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點兒的,可能隻是後半部分沒法完全解出來,倒黴的考生,後麵的知識點掌握的再是熟練,前麵沒搞明白,那就整道題目都白瞎了。
魏時是做過往屆鄉試題目的,而且不止一套,算學試卷的水平向來是起伏不定的,趕上考官擅長算學的時候,題目可能出的更全麵一些。
趕上考官對算學研究不多的時候,那可就不好說了,要簡單是真簡單,要難也是真難。
如今這情況應當是後者,後麵這三道題目,一道比一道難,甚至其中有一套還比較偏門兒,設計到了幾何。
當然了,在如今的大靖朝並沒有幾何的概念,在近現代,幾何是數學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如今,一個正五邊形大家都不會畫。
所謂數學,即是指算學,所研究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算術。
在魏時以往做過的試卷裏頭,歸根到底也都是算術題,隻是難易程度不同,涉及到的現實問題不同,但是這有關幾何的題目還真是頭一次見。
是一個有關於三稜柱的題目,魏時好歹是連圓錐、圓柱都學過的人,更何況是稜柱,尤其是最基本的三稜柱。
於他而言,這還真算不上是什麽難題。
因此,這算學題目一路做下來,倒也還算順手。
雜文的題目並不算是有新意,而是以花為題,算是已經被大家寫爛了的一個題目。
不過越是這樣的題目,才越是難寫,沒有人會幹巴巴的用一篇雜文是讚美一種花,借物抒情,以花詠誌,才是文章的關鍵。
魏時寫的是蘭花,剛好他園中就養了兩盆蘭花,說起來也是趣事,本來以為這花嬌貴,養起來需得多多注意。
要濕潤,也不能太濕,要稍微幹燥,但是卻不能暴曬,要時常通風,但又不能太過寒冷。
總歸剛得了那兩盆蘭花,魏時伺候的別克有多精細了,雖說大多數時候他都隻是動動嘴而已,可對這兩盆蘭花也算得上是用心了。
但這麽嬌貴的養著,兩盆蘭花兒長得卻不怎麽樣,葉子越來越萎焉,都快要枯死了。
之後問了專門的匠人,直接用糞水灌溉,借兩盆蘭花反倒是茂盛。
魏時的雜文裏寫的就是這事兒,其中還引用了離騷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意思是說,蘭芷變得不芳香了,荃蕙變成了茅草。
夫其脆弱驕蹇,炫芳以自貴,餘固以憂其難養,而不虞其易變也。
這篇文章說的便是,實踐的重要性,不管是種植蘭花,還是別的什麽事情,切不可道聽途說,自以為是,需得要在實踐當中得出真知。
說到底這篇文章還是偏務實,魏時曾就這件事情寫過練筆,現在寫在試卷上的文章,也是將當初的練筆之作,經過修改之後得來的。
跟之前那篇文章相比,寫在試卷上的這一篇,大意是沒有變的,主要還是風格,盡可能的偏向於主考官的喜好,隻是從本質上講,這篇文章也還是務實風。
兩場結束,雖然沒有公布成績,鄉試也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但是被這場連綿不斷的秋雨所賜,已經是淘汰了很多人。
從第一場到現在,十整日的功夫,這天氣就沒放晴過,好的時候,灰濛濛的一片,差的時候,那就來吧,小雨淅淅瀝瀝,連綿不斷,大雨也不是沒有,經常給人來個突擊。
因著天氣不好,連蠟燭都多發了兩根,沒法子,天黑了要用蠟燭,天亮的時候看不清楚,仍舊要點蠟燭,否則的話那不是耽誤工夫嗎。
主考官也算是體恤他們這些考生了,真要遇上個墨守成規、不管不顧的主考官,那也沒處說理去,隻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
考舍漏雨的地方不多,但漏風的地方卻不少,再加上原本就陰暗潮濕,直接病倒在考舍裏,人事不省的考生可是不少。
這種情況隻能是被衙役直接抬出去,總不能病死在考舍裏。
不得不說,科舉入仕,不光是一件苦差事,還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甚至攸關生命,但其中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否則又怎麽會吸引天下讀書人孜孜不倦的走上這條路呢。
魏時縱然年輕,身子骨又一直不錯,這兩場考試下來也是疲憊的很,出了考場,什麽薑湯、禦寒藥膳……基本上就是家常便飯。
好在,這陰雨連綿的十天裏,身體沒出什麽岔子。
第三場考試的時候,天已經放晴了。
瞧著難得一見的晴天,魏時的心情都跟著變得晴朗了,不過該考的還是要考。
第三場考試考的是律學和策問。
魏時照例是把律學放在了前麵,還真別說,這次有足夠幸運,最後一個大題的案例,跟他臨行前大伯講給他的其中一個案例大致相仿。
大伯給他講案例,那可謂是剝繭抽絲,細緻到不能再細緻了,魏時都有些遺憾堂兄不能跟著過來一塊兒考試了。
不過一想到之前的天氣,還是覺得不來的好,那麽多考生都病倒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鄉試三年一屆,總歸是不會取消的,但是這身體可是一切的根本。
第25章
此次鄉試策問的題目是有關於禮和法的,禮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治。
對魏時來說,這兩者都相當重要,但相比之下,法比禮更重要。
所以魏時的這篇策問,著重闡述了法的重要性,禮所占的篇幅不過四分之一,當然了禮和法對於這個國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br>
魏時是做過往屆鄉試題目的,而且不止一套,算學試卷的水平向來是起伏不定的,趕上考官擅長算學的時候,題目可能出的更全麵一些。
趕上考官對算學研究不多的時候,那可就不好說了,要簡單是真簡單,要難也是真難。
如今這情況應當是後者,後麵這三道題目,一道比一道難,甚至其中有一套還比較偏門兒,設計到了幾何。
當然了,在如今的大靖朝並沒有幾何的概念,在近現代,幾何是數學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如今,一個正五邊形大家都不會畫。
所謂數學,即是指算學,所研究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算術。
在魏時以往做過的試卷裏頭,歸根到底也都是算術題,隻是難易程度不同,涉及到的現實問題不同,但是這有關幾何的題目還真是頭一次見。
是一個有關於三稜柱的題目,魏時好歹是連圓錐、圓柱都學過的人,更何況是稜柱,尤其是最基本的三稜柱。
於他而言,這還真算不上是什麽難題。
因此,這算學題目一路做下來,倒也還算順手。
雜文的題目並不算是有新意,而是以花為題,算是已經被大家寫爛了的一個題目。
不過越是這樣的題目,才越是難寫,沒有人會幹巴巴的用一篇雜文是讚美一種花,借物抒情,以花詠誌,才是文章的關鍵。
魏時寫的是蘭花,剛好他園中就養了兩盆蘭花,說起來也是趣事,本來以為這花嬌貴,養起來需得多多注意。
要濕潤,也不能太濕,要稍微幹燥,但是卻不能暴曬,要時常通風,但又不能太過寒冷。
總歸剛得了那兩盆蘭花,魏時伺候的別克有多精細了,雖說大多數時候他都隻是動動嘴而已,可對這兩盆蘭花也算得上是用心了。
但這麽嬌貴的養著,兩盆蘭花兒長得卻不怎麽樣,葉子越來越萎焉,都快要枯死了。
之後問了專門的匠人,直接用糞水灌溉,借兩盆蘭花反倒是茂盛。
魏時的雜文裏寫的就是這事兒,其中還引用了離騷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意思是說,蘭芷變得不芳香了,荃蕙變成了茅草。
夫其脆弱驕蹇,炫芳以自貴,餘固以憂其難養,而不虞其易變也。
這篇文章說的便是,實踐的重要性,不管是種植蘭花,還是別的什麽事情,切不可道聽途說,自以為是,需得要在實踐當中得出真知。
說到底這篇文章還是偏務實,魏時曾就這件事情寫過練筆,現在寫在試卷上的文章,也是將當初的練筆之作,經過修改之後得來的。
跟之前那篇文章相比,寫在試卷上的這一篇,大意是沒有變的,主要還是風格,盡可能的偏向於主考官的喜好,隻是從本質上講,這篇文章也還是務實風。
兩場結束,雖然沒有公布成績,鄉試也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但是被這場連綿不斷的秋雨所賜,已經是淘汰了很多人。
從第一場到現在,十整日的功夫,這天氣就沒放晴過,好的時候,灰濛濛的一片,差的時候,那就來吧,小雨淅淅瀝瀝,連綿不斷,大雨也不是沒有,經常給人來個突擊。
因著天氣不好,連蠟燭都多發了兩根,沒法子,天黑了要用蠟燭,天亮的時候看不清楚,仍舊要點蠟燭,否則的話那不是耽誤工夫嗎。
主考官也算是體恤他們這些考生了,真要遇上個墨守成規、不管不顧的主考官,那也沒處說理去,隻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
考舍漏雨的地方不多,但漏風的地方卻不少,再加上原本就陰暗潮濕,直接病倒在考舍裏,人事不省的考生可是不少。
這種情況隻能是被衙役直接抬出去,總不能病死在考舍裏。
不得不說,科舉入仕,不光是一件苦差事,還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甚至攸關生命,但其中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否則又怎麽會吸引天下讀書人孜孜不倦的走上這條路呢。
魏時縱然年輕,身子骨又一直不錯,這兩場考試下來也是疲憊的很,出了考場,什麽薑湯、禦寒藥膳……基本上就是家常便飯。
好在,這陰雨連綿的十天裏,身體沒出什麽岔子。
第三場考試的時候,天已經放晴了。
瞧著難得一見的晴天,魏時的心情都跟著變得晴朗了,不過該考的還是要考。
第三場考試考的是律學和策問。
魏時照例是把律學放在了前麵,還真別說,這次有足夠幸運,最後一個大題的案例,跟他臨行前大伯講給他的其中一個案例大致相仿。
大伯給他講案例,那可謂是剝繭抽絲,細緻到不能再細緻了,魏時都有些遺憾堂兄不能跟著過來一塊兒考試了。
不過一想到之前的天氣,還是覺得不來的好,那麽多考生都病倒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鄉試三年一屆,總歸是不會取消的,但是這身體可是一切的根本。
第25章
此次鄉試策問的題目是有關於禮和法的,禮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治。
對魏時來說,這兩者都相當重要,但相比之下,法比禮更重要。
所以魏時的這篇策問,著重闡述了法的重要性,禮所占的篇幅不過四分之一,當然了禮和法對於這個國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