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策問,不光是考察寫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還是洞察世事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全國那麽多人裏,選出一百名左右的進士,這樣的淘汰率實在是太高了,有一個科目跟不上,就基本上註定了沒辦法被擇優錄取出來。
魏時一直都知道詩賦和雜文是自己的短板,所以從來都沒放棄過練習,除了策問之外,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兩項了。
哪怕他一直都認為,真等到入了仕途之後,最最派不上用場的就是這兩項了。
右前方的兩位仁兄,有一位貌似還是熟人。
魏時先前沒有注意過,這會兒仔細瞧著,倒覺得有幾分熟悉。
鄭家逸,小三元,跟他同一年鄉試,當時魏時是解元,第二名就是鄭家逸。
因著鄭家逸比魏時大了三歲,所以他一直都以為鄭家逸會在鄉試之後,直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不必像他一樣多等三年。
不過當年會試放榜的時候,他也是親自過去瞧了的,上麵既沒有鄭家逸的名字,也沒有劉子成的名字。
這也就是說,江佑府鄉試的前三名,不管是不是都沒有參加會試,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全都不在那一年會試放榜的名單上。
魏時當時就覺得,知府劉大人若知道這情況,心情肯定不怎麽樣。
不管是熟人,還是之前從未見過麵的陌生人,表情要麽是眉頭緊鎖,要麽就是一臉的嚴肅,總之就沒有一個特別輕鬆愉悅的。
在考場上,別的考生苦大仇深,魏時也就放下心來了,不是隻有他一個人覺得這題目難。
在考場上的頭兩天,心情過於激動,哪怕是做一整天的題目,到了晚上也很難像平時那樣,躺在床上,頭沾枕頭立刻就睡著。
更何況被褥上還帶著一股子怪味兒,魏時頭幾日入睡,靠的全部都是默背,也不拘是哪一本書,想起什麽來就背什麽。
反正這些試卷上的題目實在是太雜了,哪怕是四書五經,一本書上也抽不出幾個句子來,大都是一本書就出上一兩句,全部混雜在一塊。
是以,在這種情況下,晚上用來催眠的背書,也就沒什麽挑選的必要性了。
不過第一場的考試結束之後,在這個考舍裏的第四個晚上,魏時卻是倒頭就睡。
一方麵是來自身體上的疲憊,題量實在是多,胳膊都是酸的,另一方麵是來自精神上的疲憊,做題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整個神經都是繃著的,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場,鬆懈下來,自然也就覺得累了。
不過,魏時對第二場的考試還是很期待的,算學和律學,這兩個科目,前者是他擅長的,後者則是他喜歡的。
魏時一直都覺得,在這所有的科目裏頭,若論到實用性,當首推律學。
關鍵是朝廷的這些刑法、律令,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能夠形成一個邏輯在裏麵。
縱使是文科生,背政史地的時候,那也是講究邏輯的,大腦把這些東西儲存下來,如果沒有一個邏輯鏈在裏頭,容易遺忘不說,更重要的是不容易提取。
作為文科生,最擅長的應該就是把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打碎了,然後重新雜糅在一起。
這對於律學的學習來說,還是很實用的。
在期待中來臨的試卷,難度和題量都是能夠讓魏時滿意的,自己尤為擅長的科目,當然是希望更難一些才好,這樣才能跟人拉出差距嘛。
算學題目就隻有最後一道是拔高的,難度明顯,特別湊巧的是,跟這道題目類似的題,魏時曾經做過,就是在師伯那裏。
當時並不是他跟師伯第一次見麵,但確實是第一次有求於師伯,也是頭一次跟師伯說那麽多的話。
師伯當時總共是給他出了五道算學題,一道比一道難,其中的第三道,跟試卷上的最後一道題目是差不多的。
當初這道題,魏時僅僅做出來一半。
之後,感謝師伯,這五道題裏邊,第三道題是師伯給他完完整整講過的。
前兩道他做出來了,後兩道實在是太難了,師伯嚐試著跟他講過幾次,但沒有特別整的時間,再加上他空間思維的能力實在是差,所以至今後兩道題目也沒有完完全全的講過一遍。
魏時興奮的都有些想尖叫,這到底是什麽逆天的運氣,難不成他的金手指就是這個,運氣特別好,好到連他自己都難以置信。
接連三天,魏時都是在亢奮當中度過的,試卷檢查了一遍又一遍,不過這次他倒沒有提前交卷,畢竟他附近的這麽多的考舍,貌似還沒有一個考生交卷的,他也就不做這個出頭鳥了。
第三場,考的是策問和詩賦。
跟以往的考試一樣,詩賦也是指定了主題,這一次的主題,魏時不知道是應該贊主考官返璞歸真,還是應該暗地裏吐槽主考官不用心。
以‘春’為主題,這應該是古往今來的詩人們都已經寫膩了的主題,也是所有讀書人從接觸詩賦開始,就一定會練習的題目。
春天可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魏時寫的是春雨,‘蜜月期’的時候,他跟夫人曾經去莊子上小住過幾日。
那時還是冬天,自然不會有春雨,不過卻是有一場冬雪不期而至。
農人臉上歡欣的表情,連小孩子都是高興的,這一場雪是他們期盼了很久的。
</br>
總而言之,在全國那麽多人裏,選出一百名左右的進士,這樣的淘汰率實在是太高了,有一個科目跟不上,就基本上註定了沒辦法被擇優錄取出來。
魏時一直都知道詩賦和雜文是自己的短板,所以從來都沒放棄過練習,除了策問之外,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兩項了。
哪怕他一直都認為,真等到入了仕途之後,最最派不上用場的就是這兩項了。
右前方的兩位仁兄,有一位貌似還是熟人。
魏時先前沒有注意過,這會兒仔細瞧著,倒覺得有幾分熟悉。
鄭家逸,小三元,跟他同一年鄉試,當時魏時是解元,第二名就是鄭家逸。
因著鄭家逸比魏時大了三歲,所以他一直都以為鄭家逸會在鄉試之後,直接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不必像他一樣多等三年。
不過當年會試放榜的時候,他也是親自過去瞧了的,上麵既沒有鄭家逸的名字,也沒有劉子成的名字。
這也就是說,江佑府鄉試的前三名,不管是不是都沒有參加會試,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全都不在那一年會試放榜的名單上。
魏時當時就覺得,知府劉大人若知道這情況,心情肯定不怎麽樣。
不管是熟人,還是之前從未見過麵的陌生人,表情要麽是眉頭緊鎖,要麽就是一臉的嚴肅,總之就沒有一個特別輕鬆愉悅的。
在考場上,別的考生苦大仇深,魏時也就放下心來了,不是隻有他一個人覺得這題目難。
在考場上的頭兩天,心情過於激動,哪怕是做一整天的題目,到了晚上也很難像平時那樣,躺在床上,頭沾枕頭立刻就睡著。
更何況被褥上還帶著一股子怪味兒,魏時頭幾日入睡,靠的全部都是默背,也不拘是哪一本書,想起什麽來就背什麽。
反正這些試卷上的題目實在是太雜了,哪怕是四書五經,一本書上也抽不出幾個句子來,大都是一本書就出上一兩句,全部混雜在一塊。
是以,在這種情況下,晚上用來催眠的背書,也就沒什麽挑選的必要性了。
不過第一場的考試結束之後,在這個考舍裏的第四個晚上,魏時卻是倒頭就睡。
一方麵是來自身體上的疲憊,題量實在是多,胳膊都是酸的,另一方麵是來自精神上的疲憊,做題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整個神經都是繃著的,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場,鬆懈下來,自然也就覺得累了。
不過,魏時對第二場的考試還是很期待的,算學和律學,這兩個科目,前者是他擅長的,後者則是他喜歡的。
魏時一直都覺得,在這所有的科目裏頭,若論到實用性,當首推律學。
關鍵是朝廷的這些刑法、律令,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能夠形成一個邏輯在裏麵。
縱使是文科生,背政史地的時候,那也是講究邏輯的,大腦把這些東西儲存下來,如果沒有一個邏輯鏈在裏頭,容易遺忘不說,更重要的是不容易提取。
作為文科生,最擅長的應該就是把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打碎了,然後重新雜糅在一起。
這對於律學的學習來說,還是很實用的。
在期待中來臨的試卷,難度和題量都是能夠讓魏時滿意的,自己尤為擅長的科目,當然是希望更難一些才好,這樣才能跟人拉出差距嘛。
算學題目就隻有最後一道是拔高的,難度明顯,特別湊巧的是,跟這道題目類似的題,魏時曾經做過,就是在師伯那裏。
當時並不是他跟師伯第一次見麵,但確實是第一次有求於師伯,也是頭一次跟師伯說那麽多的話。
師伯當時總共是給他出了五道算學題,一道比一道難,其中的第三道,跟試卷上的最後一道題目是差不多的。
當初這道題,魏時僅僅做出來一半。
之後,感謝師伯,這五道題裏邊,第三道題是師伯給他完完整整講過的。
前兩道他做出來了,後兩道實在是太難了,師伯嚐試著跟他講過幾次,但沒有特別整的時間,再加上他空間思維的能力實在是差,所以至今後兩道題目也沒有完完全全的講過一遍。
魏時興奮的都有些想尖叫,這到底是什麽逆天的運氣,難不成他的金手指就是這個,運氣特別好,好到連他自己都難以置信。
接連三天,魏時都是在亢奮當中度過的,試卷檢查了一遍又一遍,不過這次他倒沒有提前交卷,畢竟他附近的這麽多的考舍,貌似還沒有一個考生交卷的,他也就不做這個出頭鳥了。
第三場,考的是策問和詩賦。
跟以往的考試一樣,詩賦也是指定了主題,這一次的主題,魏時不知道是應該贊主考官返璞歸真,還是應該暗地裏吐槽主考官不用心。
以‘春’為主題,這應該是古往今來的詩人們都已經寫膩了的主題,也是所有讀書人從接觸詩賦開始,就一定會練習的題目。
春天可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魏時寫的是春雨,‘蜜月期’的時候,他跟夫人曾經去莊子上小住過幾日。
那時還是冬天,自然不會有春雨,不過卻是有一場冬雪不期而至。
農人臉上歡欣的表情,連小孩子都是高興的,這一場雪是他們期盼了很久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