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時作為官員,即便是初入仕途,也知道想要獲得一處牌坊有多難得,最容易的牌坊應當就是進士牌坊了,除此之外,官員想要獲得忠義勇武的牌坊,必須要做出大貢獻才可。
開國至今,除了進士牌坊和貞節牌坊之外,朝廷所頒發的忠義勇武之牌坊,不過十多處而已,因募捐糧食而獲得此牌坊,更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更讓魏時驚訝的是,太子居然會擁有這樣的權利,一國之儲君,畢竟不是君,更何況太子尚且年輕,能開口允諾一處牌坊,哪怕極有可能是出發前聖上說過的,也足夠讓人吃驚了。
相比太子,同樣在出行之列的大皇子,真的是沒什麽存在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太子在拍板,更為年長的大皇子仿佛並沒有擁有什麽決策權,倒更像是負責保護太子的將軍。
這份不爭和順從,可以說是讓隊伍少了很多麻煩,但作為旁觀者,還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兄弟閻牆,從來都不是少有的事情,普普通通的百姓之家,嫡親的兄弟都能為了幾間茅草屋、幾畝薄田爭的麵紅耳赤。
像魏家,魏時同嫡出的弟弟是沒打過幾分交道的,但立場天然就不同,母親處處防備他,不也是為了小弟,為了家中不多的產業和資源。
皇家富有天下,隻會更容易讓人產生覬覦之心,魏時自覺倘若身在局中的話,恐怕也沒辦法像大皇子這般佛係,偌大的江山,很難不讓人動心。
不過作為不想著攀什麽從龍之功的臣子,魏時雖然不解,但這樣的局麵更能夠讓他歡喜。
不爭不搶的大皇子,沉迷算學的三皇子,論長論貴,這兩位最為出彩者真的是太過佛係了。
雖說跟這二位都在同一個衙門裏呆過,但魏時對此了解並不是很多,反倒是太子,不過是出來辦個差,幾個月的功夫,他跟太子竟也能算得上是相熟了。
一開始,隻是太子頻頻安排他做事兒,還基本上都是‘露臉’的活兒,後來基於半袋牛肉幹的交情,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同用膳的交情。
不得不說,看著天潢貴胄跟自個兒吃一樣的糙飯,魏時在心裏頭就平衡多了,本來嘛,好不容易熬到出了孝期,一整年的時間都沒吃過葷腥了,結果頓頓糙米飯,還不如在孝期吃的好呢。
再是同情災民,也不影響魏時自個兒的口腹之慾。
世家大族的底蘊還是要比商戶足一些,列出來的名單裏,前五名皆是當地的世家豪族,最多者捐贈了三萬石糧食,雖說裏邊細糧和糙糧都摻著呢,可依然不容小覷。
要知道貧瘠一些的縣,一年的糧食產量都不到三萬石,而糧食產量到三萬石以上的縣,最起碼也得是個中等縣了。
拿出這些糧食來的,不過是當地的一個世家豪族罷了,旱災能影響到的果然都隻是貧苦的百姓,富裕之家依舊富裕。
名單足足列了有三張紙,捐獻最多者三萬石,最少者八百石,林林總總加起來,竟達到了二十萬石之多。
魏時曾經在戶部待過一年,主管的便是羊豐府清吏司,在沒有大麵積受災的情況下,羊豐府一年所產的糧食也才就隻有二十萬石。
當然了,羊豐府的糧食產量和稅收一直都是排在尾巴上的,南方富庶一些的州城,財政收入都要超過羊豐府。
忠義牌坊算是沒白給,一個名頭引來了一處糧倉,倒也算是互贏。
“咱們路上帶個百十石的糧食就夠了,剩下的都留給這些流民,不過這麽下去不是個法子,糧食發完了,這些人難道還要去乞討、去打零工嗎?”
用膳禮儀合乎典範的太子,並不講究‘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這會兒拿著筷子,照樣能同人聊天兒。
跟在路上的膳食比起來,在平江府這邊,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有肉、有菜、有湯、有飯,而且總算不是大鍋飯了,小抄才更有味道。
魏時也不知自個兒怎麽就莫名其妙跟太子相熟了,表麵上‘少年老成’,實則嫩殼子裏裝了一個老靈魂的魏時,跟同齡人其實是不太能夠聊到一塊兒去的,哪怕是劉鈺和曹安,能夠成為朋友,完全是因為三個人都不怎麽重規矩,且都有著對美食的一腔熱愛和赤忱。
其他的方麵,為人處事的態度,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見解,就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兩撥人了。
太子應當是真正的少年老成,而且是一個極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與之交往,哪怕身份上有著巨大的鴻溝,也仍讓人覺得處處契合。
很舒服,說句有些大言不慚的話,真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一般。
魏時原本就不算怎麽謹小慎微,相熟之後,說話也就更能放開一些了,太子敢問,他就敢答。
“平江府的麵積幾乎是東原府的兩倍還要多,人口卻不及東原府,還有不少地方能夠被開荒,整理出不少良田來,不如效仿去年治蝗蟲的辦法,把災民安排去開荒,這次不發銀錢了,改發糧食,災民手裏的糧食積累多了,可以自行找塊地方去開荒,或者拿糧食跟官府換地。”
勤勞飽肚,總比隻伸著手討飯要強。
“不過,這些事兒肯定要交給當地的官府來辦了,怎麽著也得再花上幾個月的功夫,而且哪塊地方適合開荒,也都隻有當地人才清楚。”魏時補充道。
</br>
開國至今,除了進士牌坊和貞節牌坊之外,朝廷所頒發的忠義勇武之牌坊,不過十多處而已,因募捐糧食而獲得此牌坊,更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更讓魏時驚訝的是,太子居然會擁有這樣的權利,一國之儲君,畢竟不是君,更何況太子尚且年輕,能開口允諾一處牌坊,哪怕極有可能是出發前聖上說過的,也足夠讓人吃驚了。
相比太子,同樣在出行之列的大皇子,真的是沒什麽存在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太子在拍板,更為年長的大皇子仿佛並沒有擁有什麽決策權,倒更像是負責保護太子的將軍。
這份不爭和順從,可以說是讓隊伍少了很多麻煩,但作為旁觀者,還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兄弟閻牆,從來都不是少有的事情,普普通通的百姓之家,嫡親的兄弟都能為了幾間茅草屋、幾畝薄田爭的麵紅耳赤。
像魏家,魏時同嫡出的弟弟是沒打過幾分交道的,但立場天然就不同,母親處處防備他,不也是為了小弟,為了家中不多的產業和資源。
皇家富有天下,隻會更容易讓人產生覬覦之心,魏時自覺倘若身在局中的話,恐怕也沒辦法像大皇子這般佛係,偌大的江山,很難不讓人動心。
不過作為不想著攀什麽從龍之功的臣子,魏時雖然不解,但這樣的局麵更能夠讓他歡喜。
不爭不搶的大皇子,沉迷算學的三皇子,論長論貴,這兩位最為出彩者真的是太過佛係了。
雖說跟這二位都在同一個衙門裏呆過,但魏時對此了解並不是很多,反倒是太子,不過是出來辦個差,幾個月的功夫,他跟太子竟也能算得上是相熟了。
一開始,隻是太子頻頻安排他做事兒,還基本上都是‘露臉’的活兒,後來基於半袋牛肉幹的交情,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同用膳的交情。
不得不說,看著天潢貴胄跟自個兒吃一樣的糙飯,魏時在心裏頭就平衡多了,本來嘛,好不容易熬到出了孝期,一整年的時間都沒吃過葷腥了,結果頓頓糙米飯,還不如在孝期吃的好呢。
再是同情災民,也不影響魏時自個兒的口腹之慾。
世家大族的底蘊還是要比商戶足一些,列出來的名單裏,前五名皆是當地的世家豪族,最多者捐贈了三萬石糧食,雖說裏邊細糧和糙糧都摻著呢,可依然不容小覷。
要知道貧瘠一些的縣,一年的糧食產量都不到三萬石,而糧食產量到三萬石以上的縣,最起碼也得是個中等縣了。
拿出這些糧食來的,不過是當地的一個世家豪族罷了,旱災能影響到的果然都隻是貧苦的百姓,富裕之家依舊富裕。
名單足足列了有三張紙,捐獻最多者三萬石,最少者八百石,林林總總加起來,竟達到了二十萬石之多。
魏時曾經在戶部待過一年,主管的便是羊豐府清吏司,在沒有大麵積受災的情況下,羊豐府一年所產的糧食也才就隻有二十萬石。
當然了,羊豐府的糧食產量和稅收一直都是排在尾巴上的,南方富庶一些的州城,財政收入都要超過羊豐府。
忠義牌坊算是沒白給,一個名頭引來了一處糧倉,倒也算是互贏。
“咱們路上帶個百十石的糧食就夠了,剩下的都留給這些流民,不過這麽下去不是個法子,糧食發完了,這些人難道還要去乞討、去打零工嗎?”
用膳禮儀合乎典範的太子,並不講究‘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這會兒拿著筷子,照樣能同人聊天兒。
跟在路上的膳食比起來,在平江府這邊,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有肉、有菜、有湯、有飯,而且總算不是大鍋飯了,小抄才更有味道。
魏時也不知自個兒怎麽就莫名其妙跟太子相熟了,表麵上‘少年老成’,實則嫩殼子裏裝了一個老靈魂的魏時,跟同齡人其實是不太能夠聊到一塊兒去的,哪怕是劉鈺和曹安,能夠成為朋友,完全是因為三個人都不怎麽重規矩,且都有著對美食的一腔熱愛和赤忱。
其他的方麵,為人處事的態度,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見解,就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兩撥人了。
太子應當是真正的少年老成,而且是一個極富有人格魅力的人,與之交往,哪怕身份上有著巨大的鴻溝,也仍讓人覺得處處契合。
很舒服,說句有些大言不慚的話,真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一般。
魏時原本就不算怎麽謹小慎微,相熟之後,說話也就更能放開一些了,太子敢問,他就敢答。
“平江府的麵積幾乎是東原府的兩倍還要多,人口卻不及東原府,還有不少地方能夠被開荒,整理出不少良田來,不如效仿去年治蝗蟲的辦法,把災民安排去開荒,這次不發銀錢了,改發糧食,災民手裏的糧食積累多了,可以自行找塊地方去開荒,或者拿糧食跟官府換地。”
勤勞飽肚,總比隻伸著手討飯要強。
“不過,這些事兒肯定要交給當地的官府來辦了,怎麽著也得再花上幾個月的功夫,而且哪塊地方適合開荒,也都隻有當地人才清楚。”魏時補充道。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