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有別,孰輕孰重,有規矩的人都應當明白。
要不是瞧著魏時確實是有出息,她才不會上趕著把兒子送到這邊來呢,別家府上怎麽著都不如自家府上舒服自在,為了兒子的前程,她這才算是忍下了。
可哪裏想得到這一個兩個的都推三阻四,小的不懂規矩,老的……為老不尊。
“二弟妹怕是沒好好管過孩子,這叔侄倆的確隻差了一歲,但學習的內容可差了不少,我孫子四書五經都已經快過一遍了,達哥兒如何?你這個當娘的知道嗎?”
對這樣的人就不能手軟,自己給人家留麵子,人家根本就不想要臉,何必呢。
魏達四書都還沒有讀完呢,他小時候身體不好,開蒙要晚一些,後來身子骨養好了,可各方麵都頗為注意,晚上不能熬夜,早上也不能起太早,讀書的時間是間斷著來的,不能太累。
跟侄子的功課比起來,魏達確實落下了很多。
可他畢竟是小一歲,又是出於小時候體弱的原因,並非是不聰明,反正魏達是不覺得有什麽,他就是還沒來得及學,有時間要把這些書都學完,肯定能超過那個在京城的庶子。
小孩子不覺得有什麽,當大人的就不行了,這話比什麽都戳心窩子。
就算是之前沒怎麽管過魏時,可是稍微打聽打聽也知道,魏時八歲的時候,四書五經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而且從小到大,都當得起‘勤勉’二字。
相比之下,自個兒嫡親的兒子,雖然腦子聰明,可這身子骨不爭氣,小時候生病真是把她給病怕了,再怎麽想上進,可身體還是放在頭一位的。
在這一點上,李氏想的很是明白,什麽都比不上兒子的身體重要。
可雖然已經做出了選擇,但也不是別人能說她兒子功課不好的理由。
李氏氣性上來了,一句話都不說,拽著孩子直接走人。
魏仁沒跟著妻兒離開,滿臉羞愧,向大嫂致歉,“都怪我,沒管教好她們,讓大嫂跟著操心受累了。”
操心受累倒不至於,這一通懟,她這心裏頭也痛快,尤其是瞧見李氏的臉色。
敢為難她兒子兒媳,敢耽誤她孫子的功課,懟一通都是輕的。
而且想想時哥兒那孩子,她也覺得李氏這個嫡母做的過分了。
至於二弟,還真沒什麽好值得同情的,能被女人轄製成這樣,護不住自個兒的孩子,也保不住自個兒的銀子,男人做到這份兒上,也真是夠讓人瞧不起的了。
反正這兩口子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她是真不想插手管什麽了,隻要李氏老實點,別打她兒孫的主意,也別衝著好不容易熬出頭的時哥兒使勁兒,她也不想繼續跟這樣的人打交道。
魏仁用完了午膳才離開,難得是休沐日,平日裏當值的時候都早退晚歸,今兒倒是自個兒溜達著去了衙門。
不去也不成啊,夫人在大嫂這兒受了一肚子的氣,迴去指不定沖誰發火呢,他還是不往這刀口上撞了。
錢氏的到來,對於魏定一家三口來說,真是及時雨一般的存在。
魏達送迴去了不說,李氏在府裏頭攪風攪雨,可不往他們這邊冒頭了。
連天氣都慢慢變好了,一日比一日暖和。
錢氏的兒子、孫子就不說了,肯定是希望母親/祖母能夠留下來,兒媳婦竟也是捨不得婆婆走。
婆媳倆的關係,在這段時間算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主要原因還是在趙氏這兒。
婆婆過來不光是解決了她的難題,這人也是怕對比的,跟二嬸比起來,她嫡親的婆婆真是越看越覺得可親,性情、品質、相貌、為人,無一不好。
這要不是夫君日日都要迴府,她都要拉著婆婆抵足而眠了。
知州夫人就算是不用處理差事,可柳州城那邊人情往來也還有一大堆的事兒呢,更別提府裏頭除了已經上了年歲的婆婆以外,連個能頂事兒的人都沒有。
再怎麽捨不得兒孫,還有愈發親近她的兒媳婦,她也是不能夠在燕縣呆太久的,父子倆不在同一個地方當官,這天倫之樂她就享受不了太久。
小住了十多天,魏定一家三口的住處都變得溫馨了,錢氏挪了不少花草在裏頭,一些景致也都做了改動,瞧著院子是越發有人氣兒了。
離別之日越近,錢氏就是越放心不下她那個妯娌,就怕這人舊態復萌,她這一走,可就沒了能壓製李氏的人。
兒媳婦是指望不上的,小心思挺多,可是太要麵子,嘴巴上抹不開。
二弟就更別指望了,被人欺負的死死的,連借勢都不會。
她不能留在這兒,隻能找個能留在這兒的人了,還有誰能比自幼就跟在她身邊的芳嬤嬤更放心,之前是她身邊的丫鬟,後來成了親之後,就做了她身邊的婆子,而且定哥兒幼時也是由這人來照看的。
這次她來燕縣,府裏頭的事情就先暫時交給芳嬤嬤照管,等迴去之後,幹脆讓芳嬤嬤來燕縣長住,既能壓一壓李氏,另一方麵,也能多幫襯幫襯兒媳。
打定主意,錢氏就著人開始收拾行李,這邊行李還沒收拾好呢,那邊驛站上的信就到了。
是柳州城那邊的來信,有一封是給她的,還有一封是給二弟的。
老太太去了。
</br>
要不是瞧著魏時確實是有出息,她才不會上趕著把兒子送到這邊來呢,別家府上怎麽著都不如自家府上舒服自在,為了兒子的前程,她這才算是忍下了。
可哪裏想得到這一個兩個的都推三阻四,小的不懂規矩,老的……為老不尊。
“二弟妹怕是沒好好管過孩子,這叔侄倆的確隻差了一歲,但學習的內容可差了不少,我孫子四書五經都已經快過一遍了,達哥兒如何?你這個當娘的知道嗎?”
對這樣的人就不能手軟,自己給人家留麵子,人家根本就不想要臉,何必呢。
魏達四書都還沒有讀完呢,他小時候身體不好,開蒙要晚一些,後來身子骨養好了,可各方麵都頗為注意,晚上不能熬夜,早上也不能起太早,讀書的時間是間斷著來的,不能太累。
跟侄子的功課比起來,魏達確實落下了很多。
可他畢竟是小一歲,又是出於小時候體弱的原因,並非是不聰明,反正魏達是不覺得有什麽,他就是還沒來得及學,有時間要把這些書都學完,肯定能超過那個在京城的庶子。
小孩子不覺得有什麽,當大人的就不行了,這話比什麽都戳心窩子。
就算是之前沒怎麽管過魏時,可是稍微打聽打聽也知道,魏時八歲的時候,四書五經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而且從小到大,都當得起‘勤勉’二字。
相比之下,自個兒嫡親的兒子,雖然腦子聰明,可這身子骨不爭氣,小時候生病真是把她給病怕了,再怎麽想上進,可身體還是放在頭一位的。
在這一點上,李氏想的很是明白,什麽都比不上兒子的身體重要。
可雖然已經做出了選擇,但也不是別人能說她兒子功課不好的理由。
李氏氣性上來了,一句話都不說,拽著孩子直接走人。
魏仁沒跟著妻兒離開,滿臉羞愧,向大嫂致歉,“都怪我,沒管教好她們,讓大嫂跟著操心受累了。”
操心受累倒不至於,這一通懟,她這心裏頭也痛快,尤其是瞧見李氏的臉色。
敢為難她兒子兒媳,敢耽誤她孫子的功課,懟一通都是輕的。
而且想想時哥兒那孩子,她也覺得李氏這個嫡母做的過分了。
至於二弟,還真沒什麽好值得同情的,能被女人轄製成這樣,護不住自個兒的孩子,也保不住自個兒的銀子,男人做到這份兒上,也真是夠讓人瞧不起的了。
反正這兩口子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她是真不想插手管什麽了,隻要李氏老實點,別打她兒孫的主意,也別衝著好不容易熬出頭的時哥兒使勁兒,她也不想繼續跟這樣的人打交道。
魏仁用完了午膳才離開,難得是休沐日,平日裏當值的時候都早退晚歸,今兒倒是自個兒溜達著去了衙門。
不去也不成啊,夫人在大嫂這兒受了一肚子的氣,迴去指不定沖誰發火呢,他還是不往這刀口上撞了。
錢氏的到來,對於魏定一家三口來說,真是及時雨一般的存在。
魏達送迴去了不說,李氏在府裏頭攪風攪雨,可不往他們這邊冒頭了。
連天氣都慢慢變好了,一日比一日暖和。
錢氏的兒子、孫子就不說了,肯定是希望母親/祖母能夠留下來,兒媳婦竟也是捨不得婆婆走。
婆媳倆的關係,在這段時間算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主要原因還是在趙氏這兒。
婆婆過來不光是解決了她的難題,這人也是怕對比的,跟二嬸比起來,她嫡親的婆婆真是越看越覺得可親,性情、品質、相貌、為人,無一不好。
這要不是夫君日日都要迴府,她都要拉著婆婆抵足而眠了。
知州夫人就算是不用處理差事,可柳州城那邊人情往來也還有一大堆的事兒呢,更別提府裏頭除了已經上了年歲的婆婆以外,連個能頂事兒的人都沒有。
再怎麽捨不得兒孫,還有愈發親近她的兒媳婦,她也是不能夠在燕縣呆太久的,父子倆不在同一個地方當官,這天倫之樂她就享受不了太久。
小住了十多天,魏定一家三口的住處都變得溫馨了,錢氏挪了不少花草在裏頭,一些景致也都做了改動,瞧著院子是越發有人氣兒了。
離別之日越近,錢氏就是越放心不下她那個妯娌,就怕這人舊態復萌,她這一走,可就沒了能壓製李氏的人。
兒媳婦是指望不上的,小心思挺多,可是太要麵子,嘴巴上抹不開。
二弟就更別指望了,被人欺負的死死的,連借勢都不會。
她不能留在這兒,隻能找個能留在這兒的人了,還有誰能比自幼就跟在她身邊的芳嬤嬤更放心,之前是她身邊的丫鬟,後來成了親之後,就做了她身邊的婆子,而且定哥兒幼時也是由這人來照看的。
這次她來燕縣,府裏頭的事情就先暫時交給芳嬤嬤照管,等迴去之後,幹脆讓芳嬤嬤來燕縣長住,既能壓一壓李氏,另一方麵,也能多幫襯幫襯兒媳。
打定主意,錢氏就著人開始收拾行李,這邊行李還沒收拾好呢,那邊驛站上的信就到了。
是柳州城那邊的來信,有一封是給她的,還有一封是給二弟的。
老太太去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