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修死,命修活。死者,乃凡心死、欲心死也,心死神活,道樞掌握也。活者,乃元精活、元炁活也,腎固不漏元精活,煉丹藥材自家多也。所謂降龍伏虎者,龍即指性,乃識性、欲性也;虎即指命,乃腎水、濁精也。心定龍歸海,情忘虎隱山。 研究道家修道之理論,一言概括,必須把握陰陽學說。陰陽學說在丹經理論中貫穿始終,無物不論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用者不見,見者不用。如龍虎、烏兔、鉛汞……等等,不勝枚舉,皆陽中之陰,陰中之陽。大而言之,都是修真性命雙修的基本物質。研究者、實修者隻要高屋建瓴的研習,則不難綱舉而目張也。修真要訣雲:“大道無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圓。三岔路口尋真種,八卦爐中煉性天。沒底法船能渡海,隨身藥物可延年。刑中藏德人難測,害裏生恩心要專。四象調和歸本麵,五行攢簇長金蓮。有增有減方為妙,知吉知兇始入玄。脫盡牽纏塵垢物,全成父母末生前。修仙作佛皆由此,餘二虛懸俱是偏。”道家內功法術之研究,與內煉金丹術息息相關,“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外用者,主要是運用元神也,運用真炁乃是初級層次之法術。高級之內功法術,就是調煉元神和變神之法也。但出神必假於命基,命基不固,所出之神必然陰重於陽,不堪用。故修煉法術,必重性命雙修之法,而偏重於煉性。但煉性之法中,由於調煉五髒以應外五行,故命功亦含於其中。此乃正宗功法中的主次分明,包容相間處也。 二、明心見性論中國文字語言,內涵豐富,言簡意深。研讀丹經,必須注意其深刻的內涵,把握住陰陽學貫穿始終。道家學說始終將可見和不可見的物質囊括於一起論述,研究時切不可顧此失彼,隻注意到可見之物,則丟失了高級的、根本的、實質性的不可見本原性物質。如果不注意掌握研究方法,則難得丹道和法術的神髓,理通法隨,不如此則難入修真之門。易曰:“窮理盡性,以致於命,是了性了命”。修真必需窮究性命之理,性命之理通徹,方能了得性命。若性命之理不明,認不得性是何物,而欲了性了命,豈不是盲修瞎煉。修真人必需以生死為大事,然後窮理性命之源根,若一毫道理窮究不徹,則一毫性命做不穩。知一分,做一分;知的十分,做的十分。古來祖師大慈大悲,丹經於書千百比喻,流傳世間,欲人人成道,個個了真。其中藥物、火候、作用法則,無不俱備。可惜後世學人,或自作聰明,或糊塗冥頑,不自辨識,不費苦功修研,偶有一得,便大肆發揮,胡吹亂造,自創學說,害人誤己。亦有人自己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酸不可耐,自己沒有達到神修境界,便說別人都是假,古人全是非,要不就一頂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同你罩來,看你能奈我何。如此種種可不悲乎?縱觀當今知名人物中,窮理者眾乎?名噪一時的張香玉大師,以性功著稱於世,惜乎命功不足,無理論支撐,過言玄境,且斂財過重,必遭天譴而曇花一現,氣功熱潮亦進入低穀,令人感歎。以山人觀之,目前出山於社會上傳道者中,窮理、盡性、了命者,唯嚴新一人耳。其性命雙修,位證金仙,真人封號亦不為過。其報告委婉曲折,千比萬喻,以授明心見性之玄機。惜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部分人仍未參透其調心篇中的玄機。其人實為修真界一位奇才,因其性命雙修,自仙而仙.所以雖有攻訐者、毀謗者,均未能將其撼動。立誌修真者,均應從其出山、進入社會的坷坎經曆中,悟到性命雙修的重要性。窮理、盡性、了命,實乃修真之必由之正路和坦途。勸君勿滿足於一法一技之得,勿僅沉溺於功法之中,而應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窮理、盡性、了命,自握智珠,則不難進入修真之大門。吾願更多的有德有誌有緣人步入修真之門,是以直書明心見性之說。明心見性,是性命雙修的入門之訣,是修性的直解總訣。明心者,明白、知曉、掌握心的含義也。正如南宗祖師張伯端《青華秘文•心為君論篇》中所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眾妙之理,而宰萬物,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學道之士,先須了得這一個字,其餘留後段事矣,故為之傳”。所謂心,它包含了兩個大的概念,此概念中又分小的概念。兩個大概念,就是指形質之心和有形無質之心。心藏神,就是指識神和元神。識神也就是後天獲得的思維,也稱欲神、欲念、識心、主觀意識等等。元神是指先天獲得的本來麵目,它的初級態稱為元性,元神實質上是元性、元氣、元精三種高級物質的聚合體。未修煉之人隻能稱之為元性,修煉之士盡管功力深淺不同,但元精、元氣、已經開始與元性聚合,較常人的元性陽性成份增多,可以稱為元神。修真理學認為,人將生時,元性始入。正陽真人雲:“人之生,自父母交會而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於太初之後而自太質,陰承陽生,氣隨胎化,三百日形圓,靈入體,與母分離。”此一點靈光就是指元性。元性含有其自身許多年代的信息,非肉眼所見之物。訣雲:“凡人投胎時,元性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麵血肉心,形大如桃,有肺以覆翼之(魄),肝以佐之(魂)。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腦為神腑,不見腦動而隻聞心動。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其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是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修煉中,在元神出竅離體之時,必然有心動、心悸、心憋悶之感覺,山人身旁之學生中大多數都有這種切身體驗,年青人表現出的征象更突出和明顯,此訣之言不謬也。人體血肉之心,乃識神所依,屬於陰火。盡管現代醫學認為,意識活動在大腦,但那畢竟是有形質之學說。據報載,非洲一男子用措心置換心髒,出院後不久即變得愛鑽垃圾桶,喜歡雙手著地爬行,喜歡吞食殘湯剩菜.完全表現出豬的習性,其本人亦不能自主和控製這些行為。醫學界認為此乃一新的研究課題。這一例子充分說明,無形體的奧妙所在和氣功、中醫理論的玄妙。識心、主觀意識,乃是進入修真之門的最大障礙。所謂明心,就是要修真人明白這一點,並且修德積善、陶冶性情、修持煉己、滌去凡心、複見元神真性。祖師訣雲:“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返於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將生之際,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遇物而生情焉。今則徐徐鏟除,主於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後可以用事。學人但能護元神,則超生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麵目也。修真之要訣,總綱在製服凡心、識神、主觀意識。綱舉目張,繼以靜之一字為敲門磚,能靜則金丹可坐致也。”此兩點實乃修真入門之要訣。精、炁、神之所以能為我所使用,是因為心靜極則生動,元精動時,海底自開,元精自升直入炁中,如一著意,則不升矣,鐵門開矣。元炁動時,其炁自運於天地之間,上不過心,下不過陰,愈久愈足,如一著意,其氣自伏,難覓難尋。元神動時,無需指揮,自由神炁穴中升至心竅,心中一悸,砰然衝出體外,初時不知其從何而出,從何而入,豈能著意用心乎。 凡心一顆日夜磨,靜裏覓真訣無多。如能參透此訣理,大羅金仙舍爾何。”明心之訣要全在此矣。常人急功好利,多求功法而不研求功埋,東究西參而自耗光陰,不識綱舉目張之道理,究小法而失大法,如黑夜登程,車奔西撞,何日才能覓著正途。吾有數言勸諸君:“參玄悟空,萬法歸宗。收心入靜,法在其中。”何謂見性?祖師曰:“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環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所謂性,就是指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來麵目。若見元神,必須先見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見真性元神的基礎物質。元神乃是元精、元炁、元性的聚合,性光乃精、炁、神的升華顯露,無光則難覓真性元神。 性光,有采觀法、送聚法、迴照法等方法凝煉。采觀法,就是外采入內,見則觀之。光之不足送入太虛,聚取宇宙之靈能。亦為迴光內照凝煉五行,洗魂煉魄以培元神。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為無上之寶。精水就是指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則為中宮之地,也就是臍輪後麵虛無一穴。修煉即以精水為基本物質和基礎,以意土為體,以神火為用。迴光照於丹田氣穴,則五行攢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腎所藏之誌,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統一號令下,凝聚一團達到煉魂、製魄、斷識、全神的煉功效應。煉盡陰滓以返純乾,消魄全魂、消陰製魄則元神陽氣充足,易出竅矣。元神之出竅,光弱者難以自見,其陰重質量不純之故,光足而全者則曆曆分明,可內觀到元神在體內的形成、成長、出竅等全過程。必須注意的是元神並非聖嬰,亦不是金身,不可混為一談。 見性之法,有內煉法,也有符咒法。道家以內煉為主,符咒為輔。元神初出,與識神並不同步協調,難以控製,也不必控製,以觀為主,所見所到,一定要重德,注意篩選信息,也不必害怕,非此假死一場,則難入道門。明心見性,必須明真我,真我即元神,元神一出,真可謂勝券在握,得訣實修,仙業可望矣。詩曰:“未煉還丹先煉性,末修大藥先修心,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後藥苗生。”要達到明心見性,應先知收心法,再言煉靜功,定其心神,方可言修真。定則靜,靜則生,不但要靜中能靜,必須做到動中也能靜,“鬧處煉神,靜中煉炁”。 所謂心動,並非心真動,實質是意念動。所謂神弛,並非元神外馳,實指識神外馳。識神、意念乃一物,而損精耗氣。意念的欲望多,能去此賊,則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貪無求,心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則明心見性可致。白玉蟾宗師雲:“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行錯路徑,則如虛空尋跡,披水覓路。”白師乃南宗五祖之一,此一言切中性命雙修中由性入命的關節處,誰雲南宗修命不修性?!由性入命,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收心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炁,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儉於心乃修真了道的大關鍵。 製心當明內外三關。內三關,性不遷情,氣不化精,神不外馳;外三關,耳不淫聽,目不妄視,口不欺心。修道之心應如金玉之堅,隻有這樣始能度一切煩惱、一切困難,而全身心歸於大道。修真人應慈悲為本,修德、守德為基,道功為根,酒、色、財、氣均需戒絕。古人謂酒色財氣乃水火刀兵,是修道人的四大魔關,不能降此四魔,則勿需修仙。須知“房屋是量人的鬥,嬌妻是渡客的船,財帛乃流通之物,兒女是眼前的冤。”修真者不可貪錢財,自足安貧知樂。性功深處道功全,福力圓時道力圓。解得真功歸上覺,世間法相總非玄。天心自與人心合,玄旨須從覺後參。四萬八千皆未法,無為妙有乃真詮。”天心即真性元神,無為妙有乃元神作功,識神同步修煉。外煉、內煉皆依此做去,法術可靈金丹可得。較之有為修煉,其時迅速,易進入自動修煉狀態。明心見性,前提是明心。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潔無塵,潔淨無塵垢,方可見性。見性者,先見其光,洗魂煉魄,繼見真我元神。元神培成,內外用功,性命雙修同步而進,修真可入門矣。三、修德明道論道的體性特征是虛無、自然、純粹、樸素、簡單、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等十種特點。這些體性特征,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倫理化,道體現於人謂之德。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它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山不露水,是無意的流露。道是什麽特征,上德就是什麽特征。上德無心為德,下德有意為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正如《清靜經》所雲:“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則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道德經》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正如聖祖所雲,所謂德,應當是唯道是從。沒有體悟到道的真境,沒有得道,失道而後德,才需要人們重德、修德、守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們沒有得道,沒有悟到道,才必須講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修德萬日,就是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不德已不用考慮了,因為心身合乎於大道,萬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執德,是為上德、真德。還沒有得道,那就必須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連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視和修持仁、義、禮。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修真者必須達到的修為。其最終目標是道,它是總綱,失德、缺德、無德者將永遠也達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則必須從禮、義、仁修持起,一步一個腳印,達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狀態,繼而才能進入道之門。聖祖《道德經》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道家哲學思想的基石和總綱。但是,其理最終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即“道”和“德”。而最後高度概括,隻有一個字“道”。千日修煉,一日大徹大悟,這個大徹大悟就在於悟到道,並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則一切繁文縟節都拋棄得幹幹淨淨,一切都透透徹徹,簡潔明了。宇宙萬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則掌握了萬物的實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之分合、繁衍,萬象之變化,都是道的運行變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萬物皆是道的體現。得道則陰陽在乎手,變化由乎心。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徑,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何謂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與道的內在聯係,德與煉功的關係。不明此三者,則不能重視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無所謂守德。不明德、重德、修德、守德,則將終生隻在煉氣的境界,無法進入道門,無法進入氣功之“功”的境界。德的含意是什麽?德就是真善,僅從字上解析,德乃眾人應該一心做到,或解為一心為眾人做到。十種善行,堅持四項行為準則。此十善,乃十心,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處世,則十善備矣。四項行為準則就是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行。有此十心四禮,而且修持不輟,則德可全,德全且備則心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大道可至矣。忠孝心者,忠孝乃人立身處世之大節,萬善之根源,古聖前賢垂訓諄諄,載於典冊備至,究而研之,貫以今世新義,遵循行之可也。好善心者,見人之危,則扶持幫助;見物之危,則救活解脫。盡己之力而為,如不能為則委曲求其全,設法周旋,用善心滿足而後已,不僅僅是表現在施財好義上,謂之善也。慈悲心者,天下人心雖然不齊,好惡有別,但皆存元性,皆吾一體,禽獸昆蟲、草木亦同此生機,必須愛而護之,憐而惜之,不可損傷,所謂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是也。宇宙萬物皆可為師,乃師其性、得其助也。平等心者,心中無富貴,眼中無貧賤,言行無勢利,一視同仁,平等待之,則世俗之濁氣消除殆盡,和氣周流身心矣。博愛心者,以博大心胸,愛護世人及萬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尊老愛幼,仁愛廣施於人民和萬物,不以識心之好惡而區分是也。教化心者,見人之善行,則褒揚宣傳,倡其善行,揚其善心;見人之惡,則苦口婆心,規勸其改惡向善,以己之行代為化解,以遏其惡。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惡,如去己之惡,豈可小視耶。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視人如己,時時自省,以忠信寬恕之心待人處世。和藹心者,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藹親近,勿存親疏,一視同仁。勇猛心者,凡是當為者,應該自己立定主見,見義勇為,為人排憂解難,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為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觀望,是為勇猛心也。德與道的內在關係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於人體就謂之德,德是道的表現形式,德是道的一種可見、可觀、可觸及的具體表現形式。德是有形,道是無形。德是形,道是質,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礎物質,無德、缺德則修真無法入門,煉氣功無法進入“功”的境界。今人煉氣功者,大都隻重視功法,而不重視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書立說亦隻片言敷敘,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煉,當然隻能永遠停在煉氣的水平,而無法達到神修的境界。德是道之入門金鑰匙,願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難事。德與煉功的關係。德厚功高,此至言也。人之主觀意識、思想,也稱識神,它是從後天客觀世界獲得,此識心被物欲所染,七情六欲所困。人之元性、元神,乃先天獲得,“人之初,性本善”,乃實指此也。《清靜經》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詩曰:“學道先從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心不空。(識)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識)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尋。一急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人之七情六欲,是損德敗道之毒藥,是蒙蔽心性之霧瘴。修德就是去七情、斷六欲的根本大法,修德是鑄慧劍,憑此劍斬斷七情六欲,而達到靈台無一物的境界,則道可致矣。修德是去人心、立道心的法寶。許多人以為修德與煉功並無多大內在聯係,實乃無知也。要想真正進入修真的大門,非修德不能進道。修德的效應表現在兩個方麵。其內在效應,能去六欲斷七情,使靈台清淨,煉功易於入靜,心猿易鎖,意馬易拴。識心清淨,則真性易現,主觀意識和下意識之間才能和諧、統一和同步,才能真正體會到如何調心、調神。識神和元神之間,也是一個太極模式圖,識神為陰,元神為陽。吾有詩雲:“說陰陽、道陰陽,陰陽中間隔堵牆。欲見真性化陰陽,需憑德器折此牆。修真明得此中理,九天下詔接仙郎。”修德的外在效應,正應一句俗語;“得道者多助”。修真人在未得道之前,就必須信守“重德、修德、守德多助”的格言,積善為德,以德入道。這個多助是表現在多方麵的,有空間信息界的幫助,也有物質世界人、事物的幫助。要取得三界所有的幫助,就必須廣結善緣,廣種佛田,對人如此,對動物、植物、事物亦應如此。你才能為自己修真製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古代亦稱之為修“外功”。很多人積德求報,而且希望現報,此乃執德,執德是無德的表現。修德者並非無報,其報在天,其報在道,報之於無形也。修煉至調神境界時,這其間的因果關係就會逐步知曉。所以很多師傅說,功夫的提高,並不完生在“煉功”這二個字上,而在於修德上。修煉二字,修是根本大法,煉是基礎之方。上乘境界乃修持所得。修為和堅持、行持乃進入上乘的根本之法。很多人煉氣功多年,真氣頗足,但總感到功不上升,難入佳境,隻以為是功法不理想。其實,法無定法,萬法歸宗,它歸宗在煉功的基本原則上。這個原則就是明心見性、修德明道。隻要我們掌握了原則的要領,就可獲得最佳的修煉方法。調神的稍高層次買際上就不是靠煉的,而關鍵是在修德工,當你進主下意識狀態後,你自己才會明自。當你遇到特殊的情況,而出現了微妙或者奇妙的變化,或者化險為夷,逢兇轉吉,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奇妙故事時,你仔細體悟,迴憶自己所做過的善事、善行,就自真正明白神修的含意,就會明白“得道多助”的內在玄妙。修德的善行越多、越大,那麽你的心靈就越易淨化,元神就越活躍,主觀意識和元神之間的通道就越暢通,太極弦就會敞開,識神與元神之間就容易同步作功。修德明道的人,會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形成一個有形和無形的強場,獲得有形和無形的幫助,特別是無形仙師們的幫助和各種信息的支持和扶助。修德是修真的重要原則,也是修真的重要功法,特別是修性、明心見性的重要技術方法。古人用修真一詞而不用“煉真”之語,其玄奧也在於斯。修德之大法,非此不能入室,非此不能進門。從前將此稱之為外功。經雲:“太上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此乃修真至言,非虛說也。修習內功雖然可以延己之命,祛疾增壽,以安享天年,但不能感格空間的上、中、下三界的各層次信息,獲得無形幫助有形的效應。隻有內外兼修,性命雙修,內煉金丹,外積善德,才能感格天地而動鬼神,內外齊修,雙功並進,直趨修真之門庭,繼而登堂入室,完成修真大業。總而概之,修真者,皆要謹記修真參道四大要訣:修神,修氣,修性,修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鴻蒙時空宇宙之天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虛無@真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虛無@真人並收藏鴻蒙時空宇宙之天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