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孩子時間安排的也太緊張了,她也就是隔三差五能在用晚膳的時候哄哄孩子,這孩子更親近的當然還是父母了。
中秋節的夜是熱鬧而美好的,神州大地,不少地方都在慶祝豐收,而魏時之前安排去安南國的人,已經帶著畫和稻種在奔往大靖朝的路上了。
不過這樣的熱鬧和美好隻是大部分人的,還有一小部分人,無論豐收,還是災年,都活在溫飽堪憂的日子裏,相比災年,豐收的年景更容易能夠討得到飯,怎麽也是能讓人高興的。
魏時現在根本就騰不出手來,又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能力管這些事兒,京城裏的乞兒有很多,除了西城不太常見之外,其他三城隨處可見。
魏家的玩具鋪子已經走上正軌了,但還是供不應求,在沒有辦法仿製的情況下,不少商人選擇進貨,然後運往別地去賣,照樣能從中賺到不少的利潤。
自己吃肉,也給別人喝口湯,魏時對此是樂見其成的,隻是能進到貨的商人不多。
在把核心技術以外的東西外包出去之後,人手照樣是不夠用的,京城這邊的市場都還沒有飽和呢,能讓其他商人運往別處去的發條玩具實在是不多。
魏時有心開兩個作坊,從京城十幾歲的乞兒當中選出十多個來,有那個天分的就學木匠,沒有的便是在作坊裏打個雜,也總是能餬口的,總好過做乞丐。
隻是他去南城和北城轉了一圈兒,南貧北賤真不是說假的,這兩個地方貧民多,乞兒也多,從而也滋生了不少犯罪和暴力。
父母打孩子,孩子之間相互打架、打群架,這些在南城和北城仿佛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還有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就已經做扒手的。
不講衛生、說髒話在乞兒當中,甚至在一部分貧苦人家裏,這已經是最淺顯的問題了。
前世今生,魏時也沒跟這樣的人打過交道,十幾歲的人,生活習慣是可以改的,但是品性改已經很困難了。
來迴溜達了一圈兒,魏時不得不打消自個兒的想法,想要招人進來,還真不是隨隨便便貼張招聘的單子就能完事兒的,真要是把品行惡劣者招進來,就不是養個人那麽簡單的事兒了。
所以就算是缺人手,就算是想要幫一幫這些年少的乞兒,在沒想出好的辦法來之前,這些都暫時不能安排。
倘若朝廷能將這些人管理起來就好了,能力如何,品性如何都能查得到,那也就好招人了。
現在隻能是從奴僕裏邊招人了,沒辦法,隻開一家作坊,需要的人數是有限的,而手底下的工匠們,已經多代都是奴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也都在奴籍裏頭,真要讓他們招人,全都推薦的是自個兒親戚。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都是夫人嫁妝裏帶來的奴僕,在府裏頭打雜,在莊子上伺候土地,真不如做工匠舒服。
畢竟男主子有多重視工匠,眾人都是聽說過的,據說第一個發條玩具做出來的時候,那五個工匠每人都得了十兩銀子的賞銀,平時的月銀就要比大多數下人高出來,隔三差五又有賞銀賺,所以也都不嫌棄做工匠苦和累了。
魏時在管人和挑人這方麵是真不成,經營方麵那也是個門外漢,這些基本上都是夫人來管,夫人想安排誰就安排誰,他一般都是提出個設想,然後夫人幫他去達成。
這第一個作坊也是如此,如果說魏時之前還想著招乞兒和貧民,隻是實地考察之後,覺得不合適,才打消了想法,那夫人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用奴籍之外的人。
這麽重要的工藝,玩具鋪子的流水那麽大,成本又不是很高,這中間的利潤已經遠超她名下的那些良田和鋪子了,這就是個挖不盡的金礦,當然得要好好守著了。
用奴籍之人,那才放心,不怕人跑了去,也不怕把這樣重要的工藝泄露。
倘若用乞丐或者是貧民的話,風險就大多了,萬一被人給收買了,萬一眼紅這麽大的利潤,跑出去自己也做發條玩具賣,那這‘金礦’可就守不住了。
第116章 二更
從安南國帶過來的稻種,光是看米粒的大小,就跟大靖朝現有的稻米不同。
“小的在安南國呆了整整一年,正如同老爺之前聽胡商說過的,安南國確實有一種稻米較為抗旱,產量也要更高一些,跟我們大靖朝的稻米比起來,光從外觀上看,安南國的這種麥穗要更長一些,米粒也要更細一些。”
呈上來的不光是從安南國帶來的稻種,還有不同時節稻子的畫像。
“安南國當地種植這種水稻的農人可有帶過來?”
“依照老爺的吩咐,已經帶來了兩戶人家,總共十八人,其中能下地幹活有經驗的農人有十三個,身世清白,隻是家貧,名下沒有耕地,但是也沒有入奴籍,知道咱們這邊可以給他們安排良田之後,就痛快的過來了。”
挑的都是本分人家,日子過得艱難,給些甜頭,就敢舉家冒險搬過來了。
魏時還真是個隻能負責提供思路的,要想安置這兩戶人家,想試驗種植這種水稻,還得是要倚仗夫人。
魏夫人對這些事情已經得心應手了,多虧她從娘家帶過來的奴僕夠多,莊子和良田也夠多,安排十幾個人,劃出百十畝地,完全不成問題。
夫君的點子經常是一個接著一個,她別的忙幫不上,這些小事還是好說的。
</br>
中秋節的夜是熱鬧而美好的,神州大地,不少地方都在慶祝豐收,而魏時之前安排去安南國的人,已經帶著畫和稻種在奔往大靖朝的路上了。
不過這樣的熱鬧和美好隻是大部分人的,還有一小部分人,無論豐收,還是災年,都活在溫飽堪憂的日子裏,相比災年,豐收的年景更容易能夠討得到飯,怎麽也是能讓人高興的。
魏時現在根本就騰不出手來,又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能力管這些事兒,京城裏的乞兒有很多,除了西城不太常見之外,其他三城隨處可見。
魏家的玩具鋪子已經走上正軌了,但還是供不應求,在沒有辦法仿製的情況下,不少商人選擇進貨,然後運往別地去賣,照樣能從中賺到不少的利潤。
自己吃肉,也給別人喝口湯,魏時對此是樂見其成的,隻是能進到貨的商人不多。
在把核心技術以外的東西外包出去之後,人手照樣是不夠用的,京城這邊的市場都還沒有飽和呢,能讓其他商人運往別處去的發條玩具實在是不多。
魏時有心開兩個作坊,從京城十幾歲的乞兒當中選出十多個來,有那個天分的就學木匠,沒有的便是在作坊裏打個雜,也總是能餬口的,總好過做乞丐。
隻是他去南城和北城轉了一圈兒,南貧北賤真不是說假的,這兩個地方貧民多,乞兒也多,從而也滋生了不少犯罪和暴力。
父母打孩子,孩子之間相互打架、打群架,這些在南城和北城仿佛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還有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就已經做扒手的。
不講衛生、說髒話在乞兒當中,甚至在一部分貧苦人家裏,這已經是最淺顯的問題了。
前世今生,魏時也沒跟這樣的人打過交道,十幾歲的人,生活習慣是可以改的,但是品性改已經很困難了。
來迴溜達了一圈兒,魏時不得不打消自個兒的想法,想要招人進來,還真不是隨隨便便貼張招聘的單子就能完事兒的,真要是把品行惡劣者招進來,就不是養個人那麽簡單的事兒了。
所以就算是缺人手,就算是想要幫一幫這些年少的乞兒,在沒想出好的辦法來之前,這些都暫時不能安排。
倘若朝廷能將這些人管理起來就好了,能力如何,品性如何都能查得到,那也就好招人了。
現在隻能是從奴僕裏邊招人了,沒辦法,隻開一家作坊,需要的人數是有限的,而手底下的工匠們,已經多代都是奴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也都在奴籍裏頭,真要讓他們招人,全都推薦的是自個兒親戚。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都是夫人嫁妝裏帶來的奴僕,在府裏頭打雜,在莊子上伺候土地,真不如做工匠舒服。
畢竟男主子有多重視工匠,眾人都是聽說過的,據說第一個發條玩具做出來的時候,那五個工匠每人都得了十兩銀子的賞銀,平時的月銀就要比大多數下人高出來,隔三差五又有賞銀賺,所以也都不嫌棄做工匠苦和累了。
魏時在管人和挑人這方麵是真不成,經營方麵那也是個門外漢,這些基本上都是夫人來管,夫人想安排誰就安排誰,他一般都是提出個設想,然後夫人幫他去達成。
這第一個作坊也是如此,如果說魏時之前還想著招乞兒和貧民,隻是實地考察之後,覺得不合適,才打消了想法,那夫人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用奴籍之外的人。
這麽重要的工藝,玩具鋪子的流水那麽大,成本又不是很高,這中間的利潤已經遠超她名下的那些良田和鋪子了,這就是個挖不盡的金礦,當然得要好好守著了。
用奴籍之人,那才放心,不怕人跑了去,也不怕把這樣重要的工藝泄露。
倘若用乞丐或者是貧民的話,風險就大多了,萬一被人給收買了,萬一眼紅這麽大的利潤,跑出去自己也做發條玩具賣,那這‘金礦’可就守不住了。
第116章 二更
從安南國帶過來的稻種,光是看米粒的大小,就跟大靖朝現有的稻米不同。
“小的在安南國呆了整整一年,正如同老爺之前聽胡商說過的,安南國確實有一種稻米較為抗旱,產量也要更高一些,跟我們大靖朝的稻米比起來,光從外觀上看,安南國的這種麥穗要更長一些,米粒也要更細一些。”
呈上來的不光是從安南國帶來的稻種,還有不同時節稻子的畫像。
“安南國當地種植這種水稻的農人可有帶過來?”
“依照老爺的吩咐,已經帶來了兩戶人家,總共十八人,其中能下地幹活有經驗的農人有十三個,身世清白,隻是家貧,名下沒有耕地,但是也沒有入奴籍,知道咱們這邊可以給他們安排良田之後,就痛快的過來了。”
挑的都是本分人家,日子過得艱難,給些甜頭,就敢舉家冒險搬過來了。
魏時還真是個隻能負責提供思路的,要想安置這兩戶人家,想試驗種植這種水稻,還得是要倚仗夫人。
魏夫人對這些事情已經得心應手了,多虧她從娘家帶過來的奴僕夠多,莊子和良田也夠多,安排十幾個人,劃出百十畝地,完全不成問題。
夫君的點子經常是一個接著一個,她別的忙幫不上,這些小事還是好說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