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詩的話,其中的深情不知道能打動多少後世女子,可是真翻起這位詩人的生平,就會發現,深情是真,多情也是真。
深愛的妻子亡故,無論內心多麽的悲痛,也總歸是不妨礙續娶的,甚至在妻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美妾,深情也不耽誤作樂。
為了討人歡心,故而寫下流傳千年的佳作,有的詩人甚至還手握好幾篇這樣的佳作,細細研究才發現,這並不是為一個人寫的。
好吧,拋開背景談三觀,從來都是耍流氓,後世之人也不能對詩人如此之苛刻。
不過在眾多詩人當中,魏遠的愛情應當屬於比較純粹的了。
這位從來都沒吃過什麽苦頭的大詩人,一直到二十三歲才娶妻,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是極為罕見的,尤其也是在魏遠所處的那個圈子當中。
夫妻二人差了八歲,感情卻是極為恩愛的,後世對於兩個人的相識已經不可考了,到底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在此之前就已經相互認識了,並沒有相關的歷史流傳下來。
不過,從魏遠的生平以及留下來的詩作當中,不難能夠分析得出來這夫妻倆的感情,一生一世一雙人,從年輕到年邁的愛情,總是惹人羨慕的。
在魏遠流傳於後世的詩作當中,隻有三首詩是有關於自家夫人的,一首催妝詩,寫在迎親之時,一首畫眉詩,寫在二人成婚後的第十年,最後一首則是寫在了兩個人年邁的時候,夫妻倆走路已經需要相互攙扶了,可感情卻更勝往日。
從意趣相合到相濡以沫,這大概就是詩人魏遠的愛情。
後世研究魏遠的詩作,總是繞不開兩個人的,第一位是航海伯魏時,同樣也是載入史冊的人物,對魏遠的影響至深,另一位就是其夫人方七。
名字已經不可考,之所以被稱之為方七,是因為在娘家的排行當中是第七,出嫁之前人稱方七姑娘,至於這個排行是在姑娘裏邊的排行,還是男女都算到一塊兒的排行,那就沒辦法考證了。
流傳於世的,是她同魏遠之間的愛情。
作為名垂千古,大靖朝七百年間名聲最盛的詩人魏遠的夫人,方七姑娘的名聲也隨之流傳下來了。
曉詩書,通音律。
也是一位才女,不過方七姑娘所譜的曲子,曾經被魏遠盛讚過的《踏春曲》,早已失傳,並不能供後世之人欣賞,這也算是一憾事。
不過拋開魏遠,再看方七姑娘,在大靖朝七百年間的歷史上,這位才女還真算不上有多少名氣。
大靖朝從靖文帝的時候開始,一直到靖思帝,中間將近三百年的時間,一直都頗讓後世之人嚮往,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各行各業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候,對於女子的束縛也在不斷的解開。
這三百年間,是女子擁有姓名最多的時候,詞人、詩人、教育家、書法家、作曲大家……在文壇上,女子儼然已經擁有了半壁江山。
隻不過讓人可惜的是,哪怕是在大靖朝風氣最為開放的時候,女子照樣也沒能夠進入仕途,改革中途崩卒,未能真正能實現男女同朝為官,好在,大靖朝之後,女子的權益也不斷的得以增加,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文壇上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女子的姓名。
在熠熠生輝的群星當中,方七姑娘並不是特別顯眼,後世之人也隻曉得這是位才女,是詩人魏遠摯愛一生的妻子。
第146章 番外(魏氏大家長的一生)
魏成出生的時候, 父親還隻是一個童生, 一家人都住在江佑府的魏家村裏。
哪怕是出了一個童生,日子跟村裏的其他人家也沒什麽不同, 母親日日都要熬夜做繡花,祖父祖母也要下地幹活,因為要供養父親讀書, 日子過得反倒是比其他人家更為艱難一些。
倘若母親不是繡活不錯的話,可能家裏頭都供不起父親讀書來。
對於他們家這種普通的農戶來說,想要供養出一個讀書人來,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聽祖父祖母說,早些年的時候, 甚至要勒緊褲腰帶才能擠出銀錢,把父親送到鎮子上的私塾裏讀書。
母親嫁過來之前, 父親就已經是童生了, 這也是父親能夠娶到母親的原因之一, 畢竟母親的一手好繡活,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在附近的幾個村子裏就已經很有名氣了。
祖父祖母去世的很早,那時候魏成還不到十歲呢,兩位老人就已經雙雙離開了,父親從童生到秀才, 再到舉人, 基本上全都是靠著母親的雙手供養出來的。
父親終於成了舉人, 魏家也改換了門庭,科舉改變了他們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戶之家,跟弟弟比起來,他更能夠體會到家裏頭的變化。
父親成了舉人,母親便不用再做繡活了,那時候母親的眼睛已經熬得快不行了,很多東西隔遠了就看不清楚,繡活也越做越差,早就已經跟年輕的時候沒法比了。
不過,盡管如此全家人都還是很開心的,包括母親,夫君中舉之後,一家人都從苦水裏頭熬出來了,日子特別的有奔頭。
他從小就把父親當做自己的榜樣,小時候讀書苦,家裏頭的銀錢實在不多,在八歲之前,他都是跟著父親讀書的,一直到父親中了秀才,家裏頭的銀錢才沒那麽緊巴巴的了。
等到父親中了舉人之後,日子那就更好過了,好過到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覺得自個兒是活在夢裏頭。
</br>
深愛的妻子亡故,無論內心多麽的悲痛,也總歸是不妨礙續娶的,甚至在妻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美妾,深情也不耽誤作樂。
為了討人歡心,故而寫下流傳千年的佳作,有的詩人甚至還手握好幾篇這樣的佳作,細細研究才發現,這並不是為一個人寫的。
好吧,拋開背景談三觀,從來都是耍流氓,後世之人也不能對詩人如此之苛刻。
不過在眾多詩人當中,魏遠的愛情應當屬於比較純粹的了。
這位從來都沒吃過什麽苦頭的大詩人,一直到二十三歲才娶妻,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是極為罕見的,尤其也是在魏遠所處的那個圈子當中。
夫妻二人差了八歲,感情卻是極為恩愛的,後世對於兩個人的相識已經不可考了,到底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在此之前就已經相互認識了,並沒有相關的歷史流傳下來。
不過,從魏遠的生平以及留下來的詩作當中,不難能夠分析得出來這夫妻倆的感情,一生一世一雙人,從年輕到年邁的愛情,總是惹人羨慕的。
在魏遠流傳於後世的詩作當中,隻有三首詩是有關於自家夫人的,一首催妝詩,寫在迎親之時,一首畫眉詩,寫在二人成婚後的第十年,最後一首則是寫在了兩個人年邁的時候,夫妻倆走路已經需要相互攙扶了,可感情卻更勝往日。
從意趣相合到相濡以沫,這大概就是詩人魏遠的愛情。
後世研究魏遠的詩作,總是繞不開兩個人的,第一位是航海伯魏時,同樣也是載入史冊的人物,對魏遠的影響至深,另一位就是其夫人方七。
名字已經不可考,之所以被稱之為方七,是因為在娘家的排行當中是第七,出嫁之前人稱方七姑娘,至於這個排行是在姑娘裏邊的排行,還是男女都算到一塊兒的排行,那就沒辦法考證了。
流傳於世的,是她同魏遠之間的愛情。
作為名垂千古,大靖朝七百年間名聲最盛的詩人魏遠的夫人,方七姑娘的名聲也隨之流傳下來了。
曉詩書,通音律。
也是一位才女,不過方七姑娘所譜的曲子,曾經被魏遠盛讚過的《踏春曲》,早已失傳,並不能供後世之人欣賞,這也算是一憾事。
不過拋開魏遠,再看方七姑娘,在大靖朝七百年間的歷史上,這位才女還真算不上有多少名氣。
大靖朝從靖文帝的時候開始,一直到靖思帝,中間將近三百年的時間,一直都頗讓後世之人嚮往,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各行各業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候,對於女子的束縛也在不斷的解開。
這三百年間,是女子擁有姓名最多的時候,詞人、詩人、教育家、書法家、作曲大家……在文壇上,女子儼然已經擁有了半壁江山。
隻不過讓人可惜的是,哪怕是在大靖朝風氣最為開放的時候,女子照樣也沒能夠進入仕途,改革中途崩卒,未能真正能實現男女同朝為官,好在,大靖朝之後,女子的權益也不斷的得以增加,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文壇上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女子的姓名。
在熠熠生輝的群星當中,方七姑娘並不是特別顯眼,後世之人也隻曉得這是位才女,是詩人魏遠摯愛一生的妻子。
第146章 番外(魏氏大家長的一生)
魏成出生的時候, 父親還隻是一個童生, 一家人都住在江佑府的魏家村裏。
哪怕是出了一個童生,日子跟村裏的其他人家也沒什麽不同, 母親日日都要熬夜做繡花,祖父祖母也要下地幹活,因為要供養父親讀書, 日子過得反倒是比其他人家更為艱難一些。
倘若母親不是繡活不錯的話,可能家裏頭都供不起父親讀書來。
對於他們家這種普通的農戶來說,想要供養出一個讀書人來,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聽祖父祖母說,早些年的時候, 甚至要勒緊褲腰帶才能擠出銀錢,把父親送到鎮子上的私塾裏讀書。
母親嫁過來之前, 父親就已經是童生了, 這也是父親能夠娶到母親的原因之一, 畢竟母親的一手好繡活,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在附近的幾個村子裏就已經很有名氣了。
祖父祖母去世的很早,那時候魏成還不到十歲呢,兩位老人就已經雙雙離開了,父親從童生到秀才, 再到舉人, 基本上全都是靠著母親的雙手供養出來的。
父親終於成了舉人, 魏家也改換了門庭,科舉改變了他們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戶之家,跟弟弟比起來,他更能夠體會到家裏頭的變化。
父親成了舉人,母親便不用再做繡活了,那時候母親的眼睛已經熬得快不行了,很多東西隔遠了就看不清楚,繡活也越做越差,早就已經跟年輕的時候沒法比了。
不過,盡管如此全家人都還是很開心的,包括母親,夫君中舉之後,一家人都從苦水裏頭熬出來了,日子特別的有奔頭。
他從小就把父親當做自己的榜樣,小時候讀書苦,家裏頭的銀錢實在不多,在八歲之前,他都是跟著父親讀書的,一直到父親中了秀才,家裏頭的銀錢才沒那麽緊巴巴的了。
等到父親中了舉人之後,日子那就更好過了,好過到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覺得自個兒是活在夢裏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