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一位“君侯”跑來見張祿,遠遠地就先喊了一嗓子:“得非曩昔伊闕關外,林間相鬥之人乎?”張祿抬起頭來一瞧,就見此人身量頗高,肩寬背厚,一張大方臉,頷下濃密的虯須,仿佛認得——“君非徐公明耶?”本能地右手就按在腰間劍柄上了。
來人正是徐晃徐公明,聽到張祿反問,知道自己找對人了——他當初可是報過姓名的,卻不知道張祿何許人也——當即“哈哈”大笑,翻身下馬。再一瞟張祿的動作、神情,也不敢貿然靠近,隻是遙遙拱手:“昔者誤卿為匪,以致相鬥,晃今謝過。”然後一彎腰,鞠了個六十度的大躬。
當日為了救援董氏女,徐晃跟張祿起了誤會,惡戰一場,張祿在落跑的時候特意高喊,說“今日之事實屬誤會”,徐晃當時沒細琢磨,趕緊把董氏女護送迴了軍營。隨即在家人的慰撫下,董氏女逐漸鎮定下來,再迴想當時的情形,貌似那穿著特異的年輕人並沒怎麽對自己動手……相反,先前劫持自己的匪徒,反倒是被他給趕跑的。
正好徐晃部下也追著了幾名匪徒,審問之下,確實張祿是想救人,不是想劫色。徐晃這才知道打錯人了,內心頗有些懊悔,同時也驚歎張祿本事不俗——這能在我手底下戰好幾個迴合,還能全身而退的,自打藝成以來,徐某還是第一迴撞見哪。可惜這人跑得快,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將來若有機會再碰上,一定要向他道歉,再試著結交一番。
也巧這迴張祿下山,幾乎就在跟前次差不多的地方,又撞見了徐晃所部,其中有幾個老兵當年是見過徐、張大戰的,瞧著眼熟,就趕緊先圍起來,然後派人去稟報徐晃。徐晃這才匆匆趕來,對張祿表達歉意。
誤會解開,張祿也挺高興——即便去修仙了,他也不願意凡間一直窩著個仇人啊,並且還是個連關二爺都能給打跑的厲害角色。於是報上姓名,徐晃也把河南目前的狀況,以及自己現在的身份,大致向張祿作了介紹。
徐晃還是一直跟著楊奉在混,本來瞧不出有什麽遠大前程,誰想又跟自己初起家一般,機遇冷不防就砸腦袋上來了。且說去年李、郭相爭,小皇帝劉協拉攏楊奉、董承等將,護著他離開長安,東歸雒陽。
最初東歸的將校,劉協都給加官晉爵,比方說郭汜就公然搶了李傕車騎將軍的名號,張濟進位驃騎將軍,而楊定、楊奉、董承等一票原本的中級將領,也都給安上了將軍名號——楊奉是興義將軍。水漲船高,作為楊奉親信的徐晃,前一刻還隻是個小小司馬呢,後一刻就變騎都尉了。
可是隨即郭汜就反悔了,想把劉協再次劫迴長安,車駕因而被迫北渡黃河,逃去了安邑,依附河內太守張揚。此戰全賴徐晃率軍斷後,擊退郭汜追兵,於是劉協一在安邑坐穩屁股,即刻下詔,拜徐晃為都亭侯——所以部下才能尊稱他為“君侯”。
徐晃告訴張祿,說如今天子又從安邑迴來啦,已經進了雒陽城——伸手一扯張祿的衣襟:“卿可隨吾往覲天子也。”張祿說我一介草民,怎麽就有資格覲見天子了?公明你別開玩笑啊。心說難道小皇帝如今真那麽窘迫,路邊兒隨便揪個人就想塞身邊護駕嗎?
徐晃笑道:“卿與天家有大功,胡不得謁?”
“吾有何功?”
“卿昔所救董氏女,今已為天子貴人矣!”
劉協拉攏董承的重要手段,就是聽說董承有個閨女正當二八妙齡,尚未許人,於是暗示董承獻入宮中,直接冊為貴人——東漢宮中妃嬪的等級劃分很簡略,一共就皇後、貴人、美人、宮人、采女五級,則劉協先得伏氏為後,貴人就是他拿得出手來的最高恩賞啦。董承一躍而成為國舅(漢代無丈人一說,妻父稱為“舅”,這才會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一直貌似忠心耿耿地護在皇帝身邊兒。
董承心說等將來社稷穩固,漢室重光嘍,我跟伏完(伏後之父倆一文一武,扶保朝綱,號令天下,他做太傅,我做大將軍,豈不美哉!
且說董氏女進宮之後,也曾經跟劉協提起過當日之事,還說有兩個人救了自己,一人不知道名姓,一人是楊將軍麾下的徐晃徐公明。劉協頗為寵愛董貴人,論感情更在發妻伏後之上,所以才會重賞徐晃,授以都亭侯之位——否則就徐晃一次斷後之功,那還遠遠不夠封爵啊。
趁著封爵的機會,劉協也召見徐晃,與董貴人一起當麵致謝。其實小皇帝還有另一重想法,通過渡河前的斷後之戰,他知道這徐晃是很能打的,而且貌似也挺忠心。別說楊奉了,就連老丈人董承都多少有些桀驁不馴,小皇帝並不敢真正信重,所以亟欲培養自己的親信班底,眼瞧著這徐公明就大可籠絡,寄托腹心啊。
順便皇帝也探問董貴人另一位恩公的下落,徐晃把當時情形備悉稟報,然後說可惜不知此人姓甚名誰,家住何方,不過他當時出現在河南地界,等將來臣護衛陛下返迴舊都,站穩腳跟以後,自可遣人尋訪。
這迴車駕是返迴雒陽來了,可小皇帝身邊兒除了一票混吃等死的沒用官僚,就是囂張跋扈的殘兵敗將,外加要錢沒錢,要糧沒糧,連地方政權都很難重新組建起來,當然沒心情去尋訪張祿的下落。不過也真那麽巧,竟然被一隊徐晃部屬迎麵撞見了張祿,所以徐晃才一把扯住,說伯爵賢弟你跟我去謁見天子吧。
張祿本來對小皇帝不怎麽感興趣,但架不住徐公明好言相勸,盛情邀約,心說我這迴下山不就為散心來的嗎?參觀一下皇帝,開闊開闊眼界,也算解悶兒的一種方式吧。
於是騎上徐晃獻上的一匹馬,大搖大擺地就跟著往雒陽而去。隻是進了雒陽城之後,沿途所見所聞,讓張祿是大感失望啊——我這是來參觀皇帝的嗎?我是來參觀貧民窟的吧?!
根據後來史書上的描寫,這迴劉協返歸雒陽——“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饑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因為當初董卓挾駕西遷長安,把整個兒雒陽城裏的官員百姓全都給帶走了——當然啦,直接砍死的更多——隨即前鋒失利,孫家軍步步緊逼,董卓幹脆放一把大火,把這數百年的古都燒成了一片瓦礫。劉協從安邑返迴之前,就曾經四下傳詔,要各路諸侯前來舊都護駕,可等他到了雒陽,別說人了,就連一粒米都沒能見著。
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能力修繕城池,跟這兒呆了將近一個月,仍然生活在廢墟之中。從安邑帶來的糧食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隻能供應皇帝和軍隊上層,百官、兵卒,全都得自己想辦法——張祿此前望見過的零星兵馬,就全都是散到四鄉去找食兒的。
兵卒還能靠著手中武器去強搶附近還沒逃盡的老百姓,公卿百官可沒這種本事,很多人隻好挖野菜、剝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還不逃散,並不是說這些當官兒的有多忠心,一是他們沒地方可去,二是當兵的在邊兒上虎視眈眈——想跑?先吃老子一刀吧!
張祿進城後不久就見著了這麽一樁事兒,一名中年官員抱著個裝了一半兒野菜的竹筐在泥地裏打滾兒,旁邊一名士兵手挺長刀,惡狠狠地朝他身上連番蹬踹,看樣子貌似連那點兒野菜都不放過,誓要奪走。徐晃本來不打算管這路事兒——因為類似情況隨時都在上演,他都司空見慣,徹底麻木了——可是斜眼一瞟張祿,麵上似有不忍之色……
張祿為什麽不忍呢?他當然對這些無能官僚沒啥好感,但這官兒穿的可是郎官服色啊——當然比當初的他身份要高多了,不是中郎,必是議郎——想想自己當日若不是被張堅攝上景室山,又沒本事又缺背景,說不定今天也會落到這種下場哪,多少有點兒兔死狐悲之歎。
徐晃一瞧張祿的表情不對,當即一擺手:“拿來!”
幾名部下疾衝過去,當即就把那施暴的兵丁給按住了,然後生拉硬拽,拖到了徐晃馬前。徐晃就問了:“汝何人部屬耶?如何侮辱朝官?”
那兵老實迴答:“吾征北將軍之卒也。”
徐晃冷冷一笑:“斬訖報來。”當場把那小兵腦袋按到泥地裏,“喀嚓”一刀了賬。
這時候在劉協駕前的統兵將領,主要是董、楊、韓“三駕馬車”。董即董承,他是關西人,出身涼州軍,董卓當政的時候一度前往攀附,請求聯宗,後來董卓掛了,隴西董家的名號不好使了,就又自稱是河間董氏的遠親。要知道河間董氏出過一位董太後,生下漢靈帝劉宏,也就是劉協的死老爹,董太後是劉協親奶奶——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劉協才能夠名正言順地納董氏女為貴人。
不過董承並沒有因為當上了國舅就力蓋眾將,相反,最近他的權勢反倒被楊、韓二人聯手打壓。楊就是徐晃的老上司楊奉,本是白波降將,當初逃出長安,才到新豐,郭汜便即反叛,好不容易擊敗了郭汜,逃到曹陽,李傕又領兵追上來了。於是楊奉就派人去聯絡當年的匪夥兒、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等人,同時也召來流亡中原的匈奴左賢王去卑,共同保駕。
去卑仍然留在河東,沒隨著劉協返迴雒陽,韓暹他們可都還一直跟著。楊奉雖曾與董承交好,其實跟韓暹等人交情更鐵,加上董承一躍而成為國舅,二人之間漸生嫌隙,於是楊、韓等就聯合起來打壓董承。
這票白波舊帥當中,以楊奉和韓暹勢力最大,兵馬最多,兩人一聯手,當即就把董承給逼得透不過氣來。今天徐晃碰見這個小兵,若是董承或者楊奉、韓暹的部屬,他還真不敢說殺就殺了——打狗還得看主人哪。既說是“征北將軍”也就是李樂的部下,徐晃心說那家夥兵還沒我多呢,我哪用瞧他的眼色?不如拿來給張伯爵做個見麵禮吧,於是一聲令下,人頭落地。
張祿倒不禁嚇了一跳,心說徐公明你夠狠的啊。他當然明白徐晃這是在向自己示好——至於對雒陽城內各勢力強弱的考量,他就不清楚了——也不好表示什麽異議,當即拱手:“暴卒自當懲治,多謝君侯。”那朝官也趕緊跑過來,朝徐晃磕頭如搗蒜。
劉協住在故中常侍趙忠的舊邸,那房子因為建築防火設施做得比較好,所以當初董卓沒能徹底燒光,還留下了幾堵殘牆。車駕返迴之後,大司馬張揚就搜集物資,加以修葺,隻可惜還沒能完工,他就被楊奉等武夫給排擠走了——所以如今皇帝跟住窩棚也沒啥兩樣。
徐晃先向楊奉、董承稟報,二人再上奏天子,於是劉協攜董貴人擺駕揚安殿——即因張揚所修,故定此名——召見張祿。張祿見了劉協也不跪拜,隻是作一長揖,說:“方外人敬祝陛下千秋萬壽。”
這一方麵是他不習慣跪人,另方麵也是自重身份:我一個位處凡人和地仙之間的人物,就你這傀儡小皇帝,哪兒受得起我一拜啊!
劉協倒是並不在意,因為那些白波軍頭日常見自己也多是長揖不拜的,他早就無奈地習慣了……可是聽張祿自稱“方外人”,他就問啊:“胡謂方外?卿非中國之人歟?”
張祿說我當然是中國人,但不能算是陛下您的子民——“臣從仙人學道,深山辟穀,不食人間煙火,不受帝力所加,故謂‘方外’也。”
劉協聽了,不禁略略朝前一探身體,問他:“果有神仙否?”
張祿迴答:“神與仙非一也。祖宗魂魄所寄、山川靈秀所鍾,庇祐江山社稷者,神也……”這是一般人的理解,他也沒必要特意給劉協糾錯,刷新對方的三觀——“至於仙,超脫生死、無意榮辱,遨遊於浩渺宇宙之間,不涉凡塵俗事者也。”
劉協貌似對此非常感興趣,再問:“卿乃仙乎?”
張祿說我不是,我隻是正在修仙的中途——真要是仙,就不會下凡來見你這人間帝王啦。
劉協問那你能得長生嗎?張祿說將來可以,現在還不成。再問朕可得長生嗎?張祿笑道:“古無永壽之天子也。天生物種,各有所用,陛下人間天子,何必仰慕長生?”
劉協微微苦笑:“朕名雖天子,其實一流人爾,今度日如年,胡望長生?”我現在每一天都過得不容易,就算能活得再久,那又有什麽意義了?又隨便聊幾句,他突然問張祿,不知道我的前途如何,你能幫忙占卜一下嗎?
m。
一位“君侯”跑來見張祿,遠遠地就先喊了一嗓子:“得非曩昔伊闕關外,林間相鬥之人乎?”張祿抬起頭來一瞧,就見此人身量頗高,肩寬背厚,一張大方臉,頷下濃密的虯須,仿佛認得——“君非徐公明耶?”本能地右手就按在腰間劍柄上了。
來人正是徐晃徐公明,聽到張祿反問,知道自己找對人了——他當初可是報過姓名的,卻不知道張祿何許人也——當即“哈哈”大笑,翻身下馬。再一瞟張祿的動作、神情,也不敢貿然靠近,隻是遙遙拱手:“昔者誤卿為匪,以致相鬥,晃今謝過。”然後一彎腰,鞠了個六十度的大躬。
當日為了救援董氏女,徐晃跟張祿起了誤會,惡戰一場,張祿在落跑的時候特意高喊,說“今日之事實屬誤會”,徐晃當時沒細琢磨,趕緊把董氏女護送迴了軍營。隨即在家人的慰撫下,董氏女逐漸鎮定下來,再迴想當時的情形,貌似那穿著特異的年輕人並沒怎麽對自己動手……相反,先前劫持自己的匪徒,反倒是被他給趕跑的。
正好徐晃部下也追著了幾名匪徒,審問之下,確實張祿是想救人,不是想劫色。徐晃這才知道打錯人了,內心頗有些懊悔,同時也驚歎張祿本事不俗——這能在我手底下戰好幾個迴合,還能全身而退的,自打藝成以來,徐某還是第一迴撞見哪。可惜這人跑得快,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將來若有機會再碰上,一定要向他道歉,再試著結交一番。
也巧這迴張祿下山,幾乎就在跟前次差不多的地方,又撞見了徐晃所部,其中有幾個老兵當年是見過徐、張大戰的,瞧著眼熟,就趕緊先圍起來,然後派人去稟報徐晃。徐晃這才匆匆趕來,對張祿表達歉意。
誤會解開,張祿也挺高興——即便去修仙了,他也不願意凡間一直窩著個仇人啊,並且還是個連關二爺都能給打跑的厲害角色。於是報上姓名,徐晃也把河南目前的狀況,以及自己現在的身份,大致向張祿作了介紹。
徐晃還是一直跟著楊奉在混,本來瞧不出有什麽遠大前程,誰想又跟自己初起家一般,機遇冷不防就砸腦袋上來了。且說去年李、郭相爭,小皇帝劉協拉攏楊奉、董承等將,護著他離開長安,東歸雒陽。
最初東歸的將校,劉協都給加官晉爵,比方說郭汜就公然搶了李傕車騎將軍的名號,張濟進位驃騎將軍,而楊定、楊奉、董承等一票原本的中級將領,也都給安上了將軍名號——楊奉是興義將軍。水漲船高,作為楊奉親信的徐晃,前一刻還隻是個小小司馬呢,後一刻就變騎都尉了。
可是隨即郭汜就反悔了,想把劉協再次劫迴長安,車駕因而被迫北渡黃河,逃去了安邑,依附河內太守張揚。此戰全賴徐晃率軍斷後,擊退郭汜追兵,於是劉協一在安邑坐穩屁股,即刻下詔,拜徐晃為都亭侯——所以部下才能尊稱他為“君侯”。
徐晃告訴張祿,說如今天子又從安邑迴來啦,已經進了雒陽城——伸手一扯張祿的衣襟:“卿可隨吾往覲天子也。”張祿說我一介草民,怎麽就有資格覲見天子了?公明你別開玩笑啊。心說難道小皇帝如今真那麽窘迫,路邊兒隨便揪個人就想塞身邊護駕嗎?
徐晃笑道:“卿與天家有大功,胡不得謁?”
“吾有何功?”
“卿昔所救董氏女,今已為天子貴人矣!”
劉協拉攏董承的重要手段,就是聽說董承有個閨女正當二八妙齡,尚未許人,於是暗示董承獻入宮中,直接冊為貴人——東漢宮中妃嬪的等級劃分很簡略,一共就皇後、貴人、美人、宮人、采女五級,則劉協先得伏氏為後,貴人就是他拿得出手來的最高恩賞啦。董承一躍而成為國舅(漢代無丈人一說,妻父稱為“舅”,這才會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一直貌似忠心耿耿地護在皇帝身邊兒。
董承心說等將來社稷穩固,漢室重光嘍,我跟伏完(伏後之父倆一文一武,扶保朝綱,號令天下,他做太傅,我做大將軍,豈不美哉!
且說董氏女進宮之後,也曾經跟劉協提起過當日之事,還說有兩個人救了自己,一人不知道名姓,一人是楊將軍麾下的徐晃徐公明。劉協頗為寵愛董貴人,論感情更在發妻伏後之上,所以才會重賞徐晃,授以都亭侯之位——否則就徐晃一次斷後之功,那還遠遠不夠封爵啊。
趁著封爵的機會,劉協也召見徐晃,與董貴人一起當麵致謝。其實小皇帝還有另一重想法,通過渡河前的斷後之戰,他知道這徐晃是很能打的,而且貌似也挺忠心。別說楊奉了,就連老丈人董承都多少有些桀驁不馴,小皇帝並不敢真正信重,所以亟欲培養自己的親信班底,眼瞧著這徐公明就大可籠絡,寄托腹心啊。
順便皇帝也探問董貴人另一位恩公的下落,徐晃把當時情形備悉稟報,然後說可惜不知此人姓甚名誰,家住何方,不過他當時出現在河南地界,等將來臣護衛陛下返迴舊都,站穩腳跟以後,自可遣人尋訪。
這迴車駕是返迴雒陽來了,可小皇帝身邊兒除了一票混吃等死的沒用官僚,就是囂張跋扈的殘兵敗將,外加要錢沒錢,要糧沒糧,連地方政權都很難重新組建起來,當然沒心情去尋訪張祿的下落。不過也真那麽巧,竟然被一隊徐晃部屬迎麵撞見了張祿,所以徐晃才一把扯住,說伯爵賢弟你跟我去謁見天子吧。
張祿本來對小皇帝不怎麽感興趣,但架不住徐公明好言相勸,盛情邀約,心說我這迴下山不就為散心來的嗎?參觀一下皇帝,開闊開闊眼界,也算解悶兒的一種方式吧。
於是騎上徐晃獻上的一匹馬,大搖大擺地就跟著往雒陽而去。隻是進了雒陽城之後,沿途所見所聞,讓張祿是大感失望啊——我這是來參觀皇帝的嗎?我是來參觀貧民窟的吧?!
根據後來史書上的描寫,這迴劉協返歸雒陽——“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饑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因為當初董卓挾駕西遷長安,把整個兒雒陽城裏的官員百姓全都給帶走了——當然啦,直接砍死的更多——隨即前鋒失利,孫家軍步步緊逼,董卓幹脆放一把大火,把這數百年的古都燒成了一片瓦礫。劉協從安邑返迴之前,就曾經四下傳詔,要各路諸侯前來舊都護駕,可等他到了雒陽,別說人了,就連一粒米都沒能見著。
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能力修繕城池,跟這兒呆了將近一個月,仍然生活在廢墟之中。從安邑帶來的糧食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隻能供應皇帝和軍隊上層,百官、兵卒,全都得自己想辦法——張祿此前望見過的零星兵馬,就全都是散到四鄉去找食兒的。
兵卒還能靠著手中武器去強搶附近還沒逃盡的老百姓,公卿百官可沒這種本事,很多人隻好挖野菜、剝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還不逃散,並不是說這些當官兒的有多忠心,一是他們沒地方可去,二是當兵的在邊兒上虎視眈眈——想跑?先吃老子一刀吧!
張祿進城後不久就見著了這麽一樁事兒,一名中年官員抱著個裝了一半兒野菜的竹筐在泥地裏打滾兒,旁邊一名士兵手挺長刀,惡狠狠地朝他身上連番蹬踹,看樣子貌似連那點兒野菜都不放過,誓要奪走。徐晃本來不打算管這路事兒——因為類似情況隨時都在上演,他都司空見慣,徹底麻木了——可是斜眼一瞟張祿,麵上似有不忍之色……
張祿為什麽不忍呢?他當然對這些無能官僚沒啥好感,但這官兒穿的可是郎官服色啊——當然比當初的他身份要高多了,不是中郎,必是議郎——想想自己當日若不是被張堅攝上景室山,又沒本事又缺背景,說不定今天也會落到這種下場哪,多少有點兒兔死狐悲之歎。
徐晃一瞧張祿的表情不對,當即一擺手:“拿來!”
幾名部下疾衝過去,當即就把那施暴的兵丁給按住了,然後生拉硬拽,拖到了徐晃馬前。徐晃就問了:“汝何人部屬耶?如何侮辱朝官?”
那兵老實迴答:“吾征北將軍之卒也。”
徐晃冷冷一笑:“斬訖報來。”當場把那小兵腦袋按到泥地裏,“喀嚓”一刀了賬。
這時候在劉協駕前的統兵將領,主要是董、楊、韓“三駕馬車”。董即董承,他是關西人,出身涼州軍,董卓當政的時候一度前往攀附,請求聯宗,後來董卓掛了,隴西董家的名號不好使了,就又自稱是河間董氏的遠親。要知道河間董氏出過一位董太後,生下漢靈帝劉宏,也就是劉協的死老爹,董太後是劉協親奶奶——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劉協才能夠名正言順地納董氏女為貴人。
不過董承並沒有因為當上了國舅就力蓋眾將,相反,最近他的權勢反倒被楊、韓二人聯手打壓。楊就是徐晃的老上司楊奉,本是白波降將,當初逃出長安,才到新豐,郭汜便即反叛,好不容易擊敗了郭汜,逃到曹陽,李傕又領兵追上來了。於是楊奉就派人去聯絡當年的匪夥兒、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等人,同時也召來流亡中原的匈奴左賢王去卑,共同保駕。
去卑仍然留在河東,沒隨著劉協返迴雒陽,韓暹他們可都還一直跟著。楊奉雖曾與董承交好,其實跟韓暹等人交情更鐵,加上董承一躍而成為國舅,二人之間漸生嫌隙,於是楊、韓等就聯合起來打壓董承。
這票白波舊帥當中,以楊奉和韓暹勢力最大,兵馬最多,兩人一聯手,當即就把董承給逼得透不過氣來。今天徐晃碰見這個小兵,若是董承或者楊奉、韓暹的部屬,他還真不敢說殺就殺了——打狗還得看主人哪。既說是“征北將軍”也就是李樂的部下,徐晃心說那家夥兵還沒我多呢,我哪用瞧他的眼色?不如拿來給張伯爵做個見麵禮吧,於是一聲令下,人頭落地。
張祿倒不禁嚇了一跳,心說徐公明你夠狠的啊。他當然明白徐晃這是在向自己示好——至於對雒陽城內各勢力強弱的考量,他就不清楚了——也不好表示什麽異議,當即拱手:“暴卒自當懲治,多謝君侯。”那朝官也趕緊跑過來,朝徐晃磕頭如搗蒜。
劉協住在故中常侍趙忠的舊邸,那房子因為建築防火設施做得比較好,所以當初董卓沒能徹底燒光,還留下了幾堵殘牆。車駕返迴之後,大司馬張揚就搜集物資,加以修葺,隻可惜還沒能完工,他就被楊奉等武夫給排擠走了——所以如今皇帝跟住窩棚也沒啥兩樣。
徐晃先向楊奉、董承稟報,二人再上奏天子,於是劉協攜董貴人擺駕揚安殿——即因張揚所修,故定此名——召見張祿。張祿見了劉協也不跪拜,隻是作一長揖,說:“方外人敬祝陛下千秋萬壽。”
這一方麵是他不習慣跪人,另方麵也是自重身份:我一個位處凡人和地仙之間的人物,就你這傀儡小皇帝,哪兒受得起我一拜啊!
劉協倒是並不在意,因為那些白波軍頭日常見自己也多是長揖不拜的,他早就無奈地習慣了……可是聽張祿自稱“方外人”,他就問啊:“胡謂方外?卿非中國之人歟?”
張祿說我當然是中國人,但不能算是陛下您的子民——“臣從仙人學道,深山辟穀,不食人間煙火,不受帝力所加,故謂‘方外’也。”
劉協聽了,不禁略略朝前一探身體,問他:“果有神仙否?”
張祿迴答:“神與仙非一也。祖宗魂魄所寄、山川靈秀所鍾,庇祐江山社稷者,神也……”這是一般人的理解,他也沒必要特意給劉協糾錯,刷新對方的三觀——“至於仙,超脫生死、無意榮辱,遨遊於浩渺宇宙之間,不涉凡塵俗事者也。”
劉協貌似對此非常感興趣,再問:“卿乃仙乎?”
張祿說我不是,我隻是正在修仙的中途——真要是仙,就不會下凡來見你這人間帝王啦。
劉協問那你能得長生嗎?張祿說將來可以,現在還不成。再問朕可得長生嗎?張祿笑道:“古無永壽之天子也。天生物種,各有所用,陛下人間天子,何必仰慕長生?”
劉協微微苦笑:“朕名雖天子,其實一流人爾,今度日如年,胡望長生?”我現在每一天都過得不容易,就算能活得再久,那又有什麽意義了?又隨便聊幾句,他突然問張祿,不知道我的前途如何,你能幫忙占卜一下嗎?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