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再組建新的部門,倒是有意無意地遵循了鞍鋼憲法的精神。
一個職工們信得過的人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用有管理經驗的礦機舊幹部,去主管生產。第三位置,就留給技術過硬的人,做為將來控製質量,成立質量團隊的基礎。
這樣,他手裏就有了兩個部門。以生產部為主,整合全礦機的機床,做對外機械加工。另一個部門,就是那個大修車間。負責全廠的設備維修和對外營業,承接設備大修任務。但將來大修車間,還是要歸生產部統一領導。
兩個部門的最高領導團隊基本組建完成以後,生產部就開始尋找對機床熟悉的職工,對剩下的那些機床測量精度,建立檔案,把能用的甄選出來,組織機加生產車間。
這個工作主要有林清華負責。重新恢複大修車間的任務,則由董雲負責。
馬友寶則主抓全麵工作。其實就是監督兩個副手是不是實心實意地為工廠和工人們工作。過於專業的東西他不懂,隻能聽兩個副手的。
工人們對自己使用的機床還是熟悉的。僅僅一個星期,機床甄選工作就順利完成了。馬友寶就帶著林清華到姚遠這邊來匯報工作。
林清華過去當大件分廠廠長的時候,都是自己出去聯係業務的,對周邊的機加工需求比較熟悉。
根據他自己以往的經驗判斷,綜合剩餘設備的加工能力,他組建了三個車間。一個機加工車間,一個鍛打熱處理車間,還有一個裝配車間。
美美那邊現在加工能力有限,實際隻使用了整個礦機主廠區一半的空間,還有許多的工房空著。這樣,林清華挑選機加生產區就不廢太大的事。隻是剩下的這些工房,都過於破舊了,到處撒氣漏風的,夏天還能湊合著用,冬天就要影響生產了。
姚遠對林清華的工作還是很滿意的。從他這麽快就組織起人手,把設備甄選完畢了,也可以看出來,他是在盡職盡責工作。
再說還有個馬友寶在後麵跟著呢。雖然他不懂什麽,可他人正直。這就夠了。當初礦機那些幹部後麵,如果都有馬友寶這麽個人跟著的話,估計他們也沒有那個膽子,敢如此無法無天。
姚遠就批準了林清華的計劃。至於工房破舊,反正現在有的是人,組織職工們自己維修吧。買點維修的材料,也花不了多少錢。
於是,三千多職工們這會就都有事幹了。當建築工,維修工房,四處搬運設備,把它們都集中到林清華指定的工房裏,安裝就位,再由電器方麵懂行的安裝線路。
工房裏原來就都安裝著動力線,不用重新布大線,隻買些開關電線,把各就位的機床接上電,這個也花不了多少錢。
董雲這邊,大修車間是現成的,他隻把原來自己分廠的工人們重新組織起來,再選出車間需要的幹部,基本就可以開工幹活了。
隻是這一次,幹部的任命和使用,讓他覺得不習慣了。
原來當分廠廠長的時候,他想用誰就用誰,自己說了算。這一迴,得工人們說了算了。
選舉車間幹部的時候,姚遠就帶著杜鵑到大修車間去了。他得親自參與,看看自己發明的這種新辦法到底能不能用?
大修車間在靠近礦機醫院那邊的河邊上,自己一個大院子,裏麵有兩座比較大的工房,還有倉儲和辦公室,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工廠。
兩個工房差不多大。一個是用來盛放大修加工設備的,另一個主要用來拆裝外麵拉過來大修的機床。
自張建國承包礦機以後,斂走了大部分的資金,礦機已經接近停產狀態了,放大修機床的工房裏,就沒有幾台待修的設備了,顯得比較空蕩。工人們就集中在這個工房裏開會,選舉將來管理自己的幹部。
這些日子過去了,姚遠整天的和職工們在一起,大家對他熟悉了,也知道他不會盲目地向著幹部說話,大家也就不怕幹部了。
董雲提名的那個幹部,叫周家林,原來是他的副手。他提名讓他負責,是覺得這人對工作比較熟悉,好上手。原來他當廠長的時候,大多數時間是在外麵跑業務,車間生產就是由周家林負責的。
但這一迴,工人們不怕幹部了,就敢說話了。
姚遠怕大家七嘴八舌說不明白,同樣是讓這些大修分廠的工人們先臨時組成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負責發言。
結果,每個小組都對周家林有意見。派活有偏有向,和他好的就給分好幹的好活,不好的就給分難幹的活。不僅這方麵有偏有向,上班考勤,分派工時,所有方麵,都不公平。
組長們把組裏大家對周家林的意見都一一給說出來,這選舉會立馬就變了批鬥會。弄的周家林臉紅脖子粗,這一碗水,哪就那麽容易端平啊?
工人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時候組長跟不上趟,工人們就自己站起來說。
刮研五組那個劉德江,從入廠到現在,還自己不能獨立工作,為啥迴迴工資都不低?他每個禮拜都去飯館請你吃飯,你當我們眼瞎了?
同樣都是導軌磨床,為啥張東有活幹,我就沒活幹?他每月都給你送煙送酒,還和你一起去城裏找暗門子,這可是張東自己說的。張東你說,有沒有這迴事?
到最後,姚遠隻好出麵,把大家給刹住。要不然,還不知道這幫人能說出什麽見不得人的事來呢!
“我們今天在這裏開會,”姚遠說,“不是為了給周家林挑毛病,是為了選出個當家人來,帶著大家自己救自己。還找暗門子?特麽你們這幫小年輕的,還少找啦?真是啥話都敢說!你們不同意他當老大就拉倒唄,用得著這麽急赤白咧,嘴上不帶把門的嗎?”
他這麽一說,大家就住嘴了。也是,這以後還要在一起工作,啥都說出來,讓人家以後怎麽做人啊?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周家林當一把手,那就得自己選個一把手出來。結果鬧哄哄弄一上午,選出四五個來,支持度都差不多。看看時間差不多到點下班了,姚遠就宣布散會。下午那幾個候選人要準備發言,說說自己當老大想怎麽幹?最後所有人無記名投票,誰得票多老大就是誰的。
中午的時候,姚遠就不能迴家了。周家林守著全車間的工人,讓大家給羞臊一頓,心裏肯定有情緒,他得想辦法安撫人家啊。
於是,他就約了周家林,再加上董雲,找個酒館,他請客吃飯。
杜鵑還想跟著,讓他給打發迴家了。大老爺們吃飯,你個小丫頭片子跟著,添什麽亂?
下午還得開會,大家不敢喝酒。吃飯這個工夫,姚遠就和周家林說他的想法,將來工廠要怎麽發展。過去的就過去了,絕對不會追究,也絕對不會因為過去的事情,他就對周家林印象不好。礦機幹部過去都這樣,風氣、環境使然,跟個人沒多少關係。誰到那個位置上,都會學壞。
然後再談工人們反應這麽激烈的原因,讓周家林理解大家的心情,不要計較。雖然不能當車間一把手,可副職非他莫屬,他的能力在那兒擺著啊。以後做好了,工人信任了,當正職也不會有問題。
他姚大傻用人,隻看能力,看良心。隻要你周家林能力大,再往上提,當生產部經理,當老總都沒問題。
真是苦口婆心,從飯桌上一直說到辦公室,再說到上班,口幹舌燥啊!
這時候,姚遠就更迫切地感覺到,他需要一個政委一樣的人,幫他做這些工作,要不然自己非累死不可。
隻有大家的思想通了,這工作才能幹好啊!
這種人得有一定威信,大家都佩服,還得能理解他的想法,上哪兒去找呢?
一個全國都有名號的大老板,礦機的實際控製人,和他這樣一個小幹部一起下館子,聊一中午,周家林就是心裏再有情緒,這時候也沒了。何況他以前的確是幹的有些出格,人家這麽大的老板表態不計較他,他還想咋的?
下午繼續開會,幾個候選人陸續發言,談了自己的打算。
考核機製大家都了解了,誰也想上去當幹部,幹部工資高啊。這競爭看著還挺激烈的。
這一發言,就看出水平高低來了。大修車床工段的刮研組長劉正平,五十出頭了,眼看要退休了,但水平不低。從怎麽整合兩個車間的資源,到如何做到派活公平,怎麽定工時合理,講的頭頭是道。他計件工時讓工人代表評議的辦法,也暗合了姚遠的心思。特別是他提出來,兩個車間各設工段長負責,由車間主任從中協調的辦法,合理而實用。
他處處留有餘地,讓工人參與管理的辦法,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最終以較高的得票,當選大修車間主任。
然後,在姚遠替周家林說了不少好話的情況下,周家林做副主任,協助劉正平管理車間的提議,才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像劉正平這麽大年紀的人,技術、經驗都到了最好的時候,體力和精力也可以。可按照礦機原來的製度,他這輩子就隻能等退休了,是幹部都得下來讓位,別說是工人了。
姚遠不管這個,搞管理沒有經驗,沒有老奸巨猾的手段,指望年青人根本不行。隻要你有能力,就是七十了他都用,大不了多給你配個副手。
劉正平也算是恰逢其時,攤上了姚遠接收礦機。他在礦機呆大半輩子,心裏積攢了好多想法。這一迴,終於有機會實現了。
一個職工們信得過的人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用有管理經驗的礦機舊幹部,去主管生產。第三位置,就留給技術過硬的人,做為將來控製質量,成立質量團隊的基礎。
這樣,他手裏就有了兩個部門。以生產部為主,整合全礦機的機床,做對外機械加工。另一個部門,就是那個大修車間。負責全廠的設備維修和對外營業,承接設備大修任務。但將來大修車間,還是要歸生產部統一領導。
兩個部門的最高領導團隊基本組建完成以後,生產部就開始尋找對機床熟悉的職工,對剩下的那些機床測量精度,建立檔案,把能用的甄選出來,組織機加生產車間。
這個工作主要有林清華負責。重新恢複大修車間的任務,則由董雲負責。
馬友寶則主抓全麵工作。其實就是監督兩個副手是不是實心實意地為工廠和工人們工作。過於專業的東西他不懂,隻能聽兩個副手的。
工人們對自己使用的機床還是熟悉的。僅僅一個星期,機床甄選工作就順利完成了。馬友寶就帶著林清華到姚遠這邊來匯報工作。
林清華過去當大件分廠廠長的時候,都是自己出去聯係業務的,對周邊的機加工需求比較熟悉。
根據他自己以往的經驗判斷,綜合剩餘設備的加工能力,他組建了三個車間。一個機加工車間,一個鍛打熱處理車間,還有一個裝配車間。
美美那邊現在加工能力有限,實際隻使用了整個礦機主廠區一半的空間,還有許多的工房空著。這樣,林清華挑選機加生產區就不廢太大的事。隻是剩下的這些工房,都過於破舊了,到處撒氣漏風的,夏天還能湊合著用,冬天就要影響生產了。
姚遠對林清華的工作還是很滿意的。從他這麽快就組織起人手,把設備甄選完畢了,也可以看出來,他是在盡職盡責工作。
再說還有個馬友寶在後麵跟著呢。雖然他不懂什麽,可他人正直。這就夠了。當初礦機那些幹部後麵,如果都有馬友寶這麽個人跟著的話,估計他們也沒有那個膽子,敢如此無法無天。
姚遠就批準了林清華的計劃。至於工房破舊,反正現在有的是人,組織職工們自己維修吧。買點維修的材料,也花不了多少錢。
於是,三千多職工們這會就都有事幹了。當建築工,維修工房,四處搬運設備,把它們都集中到林清華指定的工房裏,安裝就位,再由電器方麵懂行的安裝線路。
工房裏原來就都安裝著動力線,不用重新布大線,隻買些開關電線,把各就位的機床接上電,這個也花不了多少錢。
董雲這邊,大修車間是現成的,他隻把原來自己分廠的工人們重新組織起來,再選出車間需要的幹部,基本就可以開工幹活了。
隻是這一次,幹部的任命和使用,讓他覺得不習慣了。
原來當分廠廠長的時候,他想用誰就用誰,自己說了算。這一迴,得工人們說了算了。
選舉車間幹部的時候,姚遠就帶著杜鵑到大修車間去了。他得親自參與,看看自己發明的這種新辦法到底能不能用?
大修車間在靠近礦機醫院那邊的河邊上,自己一個大院子,裏麵有兩座比較大的工房,還有倉儲和辦公室,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工廠。
兩個工房差不多大。一個是用來盛放大修加工設備的,另一個主要用來拆裝外麵拉過來大修的機床。
自張建國承包礦機以後,斂走了大部分的資金,礦機已經接近停產狀態了,放大修機床的工房裏,就沒有幾台待修的設備了,顯得比較空蕩。工人們就集中在這個工房裏開會,選舉將來管理自己的幹部。
這些日子過去了,姚遠整天的和職工們在一起,大家對他熟悉了,也知道他不會盲目地向著幹部說話,大家也就不怕幹部了。
董雲提名的那個幹部,叫周家林,原來是他的副手。他提名讓他負責,是覺得這人對工作比較熟悉,好上手。原來他當廠長的時候,大多數時間是在外麵跑業務,車間生產就是由周家林負責的。
但這一迴,工人們不怕幹部了,就敢說話了。
姚遠怕大家七嘴八舌說不明白,同樣是讓這些大修分廠的工人們先臨時組成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負責發言。
結果,每個小組都對周家林有意見。派活有偏有向,和他好的就給分好幹的好活,不好的就給分難幹的活。不僅這方麵有偏有向,上班考勤,分派工時,所有方麵,都不公平。
組長們把組裏大家對周家林的意見都一一給說出來,這選舉會立馬就變了批鬥會。弄的周家林臉紅脖子粗,這一碗水,哪就那麽容易端平啊?
工人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時候組長跟不上趟,工人們就自己站起來說。
刮研五組那個劉德江,從入廠到現在,還自己不能獨立工作,為啥迴迴工資都不低?他每個禮拜都去飯館請你吃飯,你當我們眼瞎了?
同樣都是導軌磨床,為啥張東有活幹,我就沒活幹?他每月都給你送煙送酒,還和你一起去城裏找暗門子,這可是張東自己說的。張東你說,有沒有這迴事?
到最後,姚遠隻好出麵,把大家給刹住。要不然,還不知道這幫人能說出什麽見不得人的事來呢!
“我們今天在這裏開會,”姚遠說,“不是為了給周家林挑毛病,是為了選出個當家人來,帶著大家自己救自己。還找暗門子?特麽你們這幫小年輕的,還少找啦?真是啥話都敢說!你們不同意他當老大就拉倒唄,用得著這麽急赤白咧,嘴上不帶把門的嗎?”
他這麽一說,大家就住嘴了。也是,這以後還要在一起工作,啥都說出來,讓人家以後怎麽做人啊?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周家林當一把手,那就得自己選個一把手出來。結果鬧哄哄弄一上午,選出四五個來,支持度都差不多。看看時間差不多到點下班了,姚遠就宣布散會。下午那幾個候選人要準備發言,說說自己當老大想怎麽幹?最後所有人無記名投票,誰得票多老大就是誰的。
中午的時候,姚遠就不能迴家了。周家林守著全車間的工人,讓大家給羞臊一頓,心裏肯定有情緒,他得想辦法安撫人家啊。
於是,他就約了周家林,再加上董雲,找個酒館,他請客吃飯。
杜鵑還想跟著,讓他給打發迴家了。大老爺們吃飯,你個小丫頭片子跟著,添什麽亂?
下午還得開會,大家不敢喝酒。吃飯這個工夫,姚遠就和周家林說他的想法,將來工廠要怎麽發展。過去的就過去了,絕對不會追究,也絕對不會因為過去的事情,他就對周家林印象不好。礦機幹部過去都這樣,風氣、環境使然,跟個人沒多少關係。誰到那個位置上,都會學壞。
然後再談工人們反應這麽激烈的原因,讓周家林理解大家的心情,不要計較。雖然不能當車間一把手,可副職非他莫屬,他的能力在那兒擺著啊。以後做好了,工人信任了,當正職也不會有問題。
他姚大傻用人,隻看能力,看良心。隻要你周家林能力大,再往上提,當生產部經理,當老總都沒問題。
真是苦口婆心,從飯桌上一直說到辦公室,再說到上班,口幹舌燥啊!
這時候,姚遠就更迫切地感覺到,他需要一個政委一樣的人,幫他做這些工作,要不然自己非累死不可。
隻有大家的思想通了,這工作才能幹好啊!
這種人得有一定威信,大家都佩服,還得能理解他的想法,上哪兒去找呢?
一個全國都有名號的大老板,礦機的實際控製人,和他這樣一個小幹部一起下館子,聊一中午,周家林就是心裏再有情緒,這時候也沒了。何況他以前的確是幹的有些出格,人家這麽大的老板表態不計較他,他還想咋的?
下午繼續開會,幾個候選人陸續發言,談了自己的打算。
考核機製大家都了解了,誰也想上去當幹部,幹部工資高啊。這競爭看著還挺激烈的。
這一發言,就看出水平高低來了。大修車床工段的刮研組長劉正平,五十出頭了,眼看要退休了,但水平不低。從怎麽整合兩個車間的資源,到如何做到派活公平,怎麽定工時合理,講的頭頭是道。他計件工時讓工人代表評議的辦法,也暗合了姚遠的心思。特別是他提出來,兩個車間各設工段長負責,由車間主任從中協調的辦法,合理而實用。
他處處留有餘地,讓工人參與管理的辦法,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最終以較高的得票,當選大修車間主任。
然後,在姚遠替周家林說了不少好話的情況下,周家林做副主任,協助劉正平管理車間的提議,才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像劉正平這麽大年紀的人,技術、經驗都到了最好的時候,體力和精力也可以。可按照礦機原來的製度,他這輩子就隻能等退休了,是幹部都得下來讓位,別說是工人了。
姚遠不管這個,搞管理沒有經驗,沒有老奸巨猾的手段,指望年青人根本不行。隻要你有能力,就是七十了他都用,大不了多給你配個副手。
劉正平也算是恰逢其時,攤上了姚遠接收礦機。他在礦機呆大半輩子,心裏積攢了好多想法。這一迴,終於有機會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