記”的“寫實”特色,讓敘事和對白烘托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總之,要讓讀者感到這些故事確確實實發生了,故事的主人公們也確實存在,它們不是虛構的,也就是你想不相信都不行。毫無疑問,在任何情況下,真實,都將體現文藝作品的永恆的生命力。
但是,一部小說不能沒有意義,不能不給人以思考或啟迪,這是小說擔當的不可推卸的曆史重任。所以,我注意到這個問題,盡量在平淡的敘述的表層下麵,埋藏一股股湧動的“暗流”,使之達到或接近達到讀者的內心世界,與讀者進行交流,讓他們產生共鳴。
小說完成之後,又過了兩個月,“趙麗華”及其詩作被惡搞的事情發生了。當我第一次讀趙麗華的詩時,也被那詩的“簡陋”驚呆了。甚至還在網上調侃了一通她的名詩——《一個人在田納西》:“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不少網友,也認為這不是詩,就是一句少油沒鹽的話,打了四個迴車符號形成的。
其實,在我也“善搞”了趙麗華的詩作後,沒有幾天,就開始喜歡她的詩了,這時,我並沒有把它跟我的小說《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聯係起來。就是在調侃模仿趙麗華的詩作的同時開始欣賞起她詩中的獨特的韻味——平淡、輕靈、別致,甚至讀她的詩還會產生一種奇異的快感,那種感覺用語言還形容不出來。趙麗華的詩,的確有那麽一種“功夫在詩外”的韻致。人們如何模仿她的詩,都出不來她的味道,她就恰到好處地將“毫無疑問、餡餅、天底下、好吃”這幾個元素結構在一起,構造了一首獨特的“詩”。別人拿其他元素組合,就是出不來她詩中獨有的味道。在趙麗華之前,我讀到的各種詩作也不少,有不少好詩,的的確確在潑灑濃濃的真情,揮就切切的詩美,但與趙麗華的詩作相比較,除了美也就是美了,讀過之後,也就如一股美麗的青煙飄得無影無蹤了,留不下什麽痕跡。
後來,在一個場合,讀了趙麗華一番話,突然有了強烈的共鳴:“我很想在我的詩中卸下這些負累,讓詩輕鬆一些。我們為什麽不可以輕鬆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幽默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日常一些呢?我們為什麽不可以把沉重的生活輕鬆化,把複雜的世界簡單化一些呢?”再一反思自己構造《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時,不也是這樣考慮的嗎?真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呀。不同的是,她探索的更徹底一些,也就是她卸下的包袱更多一些;而我還不敢太輕靈,因為小說負載的東西更多,更重。
聯想我開始並不喜歡趙麗華的詩(盡管我在構造這部小說時,還不知道趙麗華是誰,就鬼使神差地與她不謀而合),從中可以感覺到,傳統的力量是多麽巨大,多麽可怕,它讓一個在孤獨的路上探索的人,視而不見,渾然不認另一個同路人。
不過,慶幸的是,我是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趙麗華的詩作的,這種情愫並沒有受我的探索性小說《一個大學女教師的手記》的影響。
當然,探索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孤獨”。趙麗華的詩作喝彩的比惡搞的人少,我的這部小說是否能夠逃脫這種命運呢?會不會大多數人急急忙忙趕赴傳統小說的盛宴,僅有少數幾個人留下來吃這碗粗茶淡飯?果真如此的話,我仍然心存感激,為這寥寥幾個知音。
我孤獨著並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