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很好的魏時,這半個月除了見外人的時間之外,基本上都在考察兒子的功課和翻看兒子的作品。
魏遠的詩作文章,甚至寫出來的字,都能稱得上是作品了。
老父親心裏頭美的簡直要冒泡了,得子如此,夫復何求。
小皇孫趕上休沐日的時候,還特意過來了一趟,要麽說是隻差了半歲的兩個孩子呢,個子也沒差多少,基本上是一般高的。
不過氣質上的差距很大,遠哥兒身上帶著書生氣,帶著年少得意的自信,還有些微的孩子氣。
小皇孫就是皇室裏養出來的貴氣了,甚至還有那麽幾分霸氣在,跟太子還是有區別的,父子倆比起來,太子給人的感覺要更平易近人一些。
小孩子長大就會越來越忙,盡管見麵的次數比小時候少了,學習和涉獵的內容也都不一樣了,但是兩個孩子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曹昐明明說是過來看魏伯伯的,可說了沒幾句話,轉頭就跟魏遠聊到一塊去了。
隻有八歲的曹昐,作為太子的嫡長子,光是老師就有六個,學習內容之多可以想像,除了休沐日之外,是很難有時間出宮的,而且即便是休沐日,也不能放開了時間安排。
魏遠要學的東西也同樣很多,但是內容上跟曹昐是不一樣的,要作詩、要畫畫、要寫文章,這些都是需要靈感的,甚至是寫字彈琴,也需要靈感。
魏遠是時常要出去玩兒的,京城裏不少好玩的地方都已經走遍了,京城附近的山山水水,更是早就已經逛的差不多了,而且還是不同的人領著逛的。
有時候是魏時帶著兒子過去放風箏,有時候是劉楓帶著侄子過去學騎馬,有時候是詩人帶著後輩去尋找靈感,畫家帶著有人去採風……
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多姿多彩,學東西的同時,人也是放鬆的。
魏時能想到的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式,都拿出來了,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要付出的耐心和精力都是沒有辦法去估量的。
兩個孩子聊的最多的是京城外的事兒,山山水水、林間小路、鄉野傳聞,聽起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魏時也覺得沒怎麽出過城門的小皇孫有些可憐了,以前兩孩子還小的時候,他還能把人帶到城外莊子上去呢,現在基本上就沒這個機會了,小皇孫的時間安排確實緊了些,好不容易出宮一趟,在魏府也不過隻待了一個多時辰而已。
八歲的孩子表達依依不捨,跟三歲多那會兒是不一樣的,那會兒是真能拉著衣角捨不得對方走,現在就隻能互道一聲‘珍重’了,連約著下一次見麵都不行。
作為一個正五品的小官兒,居然會覺得太子的嫡長子可憐,魏時迴過神來的時候,也覺得有些窘迫,畢竟是以後要擔當大任的人,時間自然要抓得比旁人緊,承受的壓力也肯定會比其他人大。
也算是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哪怕知道身份上有差距,可聽著孩子一口一個‘魏伯伯’的叫著,也難免有些當長輩的感覺。
二十五歲,最好的青春年華裏,他不光是習慣了當父親,還習慣了給人當長輩。
這感覺居然還……不賴,小時候他就盼著長大,同樣也盼著能有一個可靠的長輩能夠給他安全感,如今自個兒也做了父親,做了長輩,就開始做給別人安全感的那個人了,自個兒幼年渴盼著的東西,他希望兒子是不缺的。
第122章
半個月的休整時間,在魏時這兒顯得很是漫長,畢竟他實在不喜歡應付不怎麽熟悉的人,而到府上來的人又是一波接著一波,源源不斷。
說來說去不過是那些車軲轆的話,外族人的事情不能提,朝廷打算要新成立的航海司,他對此也不怎麽知情。
甚至就連自己的新職位,都是在半個月的休整期過後,才領了旨。
果然是航海司,他並不是主管這一部門的,頂頭上司是太子,不過他倒是跟著升了一級,由正五品郎中變成了從四品航海司參議。
航海伯在航海司裏做參議,這本身聽起來就是一件極有意思的事情。
在大清朝,隻有正四品級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上朝聽政,魏時作為從四品的參議,是沒資格上大朝會的,但是他又是正一品的一等伯,而且還是因功績被封的一等伯,大朝會上也破例有他的一個位置。
這也就意味著,在每三日一次的大朝會上,魏時是必須要出現的,當天基本上半夜裏就得起,騎馬或者是坐車到宮裏頭等著。
怪不得當官的人都老的快,就這麽個熬法,實在是對身體不好。
早早的就已經開始注重養生的魏時,不可能去挑戰千百年來的製度,隻能是調整自個兒的作息,盡可能的早睡,早起的時候才不那麽難受。
這下他跟夫人的作息是真合不到一塊兒去了,夫人至今都保持著看話本子的習慣,市麵上的話本子也是層出不窮,新套路不多基本上,都是舊瓶裝新酒,可夫人照樣看得興致勃勃,不說為此熬夜,反正晚上之後是有打發時間的東西,沒那麽著急睡覺。
不急著睡覺的人,府裏頭又沒什麽事兒,日日睡到自然醒,可以說是讓人羨慕的不得了。
整個航海伯府,也就隻有夫人和姨娘能享受這樣的生活了,魏時父子倆是不成的,大的忙,小的也不清閑。
</br>
魏遠的詩作文章,甚至寫出來的字,都能稱得上是作品了。
老父親心裏頭美的簡直要冒泡了,得子如此,夫復何求。
小皇孫趕上休沐日的時候,還特意過來了一趟,要麽說是隻差了半歲的兩個孩子呢,個子也沒差多少,基本上是一般高的。
不過氣質上的差距很大,遠哥兒身上帶著書生氣,帶著年少得意的自信,還有些微的孩子氣。
小皇孫就是皇室裏養出來的貴氣了,甚至還有那麽幾分霸氣在,跟太子還是有區別的,父子倆比起來,太子給人的感覺要更平易近人一些。
小孩子長大就會越來越忙,盡管見麵的次數比小時候少了,學習和涉獵的內容也都不一樣了,但是兩個孩子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曹昐明明說是過來看魏伯伯的,可說了沒幾句話,轉頭就跟魏遠聊到一塊去了。
隻有八歲的曹昐,作為太子的嫡長子,光是老師就有六個,學習內容之多可以想像,除了休沐日之外,是很難有時間出宮的,而且即便是休沐日,也不能放開了時間安排。
魏遠要學的東西也同樣很多,但是內容上跟曹昐是不一樣的,要作詩、要畫畫、要寫文章,這些都是需要靈感的,甚至是寫字彈琴,也需要靈感。
魏遠是時常要出去玩兒的,京城裏不少好玩的地方都已經走遍了,京城附近的山山水水,更是早就已經逛的差不多了,而且還是不同的人領著逛的。
有時候是魏時帶著兒子過去放風箏,有時候是劉楓帶著侄子過去學騎馬,有時候是詩人帶著後輩去尋找靈感,畫家帶著有人去採風……
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多姿多彩,學東西的同時,人也是放鬆的。
魏時能想到的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方式,都拿出來了,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要付出的耐心和精力都是沒有辦法去估量的。
兩個孩子聊的最多的是京城外的事兒,山山水水、林間小路、鄉野傳聞,聽起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魏時也覺得沒怎麽出過城門的小皇孫有些可憐了,以前兩孩子還小的時候,他還能把人帶到城外莊子上去呢,現在基本上就沒這個機會了,小皇孫的時間安排確實緊了些,好不容易出宮一趟,在魏府也不過隻待了一個多時辰而已。
八歲的孩子表達依依不捨,跟三歲多那會兒是不一樣的,那會兒是真能拉著衣角捨不得對方走,現在就隻能互道一聲‘珍重’了,連約著下一次見麵都不行。
作為一個正五品的小官兒,居然會覺得太子的嫡長子可憐,魏時迴過神來的時候,也覺得有些窘迫,畢竟是以後要擔當大任的人,時間自然要抓得比旁人緊,承受的壓力也肯定會比其他人大。
也算是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哪怕知道身份上有差距,可聽著孩子一口一個‘魏伯伯’的叫著,也難免有些當長輩的感覺。
二十五歲,最好的青春年華裏,他不光是習慣了當父親,還習慣了給人當長輩。
這感覺居然還……不賴,小時候他就盼著長大,同樣也盼著能有一個可靠的長輩能夠給他安全感,如今自個兒也做了父親,做了長輩,就開始做給別人安全感的那個人了,自個兒幼年渴盼著的東西,他希望兒子是不缺的。
第122章
半個月的休整時間,在魏時這兒顯得很是漫長,畢竟他實在不喜歡應付不怎麽熟悉的人,而到府上來的人又是一波接著一波,源源不斷。
說來說去不過是那些車軲轆的話,外族人的事情不能提,朝廷打算要新成立的航海司,他對此也不怎麽知情。
甚至就連自己的新職位,都是在半個月的休整期過後,才領了旨。
果然是航海司,他並不是主管這一部門的,頂頭上司是太子,不過他倒是跟著升了一級,由正五品郎中變成了從四品航海司參議。
航海伯在航海司裏做參議,這本身聽起來就是一件極有意思的事情。
在大清朝,隻有正四品級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上朝聽政,魏時作為從四品的參議,是沒資格上大朝會的,但是他又是正一品的一等伯,而且還是因功績被封的一等伯,大朝會上也破例有他的一個位置。
這也就意味著,在每三日一次的大朝會上,魏時是必須要出現的,當天基本上半夜裏就得起,騎馬或者是坐車到宮裏頭等著。
怪不得當官的人都老的快,就這麽個熬法,實在是對身體不好。
早早的就已經開始注重養生的魏時,不可能去挑戰千百年來的製度,隻能是調整自個兒的作息,盡可能的早睡,早起的時候才不那麽難受。
這下他跟夫人的作息是真合不到一塊兒去了,夫人至今都保持著看話本子的習慣,市麵上的話本子也是層出不窮,新套路不多基本上,都是舊瓶裝新酒,可夫人照樣看得興致勃勃,不說為此熬夜,反正晚上之後是有打發時間的東西,沒那麽著急睡覺。
不急著睡覺的人,府裏頭又沒什麽事兒,日日睡到自然醒,可以說是讓人羨慕的不得了。
整個航海伯府,也就隻有夫人和姨娘能享受這樣的生活了,魏時父子倆是不成的,大的忙,小的也不清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