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羞惱、難堪……百般滋味雜糅到一起,魏時心裏越發的不服氣,對方雖比他年長了十一歲,可自己的優勢也是明顯的。
如今院試敗了,但兩個人的差距未必就很遠,兩年後還有鄉試,到那時,孰高孰低,還有的比呢。
隻有獨孤求敗才會有棋逢對手的愉悅感,魏時是沒有的,尤其第一次交鋒,他還是敗者,比起愉悅感,他內心充盈的是挫敗和不甘。
仿若一團熊熊烈火,在心裏燃燒,周圍這些賀喜的人,有意的,無意的,都是往裏添柴倒油的人。
其實還真不是魏時多心,過來跟劉子成賀喜的人,無意者少,有心者多,甚至好多跟劉子成都沒什麽交往,這會兒過來跟劉子成賀喜,也討不到什麽麵子情。
不過是瞧見魏時在這兒,‘小三元’這三個字一出口,便可以在少年得意的魏時傷口上撒一把鹽,損人也不利己,但是痛快呀。
比你優秀很多的人,如今卻是跌了一個大跟頭,哪怕人家跌了個跟頭的成績,自己也考不了,但是不妨礙他們覺得痛快。
少年得意者,往往最讓人羨慕,因為少年得意就意味著天賦好,意味著未來有更廣闊的前程,意味著自己年少時跟人家比起來是失敗的。
跟大器晚成者比起來,還能自己騙自己,等到了人家的年紀,自己指不定會有更大的成就,但是跟少年得意者比起來,未來暫且不提,以前肯定是比不過人家的。
如今能有一個在傷口上撒鹽的機會,還真有不少人挺積極的。
劉子成雖然長得五大三粗,可讀書人到底心思細膩,很快就察覺到了這些人的不懷好意。
拿下了小三元,自己也高興,可這還不至於在魏時麵前得意,又不是殿試,日後在科舉上沒了較量的機會,區區一個院試,若是現在就得意忘形了,日後可怎麽辦。
劉子成沒留下來聽更多人的賀喜聲,統一告別之後,直接帶著書童走人了。
第19章
“公子,您這才十二歲,劉公子十二歲的時候,連童生都不是呢,要是這麽算,您可比他厲害多了。”迴去的路上,元寶不斷寬慰道。
秀才和秀才不一樣,當然是年齡越小越好,讓魏時憋悶的原因是,他距離小三元就隻差一個名次而已,而占了這個名次的人,恰恰就是被孝期耽誤了四年的考生,陰差陽錯,才讓人覺得嘆惋。
依著元寶的算法,自家公子,十二歲學到的東西跟劉子成二十三歲學到的東西,隻差了一個名字而已,那再過兩年,鄉試之上,自家公子十四歲學到的東西,肯定要比劉子成二十五歲學到的東西要多。
這邏輯也不能算錯,但一點兒都不科學,魏時有些哭笑不得,但不得不說,信心確實更足了些,腳下的路還長著呢,你追我趕,誰走在前麵還不一定呢。
魏時不知道的是,在他離開茶樓之後,茶樓裏頭有關於他的討論還不少呢。
“小小年紀就好高騖遠,第二名已經夠好的了,還不高興,讓那些落榜的人怎麽想。”
“人家心氣兒高唄,你拿兩次案首,你心氣兒也高。”
“這要是我拿著第二名迴去,我爹娘肯定高興到開祠堂祭祖,擱人家這兒,就成不滿意了,這人跟人差的也太遠了。”
“有本事考過人家,沒本事就別在這說酸話。”
……
魏時的不滿意,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雖沒有喪著一張臉,可在榜上有名之後,還麵無表情,肯定就是不滿意了。
早在放榜之前,眾人對魏時的討論就不少,有人覺得他能拿下小三元,也有人覺得魏時年紀過小,能中秀才,但小三元未必。
比起魏時,劉子成在放榜之前就沒那麽受眾人矚目了,因為雖然也曾經拿下兩個案首,可那都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考生都已經不再是之前那一批了。
如今信息流通又不怎麽發達,好多考生壓根就不知道有劉子成這個人。
不過在榜單發布之後,劉子成的生平事跡,就已經迅速流傳開來,不管是他曾經拿下了兩個案首,還是他守了四年的孝,連是否婚嫁,眾人都曉得了。
劉子成考中童生的時候,已經十八歲了,孝期雖然耽誤了他的考試,但是並沒有耽誤他的婚嫁,十八歲之前他就已經成婚,並且育有一子,也算是幸運了。
比起劉子成,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魏時的前程更遠大,畢竟年紀小,跟劉子成在學識上也沒差多少,不過一個名次而已,假如換一個主考官,誰是案首,誰是第二名還說不定呢。
更何況魏家還有魏大伯這個知州在呢,別小看了這個正五品的官職,很多讀書人窮極一生,都討不到一官半職,還有的能在正八品,甚至正正九品的官位上待一輩子,不得寸進。
魏大伯如今已經是正五品知州,日後未必沒有可能再進一步,調進京城,自然顯貴,依舊在地方上,權力可大著呢。
也怨不得那麽多人今日特意跑過來在魏時傷口上撒鹽,自個得不到的東西,於旁人而言卻是唾手可得,心裏又怎麽會平衡。
不管怎麽著,魏家這邊總是歡喜的,榜上有名和名落孫山差距我不是一般的大,相比之下案首、小三元,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對下人來說,聽著光榮,但實際用處並不大。
</br>
如今院試敗了,但兩個人的差距未必就很遠,兩年後還有鄉試,到那時,孰高孰低,還有的比呢。
隻有獨孤求敗才會有棋逢對手的愉悅感,魏時是沒有的,尤其第一次交鋒,他還是敗者,比起愉悅感,他內心充盈的是挫敗和不甘。
仿若一團熊熊烈火,在心裏燃燒,周圍這些賀喜的人,有意的,無意的,都是往裏添柴倒油的人。
其實還真不是魏時多心,過來跟劉子成賀喜的人,無意者少,有心者多,甚至好多跟劉子成都沒什麽交往,這會兒過來跟劉子成賀喜,也討不到什麽麵子情。
不過是瞧見魏時在這兒,‘小三元’這三個字一出口,便可以在少年得意的魏時傷口上撒一把鹽,損人也不利己,但是痛快呀。
比你優秀很多的人,如今卻是跌了一個大跟頭,哪怕人家跌了個跟頭的成績,自己也考不了,但是不妨礙他們覺得痛快。
少年得意者,往往最讓人羨慕,因為少年得意就意味著天賦好,意味著未來有更廣闊的前程,意味著自己年少時跟人家比起來是失敗的。
跟大器晚成者比起來,還能自己騙自己,等到了人家的年紀,自己指不定會有更大的成就,但是跟少年得意者比起來,未來暫且不提,以前肯定是比不過人家的。
如今能有一個在傷口上撒鹽的機會,還真有不少人挺積極的。
劉子成雖然長得五大三粗,可讀書人到底心思細膩,很快就察覺到了這些人的不懷好意。
拿下了小三元,自己也高興,可這還不至於在魏時麵前得意,又不是殿試,日後在科舉上沒了較量的機會,區區一個院試,若是現在就得意忘形了,日後可怎麽辦。
劉子成沒留下來聽更多人的賀喜聲,統一告別之後,直接帶著書童走人了。
第19章
“公子,您這才十二歲,劉公子十二歲的時候,連童生都不是呢,要是這麽算,您可比他厲害多了。”迴去的路上,元寶不斷寬慰道。
秀才和秀才不一樣,當然是年齡越小越好,讓魏時憋悶的原因是,他距離小三元就隻差一個名次而已,而占了這個名次的人,恰恰就是被孝期耽誤了四年的考生,陰差陽錯,才讓人覺得嘆惋。
依著元寶的算法,自家公子,十二歲學到的東西跟劉子成二十三歲學到的東西,隻差了一個名字而已,那再過兩年,鄉試之上,自家公子十四歲學到的東西,肯定要比劉子成二十五歲學到的東西要多。
這邏輯也不能算錯,但一點兒都不科學,魏時有些哭笑不得,但不得不說,信心確實更足了些,腳下的路還長著呢,你追我趕,誰走在前麵還不一定呢。
魏時不知道的是,在他離開茶樓之後,茶樓裏頭有關於他的討論還不少呢。
“小小年紀就好高騖遠,第二名已經夠好的了,還不高興,讓那些落榜的人怎麽想。”
“人家心氣兒高唄,你拿兩次案首,你心氣兒也高。”
“這要是我拿著第二名迴去,我爹娘肯定高興到開祠堂祭祖,擱人家這兒,就成不滿意了,這人跟人差的也太遠了。”
“有本事考過人家,沒本事就別在這說酸話。”
……
魏時的不滿意,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雖沒有喪著一張臉,可在榜上有名之後,還麵無表情,肯定就是不滿意了。
早在放榜之前,眾人對魏時的討論就不少,有人覺得他能拿下小三元,也有人覺得魏時年紀過小,能中秀才,但小三元未必。
比起魏時,劉子成在放榜之前就沒那麽受眾人矚目了,因為雖然也曾經拿下兩個案首,可那都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考生都已經不再是之前那一批了。
如今信息流通又不怎麽發達,好多考生壓根就不知道有劉子成這個人。
不過在榜單發布之後,劉子成的生平事跡,就已經迅速流傳開來,不管是他曾經拿下了兩個案首,還是他守了四年的孝,連是否婚嫁,眾人都曉得了。
劉子成考中童生的時候,已經十八歲了,孝期雖然耽誤了他的考試,但是並沒有耽誤他的婚嫁,十八歲之前他就已經成婚,並且育有一子,也算是幸運了。
比起劉子成,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魏時的前程更遠大,畢竟年紀小,跟劉子成在學識上也沒差多少,不過一個名次而已,假如換一個主考官,誰是案首,誰是第二名還說不定呢。
更何況魏家還有魏大伯這個知州在呢,別小看了這個正五品的官職,很多讀書人窮極一生,都討不到一官半職,還有的能在正八品,甚至正正九品的官位上待一輩子,不得寸進。
魏大伯如今已經是正五品知州,日後未必沒有可能再進一步,調進京城,自然顯貴,依舊在地方上,權力可大著呢。
也怨不得那麽多人今日特意跑過來在魏時傷口上撒鹽,自個得不到的東西,於旁人而言卻是唾手可得,心裏又怎麽會平衡。
不管怎麽著,魏家這邊總是歡喜的,榜上有名和名落孫山差距我不是一般的大,相比之下案首、小三元,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對下人來說,聽著光榮,但實際用處並不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