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其實想要的,就是一個幹部和職工之間的,良好的溝通渠道。
工人們不滿了,想說什麽,提什麽意見了,可以有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渠道。先經過過濾,把好些無必要的意見和建議消化掉,把有用的,有理有據地提上來,和幹部們一起討論,或者爭論,辯論,都可以。
不像現在一樣,亂糟糟的,有事兒沒事兒就得開會研究。耽誤生產,也耽誤幹部們的寶貴時間。
同時,幹部們,包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什麽,真正的意義在哪裏?也需要這樣一個渠道,去和大家講說清楚,讓大家明白,領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出這許多的誤會,本來是好事,大家不理解,反而變成壞事。
天天這樣凡事都得和工人們苦口婆心地磨破嘴皮子去解釋,不僅幹部們受不了,有意見,就是姚遠自己也受不了。
同時,有這樣一個高層渠道,有些需要保密的事情,比如客戶、利潤、貨源等等,還有會計賬目,則用不著都公開出來,讓所有人知道,幾個靠譜的高層代表知道就可以了。
這樣,大家可以相信他們拿到的報酬是怎麽來的,也可以相信廠裏截留的利潤合理性。這樣,工廠才能正常運作。
雖然礦機現在的經營方式,已經公司化了,可姚遠還是沒有更改礦機為公司,礦機還是叫礦山機械廠。
在他心裏,這個有著時代意義的名字,永遠都不會更改。他不想讓那個命名這個工廠的時代消失,還是想著把那個時代再給恢複迴來。
張代表想明白了姚遠的心思,就開始了他有目的的工作。
這個動亂後期礦機的當家人,還是有著他內心裏那份火熱的激情。姚遠要做的這個事業,也正是他想做的。
有時候,他埋頭在辦公室裏,研究那一摞摞的規章製度和獎懲辦法,看那些考核內容。有時候,他換上工作服,像第一天來的時候那樣,去車間裏找大家聊天。
工作忙的,他不打擾人家。有空閑的,他就坐下來,和大家說上幾句。
這麽大的幹部,沒有一個陪同,頭都白了,還和工人一樣,穿工服戴工帽,腳踩著翻毛工鞋,跟誰都客氣,一點架子沒有。
很快,張書記迴來的消息,大家就都知道了。馬友寶他們,第一個就主動找上了張書記。
他們這些大老粗,搞管理工作還真是不行。就是組織大家,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和幹部們溝通,他們也不行。沒當過幹部,平時胡說八道嘴跟得上,真正讓他們把工人們的意見都有條有理地反映出來,他們就不會幹了。
張代表在這方麵可以是說是專家水平了,他這一次迴來,就讓大家找到了主心骨。
很快,張代表就按照姚遠的意思,挨個班組地去找工人們談話,把每個班組工人們自己信得過的代言人都找出來了。
然後,他就找時間給他們開會,教他們怎麽集中大家的意見,遇到問題怎麽向他和上麵的負責人反映。同時,他們也有召開班前會,向大家解釋和宣傳工廠政策和意圖的權力和義務。完全就是他當兵那個時代,班組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
礦機以往時代的班前會製度,就這麽恢複了。
然後,他就把幾個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加上生產部經理馬友寶,組織到一起,成立一個職工管理委員會,他任主任,其他都算常務委員,不定期開會,及時討論職工們遇到的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同時,也逐條討論礦機現行的所有製度,現問題及時向姚遠反應,大家再和幹部們一起,商討改進的方法。
任何製度,都有局限性和不足,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這正是姚遠所希望的。
馬友寶他們,本來就是職工們遴選出來的幹部,管生產也不指望他們,張代表正好把他們召集起來,給他們講怎麽組織群眾,宣傳政策的方法和步驟。
這等於是另一種組織形式的培訓。而且,這種組織形式是在戰火和艱難困苦的環境考驗下,逐步完善起來的,比起姚遠搬來的,前一世的這些先進管理辦法,更嚴密更合理更靠譜。
於是,從生產單位的各個班組,到工段、車間,一直到生產部,甚至包括後勤單位,各種嚴密的組織形式就建立起來了。從此,大家就不再亂糟糟地反應問題,也更能理解幹部們的意圖,胡攪蠻纏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時光慢慢就進入了冬季,下雪了,大地開始封凍。
礦機所有的工房裏,都沒有了暖氣設施,連過去提供暖氣的動力處,也沒有了這個單位。
其實,在張建國承包以前,各分廠就很少有要暖氣的了。
各單位都變了分廠,都是二級法人,自負盈虧,要暖氣也得分廠自己掏錢啊。動力處也叫動力分廠了,他們也得自負盈虧,暖氣費收的少了,工人不出工資來也不行啊。
除了三兩個效益還好的分廠,大部分的分廠,很早就不要暖氣了。到了張建國,幹脆就把所有暖氣設施都拆了賣錢了。
姚遠接手礦機的第一個冬天,能給這六七千人下工資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有能力再把供暖設施重新恢複起來。
於是,工人們就想了很多土辦法,用電爐子,或者廢棄的機油桶做爐子,放在工房裏取暖。
這些個辦法,在真正入冬之前,就都通過各單位的組織,匯集到張代表這裏來,然後經過商議,采取了改造舊油桶做爐子取暖的辦法,各班組也製定了輪流值班計劃,指定每天由專人值班,來看爐子,保證安全的同時,還要保證工房裏暖和,不凍了人和設備。
往年的時候,這個取暖工作,各分廠都自己決定。好多分廠為了省錢,直接就不采取措施。好多機床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天氣過冷卻硬要蠻幹,報廢掉的。
今年有張代表的職工管委會,這個工作就進行的有條不紊。工房裏不但暖和了,還沒因此生任何事故。幹部們也再不用因為取暖的事操心,工人們和管委會自己就解決了。
管委會不光能解決這些生活瑣事,碰上大事,也能揮作用。
鉚焊車間的電焊工小劉,連續一個星期沒來上班,也沒請假,就打亂了車間正常的生產秩序。等他再來上班,車間主任就根據製度,對他進行罰款處理。不上班不請假,算是曠工。連續曠工三天以上,根據製度,小劉就不能再幹本職工作,調到輔助班組幹搬運去了。
可是小劉也覺得委屈,老婆懷孕沒到預產期,晚上突然大出血,送到市裏醫院搶救了三天,才保住了性命。
小劉家在山區農村,生活本來就困難,這下就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老婆在重症病房裏,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時心力交瘁。老婆過了危險期,他還得四處想法借錢交醫療費呀,就把請假這事兒給忘了。
直到借遍了親戚朋友,把前期欠醫院的醫療費給交上,再沒處借錢了,才想起來到廠裏找工友們借借看。
工廠經曆了多年的不景氣,幹部們不關心工人,工人們也早就不像過去一樣,有困難找工廠了。知道工廠困難的揭不開鍋不會管,找也沒用。
小劉來上班,還沒去找工友借錢,工段長就找他,通知他去輔助組上班。這年頭業務員弄迴點活來不容易,都是催著工期交貨。你不幹活,你的活就得別人替你幹。而且你還不請假,誰都不知道你幹什麽去了,你讓調度怎麽安排生產?崗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上哪兒找人替你去?你不言不語走了,誰知道你是歇幾天呀,還是不打算幹了?這樣無組織無紀律,公然違反管理規定,隻能把你從生產一線調出來,去輔助組先幹點靈活了。而且,根據規定,你曠工一個星期,得做罰款處理。
輔助組工資低很多,還得罰款。小劉正缺錢呢,心裏肯定窩了一肚子火。
中午的時候,他喝了酒,迴來就把工段長的辦公室給砸了。
這又嚴重違反了工廠紀律,按規定就要開除了。
擱在以往,誰也不會管這種事,就算知道了他的情況,也一樣會開除他。廠裏飯都吃不上,哪兒弄錢給你老婆交醫療費,誰還管你是怎麽迴事啊?
班組裏還是有人知道了他的事情,屬於管委會成員的班長,就把他的事情逐級反應上去。
車間的管委會成員就集中在一起開會。
小劉的做法肯定不對。可是,在這個時候開除他,他這一家子就都完了。張主任多次開會,都傳達姚總的話,咱們礦機的工人,都是弟兄,要互相幫助。小劉這種情況,我們不應該同意開除他,應該幫他。
可是,他老婆的治療費用可不是一筆小錢,一個車間幾百人的力量,恐怕都無濟於事。
雖然姚遠來了,大家能開出工資來了,可是整個機加大環境就經濟效益不好,大家掙的少啊,靠每個人都支援他一點,能起多大作用呢?
於是,這事兒就到了張代表,現在的管委會主任,也就是張主任那裏了。
張主任就組織所有常委開會。這個時候,開除小劉肯定不行。不但不能開除他,咱還得想法幫他。可小劉的確是犯了錯誤,車間處罰他也是應該。
一個工廠的製度,好比一個國家的律法,不能因為大家同情他就不執行製度。要是那樣,無法可依,工廠早晚還得亂套,恢複到以前那個樣子,就再沒有希望了。
工人們不滿了,想說什麽,提什麽意見了,可以有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渠道。先經過過濾,把好些無必要的意見和建議消化掉,把有用的,有理有據地提上來,和幹部們一起討論,或者爭論,辯論,都可以。
不像現在一樣,亂糟糟的,有事兒沒事兒就得開會研究。耽誤生產,也耽誤幹部們的寶貴時間。
同時,幹部們,包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什麽,真正的意義在哪裏?也需要這樣一個渠道,去和大家講說清楚,讓大家明白,領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出這許多的誤會,本來是好事,大家不理解,反而變成壞事。
天天這樣凡事都得和工人們苦口婆心地磨破嘴皮子去解釋,不僅幹部們受不了,有意見,就是姚遠自己也受不了。
同時,有這樣一個高層渠道,有些需要保密的事情,比如客戶、利潤、貨源等等,還有會計賬目,則用不著都公開出來,讓所有人知道,幾個靠譜的高層代表知道就可以了。
這樣,大家可以相信他們拿到的報酬是怎麽來的,也可以相信廠裏截留的利潤合理性。這樣,工廠才能正常運作。
雖然礦機現在的經營方式,已經公司化了,可姚遠還是沒有更改礦機為公司,礦機還是叫礦山機械廠。
在他心裏,這個有著時代意義的名字,永遠都不會更改。他不想讓那個命名這個工廠的時代消失,還是想著把那個時代再給恢複迴來。
張代表想明白了姚遠的心思,就開始了他有目的的工作。
這個動亂後期礦機的當家人,還是有著他內心裏那份火熱的激情。姚遠要做的這個事業,也正是他想做的。
有時候,他埋頭在辦公室裏,研究那一摞摞的規章製度和獎懲辦法,看那些考核內容。有時候,他換上工作服,像第一天來的時候那樣,去車間裏找大家聊天。
工作忙的,他不打擾人家。有空閑的,他就坐下來,和大家說上幾句。
這麽大的幹部,沒有一個陪同,頭都白了,還和工人一樣,穿工服戴工帽,腳踩著翻毛工鞋,跟誰都客氣,一點架子沒有。
很快,張書記迴來的消息,大家就都知道了。馬友寶他們,第一個就主動找上了張書記。
他們這些大老粗,搞管理工作還真是不行。就是組織大家,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和幹部們溝通,他們也不行。沒當過幹部,平時胡說八道嘴跟得上,真正讓他們把工人們的意見都有條有理地反映出來,他們就不會幹了。
張代表在這方麵可以是說是專家水平了,他這一次迴來,就讓大家找到了主心骨。
很快,張代表就按照姚遠的意思,挨個班組地去找工人們談話,把每個班組工人們自己信得過的代言人都找出來了。
然後,他就找時間給他們開會,教他們怎麽集中大家的意見,遇到問題怎麽向他和上麵的負責人反映。同時,他們也有召開班前會,向大家解釋和宣傳工廠政策和意圖的權力和義務。完全就是他當兵那個時代,班組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
礦機以往時代的班前會製度,就這麽恢複了。
然後,他就把幾個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加上生產部經理馬友寶,組織到一起,成立一個職工管理委員會,他任主任,其他都算常務委員,不定期開會,及時討論職工們遇到的問題,商討解決辦法。同時,也逐條討論礦機現行的所有製度,現問題及時向姚遠反應,大家再和幹部們一起,商討改進的方法。
任何製度,都有局限性和不足,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這正是姚遠所希望的。
馬友寶他們,本來就是職工們遴選出來的幹部,管生產也不指望他們,張代表正好把他們召集起來,給他們講怎麽組織群眾,宣傳政策的方法和步驟。
這等於是另一種組織形式的培訓。而且,這種組織形式是在戰火和艱難困苦的環境考驗下,逐步完善起來的,比起姚遠搬來的,前一世的這些先進管理辦法,更嚴密更合理更靠譜。
於是,從生產單位的各個班組,到工段、車間,一直到生產部,甚至包括後勤單位,各種嚴密的組織形式就建立起來了。從此,大家就不再亂糟糟地反應問題,也更能理解幹部們的意圖,胡攪蠻纏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時光慢慢就進入了冬季,下雪了,大地開始封凍。
礦機所有的工房裏,都沒有了暖氣設施,連過去提供暖氣的動力處,也沒有了這個單位。
其實,在張建國承包以前,各分廠就很少有要暖氣的了。
各單位都變了分廠,都是二級法人,自負盈虧,要暖氣也得分廠自己掏錢啊。動力處也叫動力分廠了,他們也得自負盈虧,暖氣費收的少了,工人不出工資來也不行啊。
除了三兩個效益還好的分廠,大部分的分廠,很早就不要暖氣了。到了張建國,幹脆就把所有暖氣設施都拆了賣錢了。
姚遠接手礦機的第一個冬天,能給這六七千人下工資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沒有能力再把供暖設施重新恢複起來。
於是,工人們就想了很多土辦法,用電爐子,或者廢棄的機油桶做爐子,放在工房裏取暖。
這些個辦法,在真正入冬之前,就都通過各單位的組織,匯集到張代表這裏來,然後經過商議,采取了改造舊油桶做爐子取暖的辦法,各班組也製定了輪流值班計劃,指定每天由專人值班,來看爐子,保證安全的同時,還要保證工房裏暖和,不凍了人和設備。
往年的時候,這個取暖工作,各分廠都自己決定。好多分廠為了省錢,直接就不采取措施。好多機床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天氣過冷卻硬要蠻幹,報廢掉的。
今年有張代表的職工管委會,這個工作就進行的有條不紊。工房裏不但暖和了,還沒因此生任何事故。幹部們也再不用因為取暖的事操心,工人們和管委會自己就解決了。
管委會不光能解決這些生活瑣事,碰上大事,也能揮作用。
鉚焊車間的電焊工小劉,連續一個星期沒來上班,也沒請假,就打亂了車間正常的生產秩序。等他再來上班,車間主任就根據製度,對他進行罰款處理。不上班不請假,算是曠工。連續曠工三天以上,根據製度,小劉就不能再幹本職工作,調到輔助班組幹搬運去了。
可是小劉也覺得委屈,老婆懷孕沒到預產期,晚上突然大出血,送到市裏醫院搶救了三天,才保住了性命。
小劉家在山區農村,生活本來就困難,這下就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老婆在重症病房裏,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時心力交瘁。老婆過了危險期,他還得四處想法借錢交醫療費呀,就把請假這事兒給忘了。
直到借遍了親戚朋友,把前期欠醫院的醫療費給交上,再沒處借錢了,才想起來到廠裏找工友們借借看。
工廠經曆了多年的不景氣,幹部們不關心工人,工人們也早就不像過去一樣,有困難找工廠了。知道工廠困難的揭不開鍋不會管,找也沒用。
小劉來上班,還沒去找工友借錢,工段長就找他,通知他去輔助組上班。這年頭業務員弄迴點活來不容易,都是催著工期交貨。你不幹活,你的活就得別人替你幹。而且你還不請假,誰都不知道你幹什麽去了,你讓調度怎麽安排生產?崗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上哪兒找人替你去?你不言不語走了,誰知道你是歇幾天呀,還是不打算幹了?這樣無組織無紀律,公然違反管理規定,隻能把你從生產一線調出來,去輔助組先幹點靈活了。而且,根據規定,你曠工一個星期,得做罰款處理。
輔助組工資低很多,還得罰款。小劉正缺錢呢,心裏肯定窩了一肚子火。
中午的時候,他喝了酒,迴來就把工段長的辦公室給砸了。
這又嚴重違反了工廠紀律,按規定就要開除了。
擱在以往,誰也不會管這種事,就算知道了他的情況,也一樣會開除他。廠裏飯都吃不上,哪兒弄錢給你老婆交醫療費,誰還管你是怎麽迴事啊?
班組裏還是有人知道了他的事情,屬於管委會成員的班長,就把他的事情逐級反應上去。
車間的管委會成員就集中在一起開會。
小劉的做法肯定不對。可是,在這個時候開除他,他這一家子就都完了。張主任多次開會,都傳達姚總的話,咱們礦機的工人,都是弟兄,要互相幫助。小劉這種情況,我們不應該同意開除他,應該幫他。
可是,他老婆的治療費用可不是一筆小錢,一個車間幾百人的力量,恐怕都無濟於事。
雖然姚遠來了,大家能開出工資來了,可是整個機加大環境就經濟效益不好,大家掙的少啊,靠每個人都支援他一點,能起多大作用呢?
於是,這事兒就到了張代表,現在的管委會主任,也就是張主任那裏了。
張主任就組織所有常委開會。這個時候,開除小劉肯定不行。不但不能開除他,咱還得想法幫他。可小劉的確是犯了錯誤,車間處罰他也是應該。
一個工廠的製度,好比一個國家的律法,不能因為大家同情他就不執行製度。要是那樣,無法可依,工廠早晚還得亂套,恢複到以前那個樣子,就再沒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