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秀才,哪怕心裏頭並不怎麽舒服,魏時也仍舊發了賞錢,這麽多人辛辛苦苦陪他走一遭,月錢還是跟以往一樣,沒中秀才還好說,既然中了秀才,當然得給人家發點賞錢。
魏時這一次並沒有寫信,在放榜第二日,便帶著人往柳州城趕,說‘趕’這個字真的一點兒都不為過。
路上除了天氣不好的時候之外,其餘時間,基本上一趕路就是一整天,有時候天色暗下來了,都還會再走一段路。
想想劉子成,魏時這次並沒有坐在馬車裏背書,反而是在外頭騎馬,他還打算迴去之後拜託大伯給他找個拳腳師傅,骨架就這麽大了,個子總得往上長一長,別等到成年之後,跟劉子成站在一塊兒,再比別人家矮半頭。
至於讀書,底子已經夯實了,鄉試不同於以往的考試,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了兩門。
一門是律學,考察的是本朝的律例,這一點,巡場的舉人先生一定比不過自家大伯。
另一門是算學,也就是算數,這應該是魏時最有把握的一門學科了,說著金手指都不為過,別看上輩子他是文科生,但是數學基礎一點都不差。
更何況跟後世的數學比起來,如今的這些算術題目,他也瞧過了,真心……不算難。
鄉試的算學題目就更簡單了,跟高中數學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在往上會試可能會難一些,不過魏時也沒有看過會試的題目。
但是就市麵上的算學書來說,雖然讀起來晦澀,但實際上的內容並不複雜,知識點都很簡單。
對魏時來說,把題目理解通透,難道是比練習知識點更重要,前者他還不太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後者完全是遊刃有餘了。
下一階段的學習,背書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不需要天天背誦,每十天背一部分就可以了,反正都是早就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內容。
重點還是在策論、雜文、算學和律學上,尤其是律學,他之前沒有接觸過,也算是從零學起,在這一方麵他也沒什麽優勢。
甚至跟劉子成比起來,他是有劣勢的,在家守孝這四年,劉子成不可能沒有接觸過律學,人家的起點可能跟他不一樣。
在算學占有優勢的情況下,魏時仍舊是充滿了緊迫感。
柳州城知州府,誰也沒有想過魏時會迴來的這麽快,畢竟這裏放榜之日也沒有過去幾天。
那還是頭一次,大家不是從信上,而是在當事人口中得知好消息,姑且算是個好消息吧,榜上有名,而且還是一甲第二名。
若是魏定當年拿到的是這個成績,知州府肯定要大擺筵席慶祝一番,但魏時是拿過兩個案首的人,不隻是他自己想著衝擊小三元,魏大伯和魏大伯母,還有魏定,都想過這事兒。
如今就差這麽一小步,就差這麽一丁點兒,再好的成績,讓人覺得遺憾。
又聽元寶說,這次取得案首的劉子成,若不是上次被耽擱了,原本不該在這一年參加院試的,這不是陰差陽錯了嗎。
“已經很好了,你才十二歲,能考中秀才,大伯就已經很為你驕傲了。”
魏大伯是把大侄子當做自己兒子來帶了,有這樣的子侄,他真心覺得驕傲,這次院試雖有遺憾,可也算不上是什麽大事兒,小三元的名頭雖然好聽,但也隻是好聽而已,重要的還是以後。
拿了小三元,最後卻沒有考中進士的人也有,反倒是遭人恥笑,可見這中途再是花團錦簇,也比不過目的地重要。
考中了秀才,就相當於是跨越了一個階級,各方麵的待遇都不一樣了。
按照本朝律例,秀才名下可以有二十畝的田產免稅,不過對魏家來說,不差這二十畝的稅銀。
但魏大伯還是往侄子名下放了20畝的水田,都是上好的水田,原本在他自個兒的名下放著,如今給了侄子,一來,也算是一份獎勵,二來,也算是安一安侄子的心。
二弟那麽個情況,對時哥兒有時候比誰都大方,有時候又摳摳搜搜的連尋常親戚都比不得,實在是指望不上,東西自然是捏在自己手裏頭才最安心。
時哥兒中了秀才,也算是借著這個名頭,把田產放在時哥兒的名下,東西不多,不足以發家致富,可也意味著一份安穩。
魏定這邊也送了東西,上好的筆墨紙硯,還有幾本關於律學和算學的書,這迴算是跟自家堂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了,兩年的時間,一起備考鄉試。
魏大伯母送了布料和首飾,布料深色淺色都有,既有魏時能用的,也有白姨娘可以用的,首飾就全都是白姨娘用的了。
說實在的,一個姨娘,不能穿戴隆重,可也不能太過寒酸,不知道的還以為他魏家沒有銀錢了呢。
老太太這邊出手比誰都大方,人家直接拿銀錠,整整五百兩,闊綽極了。
自家人就已經收了這麽多禮,很是撫慰了魏時內心的鬱悶,接下來還要宴請客人,不過人情往來都是知州府的,魏時實在不好意思收禮,至於嫡姐那邊,拿了東西,他也怕燒手。
知州府大擺筵席的時候,燕縣那邊才剛剛收到信件,魏時昔日的先生和同窗,自是為這個弟子/同窗高興,知縣府卻是陷入了一片寂靜之中。
下人們小心翼翼,誰也不敢高聲說話,更不敢出什麽差錯,唯恐惹著夫人。
</br>
魏時這一次並沒有寫信,在放榜第二日,便帶著人往柳州城趕,說‘趕’這個字真的一點兒都不為過。
路上除了天氣不好的時候之外,其餘時間,基本上一趕路就是一整天,有時候天色暗下來了,都還會再走一段路。
想想劉子成,魏時這次並沒有坐在馬車裏背書,反而是在外頭騎馬,他還打算迴去之後拜託大伯給他找個拳腳師傅,骨架就這麽大了,個子總得往上長一長,別等到成年之後,跟劉子成站在一塊兒,再比別人家矮半頭。
至於讀書,底子已經夯實了,鄉試不同於以往的考試,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了兩門。
一門是律學,考察的是本朝的律例,這一點,巡場的舉人先生一定比不過自家大伯。
另一門是算學,也就是算數,這應該是魏時最有把握的一門學科了,說著金手指都不為過,別看上輩子他是文科生,但是數學基礎一點都不差。
更何況跟後世的數學比起來,如今的這些算術題目,他也瞧過了,真心……不算難。
鄉試的算學題目就更簡單了,跟高中數學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在往上會試可能會難一些,不過魏時也沒有看過會試的題目。
但是就市麵上的算學書來說,雖然讀起來晦澀,但實際上的內容並不複雜,知識點都很簡單。
對魏時來說,把題目理解通透,難道是比練習知識點更重要,前者他還不太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後者完全是遊刃有餘了。
下一階段的學習,背書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不需要天天背誦,每十天背一部分就可以了,反正都是早就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內容。
重點還是在策論、雜文、算學和律學上,尤其是律學,他之前沒有接觸過,也算是從零學起,在這一方麵他也沒什麽優勢。
甚至跟劉子成比起來,他是有劣勢的,在家守孝這四年,劉子成不可能沒有接觸過律學,人家的起點可能跟他不一樣。
在算學占有優勢的情況下,魏時仍舊是充滿了緊迫感。
柳州城知州府,誰也沒有想過魏時會迴來的這麽快,畢竟這裏放榜之日也沒有過去幾天。
那還是頭一次,大家不是從信上,而是在當事人口中得知好消息,姑且算是個好消息吧,榜上有名,而且還是一甲第二名。
若是魏定當年拿到的是這個成績,知州府肯定要大擺筵席慶祝一番,但魏時是拿過兩個案首的人,不隻是他自己想著衝擊小三元,魏大伯和魏大伯母,還有魏定,都想過這事兒。
如今就差這麽一小步,就差這麽一丁點兒,再好的成績,讓人覺得遺憾。
又聽元寶說,這次取得案首的劉子成,若不是上次被耽擱了,原本不該在這一年參加院試的,這不是陰差陽錯了嗎。
“已經很好了,你才十二歲,能考中秀才,大伯就已經很為你驕傲了。”
魏大伯是把大侄子當做自己兒子來帶了,有這樣的子侄,他真心覺得驕傲,這次院試雖有遺憾,可也算不上是什麽大事兒,小三元的名頭雖然好聽,但也隻是好聽而已,重要的還是以後。
拿了小三元,最後卻沒有考中進士的人也有,反倒是遭人恥笑,可見這中途再是花團錦簇,也比不過目的地重要。
考中了秀才,就相當於是跨越了一個階級,各方麵的待遇都不一樣了。
按照本朝律例,秀才名下可以有二十畝的田產免稅,不過對魏家來說,不差這二十畝的稅銀。
但魏大伯還是往侄子名下放了20畝的水田,都是上好的水田,原本在他自個兒的名下放著,如今給了侄子,一來,也算是一份獎勵,二來,也算是安一安侄子的心。
二弟那麽個情況,對時哥兒有時候比誰都大方,有時候又摳摳搜搜的連尋常親戚都比不得,實在是指望不上,東西自然是捏在自己手裏頭才最安心。
時哥兒中了秀才,也算是借著這個名頭,把田產放在時哥兒的名下,東西不多,不足以發家致富,可也意味著一份安穩。
魏定這邊也送了東西,上好的筆墨紙硯,還有幾本關於律學和算學的書,這迴算是跟自家堂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了,兩年的時間,一起備考鄉試。
魏大伯母送了布料和首飾,布料深色淺色都有,既有魏時能用的,也有白姨娘可以用的,首飾就全都是白姨娘用的了。
說實在的,一個姨娘,不能穿戴隆重,可也不能太過寒酸,不知道的還以為他魏家沒有銀錢了呢。
老太太這邊出手比誰都大方,人家直接拿銀錠,整整五百兩,闊綽極了。
自家人就已經收了這麽多禮,很是撫慰了魏時內心的鬱悶,接下來還要宴請客人,不過人情往來都是知州府的,魏時實在不好意思收禮,至於嫡姐那邊,拿了東西,他也怕燒手。
知州府大擺筵席的時候,燕縣那邊才剛剛收到信件,魏時昔日的先生和同窗,自是為這個弟子/同窗高興,知縣府卻是陷入了一片寂靜之中。
下人們小心翼翼,誰也不敢高聲說話,更不敢出什麽差錯,唯恐惹著夫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