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孟和小蓉以及她的丈夫小石剛認識的時候,在小公園見了麵不過是禮貌性地問候一聲,打個招唿。比如“吃了飯了?”“吃的啥飯?”“走幾圈了?”諸如此類。沒有更多的話資可談,因而也不在一起走。讓他們進一步熟悉起來的,是一個他們雙方都認識的人,一個已經過世的人——小蓉的公公。
江學孟住三十八號樓一單元二層,樓下一層住的是老何。江學孟跟老何可是老相識了。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0年,從煤礦迴來的江學孟被招工招到了雲城鋼鐵廠,在煉鐵車間當鑄床工。當時還沒有投產,煉鐵車間被調去鋪廠裏的鐵路專用線。車間領導讓他寫一篇報道,把成績宣揚出去。那時候全國上下都十分重視宣傳報道,哪個地方,哪個單位的先進事跡一旦上了廣播或是報紙,這個地方,這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就極有可能飛黃騰達。
江學孟寫的這篇報道與那些流行的千篇一律的報道不一樣,他對什麽穿鞋戴帽那一套結構方式,還有那些用爛了的套語非常反感,開門見山頭一句就是:“兩條鐵軌象兩條長蛇,蜿蜒著爬向看不見的遠方……”
這篇報道被廠廣播站連續廣播了一個星期。(廣播員就是秦芝,這篇報道似乎激發了她的激情,她的朗誦變得聲情並茂,與念其他稿件時平白的,毫無生氣的語調大不相同。)後來又刊登在《雲城日報》上。江學孟很快調到了廠政治部宣傳科,後來又成為宣傳科的臨時負責人。
江學孟到宣傳科後,下基層了解情況的第一站是原料車間,原料車間的黨支部書記就是老何。那時江學孟二十歲,老何三十多歲。江學孟在雲城鋼鐵廠呆了十年,和曆任廠級領導及中層幹部都很熟悉。老何後來也調離了雲城鋼鐵廠,分別十多年,沒想到在華龍小區三十八樓又作了上下樓的鄰居,老何與江學孟都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老何也是晚上在小公園散步的基本隊員。可能是叫習慣了,至今見了江學孟還是叫“小江”。而江學孟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仍然叫他“何書記”。
這是一個初夏的傍晚,天氣還不太熱。小蓉出來時拿了個墊子夾在樹叉上,準備走累了好在水磨石條凳上坐著歇歇。老何走了幾圈不想走了,就把小蓉的墊子拿下來墊著,坐在條凳上跟別人聊天。過了大約二十分鍾,小蓉也不走了,想坐卻沒有了墊子。其實她早就看見墊子在老何屁股底下哩,隻是不好意思明著要,便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問:“我放在樹叉上的墊子哪兒去了?誰看見了?何大爺,您看見了嗎?”
老何就是笑,指著小蓉站了起來。“你這個小蓉呀!要墊子就說要墊子,裝模作樣問這個見你的墊子沒,問那個見你的墊子沒。這麽大個墊子,我坐著你看不見?還專門來問我?”
周圍的人都笑。
小蓉一本正經地說:“我真沒看見,以為叫誰拿走了哩。要知道是您坐著,沒丟,我早不問了。我不是跟您要墊子,您快坐吧!您坐著小偷就拿不走了。”
老何用手指點著小蓉:“明明是趕我起來跟我要墊子哩,還說是讓我坐著看墊子——你那個心眼兒呀,比你公公還多哩!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公有心眼兒,找來的兒媳婦更有心眼兒!”
看來老何跟小蓉早認識。小蓉口齒伶俐,老何也風趣幽默,逗得人們哈哈大笑。江學孟這時正走過來,隨便問了老何一句,小蓉的公公是誰?老何十分意外地盯著江學孟看,過了一會兒才說:“咋?你不知道?我以為你早知道哩!她公公就是石雙福,石胖子!203!你忘啦?那時侯你也在雲城鋼鐵廠哩嘛!”
見江學孟點頭想起來了,老何接著說:“他姓石可是瞎姓哩!老天爺給他安姓安錯了。他一點兒也不實。他該姓孔,渾身上下都長著窟窿眼兒!”
又是一陣大笑。
小蓉瞪著老何:“我公公咋得罪您啦?您罵他不怕他半夜來找您?快走吧快走吧,蘭菜花喊您吃元宵哩,您沒聽見?”
四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還能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出話劇叫“箭杆河邊”。“蘭菜花”、“何支書”都是話劇中的人物。地主婆“蘭菜花”為了拉攏“何支書”,三天兩頭請“何支書”來家吃飯。劇中的那句台詞“何支書!吃元宵嘍……”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
一個“蘭菜花”又把人民逗得前仰後合。
老何笑得說不成話,隻能用手一個勁地指小蓉:“你個……灰女子……你個……灰女子……”
第二天晚上散步,小蓉見了江學孟沒有象往常那樣客套地打招唿,開口就問:“你認識我公公?”
石雙福也在雲城鋼鐵廠呆過幾年,怎麽能不認識呢?江學孟是一九七0年去的,石雙福是一九七三年去的。他是跟新任廠長一塊兒去的,一去就是廠辦公室副主任。
石雙福身材高大,一米八幾的個頭,體重二百零三,“203”這個綽號便由此而來。
雲城鋼鐵廠的幹部是從各個單位調來的,相互間多不認識。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多數幹部都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有一副“官架子”。石雙福卻不是這樣,一天到晚總是嘻嘻哈哈,再加上臉圓,肚子大,活脫一個大肚彌勒佛。石雙福對領導點頭哈腰,跟同事稱兄道弟。見了比他小十幾歲的江學孟,也是又摟又抱,親熱得不得了。因為他和江學孟算是同行。
“小江,寫得好,寫得好!真是個秀才……真是個秀才……”
石雙福從不發號施令,就是對他手下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小崔,辛苦辛苦幫忙打打這個文件吧!我不會打,我要是會打,我就自己打了。”
小崔是廠辦的打字員,打字是她的本職工作。石雙福對自己手下的打字員尚且如此,對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石雙福人緣極好,上級領導對他更是倍加欣賞。過了幾年,廠長到了財貿政治部,他也跟到財貿政治部。後來又到了市委行政辦公室當了副主任。
江學孟與小蓉夫婦認識之時,石雙福已經去世好幾年了。所以小蓉現在提起她的公公,已經沒有多少悲傷,更多的是惋惜和懷念。市委行政辦公室副主任是個手眼通天的肥缺,管車,管油,管機關食堂,管機關福利。掌握的都是實權,到哪兒辦事都是一路綠燈。比如小石和小蓉搞對象之時,煤炭經銷處正在鼎盛時期,一個月連工資帶獎金上千元。而一般的企事業單位多不過幾百元。小蓉的父親是水利局的幹部,小蓉參加工作時去了水利局下屬的預製廠。等小石和小蓉的關係確定下來,石雙福到煤炭經銷處跑了一趟,就把小蓉給調到煤炭經銷處了。要知道那可是個連副市長副書記說話都不大管用的地方啊!
煤炭經銷處紅了幾年就不行了,單位基本癱瘓,人員迴家,每月隻給三百元生活費。小蓉再想動一動卻動不了了。如果石雙福還活著,怎麽能叫最小的兒媳婦在那個奄奄一息的破地方受罪?
石雙福的大兒子在市委,二兒子在體委,三兒子在市公安局交警隊,四兒子在民航。大孫子在市委車隊當隊長,二孫子在公安局。四兒子就是小石,是石雙福最疼愛的老疙瘩。當初調小石進市委給副書記開車,小石不想伺候當官的,這才去了民航當了管理員。兒子,孫子,個個都是好單位好工作,都是石雙福給安排的。石雙福死了,家裏的擎天柱倒了,一切都難以改變了。
小蓉性情開朗,心胸豁達。雖然每月隻有三百塊錢生活費,卻從未見她愁眉苦臉哀聲歎氣。哥嫂侄子都沾了公公的光,她也沾了一迴。她的女兒微微就沒有這個福氣了。小蓉一點兒也不妒嫉。“誰讓咱生得晚?誰讓微微生得晚?”她不埋怨公公,倒是時時念叨公公的好處。她迴憶起公公的許多往事,讓人聽了忍俊不禁。
江學孟住三十八號樓一單元二層,樓下一層住的是老何。江學孟跟老何可是老相識了。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0年,從煤礦迴來的江學孟被招工招到了雲城鋼鐵廠,在煉鐵車間當鑄床工。當時還沒有投產,煉鐵車間被調去鋪廠裏的鐵路專用線。車間領導讓他寫一篇報道,把成績宣揚出去。那時候全國上下都十分重視宣傳報道,哪個地方,哪個單位的先進事跡一旦上了廣播或是報紙,這個地方,這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就極有可能飛黃騰達。
江學孟寫的這篇報道與那些流行的千篇一律的報道不一樣,他對什麽穿鞋戴帽那一套結構方式,還有那些用爛了的套語非常反感,開門見山頭一句就是:“兩條鐵軌象兩條長蛇,蜿蜒著爬向看不見的遠方……”
這篇報道被廠廣播站連續廣播了一個星期。(廣播員就是秦芝,這篇報道似乎激發了她的激情,她的朗誦變得聲情並茂,與念其他稿件時平白的,毫無生氣的語調大不相同。)後來又刊登在《雲城日報》上。江學孟很快調到了廠政治部宣傳科,後來又成為宣傳科的臨時負責人。
江學孟到宣傳科後,下基層了解情況的第一站是原料車間,原料車間的黨支部書記就是老何。那時江學孟二十歲,老何三十多歲。江學孟在雲城鋼鐵廠呆了十年,和曆任廠級領導及中層幹部都很熟悉。老何後來也調離了雲城鋼鐵廠,分別十多年,沒想到在華龍小區三十八樓又作了上下樓的鄰居,老何與江學孟都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老何也是晚上在小公園散步的基本隊員。可能是叫習慣了,至今見了江學孟還是叫“小江”。而江學孟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仍然叫他“何書記”。
這是一個初夏的傍晚,天氣還不太熱。小蓉出來時拿了個墊子夾在樹叉上,準備走累了好在水磨石條凳上坐著歇歇。老何走了幾圈不想走了,就把小蓉的墊子拿下來墊著,坐在條凳上跟別人聊天。過了大約二十分鍾,小蓉也不走了,想坐卻沒有了墊子。其實她早就看見墊子在老何屁股底下哩,隻是不好意思明著要,便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問:“我放在樹叉上的墊子哪兒去了?誰看見了?何大爺,您看見了嗎?”
老何就是笑,指著小蓉站了起來。“你這個小蓉呀!要墊子就說要墊子,裝模作樣問這個見你的墊子沒,問那個見你的墊子沒。這麽大個墊子,我坐著你看不見?還專門來問我?”
周圍的人都笑。
小蓉一本正經地說:“我真沒看見,以為叫誰拿走了哩。要知道是您坐著,沒丟,我早不問了。我不是跟您要墊子,您快坐吧!您坐著小偷就拿不走了。”
老何用手指點著小蓉:“明明是趕我起來跟我要墊子哩,還說是讓我坐著看墊子——你那個心眼兒呀,比你公公還多哩!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公有心眼兒,找來的兒媳婦更有心眼兒!”
看來老何跟小蓉早認識。小蓉口齒伶俐,老何也風趣幽默,逗得人們哈哈大笑。江學孟這時正走過來,隨便問了老何一句,小蓉的公公是誰?老何十分意外地盯著江學孟看,過了一會兒才說:“咋?你不知道?我以為你早知道哩!她公公就是石雙福,石胖子!203!你忘啦?那時侯你也在雲城鋼鐵廠哩嘛!”
見江學孟點頭想起來了,老何接著說:“他姓石可是瞎姓哩!老天爺給他安姓安錯了。他一點兒也不實。他該姓孔,渾身上下都長著窟窿眼兒!”
又是一陣大笑。
小蓉瞪著老何:“我公公咋得罪您啦?您罵他不怕他半夜來找您?快走吧快走吧,蘭菜花喊您吃元宵哩,您沒聽見?”
四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還能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出話劇叫“箭杆河邊”。“蘭菜花”、“何支書”都是話劇中的人物。地主婆“蘭菜花”為了拉攏“何支書”,三天兩頭請“何支書”來家吃飯。劇中的那句台詞“何支書!吃元宵嘍……”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
一個“蘭菜花”又把人民逗得前仰後合。
老何笑得說不成話,隻能用手一個勁地指小蓉:“你個……灰女子……你個……灰女子……”
第二天晚上散步,小蓉見了江學孟沒有象往常那樣客套地打招唿,開口就問:“你認識我公公?”
石雙福也在雲城鋼鐵廠呆過幾年,怎麽能不認識呢?江學孟是一九七0年去的,石雙福是一九七三年去的。他是跟新任廠長一塊兒去的,一去就是廠辦公室副主任。
石雙福身材高大,一米八幾的個頭,體重二百零三,“203”這個綽號便由此而來。
雲城鋼鐵廠的幹部是從各個單位調來的,相互間多不認識。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多數幹部都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有一副“官架子”。石雙福卻不是這樣,一天到晚總是嘻嘻哈哈,再加上臉圓,肚子大,活脫一個大肚彌勒佛。石雙福對領導點頭哈腰,跟同事稱兄道弟。見了比他小十幾歲的江學孟,也是又摟又抱,親熱得不得了。因為他和江學孟算是同行。
“小江,寫得好,寫得好!真是個秀才……真是個秀才……”
石雙福從不發號施令,就是對他手下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小崔,辛苦辛苦幫忙打打這個文件吧!我不會打,我要是會打,我就自己打了。”
小崔是廠辦的打字員,打字是她的本職工作。石雙福對自己手下的打字員尚且如此,對別人就更不用說了。
石雙福人緣極好,上級領導對他更是倍加欣賞。過了幾年,廠長到了財貿政治部,他也跟到財貿政治部。後來又到了市委行政辦公室當了副主任。
江學孟與小蓉夫婦認識之時,石雙福已經去世好幾年了。所以小蓉現在提起她的公公,已經沒有多少悲傷,更多的是惋惜和懷念。市委行政辦公室副主任是個手眼通天的肥缺,管車,管油,管機關食堂,管機關福利。掌握的都是實權,到哪兒辦事都是一路綠燈。比如小石和小蓉搞對象之時,煤炭經銷處正在鼎盛時期,一個月連工資帶獎金上千元。而一般的企事業單位多不過幾百元。小蓉的父親是水利局的幹部,小蓉參加工作時去了水利局下屬的預製廠。等小石和小蓉的關係確定下來,石雙福到煤炭經銷處跑了一趟,就把小蓉給調到煤炭經銷處了。要知道那可是個連副市長副書記說話都不大管用的地方啊!
煤炭經銷處紅了幾年就不行了,單位基本癱瘓,人員迴家,每月隻給三百元生活費。小蓉再想動一動卻動不了了。如果石雙福還活著,怎麽能叫最小的兒媳婦在那個奄奄一息的破地方受罪?
石雙福的大兒子在市委,二兒子在體委,三兒子在市公安局交警隊,四兒子在民航。大孫子在市委車隊當隊長,二孫子在公安局。四兒子就是小石,是石雙福最疼愛的老疙瘩。當初調小石進市委給副書記開車,小石不想伺候當官的,這才去了民航當了管理員。兒子,孫子,個個都是好單位好工作,都是石雙福給安排的。石雙福死了,家裏的擎天柱倒了,一切都難以改變了。
小蓉性情開朗,心胸豁達。雖然每月隻有三百塊錢生活費,卻從未見她愁眉苦臉哀聲歎氣。哥嫂侄子都沾了公公的光,她也沾了一迴。她的女兒微微就沒有這個福氣了。小蓉一點兒也不妒嫉。“誰讓咱生得晚?誰讓微微生得晚?”她不埋怨公公,倒是時時念叨公公的好處。她迴憶起公公的許多往事,讓人聽了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