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冰天雪地中迎來了一九七六年的元旦。
進了臘月門,傳統的新春佳節便一天一天臨近,人們開始忙年了。辛勤勞作了一年的莊稼人總可以喘口氣了,他們有的殺豬,有的磨麵,準備慶賀豐收、辭舊迎新、歡度春節。
按照青雲嶺的習俗,每戶每年至少都要喂養一至兩口肥豬,平日裏,他們可以把養肥的豬賣到食品收購站,以此收入來彌補家庭生活的不足,但差不多每戶都要留一口肥豬過年時自食。個別家庭經濟條件充裕的戶這時要同時殺兩口豬,把其中的一口賣“白條”,用換來的錢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為老婆孩子添置一、兩件新衣裳,另一口留著自己過年。條件略差一點兒的便是在臘月殺一口肥豬,除了過年,它還是全家這一整年的“葷腥兒”,他們懂得“好過的年節,難過的日子”這個道理,總是要細水長流,算計好這一年的生活用度。條件再差一點兒的就殺一口豬,賣掉一半兒,另一半兒留給自己食用。就是比較困難的農戶,也會殺掉一口豬,把豬肉全部賣掉,用來貼補生活,然後把頭蹄下貨留給家人過年。所以,居住著近四百農戶的青雲嶺村,一每年一進臘月門,村裏的幾個擅長生豬屠宰技術的年青人便開始忙得不亦樂乎,他們要排著班地為鄉親們去殺豬,直到臘月二十七、八為止。
剛過“臘八”,勤快的家庭主婦就開始磨麵、推碾子、蒸幹糧了,這是中國農村的傳統習慣,雖說搞了十多年的“破四舊”,但是這根深蒂固的傳統還是沿襲了下來,每年臘月,社員們都要蒸出若幹幹糧,差不多能夠吃出正月。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兒,雖說過去的糖瓜祭灶、打發灶王老爺上西天的舊習慣已經被革除了,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要關起門來,在自己的堂屋裏悄悄地從事著這祖宗傳下來的神秘活動,滿屋中紙焰翻飛,煙霧繚繞,老人們嘴裏還念念有詞,這天晚上,他們還不忘讓孩子們到外邊多放一些鞭炮。
過了小年兒,村裏的“年味兒”更濃了。孩子們的身上開始換上了新衣,從早到晚,村子的上空不時傳來鞭炮的炸響。家家戶戶開始做豆腐了,如今做豆腐要比過去省勁多了,你隻要把準備做豆腐的黃豆拿到碾子上破成豆瓣,再不用像過去那樣用傳統的大石磨和小拐磨去沒完沒了地磨漿了,而是到米麵加工廠,放到粉碎機裏去打成漿,眼瞅著就把泡好的黃豆瓣打成白色的沫漿,然後便可以迴到家裏用燒開的水沏開,用紗布過好濾,再燒個開鍋就可以用鹵水點成鮮嫩可口的農家豆腐了。盡管程序上簡化、方便了許多,但由於村裏的人多,等每戶都做完過年的豆腐,兩、三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兩、三天裏,村的裏三、四個米麵加工廠晝夜不停地工作,但每台粉碎機的旁邊每天都要排著浸泡豆瓣的水桶的“長龍”。
宋海英擔任大隊婦聯主任以後,臨時兼任了一段時間鐵姑娘隊隊長,蘇秀梅的去世,又使青雲嶺生產隊婦女隊長出缺,經大隊黨支部研究,推薦劉桂香擔任了鐵姑娘隊長兼青雲嶺生產隊婦女隊長。這個熱情、豪爽、性若烈火的姑娘,這兩年一直是跟在宋海英的身前身後轉,與宋海英形影不離,也是宋海英工作上的一個得力的幫手,現成讓她擔起這樣一副沉重的擔子,起初她覺得很不順手,好在有宋海英在身邊幫著她支派著眼前的各項工作,所以很快地打開了局麵。劉桂香從小就是村裏老少皆知的“假小子”,有著與蘇秀梅同樣的一善良、慈憫的心腸,但她卻缺乏秀梅那種細致周到、臨事不驚的涵養,她的疾惡如仇、沾火就著的性格,致使她在工作與生活中極易急躁,見到了不順眼的事兒就想說話,甚至於暴跳如雷,對她這種急脾氣,過去宋海英沒少批評過她,但她仍然秉性難移。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鐵姑娘隊的姑娘們和村裏的嬸子、大娘和嫂子們也都知道她“刀子嘴,豆腐心”,話說過就拉倒,她們特別敬重她的待人的善良和熱情,所以雖然脾氣不好,但女社員們還是非常信服她的。
宋海英去山東看望母親走後,劉桂香的工作已經基本上路。青年突擊隊一直堅持在徐家鋪子大隊參加大會戰,入冬之後,村裏的生產重擔就落在了鐵姑娘隊的肩上了,劉桂香在郭鴻達的支持下,把工作安排、布置得井井有條,特別是在今年這樣氣候寒冷的情況下,她帶領著姑娘們揮汗苦幹,基本完成了全隊幾千畝耕地的送糞任務,為來年的春耕生產打下了基礎。
元旦過後,公社黨委和革委會向各大隊發了文件,要求全公社黨員、幹部和全體社員群眾在春節期間繼續深入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大幹社會主義,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為了豐富春節期間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公社黨委還特地從各大隊抽調十幾名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去東北某地學習東北大秧歌,以在全公社普遍學習、推廣。正好中學也放寒假了,公社便指定張淑雅、林雪飛她們兩人帶隊,楊樹影也和她們一起去參加了這期學習班。迴來後,大隊黨支部要求她們利用春節前這段時間在鐵姑娘隊中普及東北大秧歌,一定要讓姑娘們學會,使之成為青雲嶺革命化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
冬季裏天短,青雲嶺地區習慣於吃兩頓飯。鐵姑娘隊的女青年們每天收工吃罷晚飯之後,便不顧一天的勞累,聚集在生產隊的南場裏,近百人組成體操隊形,認真地學習東北大秧歌,張淑雅、林雪飛和楊樹影耐心、手把手地教姑娘們學習和掌握要領,郭鴻達領著大隊宣傳隊的小樂隊給他們伴奏。這時,劉桂香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秧歌隊學習的組織者。
東北大秧歌是近年來東北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它在傳統的秧歌動作中揉合進了東北二人轉技巧,同時又與農村生產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舞姿優美,令人賞心悅目,很受群眾歡迎。每天晚飯後,鐵姑娘隊開始學大秧歌時,場院的周圍都要聚來很大一群男女老少觀看。在落日的斜輝中,姑娘們整齊地排列在場院中,身著彩色服裝,手持紅綠綢帕,隨著輕快的音樂聲翩翩起舞,做出各種優美動作和造型,構成了山村黃昏時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如果說劉桂香的鐵姑娘隊的工作已經打開局麵的話,那麽她對婦女隊長這副擔子卻仍然望而生畏,尤其是春節之前這段時間的工作,過去她是親眼看到秀梅姐是怎樣做的,她覺得秀梅姐已經把婦女工作做到了極至,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這使她在心理上一直存有很沉重的負擔,所以她一改過去急躁粗獷的性格,變得粗中有細了,她學著秀梅姐的樣子,悉心周到地安排著婦女工作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惟恐出現一絲一毫的疏漏,讓社員們不滿意或者說出些什麽,更重要的是她惟恐做不好手中的這份工作會對不起死去的秀梅姐。
過了小年,鐵姑娘隊除了每天下午組織起來學、練幾個小時的東北大秧歌外,再沒有安排其他生產活動,這就讓劉桂香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做她的婦女工作了。她像蘇秀梅往年一樣,親自看望了全隊所有的軍烈屬、困難戶和五保戶,為他們送去溫暖,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她做這些工作的時候,林雪飛總是在她的身旁給她幫忙,就像過去她給宋海英幫忙時一樣。對於劉雲德、李福順他們這樣的特殊戶,宋海英臨走的時候也一再囑咐劉桂香要照顧得更周到一些,於是她更是關懷備至,細致入微,盡其所能地去多幫他們做一些事情,每當這時,她便從這些感情豐富的老人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蘇秀梅的懷念和對她所做的一切的感激、欣慰、祈盼的複雜的感情。
進了臘月門,傳統的新春佳節便一天一天臨近,人們開始忙年了。辛勤勞作了一年的莊稼人總可以喘口氣了,他們有的殺豬,有的磨麵,準備慶賀豐收、辭舊迎新、歡度春節。
按照青雲嶺的習俗,每戶每年至少都要喂養一至兩口肥豬,平日裏,他們可以把養肥的豬賣到食品收購站,以此收入來彌補家庭生活的不足,但差不多每戶都要留一口肥豬過年時自食。個別家庭經濟條件充裕的戶這時要同時殺兩口豬,把其中的一口賣“白條”,用換來的錢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為老婆孩子添置一、兩件新衣裳,另一口留著自己過年。條件略差一點兒的便是在臘月殺一口肥豬,除了過年,它還是全家這一整年的“葷腥兒”,他們懂得“好過的年節,難過的日子”這個道理,總是要細水長流,算計好這一年的生活用度。條件再差一點兒的就殺一口豬,賣掉一半兒,另一半兒留給自己食用。就是比較困難的農戶,也會殺掉一口豬,把豬肉全部賣掉,用來貼補生活,然後把頭蹄下貨留給家人過年。所以,居住著近四百農戶的青雲嶺村,一每年一進臘月門,村裏的幾個擅長生豬屠宰技術的年青人便開始忙得不亦樂乎,他們要排著班地為鄉親們去殺豬,直到臘月二十七、八為止。
剛過“臘八”,勤快的家庭主婦就開始磨麵、推碾子、蒸幹糧了,這是中國農村的傳統習慣,雖說搞了十多年的“破四舊”,但是這根深蒂固的傳統還是沿襲了下來,每年臘月,社員們都要蒸出若幹幹糧,差不多能夠吃出正月。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兒,雖說過去的糖瓜祭灶、打發灶王老爺上西天的舊習慣已經被革除了,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要關起門來,在自己的堂屋裏悄悄地從事著這祖宗傳下來的神秘活動,滿屋中紙焰翻飛,煙霧繚繞,老人們嘴裏還念念有詞,這天晚上,他們還不忘讓孩子們到外邊多放一些鞭炮。
過了小年兒,村裏的“年味兒”更濃了。孩子們的身上開始換上了新衣,從早到晚,村子的上空不時傳來鞭炮的炸響。家家戶戶開始做豆腐了,如今做豆腐要比過去省勁多了,你隻要把準備做豆腐的黃豆拿到碾子上破成豆瓣,再不用像過去那樣用傳統的大石磨和小拐磨去沒完沒了地磨漿了,而是到米麵加工廠,放到粉碎機裏去打成漿,眼瞅著就把泡好的黃豆瓣打成白色的沫漿,然後便可以迴到家裏用燒開的水沏開,用紗布過好濾,再燒個開鍋就可以用鹵水點成鮮嫩可口的農家豆腐了。盡管程序上簡化、方便了許多,但由於村裏的人多,等每戶都做完過年的豆腐,兩、三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兩、三天裏,村的裏三、四個米麵加工廠晝夜不停地工作,但每台粉碎機的旁邊每天都要排著浸泡豆瓣的水桶的“長龍”。
宋海英擔任大隊婦聯主任以後,臨時兼任了一段時間鐵姑娘隊隊長,蘇秀梅的去世,又使青雲嶺生產隊婦女隊長出缺,經大隊黨支部研究,推薦劉桂香擔任了鐵姑娘隊長兼青雲嶺生產隊婦女隊長。這個熱情、豪爽、性若烈火的姑娘,這兩年一直是跟在宋海英的身前身後轉,與宋海英形影不離,也是宋海英工作上的一個得力的幫手,現成讓她擔起這樣一副沉重的擔子,起初她覺得很不順手,好在有宋海英在身邊幫著她支派著眼前的各項工作,所以很快地打開了局麵。劉桂香從小就是村裏老少皆知的“假小子”,有著與蘇秀梅同樣的一善良、慈憫的心腸,但她卻缺乏秀梅那種細致周到、臨事不驚的涵養,她的疾惡如仇、沾火就著的性格,致使她在工作與生活中極易急躁,見到了不順眼的事兒就想說話,甚至於暴跳如雷,對她這種急脾氣,過去宋海英沒少批評過她,但她仍然秉性難移。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鐵姑娘隊的姑娘們和村裏的嬸子、大娘和嫂子們也都知道她“刀子嘴,豆腐心”,話說過就拉倒,她們特別敬重她的待人的善良和熱情,所以雖然脾氣不好,但女社員們還是非常信服她的。
宋海英去山東看望母親走後,劉桂香的工作已經基本上路。青年突擊隊一直堅持在徐家鋪子大隊參加大會戰,入冬之後,村裏的生產重擔就落在了鐵姑娘隊的肩上了,劉桂香在郭鴻達的支持下,把工作安排、布置得井井有條,特別是在今年這樣氣候寒冷的情況下,她帶領著姑娘們揮汗苦幹,基本完成了全隊幾千畝耕地的送糞任務,為來年的春耕生產打下了基礎。
元旦過後,公社黨委和革委會向各大隊發了文件,要求全公社黨員、幹部和全體社員群眾在春節期間繼續深入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大幹社會主義,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為了豐富春節期間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公社黨委還特地從各大隊抽調十幾名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去東北某地學習東北大秧歌,以在全公社普遍學習、推廣。正好中學也放寒假了,公社便指定張淑雅、林雪飛她們兩人帶隊,楊樹影也和她們一起去參加了這期學習班。迴來後,大隊黨支部要求她們利用春節前這段時間在鐵姑娘隊中普及東北大秧歌,一定要讓姑娘們學會,使之成為青雲嶺革命化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
冬季裏天短,青雲嶺地區習慣於吃兩頓飯。鐵姑娘隊的女青年們每天收工吃罷晚飯之後,便不顧一天的勞累,聚集在生產隊的南場裏,近百人組成體操隊形,認真地學習東北大秧歌,張淑雅、林雪飛和楊樹影耐心、手把手地教姑娘們學習和掌握要領,郭鴻達領著大隊宣傳隊的小樂隊給他們伴奏。這時,劉桂香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秧歌隊學習的組織者。
東北大秧歌是近年來東北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它在傳統的秧歌動作中揉合進了東北二人轉技巧,同時又與農村生產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舞姿優美,令人賞心悅目,很受群眾歡迎。每天晚飯後,鐵姑娘隊開始學大秧歌時,場院的周圍都要聚來很大一群男女老少觀看。在落日的斜輝中,姑娘們整齊地排列在場院中,身著彩色服裝,手持紅綠綢帕,隨著輕快的音樂聲翩翩起舞,做出各種優美動作和造型,構成了山村黃昏時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如果說劉桂香的鐵姑娘隊的工作已經打開局麵的話,那麽她對婦女隊長這副擔子卻仍然望而生畏,尤其是春節之前這段時間的工作,過去她是親眼看到秀梅姐是怎樣做的,她覺得秀梅姐已經把婦女工作做到了極至,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這使她在心理上一直存有很沉重的負擔,所以她一改過去急躁粗獷的性格,變得粗中有細了,她學著秀梅姐的樣子,悉心周到地安排著婦女工作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惟恐出現一絲一毫的疏漏,讓社員們不滿意或者說出些什麽,更重要的是她惟恐做不好手中的這份工作會對不起死去的秀梅姐。
過了小年,鐵姑娘隊除了每天下午組織起來學、練幾個小時的東北大秧歌外,再沒有安排其他生產活動,這就讓劉桂香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做她的婦女工作了。她像蘇秀梅往年一樣,親自看望了全隊所有的軍烈屬、困難戶和五保戶,為他們送去溫暖,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她做這些工作的時候,林雪飛總是在她的身旁給她幫忙,就像過去她給宋海英幫忙時一樣。對於劉雲德、李福順他們這樣的特殊戶,宋海英臨走的時候也一再囑咐劉桂香要照顧得更周到一些,於是她更是關懷備至,細致入微,盡其所能地去多幫他們做一些事情,每當這時,她便從這些感情豐富的老人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蘇秀梅的懷念和對她所做的一切的感激、欣慰、祈盼的複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