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文臣比起來,就顯得不夠真誠了。
也難怪歷史上天下太平之後,大多數文臣都會比武將混的更好,大靖朝至今都可以不重文輕武,全賴幾代帝王的支撐。
魏時從未上過大朝會,但是也能想像的,論嘴皮子、論邏輯思維的能力、論語言的藝術,文臣跟武將壓根就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就算大靖朝沒有重文輕武的政策,可是在朝堂上能說話的人絕大多數還是文臣,武將沒有上戰場立的軍功,就跟文臣不是走科舉路子入仕途的一樣,腰杆子終究不夠硬。
在入了兵部之後,這樣的觀感就更為明顯了,兵部跟戶部比起來真的是有點兒……閑。
並不是沒有差事做,也不是可以閑到每天喝茶的程度,而是這效率實在不太高,時間全都浪費在了上下請示上。
明明半個時辰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這個人請示,那個人拖延,真能耗上半天的功夫。
但在戶部的高效率比起來,這情況實在讓人又窩火又著急。
若是效率可以提升上來,兵部的官員完全可以隻當值半天,另外半天就不用來了。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把的時間耗進去了,辦出來的差事跟所用的時間並不成正比。
魏時總覺得,有些像是在磨洋工,但要說清閑這又算不得清閑,所有人手頭上都有事情要忙,隻不過要忙的很多事情都是人為增加出來的,自己人給自己人找活兒幹。
要是父親在這兒,恐怕早就一肚子的火了,居然會有人想不開故意找事兒做。
比起能力上的鍛鍊,初入兵部,魏時覺得更像是對他心性和耐性的磨練。
如果說戶部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上麵所有的螺絲釘都懈怠不得,那兵部就像是一匹年邁的老馬,速度極慢,但是又沒有停下步伐,連帶著坐上這匹馬的人,都得要收一收急性子,緩著來,慢慢來。
魏時就在適應這樣的節奏,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隻能去適應環境。
第95章
遠哥兒的抓周禮並不隆重,隻是邀請了幾戶關係比較近的人家而已,交情淺的,並沒有請過來。
時人常有讓小孩子提前練習抓周的習慣,魏時兩口子倒是沒有這麽做,他們也想看看自家孩子能抓到什麽。
不過放在桌子上的全都是好意頭的東西。
書本、毛筆、印鑑、小弓、算盤……
怕下人忙中出了差錯,這些東西臨擺上桌之前,魏時還特意檢查了一遍呢,可千萬別出現胭脂水粉這樣的烏龍。
全都是好意頭的東西,不管能不能代表將來的誌向,總歸不會被人拿出來取笑,父母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了。
遠哥現在已經能自己站住了,但是走路沒人借力是不敢的,所以被抱上桌子之後,移動完全是靠爬的。
桌子上這麽多物品,沒有色彩斑斕的物件,也沒有含著香味兒的物件,書墨的香氣那是於大人而言的,對小孩子來說可算不上是什麽香味。
魏遠在桌子上足足爬了有兩圈,才慢吞吞的握住一隻毛筆,準確的說,應該是握住毛筆的筆鋒,整個拎起來,臉湊過去,一副很是好奇的樣子。
傻孩子。
圍觀的大人已經開始誇起來了,抓周抓到織毛筆,那可是個好意頭,子承父業,書墨傳家,或許十幾年後,魏家還真能一門兩狀元。
好話不要錢的往外撒,就算是作為外祖父的劉唐將軍,也對外孫抓到的東西很是滿意,做武將不容易,還是做文臣更好。
隻可惜老劉家一大家子,腦子裏就沒有這根筋,沒有讀書的天分,小兒子已經打發去老家參加縣試了,算算日子這成績也該出來了,不出意外的話,肯定是……中不了。
權當是積攢經驗了,好在孩子還小,不是哪個人都能像時哥兒一樣年少有為。
而且大多數年少有為者,從前的日子都過得不會太輕鬆,少年人倘若沒有外界環境逼迫,再是有天分,也會有幾分玩心。
魏時能夠三元及第,何嚐不是因為家庭的緣故。
所以他盡管盼著兒孫都有出息,可也不希望小輩的人受這樣一份苦。
能把小兒子寵成夢想吃遍天下美食,可不光是劉夫人一個人就能做到的,從這方麵來看,劉唐將軍在寵孩子上也惶不多讓。
尤其是在年紀大了以後,人越老就越心軟,對兒女如此,對孫子和外孫子更是如此。
能把遠哥架到自個兒脖子上,捏住兩個小腳腕子,來來迴迴地跑著哄孩子,哪怕被抓住頭髮都不惱的。
除了魏時這個做父親的之外,也就是劉唐了。
沒有外人的地方,這位老將軍就是如此率性,一點都瞧不見在衙門裏頭的威嚴,更不像魏時剛剛見嶽父的時候那樣,嚴肅而刻板,滿足他所有對於武將的想像。
讓遠哥騎著脖子的老嶽父,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除了身板壯一些、力氣大一些、氣勢足一些之外,真還是挺普通的。
魏時在書生裏頭並不能算文弱那一卦的,但是跟老嶽父比起來,‘安全感’還是不夠足。
除了能把孩子架到脖子上之外,老嶽父還能把遠哥拋上拋下,小孩子的笑聲歡快又響亮。
做父親的是著實羨慕,他之前也幻想過這場景,隻是苦於力氣不足、準頭不夠,一直不敢實踐罷了,這要是當中出一點意外,老父親的心髒都能驟停。
</br>
也難怪歷史上天下太平之後,大多數文臣都會比武將混的更好,大靖朝至今都可以不重文輕武,全賴幾代帝王的支撐。
魏時從未上過大朝會,但是也能想像的,論嘴皮子、論邏輯思維的能力、論語言的藝術,文臣跟武將壓根就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就算大靖朝沒有重文輕武的政策,可是在朝堂上能說話的人絕大多數還是文臣,武將沒有上戰場立的軍功,就跟文臣不是走科舉路子入仕途的一樣,腰杆子終究不夠硬。
在入了兵部之後,這樣的觀感就更為明顯了,兵部跟戶部比起來真的是有點兒……閑。
並不是沒有差事做,也不是可以閑到每天喝茶的程度,而是這效率實在不太高,時間全都浪費在了上下請示上。
明明半個時辰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這個人請示,那個人拖延,真能耗上半天的功夫。
但在戶部的高效率比起來,這情況實在讓人又窩火又著急。
若是效率可以提升上來,兵部的官員完全可以隻當值半天,另外半天就不用來了。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把的時間耗進去了,辦出來的差事跟所用的時間並不成正比。
魏時總覺得,有些像是在磨洋工,但要說清閑這又算不得清閑,所有人手頭上都有事情要忙,隻不過要忙的很多事情都是人為增加出來的,自己人給自己人找活兒幹。
要是父親在這兒,恐怕早就一肚子的火了,居然會有人想不開故意找事兒做。
比起能力上的鍛鍊,初入兵部,魏時覺得更像是對他心性和耐性的磨練。
如果說戶部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上麵所有的螺絲釘都懈怠不得,那兵部就像是一匹年邁的老馬,速度極慢,但是又沒有停下步伐,連帶著坐上這匹馬的人,都得要收一收急性子,緩著來,慢慢來。
魏時就在適應這樣的節奏,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隻能去適應環境。
第95章
遠哥兒的抓周禮並不隆重,隻是邀請了幾戶關係比較近的人家而已,交情淺的,並沒有請過來。
時人常有讓小孩子提前練習抓周的習慣,魏時兩口子倒是沒有這麽做,他們也想看看自家孩子能抓到什麽。
不過放在桌子上的全都是好意頭的東西。
書本、毛筆、印鑑、小弓、算盤……
怕下人忙中出了差錯,這些東西臨擺上桌之前,魏時還特意檢查了一遍呢,可千萬別出現胭脂水粉這樣的烏龍。
全都是好意頭的東西,不管能不能代表將來的誌向,總歸不會被人拿出來取笑,父母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了。
遠哥現在已經能自己站住了,但是走路沒人借力是不敢的,所以被抱上桌子之後,移動完全是靠爬的。
桌子上這麽多物品,沒有色彩斑斕的物件,也沒有含著香味兒的物件,書墨的香氣那是於大人而言的,對小孩子來說可算不上是什麽香味。
魏遠在桌子上足足爬了有兩圈,才慢吞吞的握住一隻毛筆,準確的說,應該是握住毛筆的筆鋒,整個拎起來,臉湊過去,一副很是好奇的樣子。
傻孩子。
圍觀的大人已經開始誇起來了,抓周抓到織毛筆,那可是個好意頭,子承父業,書墨傳家,或許十幾年後,魏家還真能一門兩狀元。
好話不要錢的往外撒,就算是作為外祖父的劉唐將軍,也對外孫抓到的東西很是滿意,做武將不容易,還是做文臣更好。
隻可惜老劉家一大家子,腦子裏就沒有這根筋,沒有讀書的天分,小兒子已經打發去老家參加縣試了,算算日子這成績也該出來了,不出意外的話,肯定是……中不了。
權當是積攢經驗了,好在孩子還小,不是哪個人都能像時哥兒一樣年少有為。
而且大多數年少有為者,從前的日子都過得不會太輕鬆,少年人倘若沒有外界環境逼迫,再是有天分,也會有幾分玩心。
魏時能夠三元及第,何嚐不是因為家庭的緣故。
所以他盡管盼著兒孫都有出息,可也不希望小輩的人受這樣一份苦。
能把小兒子寵成夢想吃遍天下美食,可不光是劉夫人一個人就能做到的,從這方麵來看,劉唐將軍在寵孩子上也惶不多讓。
尤其是在年紀大了以後,人越老就越心軟,對兒女如此,對孫子和外孫子更是如此。
能把遠哥架到自個兒脖子上,捏住兩個小腳腕子,來來迴迴地跑著哄孩子,哪怕被抓住頭髮都不惱的。
除了魏時這個做父親的之外,也就是劉唐了。
沒有外人的地方,這位老將軍就是如此率性,一點都瞧不見在衙門裏頭的威嚴,更不像魏時剛剛見嶽父的時候那樣,嚴肅而刻板,滿足他所有對於武將的想像。
讓遠哥騎著脖子的老嶽父,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除了身板壯一些、力氣大一些、氣勢足一些之外,真還是挺普通的。
魏時在書生裏頭並不能算文弱那一卦的,但是跟老嶽父比起來,‘安全感’還是不夠足。
除了能把孩子架到脖子上之外,老嶽父還能把遠哥拋上拋下,小孩子的笑聲歡快又響亮。
做父親的是著實羨慕,他之前也幻想過這場景,隻是苦於力氣不足、準頭不夠,一直不敢實踐罷了,這要是當中出一點意外,老父親的心髒都能驟停。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