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別打岔,帥不帥這時我們都會把目光轉向他,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對他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要注意的東西沒有任何準備(因為他是突然出現的嘛),也沒有明確的認識任務(管他是誰呢),這便是“不隨意注意”,就是不用心的消極被動式的注意。這種注意不需要我們的意誌做努力,而是單純的對刺激物本身做出的條件反射。


    這時,老師開始要求我們閱讀一篇論文後站起來迴答一下自己的感受。由於認識到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得起來發言啊),我們便自覺、自動地將心理過程集中指向這篇文章的內容,積極地努力地選擇文章提供的各種信息。這時如果身邊有什麽幹擾(身邊有人捅你,讓你來看新來的帥哥),又或者學習中遇到了什麽困難,我們都會通過意誌的努力,將注意力始終保持在這篇論文上。這種情況就是“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相反,它是一種有目標的積極主動的注意,如果說動物也有“不隨意注意”的話,那麽隻有人才有“隨意注意”,很高級哦!


    但是還有一種注意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它既有“隨意注意”的目的目標,也有“不隨意注意”的不需要意誌的努力。這是一種什麽情況呢?就好比說你在織毛衣,你是努力要把它織好的(有目的),但是你又可以邊織毛衣邊聊天,邊看電視(不需要意誌的努力),那麽這種注意就是“隨意後注意”。


    作者:哦,注意原來有三種,“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後注意”。你說這個幹嗎呢?


    園長:我是想說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著注意缺陷,就是上邊的這幾個“注意”在他們那裏被搞得一塌糊塗。他們不能隻對相關的或者真實的刺激做出反應,從而導致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妄想、幻覺)的出現。


    一般來說,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在同一時刻考慮多件事情。在看書的時候,你的思維可能漂移到其他事情上,如考慮今晚吃什麽好呢?或者明天的約會穿什麽衣服好呢?我們大多數人能夠區別與當前情況相關或不相關的想法,可以消除大部分無關的想法。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隨意後注意拎得很清。


    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卻失去了這種辨別相關與不相關、真實與非真實的能力,結果他可能感覺每一個想法和形象都是相關的和真實的。


    例如,患者正試圖維持自己與朋友的談話,可是有關她在昨天晚上看到的電視節目中的內容就會插進來。與正常人不同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難以分辨信號(當前的談話)和噪音(昨晚看的電視節目),於是出現下麵這樣的狀況:


    朋友:我跟你提的那件衣服你覺得怎麽樣?


    患者:那個結局不是我喜歡的,男主角不應該死的!


    患者的迴答在途中突然接上了電視節目中的內容,並且他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已經跳入了一個與之前談話完全不相關的新話題。總之,他不能在一段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想法上,那麽就很難維持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思維和交談過程。


    心理學的成因我就說到這裏了。


    作者:說得很不錯!你說哪一類人最容易患精神分裂呢?排除一些先天的因素。


    園長:你覺得呢?


    作者:壓力過大的人?


    園長:沒錯,是壓力過大,但哪一類人生活壓力會過大呢?


    作者:夾縫中生存的人?


    園長:沒錯,就是那一類人。他們屬於城市的貧困階層,從事地位較低的職業,或者失業。


    作者:這個我很有同感。因為平時生活裏,每當我為一些瑣事愁苦鬱悶的時候,我媽就看不慣,嚷嚷著把我送到山溝裏我就舒服了,就不難受了。這點我完全讚成,前提是我打小就出生在山溝裏,從來沒來過城市。


    如果說我生於城市而你半路把我送過去的話,估計我會比現在更愁苦,就像現在很多生活在城市底層的人麵臨的窘境:山溝中的生活水平(可能有點誇張),城市的生活標準。


    於是你懂的,在山溝裏可以生活得幸福,是因為放好羊了,種好地了,我就一將功成萬事足了。如果這時你再跟我說要弄什麽時髦發型,穿什麽品牌的衣服,那就有點胡扯了,俺們村桂花的那條烏黑亮麗的大辮子就是最美的。


    在城市裏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是因為我的收入能讓我很好地享受城市為我提供的一切,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房子車子應有盡有,不為生活發愁,確切地說是不為城市標準的生活發愁。


    所以,難就難在那些生活在夾縫中的人們,上不來下不去,受著雙麵夾擊,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這種階層的生活壓力比起上麵的兩個階層來肯定要大了很多很多。


    ……


    sorry,園長,我忽視你的存在了。


    園長:沒有,你正好說出了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社會成因。


    作者:聽說患上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靠藥物來治療的?


    園長:沒錯,精神分裂症急性發作起來,必須首先服用藥物給予控製。但確實像很多人說的,精神類的藥物都很昂貴,而且對人體的副作用非常大,並且很多患者要終生服藥。


    作者:我聽說副作用有虛弱無力、口幹舌燥、視力模糊、流口水、性功能障礙、視覺障礙、體重增加或減少、便秘、女性月經不調等等。


    園長:那些還都不算什麽,至少表麵看上去不那麽明顯。有的患者服藥後會出現類似帕金森症的症狀,肌肉僵硬,麵部肌肉緊張,且嚴重顫抖和痙攣。更有甚者會出現包括舌頭、麵部、嘴和下頜的無意識運動。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咂嘴,發出吮吸的聲音,伸出舌頭,鼓腮或反複做一些古怪的動作。


    作者:哦,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好像在電視劇裏見過。那麽除了服藥以外還有哪些心理治療方法呢?


    園長:說到這個我要先跟你提一個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提到“條件反射”這個名詞你們應該會想起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吧?嗬嗬,斯金納和他不同,所以名字都不同——操作性條件反射。不同之處在哪裏呢?先來看個圖式。


    經典條件反射:刺激——反應——形成行為


    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強化——形成行為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受到環境的刺激,然後被動地對刺激做出反應,這樣形成了行為。比如狗受到肉的刺激就無助地流口水了。


    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則最初先是一種自發的行為,就是無意間做出來的,如吹口哨、站起來、小孩丟掉一個玩具又拿起一個玩具等,接著用一種手段對這個最初的動作加以強化,然後形成一種行為。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了,有一種養寵物的小箱子,箱子中配有一種裝置,可以讓寵物自己通過按壓裏麵的機關來獲取食物和水。這種行為的原理便是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自發的行為,偶爾一次按到機關)——強化(沒想到卻獲得了食物和水,很開心)——形成行為(想喝水和吃東西的時候我就去按那個機關好了)


    就是這個樣子了。


    根據他的這個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在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療中我們用到了一種所謂的“代幣製”。通過做出某些適當的行為,患者可以贏取代幣,並將這些代幣交換得到一些特權。比如通過完成指定的任務(整理床鋪等),或者與其他人進行一次正常的交談,獲得看電視或者在院子裏散步的權利。


    作者:“代幣製”讓我想起了我們玩的遊戲,在遊戲中也是通過完成一定的任務得到獎勵換取更好的裝備。


    園長:沒錯,遊戲也好,其他類似的活動也罷,都是運用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化你的動作,讓你養成某種行為習慣。


    作者:園長,我想知道除了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和積極地參與心理治療,患者的家屬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麽呢?


    園長:嗯,這個問題也是患者家屬經常問到的,那我就在這裏提幾點建議好了。


    首先,病人的家屬要有幽默感!


    作者:嗬嗬,我頭一次聽說還有這個。


    園長:覺得奇怪嗎?事實是這樣的,患者家屬在接觸患者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幽默感,以及對患者荒誕行為和想法的理解。家庭成員不要嘲笑患者,有時候反而要和他們一起笑。比如在一個家庭中,兒子總是在秋天病情複發需要住院治療,一個典型的家庭笑話就是兒子總是在醫院裏雕刻南瓜(萬聖節)。


    其次,對疾病的接受。


    接受疾病並不是意味著放棄,而是接受這種疾病不能根除的現實。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家裏人習慣這種病的存在,放寬心態,不要再遷怒於自己、患者、上天等等。隻有接受它才能很好地正視它,也才能夠真正地戰勝它。


    第三個,要保持家庭的平衡。


    照顧精神分裂症患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家庭把病人的需要放在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之上,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家庭走向破裂,因為被忽略的家庭成員可能會因此產生怨恨和敵意。家庭必須要做到既考慮到病人的需要,也要考慮其他成員的需要,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這就要求照顧病人的成員要經常變動,而不是由一個人獨自完成,這樣大家都可以體會到個中辛苦,也能更好地理解對方。


    最後,要降低現實的期望。


    如果患者在患病之前曾經擁有過一個非常光明的未來,那麽在患病的情況下,這種未來可能就不複存在了。所以家屬不能還拿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在,否則這些壓力可能會轉嫁到患者身上,使其出現嚴重的症狀。


    關於精神分裂症,我想說的就已經全部說完了。


    重口味心理室診療記錄


    網友求助


    我總是覺得我的身體裏有兩個人吵架!就像一個天使一個惡魔,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而矛盾著,有時候會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但我的思維是清晰的!身邊的人總是說我像變色龍一樣,變化多端!給點意見好嗎?挺苦惱的!


    作者解答


    很多人都會有你這樣的情況,所以不用緊張,放輕鬆。找到情緒產生的根源,自我調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口味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姚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姚堯並收藏重口味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