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在父親身上體會到了讀書的好處,所以他才會拚了命的讀書,從童生到秀才,到舉人,最終二甲及第,他做到了父親當年都沒能做到的事情。
當然了,他跟父親幼年時的條件還是不一樣的,父親七歲才去私塾讀書,家中根本就無人能夠做到父親,再加上日子過得苦,父親年幼讀書的時候,肯定也沒辦法特別專心,總還是會記掛著家裏頭的。
跟父親相比,他從小到大的條件可就要好太多了,這也多虧了父親和母親,多虧了當年勒緊褲腰帶都要供父親讀書的祖父和祖母。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道理是實實在在的,父親成了舉人之後,整個魏家的門庭都改換了,他們這些魏家人自然也都跟著沾光受益,包括村子裏頭的人也是這樣,有一些人其實跟他們家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遠了,但是照樣能夠從中得益。
魏家村出了一位舉人,眾人就仿佛是有了倚仗,不必擔心被旁的村子欺負了去。
這也是家族的重要之處,通過血緣連接起來的家族關係,比什麽東西都要牢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多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家裏的田地沒見得比他們家多多少,可就是因為有家族的底蘊在,家裏頭的藏書比他們多,小孩子讀書的時間比他們早,甚至在同等水平的情況下,這些人更有門路能夠得到名師的教導。
在步入仕途之後,那就更能夠體會到家族的重要性了,父親在官場上沒有能夠幫襯的人,所以哪怕好不容易才考到舉人,好不容易才做了官,可是一直到老了的時候,也才不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縣丞而已。
他比父親要稍稍幸運一些,一則是因為二甲進士出身,起點要比父親高,二則也是因為在京城那幾年,他也有下意識的與同年的進士交往,家族沒有底蘊,那就隻能靠友人來湊了。
他曾經無數次地為魏家人丁單薄嘆惋,祖父祖母就父親這麽一個兒子,父親呢,就隻有他和魏仁兩個孩子,在他這一輩兒上,就隻能是他們兄弟兩個人相互扶持。
相互扶持個鬼,事實上,他對魏仁這個弟弟,從小就隻能是管教和扶持,一輩子也沒等來弟弟扶持他的那一天。
別說是等弟弟來扶持他了,魏仁年輕的時候還好,雖然也沒多少上進心,但還是服管的,後來自打離開他身邊之後,娶了李氏,在燕縣那邊做起了知縣,想扶都扶不起來了,大半輩子都混吃等死。
在官場上不求上進,在家裏頭也管不住後宅,任經理是怎麽說怎麽是,想把庶長子當做嫡子教養那就放到身邊來,等李氏自個兒生了兒子,那就把原本養在膝下的孩子踢到一邊去了。
這是魏氏子弟,是個活生生、好端端的孩子,不適合吃口飽飯就能過活的畜牲,更不是一個能夠隨意拋來扔去的物件。
弟弟糊塗,李氏愚蠢。
一直到年邁的時候,魏成都沒辦法想像,如果當年李氏不是狠下心來,讓隻有十一歲的魏時千裏迢迢送嫡姐出嫁,魏時如果在十一歲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來柳州城,還不知道要在燕縣那邊遭多少罪呢。
這可是魏氏家族的‘千裏馬’、‘麒麟兒’。
魏家人丁單薄,他膝下就隻有魏定這麽一個孩子,讀書的天分雖然比他好,可是身子骨卻不怎麽樣,讀書人雖然跟武人不能相比,用不著有太過強悍的體格,但同樣也不能太過病弱,否則的話,在考場上那根本就熬不過去,更別提是把應有的水平發揮出來了。
所以在兒子身上,他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怕給孩子的壓力太多了。
魏時來柳州城的時候已經十一歲了,這個在此之前他從來都沒有見過麵的侄子,無論是學問,還是氣度,全都出乎了他的預料。
魏仁跟李氏放養出來的孩子,最近這一年多又經歷了那麽大的變故,想像當中,應當是一個性格比較怯懦的孩子,又或者是帶了些憤慨和尖銳的孩子。
可站在他麵前的這個人,光是渾身的氣度就看不出怯懦、憤慨和尖銳了,反倒更像是書香世家能夠養出來的孩子,壓根兒都不像是個孩子。
像他在京城裏認識過的出身世家的讀書人,氣質溫潤,又有著打從骨子裏透出來的自信,跟弟弟是完全不相像的,跟他這個大伯也不怎麽相像,這不像是魏家這種底蘊能夠教養出來的孩子。
蠢笨的李氏,也養不出來這樣的孩子,否則的話,李家就不是那般江河日下的局麵了。
從第一次跟這個侄子交談開始,魏成就認定了這位才是魏家下一代的領頭羊,魏家肯定能夠在魏時的帶領下,翻開嶄新的一頁。
但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想到,沒過幾年之後,他這個侄子便中了解元,年紀輕輕跑到京城去求學,拜了沈舟為師,娶了劉唐將軍的嫡長女,三元及第,入了仕途之後,那就更了不得了。
正一品的航海伯,正二品的太子少師。
那個時候,他那個侄子還不到四十歲呢。
而那個時候,他的年歲已經很大了,送走了夫人,送走了弟弟,後來又送走了李氏,送走了魏時的生母白姨娘,老一輩的人後來就隻剩下他一個了。
即便已經八十歲的高齡了,可還是捨不得死,還想活得更久一些,他想看著魏時不斷的往上走,平步青雲,也想看著整個魏氏家族越來越好,這個曾經在泥地裏刨食吃的家族,慢慢成為大靖朝的新貴,慢慢的積累底蘊,成為像沈家、白家、方家那樣的書香世家。
</br>
當然了,他跟父親幼年時的條件還是不一樣的,父親七歲才去私塾讀書,家中根本就無人能夠做到父親,再加上日子過得苦,父親年幼讀書的時候,肯定也沒辦法特別專心,總還是會記掛著家裏頭的。
跟父親相比,他從小到大的條件可就要好太多了,這也多虧了父親和母親,多虧了當年勒緊褲腰帶都要供父親讀書的祖父和祖母。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道理是實實在在的,父親成了舉人之後,整個魏家的門庭都改換了,他們這些魏家人自然也都跟著沾光受益,包括村子裏頭的人也是這樣,有一些人其實跟他們家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遠了,但是照樣能夠從中得益。
魏家村出了一位舉人,眾人就仿佛是有了倚仗,不必擔心被旁的村子欺負了去。
這也是家族的重要之處,通過血緣連接起來的家族關係,比什麽東西都要牢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多大家族的旁支子弟,家裏的田地沒見得比他們家多多少,可就是因為有家族的底蘊在,家裏頭的藏書比他們多,小孩子讀書的時間比他們早,甚至在同等水平的情況下,這些人更有門路能夠得到名師的教導。
在步入仕途之後,那就更能夠體會到家族的重要性了,父親在官場上沒有能夠幫襯的人,所以哪怕好不容易才考到舉人,好不容易才做了官,可是一直到老了的時候,也才不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縣丞而已。
他比父親要稍稍幸運一些,一則是因為二甲進士出身,起點要比父親高,二則也是因為在京城那幾年,他也有下意識的與同年的進士交往,家族沒有底蘊,那就隻能靠友人來湊了。
他曾經無數次地為魏家人丁單薄嘆惋,祖父祖母就父親這麽一個兒子,父親呢,就隻有他和魏仁兩個孩子,在他這一輩兒上,就隻能是他們兄弟兩個人相互扶持。
相互扶持個鬼,事實上,他對魏仁這個弟弟,從小就隻能是管教和扶持,一輩子也沒等來弟弟扶持他的那一天。
別說是等弟弟來扶持他了,魏仁年輕的時候還好,雖然也沒多少上進心,但還是服管的,後來自打離開他身邊之後,娶了李氏,在燕縣那邊做起了知縣,想扶都扶不起來了,大半輩子都混吃等死。
在官場上不求上進,在家裏頭也管不住後宅,任經理是怎麽說怎麽是,想把庶長子當做嫡子教養那就放到身邊來,等李氏自個兒生了兒子,那就把原本養在膝下的孩子踢到一邊去了。
這是魏氏子弟,是個活生生、好端端的孩子,不適合吃口飽飯就能過活的畜牲,更不是一個能夠隨意拋來扔去的物件。
弟弟糊塗,李氏愚蠢。
一直到年邁的時候,魏成都沒辦法想像,如果當年李氏不是狠下心來,讓隻有十一歲的魏時千裏迢迢送嫡姐出嫁,魏時如果在十一歲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來柳州城,還不知道要在燕縣那邊遭多少罪呢。
這可是魏氏家族的‘千裏馬’、‘麒麟兒’。
魏家人丁單薄,他膝下就隻有魏定這麽一個孩子,讀書的天分雖然比他好,可是身子骨卻不怎麽樣,讀書人雖然跟武人不能相比,用不著有太過強悍的體格,但同樣也不能太過病弱,否則的話,在考場上那根本就熬不過去,更別提是把應有的水平發揮出來了。
所以在兒子身上,他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怕給孩子的壓力太多了。
魏時來柳州城的時候已經十一歲了,這個在此之前他從來都沒有見過麵的侄子,無論是學問,還是氣度,全都出乎了他的預料。
魏仁跟李氏放養出來的孩子,最近這一年多又經歷了那麽大的變故,想像當中,應當是一個性格比較怯懦的孩子,又或者是帶了些憤慨和尖銳的孩子。
可站在他麵前的這個人,光是渾身的氣度就看不出怯懦、憤慨和尖銳了,反倒更像是書香世家能夠養出來的孩子,壓根兒都不像是個孩子。
像他在京城裏認識過的出身世家的讀書人,氣質溫潤,又有著打從骨子裏透出來的自信,跟弟弟是完全不相像的,跟他這個大伯也不怎麽相像,這不像是魏家這種底蘊能夠教養出來的孩子。
蠢笨的李氏,也養不出來這樣的孩子,否則的話,李家就不是那般江河日下的局麵了。
從第一次跟這個侄子交談開始,魏成就認定了這位才是魏家下一代的領頭羊,魏家肯定能夠在魏時的帶領下,翻開嶄新的一頁。
但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想到,沒過幾年之後,他這個侄子便中了解元,年紀輕輕跑到京城去求學,拜了沈舟為師,娶了劉唐將軍的嫡長女,三元及第,入了仕途之後,那就更了不得了。
正一品的航海伯,正二品的太子少師。
那個時候,他那個侄子還不到四十歲呢。
而那個時候,他的年歲已經很大了,送走了夫人,送走了弟弟,後來又送走了李氏,送走了魏時的生母白姨娘,老一輩的人後來就隻剩下他一個了。
即便已經八十歲的高齡了,可還是捨不得死,還想活得更久一些,他想看著魏時不斷的往上走,平步青雲,也想看著整個魏氏家族越來越好,這個曾經在泥地裏刨食吃的家族,慢慢成為大靖朝的新貴,慢慢的積累底蘊,成為像沈家、白家、方家那樣的書香世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