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時覺得那位考生在入考場之前,或許真的已經做足了準備,心裏頭篤定不會被衙役檢查出來,隻是藏小抄的那個地方太特殊了,一緊張或許就……露出了邊角。
不過他一個人作弊倒黴也就罷了,與他結保的其他四個考生也跟著倒了黴,雖不至於被取消功名,但這一次的考試資格是沒了。
這才真真是無妄之災。
魏時一時之間也有些緊張,這作弊連坐的規則可是把自己能否考試的決定權,放在了其他人身上。
他固然相信大伯安排的人足夠可靠,這會兒也不由得暗自祈禱,千萬別出什麽岔子,別有大膽心粗的人,一把把他拽下去。
好在,一直到所有考生全部入場,也沒再有被檢查出來夾帶小抄的考生,被取消考試資格的,也就隻有一開始的那五個倒黴蛋。
因著鄉試是提前一天入考舍,所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眾人才拿到第一場的考卷。
考試向來都是從最基礎的開始,鄉試也是如此,所以第一場考的是帖經和墨義,相比院試,鄉試的難度無疑更大,題目有的出自最基本的四書五經,偏門一點的像公羊傳、左傳、穀梁傳……這些也都略有涉及。
當然了,偏門的書籍就不可能再出偏門的內容了,考察的都是經典篇目。
不過越是這最基礎的內容,越是容不得半點旁門左道,策問、雜文,實在不懂還能胡諏幾句,詩賦便是得不到靈感,文采平平的詩句也能寫得上去。
便是律學,就算是真不記得了或弄不明白,填上幾條最基礎的,未必不得分。
隻有帖經、墨義,還有算學這三項,那是蒙也蒙不上去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一點白得的分都沒有。
除了算學之外,魏時最有把握的就是這兩項了,說他死讀書也好,說他沒靈氣也罷,他最拿不準的雜文和詩賦,才是最受當下讀書人推崇的。
時下的讀書人最不缺的便是寫詩贈友人,這就跟過節送禮一樣,禮到了,情義才到,倘若不給至交好友寫上幾首詩,便對不起‘至交好友’這幾個字。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話是萬萬不能用到詩作上的,情到濃時,便成了詩句。
相比之下,雜文還比不上詩賦受歡迎,不過平日裏心有所感,要記錄、要抒情、要詠誌,雜文又有著詩賦沒有的優勢,頗受文人推崇。
魏時好友實在不多,也算是給他省下了不少詩,以備考試的時候隨時拿來用,至於雜文,原諒一個功利性極強的人,寫文章的時間向來是有規劃的,策問的重要性遠高於雜文。
畢竟朝廷考試也是這樣,雜文寫的再好,詩賦再有靈氣,朝廷選拔的又不是文學家,而是能幹事兒的官員。
魏時的時間安排,完全是跟著朝廷考試的側重度來的,中間沒夾雜半點個人感情。
第24章
在考舍裏頭待了整整四天三夜,這第一場考試才算是結束,因為題量大的緣故,壓根就沒有提前交試卷的考生。
魏時也是如此,雖然做完試卷的時候還剩下一個多時辰的功夫呢,但是來迴檢查要費時間不說,大部分人都在奮筆疾書的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提前交捲走的,也是突兀的緊。
畢竟又不是剩下了半天,甚至大半天的時間,四天三夜都過來了,一個多時辰難道還等不得。
索性也不急在這一會兒。
休整了沒兩日,便又到了第二場考試的時間,這一場考的是雜文和算學。
兩份試卷也是一塊發下來的,秉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魏時先做的是算學,攏共就隻有十道題。
前七道在魏時看來應該算是送分題了,設置的陷阱都很明顯,沒多少彎彎繞。
雖然有的題目牽扯到的計算比較多,數值比較大,但心算不行,筆算總是可以的。
又不是沒給發草稿紙,這些東西可不光是用來使試筆鋒的。
像魏時這樣把算學放在前麵的考生,考舍裏麵實在沒幾個,大概都是秉承著先易後難的原則,比起算學,雜文才是眾多考生已經練熟了的。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個考生都如此,魏時是託了上輩子的福,還有的考生天生就在算學上開了竅,還有商戶出生的考生,有的也精通於算術之道。
本朝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而從鄉試便有的算學考試,對於商人子弟來說,也算是小小的開了個掛。
教育從來都做不到絕對的公平,資源最好的應當是書香世家的子弟,其次便是耕讀世家,再次便是這些商戶子弟了,最難的莫過於農家子。
家中沒有底蘊,求學困難,想摸個算盤珠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魏家算不得書香世家,從發家算起不過三代而已,但在耕讀世家裏頭,絕對是排在前列的。
人丁並不興旺的情況下,出了兩個舉人,一個進士,第三代裏頭,除了剛滿四歲的小娃娃,剩下的兩個都已經是秀才了。
可以說,除了年幼的稚童以外,魏家兩代的男丁都沒有白身。
耕讀世家能做到如此,也算是不錯的了。
後麵這三道算學題目,就沒前麵那麽淺顯直白了,陷阱一個接一個,把很多的知識點串在了一塊,若是有哪個地方沒搞明白,或是學的時候沒學通,那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題目就不能完全被解出來。
</br>
不過他一個人作弊倒黴也就罷了,與他結保的其他四個考生也跟著倒了黴,雖不至於被取消功名,但這一次的考試資格是沒了。
這才真真是無妄之災。
魏時一時之間也有些緊張,這作弊連坐的規則可是把自己能否考試的決定權,放在了其他人身上。
他固然相信大伯安排的人足夠可靠,這會兒也不由得暗自祈禱,千萬別出什麽岔子,別有大膽心粗的人,一把把他拽下去。
好在,一直到所有考生全部入場,也沒再有被檢查出來夾帶小抄的考生,被取消考試資格的,也就隻有一開始的那五個倒黴蛋。
因著鄉試是提前一天入考舍,所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眾人才拿到第一場的考卷。
考試向來都是從最基礎的開始,鄉試也是如此,所以第一場考的是帖經和墨義,相比院試,鄉試的難度無疑更大,題目有的出自最基本的四書五經,偏門一點的像公羊傳、左傳、穀梁傳……這些也都略有涉及。
當然了,偏門的書籍就不可能再出偏門的內容了,考察的都是經典篇目。
不過越是這最基礎的內容,越是容不得半點旁門左道,策問、雜文,實在不懂還能胡諏幾句,詩賦便是得不到靈感,文采平平的詩句也能寫得上去。
便是律學,就算是真不記得了或弄不明白,填上幾條最基礎的,未必不得分。
隻有帖經、墨義,還有算學這三項,那是蒙也蒙不上去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一點白得的分都沒有。
除了算學之外,魏時最有把握的就是這兩項了,說他死讀書也好,說他沒靈氣也罷,他最拿不準的雜文和詩賦,才是最受當下讀書人推崇的。
時下的讀書人最不缺的便是寫詩贈友人,這就跟過節送禮一樣,禮到了,情義才到,倘若不給至交好友寫上幾首詩,便對不起‘至交好友’這幾個字。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話是萬萬不能用到詩作上的,情到濃時,便成了詩句。
相比之下,雜文還比不上詩賦受歡迎,不過平日裏心有所感,要記錄、要抒情、要詠誌,雜文又有著詩賦沒有的優勢,頗受文人推崇。
魏時好友實在不多,也算是給他省下了不少詩,以備考試的時候隨時拿來用,至於雜文,原諒一個功利性極強的人,寫文章的時間向來是有規劃的,策問的重要性遠高於雜文。
畢竟朝廷考試也是這樣,雜文寫的再好,詩賦再有靈氣,朝廷選拔的又不是文學家,而是能幹事兒的官員。
魏時的時間安排,完全是跟著朝廷考試的側重度來的,中間沒夾雜半點個人感情。
第24章
在考舍裏頭待了整整四天三夜,這第一場考試才算是結束,因為題量大的緣故,壓根就沒有提前交試卷的考生。
魏時也是如此,雖然做完試卷的時候還剩下一個多時辰的功夫呢,但是來迴檢查要費時間不說,大部分人都在奮筆疾書的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提前交捲走的,也是突兀的緊。
畢竟又不是剩下了半天,甚至大半天的時間,四天三夜都過來了,一個多時辰難道還等不得。
索性也不急在這一會兒。
休整了沒兩日,便又到了第二場考試的時間,這一場考的是雜文和算學。
兩份試卷也是一塊發下來的,秉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魏時先做的是算學,攏共就隻有十道題。
前七道在魏時看來應該算是送分題了,設置的陷阱都很明顯,沒多少彎彎繞。
雖然有的題目牽扯到的計算比較多,數值比較大,但心算不行,筆算總是可以的。
又不是沒給發草稿紙,這些東西可不光是用來使試筆鋒的。
像魏時這樣把算學放在前麵的考生,考舍裏麵實在沒幾個,大概都是秉承著先易後難的原則,比起算學,雜文才是眾多考生已經練熟了的。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個考生都如此,魏時是託了上輩子的福,還有的考生天生就在算學上開了竅,還有商戶出生的考生,有的也精通於算術之道。
本朝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而從鄉試便有的算學考試,對於商人子弟來說,也算是小小的開了個掛。
教育從來都做不到絕對的公平,資源最好的應當是書香世家的子弟,其次便是耕讀世家,再次便是這些商戶子弟了,最難的莫過於農家子。
家中沒有底蘊,求學困難,想摸個算盤珠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魏家算不得書香世家,從發家算起不過三代而已,但在耕讀世家裏頭,絕對是排在前列的。
人丁並不興旺的情況下,出了兩個舉人,一個進士,第三代裏頭,除了剛滿四歲的小娃娃,剩下的兩個都已經是秀才了。
可以說,除了年幼的稚童以外,魏家兩代的男丁都沒有白身。
耕讀世家能做到如此,也算是不錯的了。
後麵這三道算學題目,就沒前麵那麽淺顯直白了,陷阱一個接一個,把很多的知識點串在了一塊,若是有哪個地方沒搞明白,或是學的時候沒學通,那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題目就不能完全被解出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