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後上了初中,拴子大發慲子三人都分到了一班,拴子和大發同桌。

    大發穿在身上的,仍是烏江鎮沒有的石家莊衣裳,在幾百個日子裏曆經鬥雞的摔磨、河溝溪水的浸泡、青草汁的塗染、刺梗的掛扯等等豐富內容後,早已失去了光鮮色彩,混雜在鎮上小攤上出售的平常式樣中居然鶴伏雞群,即便是穿插在村中土苗臘染布裏,一眼望去,還是茫然。

    這個一視同仁的效果不能說絕對與審美疲勞無關,兩套石家莊衣裳在反複交替中不再繼續更新,並且由於大發是八歲後再進入的石家莊,所以川黔混交口音在幾年後腳步一踏進馬麵坡就一鍵還原了。就連大發伯那嘰裏咕嚕的川川兒普通話一迴落到馬麵坡這塊土地上,見人麵就是:“哥子,吃飯冇?你在做格哪樣哦?”時間一長,別說是孩子間,就是大發娘也一點一點地把那多久不見兒子的新鮮感消失,看見的時候多了,大發和上麵的幾個崽崽就冇得區別。沒有區別,也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那老母雞“咯噠……咯噠……咯咯咯咯……咯咯噠”唱完,大發娘就匆匆忙忙跑去,撿起來放在大櫃裏。趕場天,就從大櫃裏轉移到墊有大穀草的背篼中,再“一個二角五,兩個五角,三個七角五……,”依次轉移到那個麵前挎著布包包場場守在岔路口上的女子的大簍簍裏了。

    這不能怪大發娘,“那個短命的留下了五個種呢,”

    “短命的”是大發娘後來對大發親爹的代名詞。大發排行第五,前麵是個對稱圖形,兩男兩女。所以大發娘喊他“五兒”。這個到底的末排名一直未變要得感謝大發後來的那個爹,他保持了大發親爹的嫡係隊伍不曾改變。他倒想改變,可是,“狗日的日卵怪,前頭象他媽流水一樣的,到我這兒就幹了!?”那個爹向別人這樣述說,似愁似問。那個爹是個老光棍,後來入贅進了大發娘的窩,不曉得是自己上了點年紀不中用,還是大發他娘那兒涸竭,有時晚上加班兩次也不見效果。聽見那個爹有些喪氣,人家安慰說:“命哦,命中該吃卵,稱肉搭牛三筋!”“命中該吃卵,稱肉搭牛三筋!”後來的那個爹點頭,有些自嘲,有些不得勁。

    點頭就是認了,心裏也就把一長串的五個當成了自已親生的,默默的象牛一樣在坡上轉。人說爹媽是還債牛,那個爹一點頭,就轉成正式的了,正式地一筆一筆,一個一個地還債。可是那一長串上係著的是五個呢,光是書學費都駭得死人!這樣石家莊衣裳的有效使用期就一再延長,那雞蛋,還得二角五,五角地轉移。手心手背都是肉,別說是大發,大發娘倒是想五個雞蛋五個雞蛋地下鍋,“鹽巴錢呢?”大發娘自問自答,歎了口氣。

    大發就隻能一周一周背著糧食到學校而不能象別人直接拿上幾張大團結,糧食就是紅苕洋芋,就是苞穀麵,也有米,裝在洗過的化肥口袋中,五兄妹隻有大發那個口袋中有米,不是因為他是石家莊迴來的,是因為他是“五兒”,最小,是老幺。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自古英才出寒家”,其實那是個案,多數寒家之子,應該與大發大同小異。他們要麵臨饑餓,要麵臨貧寒,還有一個關鍵,要麵臨四麵八方的歧視。勞筋骨餓體膚,這些都是小兒科,有幾個農家子弟不是五六歲就會做飯洗衣放牛撈柴打豬草?那十歲左右就會挖疙橷鏵田鏵土的,套用大城市的說法,那就是天才,是神童。但這些都打不垮壓不倒,真正被擊倒的,是嘲笑,是譏諷,是那大麵積的白眼,睥睨藐蔑的目光。

    拴子的同桌不是寒家英才。初中開學後,不到一月時間,大發堅持把腰杆直上五分鍾後,就會象颶風瞄準過的正揚花的苞穀杆,中上部就以九十度左右角俯伏大地,大發則俯伏課桌。十五分鍾後,準確地發出輕鼾,二十五分鍾後準確地流哈喇子。臉倒在胳膊上,一擠或一壓就變形,嘴就張開,一同變,成了不規則的多邊形。鼻涕是不準確的,不定時,隻能是把睡與不睡作個分段。不睡時他要揩掉,睡了就象一條或兩條白色的“泫嗲蟲”,或勻速或迅疾地躥進躥出。

    這種狀態大發持之以恆地堅守到了初中結束。

    這兩條“泫嗲蟲”,即鼻涕,是大發的吉祥物。圖案象多年後的北京奧運會所用的圖標,扭來扭去,肉不裏嘰的。不能描繪得過於形象,不然心理將產生副作用,令人不是滋味。隻能以號召下主導中的唯物觀點說,這個吉祥,其實隻能歸納為讖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撿茶攤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呈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呈見並收藏撿茶攤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