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仁的愛麵子是在外人麵前,在姨娘和兒子麵前,在兄長麵前就沒必要如此了。
在給兄長的信上,魏仁深度剖析了,不能給京城送年禮的兩點原因,發自肺腑,情真意切。
不過信送到柳州城,在魏成這兒,原因大可總結為兩點,一是無能,二是懦弱。
在沒去燕縣做知縣之前,在魏仁還沒有娶李氏之前,二弟還不是這樣的,雖然不愛管事,但是絕非無能懦弱之輩。
更何況堂堂正七品知縣,連給兒子送年禮的銀錢都沒有,這話說出去誰能相信。
再想想同樣也待在燕縣的兒子,魏成氣就不打一處來。
作為‘大家長’,魏成已經習慣了收拾爛攤子,先是以二弟的名義往京城送了一車年禮,之後,又拜託自家夫人去燕縣瞧一瞧。
瞧瞧兒子,瞧瞧二弟,再以長嫂的身份管管二弟妹,就沒這麽欺負人的,何至於扣銀子扣到這種程度,李家也是富裕之家,李氏作為嫡女嫁妝更是不少,養家是二弟的事兒,李氏能有多少花銷。
看二弟的信,那真是一把辛酸淚,他都懷疑這孩子寫信的時候,是流著眼淚寫的。
能把四十多歲的魏仁稱之為孩子,這位‘大家長’也是可以了。
魏大伯母跟小叔子也就是麵子情,跟妯娌那更是相看兩相厭了,可燕縣除了這兩個人之外,還有兒子和孫子,能過去走一趟看看,也是挺樂意的。
時哥兒這孩子在燕縣日子能過成那樣,就可見老二兩口子的心性,自家孩子在那邊,她還真放心不下。
所以老爺一提這事兒,當場就應下來了,等過了年,祭拜完祖先就過去。
——
憑藉著改革新記帳法這事兒,魏時的各項政績綜合起來評了個‘優’,除了他之外,同為羊豐府清吏司正六品主事的曹安,政績也是‘優’。
翻過年後,很快一部分官員就迎來了調令,在文武百官當中,被調動的官員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出乎意料,魏時本以為可以在戶部繼續呆著的,沒成想竟平調去了兵部。
兵部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武將,話語權也掌握在武將那邊兒,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兵部對於文臣來說,真算得上是個清閑的衙門了,是個養老的好去處。
曹安的位置倒是沒有挪動,羊豐府府清吏司這邊又調來了一個正六主事,畢竟誰都知道隻有十六歲的肅王府世孫,在羊豐府清吏司的這大半年裏,都充當了一個‘吉祥物’的角色,挑不起大梁來。
而原本想著致仕的沈濤,則是被調去了禮部,六部當中最為清閑的衙門,相比戶部,那就是個養老的好去處。
從戶部尚書到禮部尚書,身上的擔子肯定是沒那麽重了,但那隻是相對而言,作為官員,尤其是當今治下的官員,想在衙門裏頭純粹的養老是不可能的。
幾位皇子也有了新的安排,大皇子被安排去了兵部,二皇子則是去了禮部,原本被安排在戶部的三皇子,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調到了工部。
有了自己屬官的太子,相當於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小朝廷,可這次也照樣被安排進了六部之一的刑部。
皇上的心思誰都別猜,反正猜來猜去猜不明白。
要麽說習慣成自然呢,對魏時來說,兵部這邊的情況,跟在戶部那邊比起來,還真差不多。
頂頭上司都是自己的至親,老師和嶽父,根本就沒法判斷哪個人更親近,部門裏頭都有一位天潢貴胄,之前是出身最為貴重的三皇子,現在是當今的長子——大皇子。
而且還都是正六品主事。
戶部有十三府清吏司,兵部隻有四個清吏司,分別是營繕、虞衡、都水、屯田。
跟在戶部差不多主管羊豐府清吏司不一樣,魏時在兵部被分配到了都水司,上頭有郎中、有員外郎,還有四個跟他一樣的正六品主事。
這也就意味著自主的權利不大,兵部原就不是一個容易出成績的地方,裏麵又以武將居多。
魏時想來想去,都覺得這一次平調對他來說,算不上是什麽好事兒,很是吃虧才對。
不過還算幸運的是,自打他入了仕途,不管是在戶部,還是在兵部,頂頭上司的都是自己的至親,能不能做出成績來先兩說著,但是最起碼不至於被旁人欺負了去。
至於對算學是‘真愛’的三皇子,驍勇善獵的大皇子,此等天潢貴胄,跟他這個小官吏就沒什麽關係了,隻要不殃及池魚,管人家是什麽心思呢。
就目前來看,當今是一點兒都沒打算把哪位皇子養廢,太子也好,幾位已經加冠的皇子也罷,能安排到六部裏邊兒來,就不是照著米蟲的方向培養。
跟入職戶部的流程差不多,作為衙門裏頭最年輕的官員,魏時還是頗受歡迎的。
場麵話誰都會說,但是文臣和武將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文臣更會誇人,內斂又含蓄,可該有的意思都有,甚至要比普通人更為誇張,前提得是能聽得懂才行。
武將不是說不來之乎者也的話,人家跟文臣一樣上奏摺,絕非是莽漢,不過水平上還是有差距的。
具體就表現在,態度很熱情,但是語言幹巴巴,簡單來說,就是隻會說一些誇人的套話,沒有創新,不會花式表示善意。
</br>
在給兄長的信上,魏仁深度剖析了,不能給京城送年禮的兩點原因,發自肺腑,情真意切。
不過信送到柳州城,在魏成這兒,原因大可總結為兩點,一是無能,二是懦弱。
在沒去燕縣做知縣之前,在魏仁還沒有娶李氏之前,二弟還不是這樣的,雖然不愛管事,但是絕非無能懦弱之輩。
更何況堂堂正七品知縣,連給兒子送年禮的銀錢都沒有,這話說出去誰能相信。
再想想同樣也待在燕縣的兒子,魏成氣就不打一處來。
作為‘大家長’,魏成已經習慣了收拾爛攤子,先是以二弟的名義往京城送了一車年禮,之後,又拜託自家夫人去燕縣瞧一瞧。
瞧瞧兒子,瞧瞧二弟,再以長嫂的身份管管二弟妹,就沒這麽欺負人的,何至於扣銀子扣到這種程度,李家也是富裕之家,李氏作為嫡女嫁妝更是不少,養家是二弟的事兒,李氏能有多少花銷。
看二弟的信,那真是一把辛酸淚,他都懷疑這孩子寫信的時候,是流著眼淚寫的。
能把四十多歲的魏仁稱之為孩子,這位‘大家長’也是可以了。
魏大伯母跟小叔子也就是麵子情,跟妯娌那更是相看兩相厭了,可燕縣除了這兩個人之外,還有兒子和孫子,能過去走一趟看看,也是挺樂意的。
時哥兒這孩子在燕縣日子能過成那樣,就可見老二兩口子的心性,自家孩子在那邊,她還真放心不下。
所以老爺一提這事兒,當場就應下來了,等過了年,祭拜完祖先就過去。
——
憑藉著改革新記帳法這事兒,魏時的各項政績綜合起來評了個‘優’,除了他之外,同為羊豐府清吏司正六品主事的曹安,政績也是‘優’。
翻過年後,很快一部分官員就迎來了調令,在文武百官當中,被調動的官員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出乎意料,魏時本以為可以在戶部繼續呆著的,沒成想竟平調去了兵部。
兵部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武將,話語權也掌握在武將那邊兒,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兵部對於文臣來說,真算得上是個清閑的衙門了,是個養老的好去處。
曹安的位置倒是沒有挪動,羊豐府府清吏司這邊又調來了一個正六主事,畢竟誰都知道隻有十六歲的肅王府世孫,在羊豐府清吏司的這大半年裏,都充當了一個‘吉祥物’的角色,挑不起大梁來。
而原本想著致仕的沈濤,則是被調去了禮部,六部當中最為清閑的衙門,相比戶部,那就是個養老的好去處。
從戶部尚書到禮部尚書,身上的擔子肯定是沒那麽重了,但那隻是相對而言,作為官員,尤其是當今治下的官員,想在衙門裏頭純粹的養老是不可能的。
幾位皇子也有了新的安排,大皇子被安排去了兵部,二皇子則是去了禮部,原本被安排在戶部的三皇子,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調到了工部。
有了自己屬官的太子,相當於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小朝廷,可這次也照樣被安排進了六部之一的刑部。
皇上的心思誰都別猜,反正猜來猜去猜不明白。
要麽說習慣成自然呢,對魏時來說,兵部這邊的情況,跟在戶部那邊比起來,還真差不多。
頂頭上司都是自己的至親,老師和嶽父,根本就沒法判斷哪個人更親近,部門裏頭都有一位天潢貴胄,之前是出身最為貴重的三皇子,現在是當今的長子——大皇子。
而且還都是正六品主事。
戶部有十三府清吏司,兵部隻有四個清吏司,分別是營繕、虞衡、都水、屯田。
跟在戶部差不多主管羊豐府清吏司不一樣,魏時在兵部被分配到了都水司,上頭有郎中、有員外郎,還有四個跟他一樣的正六品主事。
這也就意味著自主的權利不大,兵部原就不是一個容易出成績的地方,裏麵又以武將居多。
魏時想來想去,都覺得這一次平調對他來說,算不上是什麽好事兒,很是吃虧才對。
不過還算幸運的是,自打他入了仕途,不管是在戶部,還是在兵部,頂頭上司的都是自己的至親,能不能做出成績來先兩說著,但是最起碼不至於被旁人欺負了去。
至於對算學是‘真愛’的三皇子,驍勇善獵的大皇子,此等天潢貴胄,跟他這個小官吏就沒什麽關係了,隻要不殃及池魚,管人家是什麽心思呢。
就目前來看,當今是一點兒都沒打算把哪位皇子養廢,太子也好,幾位已經加冠的皇子也罷,能安排到六部裏邊兒來,就不是照著米蟲的方向培養。
跟入職戶部的流程差不多,作為衙門裏頭最年輕的官員,魏時還是頗受歡迎的。
場麵話誰都會說,但是文臣和武將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文臣更會誇人,內斂又含蓄,可該有的意思都有,甚至要比普通人更為誇張,前提得是能聽得懂才行。
武將不是說不來之乎者也的話,人家跟文臣一樣上奏摺,絕非是莽漢,不過水平上還是有差距的。
具體就表現在,態度很熱情,但是語言幹巴巴,簡單來說,就是隻會說一些誇人的套話,沒有創新,不會花式表示善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