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過是給眾人提供一個路子罷了,願意走的人就順著這條道走,不願意走的人那就趁早下來,別占著地方耽誤旁人。
除此之外,官府這邊還是打算要興建工坊的,平江府的工坊數量跟人口是完全不對稱的,以前沒有發展起來,所以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日後就不一樣了,如果後續的這些都能夠跟上,那對於工坊的需求也是會增大的。
但是計劃中所提出的各大工坊,跟去年的不一樣,去年主要還是歸各家所有,官府不過是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但是在這次計劃中提出的工坊,是由官府所有,其餘各大家族和商戶可以往裏投銀錢、投技術、投人,但是這些都必須在官府的同意之下,並且各家也都隻能拿分紅,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要用什麽人還是官府說了算。
而官府在工坊當中起到的作用,除了監督之外,那就是銷路,這些都由官府來找門路。
至於商鋪,官府鼓勵各家各戶進行經營,除了治安方麵的保障之外,也願意提供可靠的貨源。
如果是工坊和商鋪能夠對接起來,既在工坊裏占有了分紅,也開了相應的商鋪,那貨價會比其他人便宜出來。
至於學府和學院,官府接下來會對府學、州學以及縣學加以重視,原本的教諭和先生每年都會統一到府城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府城也會提供一批市麵上沒有的學習資料。
並且府學、州學和縣學也不再隻收秀才和舉人這樣有功名的人入內學習,沒有功名的人也可,但是名額是有限的,光靠銀錢是進不去的,名額的分配是由官府來定,按照各家各戶的貢獻來定。
反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兒,你不好我不好大家也就都不好了。
平江府還真沒幾處書院,官府呢,打算由公家的名義來開辦書院,優秀的學生可以推到學府,束脩也不會很多,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要靠各家贊助。
至於這贊助的好處,還是要放到學府的名額上,由書院推到學府的名額,是按照比例來,一百個人裏頭推一個人。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一個亟待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冬日取暖。
平江府的山林很多都是有主之地,可這些山林的主家也沒什麽用,也就是想起來的時候能進去打打獵,或者是想吃新鮮了,讓人去裏頭摘摘野果。
在官府的計劃書裏,是打算讓這些主家把山林對外開放的,可以允許百姓入內砍柴,隻是撿些樹枝的話,可以直接走人,但是如果有打到獵物,必須照價賠給主家或者是把獵物留下,如果要砍樹,那砍一棵樹就要在原地種上兩棵樹苗。
這些事兒都不強求,願意參與的就參與進來。
官府這邊還會派人在平江府境內進行勘察,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煤礦。
……
這一環又一環的,基本上是把所有人都套進去了,包括魏時在內,他之所以敢承諾要給官府主持的這些工坊找門路,還是因為其特殊性,一方麵在平江府境內可以銷售,另一方麵就算是平江府飽和了,也可以往外邊運,反正做的不是緊俏物,就是必需品。
發條玩具不僅僅是給魏家帶來了金銀,還帶來了來自於商戶的人脈,串一串連一連,整個大靖朝就連到一塊兒去了。
——
趙家是魏時唯一一個親自談的,在趙家之後,第二個同官府簽訂契約的便是關家。
而在這之後,平江府其他的大族和商戶也都慢慢跟上來了,基本上跟之前的名單是吻合的,沒有人掉隊,當然了要有人想中途加上來,那官府也是不同意的,最起碼現階段是不行。
年後的日子雖然比之前還要忙碌,但事情的進展還是不錯的,魏時很有信心,到了今年的冬天,肯定不會再像去年一樣有那麽多人挨凍。
隻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差事上用的時間比較多,陪家裏人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
遠哥兒要讀書,夫人要管理家宅,要養女兒,還要忙著在平江府多開幾個鋪子,稍微有些空閑時間,還可以跟新交的友人一塊出去騎馬打獵。
來了平江府之後,姨娘反倒是又撿起了書本兒,之前大字都不識的一個人,在魏時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認字,如今居然也看起了詩集。
比起以上這三位,魏時最覺得虧欠的還是小女兒,兒子小時候他幾乎日日都要抱一抱,尿布不知道幻樂有多少次,為了哄兒子睡覺還特意學了不少的童謠……
但是放到小女兒這兒,他是真抽不出這麽多時間來了,有時候迴到府裏已經很晚了,人也很是疲憊,甚至都不想洗漱,頭沾枕頭就能睡著。
不像當初遠哥兒那會兒,早上臨去衙門之前,還要跑過去悄悄看看孩子。
他在小女兒身上,著實是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誠然,這兩個孩子在他心裏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遠哥兒是他第一個孩子,當年有了遠哥兒之後,他才覺得自己有了至親至近之人,甚至是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依賴感。
這一點是後續的孩子沒有辦法帶給他的,跟男孩女孩沒有關係,真的隻是先來後到的原因。
這對小女兒來說,並不公平,魏時自己也清楚,可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小女兒在他心裏頭的分量也不輕,如果不是官衙那邊的事情太多太忙了,他給予小女兒的陪伴絕對不會比兒子少。
</br>
除此之外,官府這邊還是打算要興建工坊的,平江府的工坊數量跟人口是完全不對稱的,以前沒有發展起來,所以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日後就不一樣了,如果後續的這些都能夠跟上,那對於工坊的需求也是會增大的。
但是計劃中所提出的各大工坊,跟去年的不一樣,去年主要還是歸各家所有,官府不過是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但是在這次計劃中提出的工坊,是由官府所有,其餘各大家族和商戶可以往裏投銀錢、投技術、投人,但是這些都必須在官府的同意之下,並且各家也都隻能拿分紅,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要用什麽人還是官府說了算。
而官府在工坊當中起到的作用,除了監督之外,那就是銷路,這些都由官府來找門路。
至於商鋪,官府鼓勵各家各戶進行經營,除了治安方麵的保障之外,也願意提供可靠的貨源。
如果是工坊和商鋪能夠對接起來,既在工坊裏占有了分紅,也開了相應的商鋪,那貨價會比其他人便宜出來。
至於學府和學院,官府接下來會對府學、州學以及縣學加以重視,原本的教諭和先生每年都會統一到府城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府城也會提供一批市麵上沒有的學習資料。
並且府學、州學和縣學也不再隻收秀才和舉人這樣有功名的人入內學習,沒有功名的人也可,但是名額是有限的,光靠銀錢是進不去的,名額的分配是由官府來定,按照各家各戶的貢獻來定。
反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兒,你不好我不好大家也就都不好了。
平江府還真沒幾處書院,官府呢,打算由公家的名義來開辦書院,優秀的學生可以推到學府,束脩也不會很多,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要靠各家贊助。
至於這贊助的好處,還是要放到學府的名額上,由書院推到學府的名額,是按照比例來,一百個人裏頭推一個人。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一個亟待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冬日取暖。
平江府的山林很多都是有主之地,可這些山林的主家也沒什麽用,也就是想起來的時候能進去打打獵,或者是想吃新鮮了,讓人去裏頭摘摘野果。
在官府的計劃書裏,是打算讓這些主家把山林對外開放的,可以允許百姓入內砍柴,隻是撿些樹枝的話,可以直接走人,但是如果有打到獵物,必須照價賠給主家或者是把獵物留下,如果要砍樹,那砍一棵樹就要在原地種上兩棵樹苗。
這些事兒都不強求,願意參與的就參與進來。
官府這邊還會派人在平江府境內進行勘察,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煤礦。
……
這一環又一環的,基本上是把所有人都套進去了,包括魏時在內,他之所以敢承諾要給官府主持的這些工坊找門路,還是因為其特殊性,一方麵在平江府境內可以銷售,另一方麵就算是平江府飽和了,也可以往外邊運,反正做的不是緊俏物,就是必需品。
發條玩具不僅僅是給魏家帶來了金銀,還帶來了來自於商戶的人脈,串一串連一連,整個大靖朝就連到一塊兒去了。
——
趙家是魏時唯一一個親自談的,在趙家之後,第二個同官府簽訂契約的便是關家。
而在這之後,平江府其他的大族和商戶也都慢慢跟上來了,基本上跟之前的名單是吻合的,沒有人掉隊,當然了要有人想中途加上來,那官府也是不同意的,最起碼現階段是不行。
年後的日子雖然比之前還要忙碌,但事情的進展還是不錯的,魏時很有信心,到了今年的冬天,肯定不會再像去年一樣有那麽多人挨凍。
隻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差事上用的時間比較多,陪家裏人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
遠哥兒要讀書,夫人要管理家宅,要養女兒,還要忙著在平江府多開幾個鋪子,稍微有些空閑時間,還可以跟新交的友人一塊出去騎馬打獵。
來了平江府之後,姨娘反倒是又撿起了書本兒,之前大字都不識的一個人,在魏時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認字,如今居然也看起了詩集。
比起以上這三位,魏時最覺得虧欠的還是小女兒,兒子小時候他幾乎日日都要抱一抱,尿布不知道幻樂有多少次,為了哄兒子睡覺還特意學了不少的童謠……
但是放到小女兒這兒,他是真抽不出這麽多時間來了,有時候迴到府裏已經很晚了,人也很是疲憊,甚至都不想洗漱,頭沾枕頭就能睡著。
不像當初遠哥兒那會兒,早上臨去衙門之前,還要跑過去悄悄看看孩子。
他在小女兒身上,著實是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誠然,這兩個孩子在他心裏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遠哥兒是他第一個孩子,當年有了遠哥兒之後,他才覺得自己有了至親至近之人,甚至是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依賴感。
這一點是後續的孩子沒有辦法帶給他的,跟男孩女孩沒有關係,真的隻是先來後到的原因。
這對小女兒來說,並不公平,魏時自己也清楚,可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小女兒在他心裏頭的分量也不輕,如果不是官衙那邊的事情太多太忙了,他給予小女兒的陪伴絕對不會比兒子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