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是不能出去串門的,吃飽喝足之後,三個人索性在溫暖的房間裏聊起了天,仿佛是在彌補大年三十沒有守夜一樣。
趕了這麽長時間的路,魏時到現在還沒歇過來呢,坐在太師椅上,後背完全倚著靠背,一隻手搭在扶手上,一隻手搭在自己膝蓋上,就好像上半身沒骨頭一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婆媳倆說話。
明明有那麽多東西可以聊,這兩個人卻是聊起了衛視小時候的事情。
小時候學走路時的窘態,第一次去學堂穿了什麽衣服、樣子瞧上去有多高興,三伏天裏手腕上綁著沙袋練字……
一個說的認真,一個聽的認真。
魏時本來還覺得挺睏倦的,這會兒卻是慢慢清醒了,十歲那樣,母親有了嫡親的兒子,他才迴到姨娘身邊,在此之前,他幾乎沒什麽機會跟姨娘碰麵,卻是不曾想,他十歲之前的事情姨娘都清楚,而且到現在都還記得。
想來,十歲之前,他沒怎麽見過姨娘,但是並不代表姨娘沒怎麽瞧見過他。
——
從初一到初七,基本上就是走親訪友的時候了。
跟去年比起來,魏時今年要走的親訪的友可是多了不少,劉府,在國子監結識的友人,跟他一樣探親迴來的鄭家逸,還有師伯那邊。
去年的時候,他跟師伯並沒怎麽相處過,過年也就隻去拜訪了老師那邊,並沒有去師伯家中,但是今年關係親近了這麽多,再不過去拜訪,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正月初八,魏時就換上了正六品的官服,騎著跟了他多年的棗紅馬,在晨曦的微光裏,出發啟程去戶部衙門。
品階低一點,也並非全然都是壞處,這不用去大朝會,也就不需要半夜三更就爬起來去宮裏頭,還是可以睡到破曉的。
就是這冬天早上騎馬的滋味兒,不太好受,不過他一個六品的小官兒,要是坐著馬車或者是轎子去衙門辦差,未免太過招搖了些。
早在前兩天去師伯家的時候,他老人家就簡要介紹了戶部的情況。
戶部頂頭上司就是他的師伯了,正二品的尚書,左右侍郎皆是正三品,正五品的郎中有三十二人,從五品的員外郎有三人,正六品的主事,包括他在內,總共有二十四人,照磨和提舉都是正八品,各有一人。
除此之外,檢校、副提舉、大使、副使、這些從八品、正九品、從品的官員加起來又有三十幾個人,就一些連品階都沒有,未入流的小吏又有幾十人。
整個戶部,足足有百十人,管理著整個大靖朝的財政,裏麵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
就如同他一般科舉入仕進來的,也有靠著祖宗的餘蔭進來的,還有進來歷練的皇親國戚,當然了,裏麵一些未入流的小吏,有的也是拖了門路才進來的,這還沒有家顯赫的親戚。
這裏麵占據比例最大的,還是科舉入仕的比較多,進士為主,不是沒有舉人,隻是數量稀少。
而且照師伯的意思,這些人固然有才能,但也是託了關係才能進入戶部的,畢竟以舉人的功名,哪怕是在外地熬了多年的資歷,也很難做京官,更何況還是入戶部做京官。
第82章
要管理全國的財政,何其繁瑣,戶部又被分為多個小部門。
大靖朝有十三府,便設有十三個清吏司,除此之外,還有砂紙局、印鈔局、廣匯庫、廣積庫、髒罰庫、廣盈庫、承運庫……
不管是正二品的尚書,還是正三品的侍郎,都是負責統管大局的,具體管理這些小部門的,還是底下的官員。
十三個清吏司,是所有部門裏的重點,但是其中又有先後之分,安排的官員也不一樣。
比如江南府清吏司,不管是糧食,還是稅額,在全國都是排得上名號的,裏麵不光有正五品的郎中一個,還有四個正六品的主事呢。
再比如雲南府清吏司,雖然產量算不上多,稅額更不算多,但是麵積大,涉及到的財政也比較複雜,裏麵雖然沒有正五品的郎中,可是卻也安排了五個正六品的主事。
在來戶部之前,師伯就已經給他透了風兒,他這次分到的地方是羊豐府清吏司。
羊豐府在大靖朝屬於比較偏遠的地方了,邊疆地區之一,物產不豐富,糧食不多,人口也少。
所以整個羊豐府清吏司正六品往上的官員一個沒有,正六品的主事倒是有一個,年前的時候已經光榮致仕了。
魏時便是接班人。
也就是說,初入仕途,魏時也算是一個小部門的頭頭了。
在戶部,除了尚書和侍郎之外,比他官職更高的郎中和員外郎,因為是負責不同的部門,所以壓根就管不到他身上去。
雖說羊豐府確實是偏遠了些,連帶著羊豐府清吏司都不太受重視,不過好歹也是十三府之一,突然把這麽大的一個擔子交給他,魏時還是挺惶恐的。
本來嘛,依著他的打算,入了職以後,肯定得先有一個前輩帶帶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幾乎是空降成了一個小頭頭。
跟想像中不太一樣的職位,魏時還真有點發愁,說一晚上睡不著可能有些誇張了,但是知道這個事兒之後,確實是沒怎麽睡踏實。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雖說這個職位是湊巧了,可師伯又不會害他,有什麽事兒他都可以直接去問頂頭上司,想來就算是有什麽難題,也就是多折騰折騰,不至於解決不了。
</br>
趕了這麽長時間的路,魏時到現在還沒歇過來呢,坐在太師椅上,後背完全倚著靠背,一隻手搭在扶手上,一隻手搭在自己膝蓋上,就好像上半身沒骨頭一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婆媳倆說話。
明明有那麽多東西可以聊,這兩個人卻是聊起了衛視小時候的事情。
小時候學走路時的窘態,第一次去學堂穿了什麽衣服、樣子瞧上去有多高興,三伏天裏手腕上綁著沙袋練字……
一個說的認真,一個聽的認真。
魏時本來還覺得挺睏倦的,這會兒卻是慢慢清醒了,十歲那樣,母親有了嫡親的兒子,他才迴到姨娘身邊,在此之前,他幾乎沒什麽機會跟姨娘碰麵,卻是不曾想,他十歲之前的事情姨娘都清楚,而且到現在都還記得。
想來,十歲之前,他沒怎麽見過姨娘,但是並不代表姨娘沒怎麽瞧見過他。
——
從初一到初七,基本上就是走親訪友的時候了。
跟去年比起來,魏時今年要走的親訪的友可是多了不少,劉府,在國子監結識的友人,跟他一樣探親迴來的鄭家逸,還有師伯那邊。
去年的時候,他跟師伯並沒怎麽相處過,過年也就隻去拜訪了老師那邊,並沒有去師伯家中,但是今年關係親近了這麽多,再不過去拜訪,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正月初八,魏時就換上了正六品的官服,騎著跟了他多年的棗紅馬,在晨曦的微光裏,出發啟程去戶部衙門。
品階低一點,也並非全然都是壞處,這不用去大朝會,也就不需要半夜三更就爬起來去宮裏頭,還是可以睡到破曉的。
就是這冬天早上騎馬的滋味兒,不太好受,不過他一個六品的小官兒,要是坐著馬車或者是轎子去衙門辦差,未免太過招搖了些。
早在前兩天去師伯家的時候,他老人家就簡要介紹了戶部的情況。
戶部頂頭上司就是他的師伯了,正二品的尚書,左右侍郎皆是正三品,正五品的郎中有三十二人,從五品的員外郎有三人,正六品的主事,包括他在內,總共有二十四人,照磨和提舉都是正八品,各有一人。
除此之外,檢校、副提舉、大使、副使、這些從八品、正九品、從品的官員加起來又有三十幾個人,就一些連品階都沒有,未入流的小吏又有幾十人。
整個戶部,足足有百十人,管理著整個大靖朝的財政,裏麵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
就如同他一般科舉入仕進來的,也有靠著祖宗的餘蔭進來的,還有進來歷練的皇親國戚,當然了,裏麵一些未入流的小吏,有的也是拖了門路才進來的,這還沒有家顯赫的親戚。
這裏麵占據比例最大的,還是科舉入仕的比較多,進士為主,不是沒有舉人,隻是數量稀少。
而且照師伯的意思,這些人固然有才能,但也是託了關係才能進入戶部的,畢竟以舉人的功名,哪怕是在外地熬了多年的資歷,也很難做京官,更何況還是入戶部做京官。
第82章
要管理全國的財政,何其繁瑣,戶部又被分為多個小部門。
大靖朝有十三府,便設有十三個清吏司,除此之外,還有砂紙局、印鈔局、廣匯庫、廣積庫、髒罰庫、廣盈庫、承運庫……
不管是正二品的尚書,還是正三品的侍郎,都是負責統管大局的,具體管理這些小部門的,還是底下的官員。
十三個清吏司,是所有部門裏的重點,但是其中又有先後之分,安排的官員也不一樣。
比如江南府清吏司,不管是糧食,還是稅額,在全國都是排得上名號的,裏麵不光有正五品的郎中一個,還有四個正六品的主事呢。
再比如雲南府清吏司,雖然產量算不上多,稅額更不算多,但是麵積大,涉及到的財政也比較複雜,裏麵雖然沒有正五品的郎中,可是卻也安排了五個正六品的主事。
在來戶部之前,師伯就已經給他透了風兒,他這次分到的地方是羊豐府清吏司。
羊豐府在大靖朝屬於比較偏遠的地方了,邊疆地區之一,物產不豐富,糧食不多,人口也少。
所以整個羊豐府清吏司正六品往上的官員一個沒有,正六品的主事倒是有一個,年前的時候已經光榮致仕了。
魏時便是接班人。
也就是說,初入仕途,魏時也算是一個小部門的頭頭了。
在戶部,除了尚書和侍郎之外,比他官職更高的郎中和員外郎,因為是負責不同的部門,所以壓根就管不到他身上去。
雖說羊豐府確實是偏遠了些,連帶著羊豐府清吏司都不太受重視,不過好歹也是十三府之一,突然把這麽大的一個擔子交給他,魏時還是挺惶恐的。
本來嘛,依著他的打算,入了職以後,肯定得先有一個前輩帶帶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幾乎是空降成了一個小頭頭。
跟想像中不太一樣的職位,魏時還真有點發愁,說一晚上睡不著可能有些誇張了,但是知道這個事兒之後,確實是沒怎麽睡踏實。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雖說這個職位是湊巧了,可師伯又不會害他,有什麽事兒他都可以直接去問頂頭上司,想來就算是有什麽難題,也就是多折騰折騰,不至於解決不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