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賓主盡歡,酒盡而散,送走了李白等人,忽見安碧如還在,唐公子麵露驚訝,很欠揍地說道:“咦?


    安小姐,你如何還沒走啊?


    這天色都晚了,莫非你想留住不成?”


    安碧如氣得柳眉倒豎,恨得牙直癢癢,想來他二人有些時日沒見了,來時她以為唐雲即便沒有很多話要對她說,對她也要比往日客氣些。


    孰知唐公子見到她時,似乎不見絲毫驚喜之色,從見麵到現在,對她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


    這也就算了,臨到分手時,又突然來了這麽一句,安小姐原本心情就鬱鬱的,忽聽這話,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齒。


    然而不說唐夫人在場,還有玉素,以及山莊的幾個下人,安小姐性子再烈,也不好當場發作。


    “唐公子此言,莫非是婉言留住麽?”


    安小姐笑眯眯地說道,“盛情難卻,既然公子都說了,那本小姐就勉為其難地在莊上住下了。”


    唐雲:“……”我說錯什麽了麽?


    見唐雲一臉懵懂,安小姐哈哈笑起來,偷偷衝他擠眉弄眼,好似在說“氣死你”!但凡能氣到唐雲,打擊唐雲,但凡能讓不開心的事,都是安小姐以為最痛快的事!菊園鬥詩一事,天色未黑,已然傳到了李隆基耳中,傳者不是別個,正是國子監祭酒趙玄默。


    趙玄默乃是廣平王殿下的侍讀,皇帝老兒今日李豫入宮,要考究他的學問,老師也在征召之例。


    考究孫子的學問,不過是皇帝老兒的借口,實際上不過是閑得悶了,想找個解悶兒。


    原本皇帝老兒早與貴妃約好,今日也要去菊園賞菊的,然貴妃娘娘近日然恙,出遊之事隻能作罷。


    別以為給皇帝老兒解悶是小事兒,放眼整個朝堂,能給皇帝老兒解悶的人屈指可數。


    楊國忠和虢國夫人自然在例,但今日是重陽節,他們都是家主,不好將他們召到宮中來。


    唐雲雖有趣,但在皇帝老兒眼中,此子極不好伺候,搞不好不僅解不了悶,反倒惹一肚子氣。


    想來想去,皇帝老兒就想到了孫子李豫,也隻有李豫了。


    說來也奇怪,李隆基不喜皇太子,對皇太子李亨那是嚴防死守,稍有風吹草動,輕則訓斥,重則禁足。


    身為皇太子的李亨甚感悲哀,他也是年近不惑之人了,不僅沒當上皇帝,還處處招致父皇的戒備,打不了狐狸,反倒是惹了一身騷。


    也好在李亨一直謹慎小心,唯恐因此招致禍患,父皇在同一天一口氣殺掉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可不想成為那第四個。


    說來李亨也是可憐,千乘之尊,卻日日擔驚受怕,生怕哪一天皇帝老兒又聽信誰的讒言,一怒之下就來個賜死。


    這他娘的誰受得了!但更可悲的是,就連李亨自己都不曉得,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李亨終於在肅州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然而六年後,他就一命嗚唿了。


    好容易熬到了頭,當上了皇帝,可寶座都還做熱乎就一命嗚唿了。


    況且那六年之內,天下紛亂,兵戈四起,李亨哪裏享過什麽福?


    李隆基越老,疑心越重,生怕皇太子太心急,哪天突然逼他退位了,因此這二人雖為父子,其實比仇人對仇人的戒備心還重。


    可奇怪的是,李豫乃是李亨之子,皇帝老兒卻是對這個孫子十分寵愛。


    不過仔細想來,也不難理解。


    除非皇太子提前薨了,不然皇位怎麽著也輪不到李豫的頭上,既無利益牽扯,李隆基對孫子李豫自然沒有必要提防了。


    再加之李豫能文能武,有太宗遺風,李隆基是打心裏喜歡這個皇孫。


    一看到李豫,他就能想起年輕時的自己,說白了,李隆基是在孫子身上尋找逝去的青春年華。


    在楊玉環身上,李隆基尋找的同樣是逝去的青春年華。


    而他在合煉院的丹爐裏所尋找的,也不過如此。


    明則考究,實則解悶,趙玄默一代鴻儒,李隆基對此人也頗為敬重,三人於山池園中敘話。


    趙玄默自然而然就提及了菊園鬥詩之事,一聽鬥詩,廣平王殿下頓時興致勃發,請老師詳說鬥詩之事。


    趙玄默今日因為見到唐雲,讀到了那篇神作,此時迴想起來,仍覺得餘味不覺。


    因此敘說得也十分有感情,祖孫二人不覺見竟聽的入神了。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趙玄默講完,再一次朗聲誦出了唐雲的詩作。


    不錯,現在這詩的確是他的了。


    原本是此詩乃是衝天將軍黃巢當年入長安應試落第後所作,詩題為《不第後賦菊》,但它現在的詩題卻成了《重陽賦菊》。


    “好一句我花開後百花殺,似這等雄壯氣概,豈是那猴子吟得出來的?”


    李隆基眉梢微皺,麵露疑惑。


    此詩的確堪稱神作,隻是以他對唐雲的了解,卻有些不敢相信是唐雲所作。


    唐雲是“紅豆生南國、春來花幾支”的調調,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調調,而此詩的風調卻是雄渾霸氣,氣勢衝天,有王者風範。


    因此李隆基完全無法想象這是從唐雲口中吟唱出來的,但若非是他所作,又是何人所作呢?


    以李隆基的學識,他知道這不是古人的名作,亦非當代的名作,很顯然這是一篇時人的新作。


    而李豫卻沒有皇爺爺想得多,他隻知道這詩作得實在是好,尤其喜歡“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句。


    此尾聯不僅氣勢雄渾,且想象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學生不才,未能盡悟此詩的妙處,還請先生為學生講論一二。”


    李豫倒也不是自謙,他的確有些疑惑。


    李隆基笑看著皇孫,說道:“你如此好學,不僅先生高興,爺爺也甚感欣慰。”


    說著抬頭看向趙玄默,“先生今日親見唐雲鬥詩,不如就為朕和皇孫講論講論何如?”


    “既然是陛下之命,老朽便不揣淺陋,班門弄斧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首席美食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不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不成並收藏大唐之首席美食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