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鼎查雖然靠著這種接濟,步步深入進攻,但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沿江居民自動組織起來,在江裏設下埋伏,用土槍石塊襲擊侵略軍。滿清的官員雖然多屬貪生怕死之徒,可也有些官軍還能自覺抗敵。軍民合作,給了敵人很大的打擊,拖住了侵略軍的手腳。否則,他們早就攻占杭州了。
璞鼎查惱羞成怒,瘋狂地對沿江居民進行報複,燒殺搶掠,幾乎把沿江的村莊鏟平了。老百姓走死逃亡,慘不可言。很多人從農村流落到大城市裏,露宿街頭,討飯為生。後來,難民猛增到數萬餘人,他們成群結隊到蘇州官府請願,唿聲罵聲震天動地。地方官府對他們也束手無策,隻好向揚威將軍奕經稟報實情。奕經連理也不理,照樣過著他那花天酒地的生活。
這天,日高三丈,奕經還沒起床呢,就聽轅門外人聲鼎沸。奕經朦朧著睡眼,側身問道:“這是何人喧嘩?”侍從迴道:“昨晚來了不少難民,要見大人。門上人未準,爭執了半天,後被官兵趕散了,今早,難民又返迴來了,把轅門堵住,非見大人不可。門上人不準,又爭吵起來了。”奕經怒道,“什麽難民?都是刁民!對他們有什麽可講的,抓起來不就得了!”隨從苦笑著說:“大人不知,難民人多勢眾,是抓不過來的。”奕經不信,急忙穿上衣服,到外邊觀看。剛走出門,突然聽見“轟隆”一聲,把奕經嚇了一跳。門軍跑來稟報:“難民要見大人,小人不讓他們進,他們就急了,把府門也擠倒了,眼看就衝進來了。”奕經聽了,又氣又怕,忙問:“有多少人?”“迴大人,數不清啊,蘇州街上都擠滿了。”奕經這才害怕了,他不敢出去,倒背著手,在院子裏直轉圈兒。他也讀過幾篇曆史,知道百姓暴動的厲害。心想,一旦激出民變,就沒法向皇上交待了,不如搪塞一下。想到這裏,忙喊:“來人哪,你們出去,傳我的話,本大臣可以接見他們。不過,都進來不行,叫他們推舉幾名代表,到議事廳見我。”“是。”隨從們應聲而去。奕經仍然站在院內聽著動靜,不大的工夫,果然聲音小了,他這才走進議事廳,坐下等候。又過了一會兒,侍衛進來稟報:“有五名代表在外麵等候大人。”“叫他們進來!”“喳!”侍衛轉身出去。
這時,進來了二十名侍衛,站到奕經左右,把他保護起來。時間不大,有人高喊:“難民代表到——”奕經抬頭一看,從門外進來五個人,為首的是個中年人:三十五六歲,中等身材,臉皮微黑,濃眉闊目,氣字軒昂!那四個人的年歲都比較大,有的像教書先生,有的像士紳、商界的人。五個人走進議事廳一起施禮道:“小的們給大人請安。”奕經沒敢擺官架子,裝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樣子,微微一欠身:“免了罷,請坐。”“在大人虎駕麵前,小人們不敢坐。”“各位不必客氣,坐下好講話嘛!”五個人又施一禮,這才入座。
奕經問道:“你們貴姓,哪裏人氏,見我有事嗎?”那位中年人欠身答道:“小人名叫張玉清,乃寧波人氏,中過秀才,以教書為業;這幾位也是寧波人,俱是奉公守法的農戶和商戶。眼下,英夷到處殺人放火,老百姓苦不可言,好像沒娘的孩子一樣,四處逃難。這樣下去,我大清就有亡國的危險。我們求見大人,就是請求大人立刻進兵,趕走洋人,收複失地,讓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老百姓重返家園!”另四名代表沒有說話,隻是不住地點頭。奕經微笑道:“這位老弟說得很好,足見你們懷著一片憂國憂民的忠心。兄弟不是不進兵,我也有難言之苦啊!比如彈藥不足、糧餉欠缺等等,盡管如此,我還是答應父老的請求,近日就發兵抗敵,收複失地。請各位轉告父老兄弟姐妹們,暫忍一時,大家很快就會返迴家鄉的。千萬不要因一時衝動,就做出魯莽的事情來喲!”五位代表聽了,頻頻點頭。奕經又說,自己調來多少人馬,鑄了多少大炮,現在正在操練人馬,一旦發起進攻,定把洋人趕進大海……他自我吹噓一頓,才把這五名代表打發走。轅門前的難民散去之後,奕經暗中罵道:你們這些刁民,死了倒比活著好些!我才沒有工夫管這套呢!他伸伸懶腰,又找美女玩兒樂去了。
書要簡短,奕經來到蘇州,已經三個月了,沒練過一次兵,更沒到前線視察過,就知道在花天酒地之中玩兒樂。這消息傳到道光皇帝的耳朵裏後,氣得他怒不可遏,馬上提起禦筆,要把奕經治罪。但又一轉念:不行!奕經是我的皇侄,還是我親自派去的。治他的罪,如同打了我的臉;再說,那些流言蜚語,不可信哪!他又改變了主意,給奕經下了一道嚴旨。聖旨的大意是:爾身為欽差大臣,到任已逾一季,勞師遠征,毫無進取,實屬可恨!爾要馬上進兵,違旨嚴辦!
三天之後,道光又下一道聖旨,催他立刻進兵,許勝不許敗,還要他及時奏報戰況。奕經再也抗不住了,他想:皇上真要翻了臉,自己的腦袋就難保了。當日,他滿腹惆悵,倒在床上發愣。他愁什麽?愁的是自己根本不會打仗,又怕挨上洋人的槍子兒。即使僥幸不死,打了敗仗,也要受到皇上處分。真是進退兩難哪!他在床上不住地唉聲歎息,鬧騰了好一陣子,這才迷迷糊糊睡去。剛過了片刻,他覺著傳來一陣槍炮聲,看到一群洋兵殺來。他仗著膽子,揮著寶劍,指揮軍兵禦敵。結果,英軍大敗,夾著尾巴上船逃走了。把他樂得直拍大腿。這一拍不要緊,把他自己都打疼了。揉揉眼睛一看,原來做了一個夢。
這時,天已經快要亮了。奕經重新閉上眼睛,又把夢境迴憶了一遍,美滋兒滋兒地沉浸在大獲全勝的幻想之中。後來他興奮得一躍而起:“來人哪!”“喳!”一個侍從走進來。奕經喜笑顏開地說:“你打聽打聽,蘇州城誰的卦理最精?快給我找來!”“遵命!”侍從跑到街上,找算卦的去了。
辰時左右,侍從把一個算卦先生領到奕經麵前。奕經一看:這個人和民間那些算命瞎子不同,雖然長得瘦小枯幹,外表卻很有風度。經侍從引見,此人叫“吳半仙”,是蘇州有名的卜師。見禮後,奕經非常高興,便把做夢的內容詳細說了一遍,叫吳半仙算算是吉是兇,是福是禍。吳半仙認真地聽奕經說完,掐著手指頭算了算,嘴裏邊嘟嘟囔囔,不知說了些什麽;又把卦書打開,認真地查了查,最後他大笑著說:“哈哈哈哈!恭喜大人,賀喜將軍,此夢乃是大吉大利之兆,將軍定能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他為何說出這般言語?原來卦書雲:
萬裏藍天出彩雲,
經商致富萬貫銀;
科考高中三頂甲,
出師必奏凱旋門。
奕經聽了,眉飛色舞,他又問吳半仙:“請問先生,幾月幾日出師吉利?”吳半仙又掐指算了半天,然後說道:“三月二十六為黃道日,吉祥如意。”奕經大喜,重賞了吳半仙,還答應得勝迴來,保舉他的官職。吳半仙千恩萬謝地走了。
奕經對吳半仙的話深信不疑,就好像打了勝仗似的那麽高興。馬上傳令,召集參讚大臣文蔚、特依順,總兵王文秉、陸榮棠、張風光、馬文奎,副將阿山,知府孫秉昌等二十多人,前來議事。
掌燈的時候,人員到齊。奕經首先講話,他振振有詞他講了一個時辰,滿嘴是皇恩浩蕩、保國衛家、殺身成仁、匹夫有責。決不收兵、高奏凱歌……把現學的幾句詞兒全搬出來了。文武官員聽了,心裏直笑。奕經最後說:“本大臣運籌帷幄,已選好了破敵立功之日期,我軍必須在三月二十六日與敵見仗。今天把諸位請來,就為部署此事,請聽我的將令。”他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文蔚聽令!”“卑職在。”“我命令你率兵五千,於三月二十六日前,到達定海縣的曉峰嶺,於二十六日淩晨向英夷進兵,一鼓作氣收複定海,不得有誤!”文蔚點頭稱是。奕經又對特依順道:“我命令你率兵五千,明日起程,於三月二十六日前,開到鎮海縣的金雞嶺,於二十六日平明向敵進兵,務必光複鎮海,以收全功!”“卑職遵命。”奕經繼續說道:“本大臣親統精兵一萬,攻取寧波,與二位同時進兵,務於月末三路會師。餘者皆隨軍出征,聽從調遣。”“遵命!”眾人同聲迴答。總兵陸榮棠道:“卑職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你就說吧。”陸總兵道:“目下糧餉器械都不完備,槍支彈藥還缺不少。如此倉促出征,恐怕與戰事不利。大人能否寬限幾日?”“住口!”奕經打斷陸榮棠的話,厲聲說道:“皇上一再催促進軍,本大臣朝夕渴望收複失地。爾竟膽小怕死,裹足不進,抗我令箭,慢我軍心,該當何罪?來人哪,把陸榮棠給我綁了!”眾官聞聽,急忙求情,不住地給奕經作揖叩頭。奕經這才收迴命令,用手指著陸榮棠說:“本應將你斬首。看在諸位的情麵上,饒你不死。”陸總兵叩頭認罪,心中卻罵道:你小子懂得什麽!來蘇州三個月了,從不操練人馬,也不辦理糧晌,突然心血來潮,說打就打,這不是開玩笑嗎!我等著看你的熱鬧吧!其實,別人也有同樣看法,隻是不敢說罷了。
奕經分派完了,最後命令:“明日就開始行動,勿失良機!”“嗻!”眾官員答應一聲,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第二天,幾路人馬,按照奕經的命令,同時出發,日夜兼程前進。
先說參讚大臣文蔚,他領兵五千,乘兵船來到定海縣的曉峰嶺,已是三更時分。摸黑兒偷偷靠岸登陸,安營下寨。因一路上人困馬乏,安下營都睡著了。他們剛剛睡下,英軍就殺了上來,一頓大炮,便把文蔚的大營攻破。官軍措手不及,四散奔逃,結果自相踐踏,死傷了不少人馬。文蔚吆喝不住,也在親兵的保護下逃走了。結果,白送給敵軍大炮五十門,彈藥一百車,糧食四百石。這哪叫打仗?純粹是給敵人送慰問品來了。三月二十六日,文蔚收集殘兵敗將,準備再戰,哪知剛一接觸,就被英軍戰敗了。文蔚一看不好,逃迴蘇州。
再說第二路特依順。他率領五千人馬來到鎮海的金雞嶺。原想占領製高點,以控製形勢。誰知官兵剛剛上到半山腰,就中了侵略軍的埋伏,人家用火炮、噴火筒,連炸帶燒,把清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有的死在山坡,有的滾進山澗,糧台、器械盡失。特依順抱著腦袋跑到山下,把轎夫找來,多賞金銀,叫他們抬著自己快跑,把轎夫都累吐血了,總算把他救迴蘇州。其餘官兵全部戰死。特依順比文蔚敗得更慘!
再說揚威將軍奕經。他帶著一萬官兵,浩浩蕩蕩殺向寧波。奕經知道紹興酒馳名天下,路過紹興時,下令停人歇馬,喝了個夠,臨走還拉了好幾車,奕經手下的軍兵野蠻專橫,狗仗人勢,他們抓來幾千老百姓,強迫四個老百姓抬一個當兵的,以顯示與眾不同,試問,像這樣的兵能打仗嗎?
奕經的大軍來到寧波城外,剛要安營下寨,細作稟報說:“洋鬼子走了,寧波是個空城。”奕經大喜,傳令進城。結果中了空城計,比那兩路敗得更慘。奕經化裝成士兵,夾雜在人群當中逃出寧波,幾乎落個全軍覆沒。這才是:
平日懶惰成性,
毫無軍事才能。
盲目進軍自逞兇,
白送官兵性命!
奕經逃迴蘇州,嚇得臥床不起。病了很多天,這才把情緒穩定下來。他不說自己無能,反怪算卦的吳半仙算得不靈,傳令封了卦館,把吳半仙梟首示眾。可笑這個吳半仙沒有算好自己,竟到閻王爺那裏報到去了。
奕經整天都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如何向皇上交待呢?經過冥思苦想,輾轉籌劃,最終還是采用欺騙手段。在他寫給道光的奏折上說:“奴才奉旨來到江南,全心全意籌劃戰策,克勤克儉使用餉銀,終日操練人馬,意在收複失地,好為陛下分憂。三月二十六日,兵分三路,向洋毛子發動攻勢。戰鬥一開始,就大敗洋兵,虜獲了很多槍支彈藥,英國鬼子望風而逃。後來軍中出了奸細,向敵軍泄露了秘密,結果我軍大敗。奴才當即準備決戰,以圖挽迴敗局。無奈官兵怕死,萎縮不進,一聞槍聲,立刻逃散,奴才一手難以遮天,隻好忍痛退兵……此乃大敗原因之一也。”奕經還厚顏無恥地說:“奴才受陛下重托,本應舍命圖報聖恩,在糧餉欠缺之時,想方設法與民征收。可恨江南百姓,愚昧無知,不思忠君報國,蓄意不納糧稅,致使軍心動搖,無法做戰,此乃大敗之另一原因也。”奕經還在奏折上說:“英夷實力強大,名為萬人,實則五萬有餘;火輪船、鐵甲艦上千隻,並備有開花炮、過山炮數千門;洋兵還身穿鐵甲,刀劍皆不能入。而我軍火器落後,槍炮無力,此乃大敗原因之三。依奴才愚見,英夷遠來,無非圖利而已。我朝如能寬宏大量,不做計較,許彼若幹好處,洋毛子定會退走。奴才以為宜撫不宜戰,談判求和實為上策。望陛下決裁,奴才恭候成命。”奕經在這份奏折裏,竭盡造謠欺騙、顛倒黑白之能事,把戰敗的責任全推到官兵和江南百姓身上,隻有他才是個忠君愛國的英雄。簡直混帳透頂!奕經還派專人給穆彰阿送去重禮,求他在皇上麵前多加美言。
道光皇帝正在靜候奕經出師得勝的好消息,哪知打開奕經的奏折一看,真好像冷水潑頭,立刻癱軟在龍椅上。原指望奕經出師,雖不能大獲全勝,起碼也能夠支持一年、兩年;萬沒有想到失敗得這麽快,又這麽慘!他從奕經的奏折中也看出了很多破綻,不過,奕經是宗室,又是皇侄,無論如何,他還是要袒護的。何況奕經最後還獻出了求和之策呢!
道光馬上傳旨,將群臣宣來,把奕經戰敗的經過講了一遍。並著重指出奕經獻策求和的事,根本不提對英宣戰了。穆彰阿最能體察道光的心意,他又受了奕經的重賄,自然要向著奕經說話了。他順著皇上的意思說:“揚威將軍雖敗,乃情兵、刁民所致,情有可原。望陛下開恩,免予處分。奴才以為奕經將軍說得很對,和為上策,戰為下策。近年來戰亂頻繁,勞師糜飽,百姓不安,人心厭戰;再打下去,是沒有益處的。不如派人與英夷和談,許給彼若幹好處,他們就不戰自退了。”道光點一點頭,又問那些沒說話的大臣:“你們說和好戰好?”眾臣都叩頭說:“穆相說得極是,還是和為上策。”道光又問穆彰阿:“你看派誰與英夷談判合適?”穆彰阿奏道:“內閣大學士耆英可當此任。”
耆英,字介春,滿洲正藍旗人,也是個投降派,與穆彰阿、琦善之流誌同道合。所以,穆彰阿才把他抬了出來。
道光表示滿意,說:“和談關係重大,必須有人幫辦,卿看誰稱此職?”穆彰阿道:“伊裏布可也。”
前已說過,伊裏布過去是兩江總督。喬治第一次攻打定海時,把他嚇破了膽,借口有病,逃迴北京躲起來了。因為他和穆彰阿關係密切,所以,穆彰阿也把他抬了出來。道光立刻準奏,宣耆英、伊裏布上殿,加封耆英為欽差大臣、和談全權代表;加封伊裏布為副使、幫辦大臣。命他們火速南下,與英軍求和。
且說英國侵略軍總司令璞鼎查,他早已探明清廷動態,不由喜上眉梢。馬上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祝捷大會,少尉以上的軍官都參加了。璞鼎查舉起酒杯笑道:“在沒有開會以前,請允許我代表諸位,向女王陛下祝福,幹杯!”“女王萬歲!”“女王萬歲,萬萬歲!”“幹杯!”“幹杯!”璞鼎查和眾軍官,一齊仰脖,把杯中的美酒喝光。璞鼎查又說:“請允許我向在座的同事們和勞苦功高的勇士們祝賀!”眾人熱烈鼓掌。璞鼎查繼續說道:“諸位,我們這次奉命遠征,是十分成功的。我們雖然也受了很大的挫折,然而我們畢竟是戰勝了。我方才得到了一個確實可靠的情報,清朝的道光皇帝,已派出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找我們來和談。這就表明他們已被征服了。為此,我提議,大家再幹一杯!”“幹,幹杯!”又是一陣熱烈掌聲。璞鼎查又說:“我們是談還是不談;繼續打,還是不打?請各位各抒己見。”“報告總司令先生,我談談我的看法!”璞鼎查一看,原來是大不列顛號艦長巴爾。
璞鼎查惱羞成怒,瘋狂地對沿江居民進行報複,燒殺搶掠,幾乎把沿江的村莊鏟平了。老百姓走死逃亡,慘不可言。很多人從農村流落到大城市裏,露宿街頭,討飯為生。後來,難民猛增到數萬餘人,他們成群結隊到蘇州官府請願,唿聲罵聲震天動地。地方官府對他們也束手無策,隻好向揚威將軍奕經稟報實情。奕經連理也不理,照樣過著他那花天酒地的生活。
這天,日高三丈,奕經還沒起床呢,就聽轅門外人聲鼎沸。奕經朦朧著睡眼,側身問道:“這是何人喧嘩?”侍從迴道:“昨晚來了不少難民,要見大人。門上人未準,爭執了半天,後被官兵趕散了,今早,難民又返迴來了,把轅門堵住,非見大人不可。門上人不準,又爭吵起來了。”奕經怒道,“什麽難民?都是刁民!對他們有什麽可講的,抓起來不就得了!”隨從苦笑著說:“大人不知,難民人多勢眾,是抓不過來的。”奕經不信,急忙穿上衣服,到外邊觀看。剛走出門,突然聽見“轟隆”一聲,把奕經嚇了一跳。門軍跑來稟報:“難民要見大人,小人不讓他們進,他們就急了,把府門也擠倒了,眼看就衝進來了。”奕經聽了,又氣又怕,忙問:“有多少人?”“迴大人,數不清啊,蘇州街上都擠滿了。”奕經這才害怕了,他不敢出去,倒背著手,在院子裏直轉圈兒。他也讀過幾篇曆史,知道百姓暴動的厲害。心想,一旦激出民變,就沒法向皇上交待了,不如搪塞一下。想到這裏,忙喊:“來人哪,你們出去,傳我的話,本大臣可以接見他們。不過,都進來不行,叫他們推舉幾名代表,到議事廳見我。”“是。”隨從們應聲而去。奕經仍然站在院內聽著動靜,不大的工夫,果然聲音小了,他這才走進議事廳,坐下等候。又過了一會兒,侍衛進來稟報:“有五名代表在外麵等候大人。”“叫他們進來!”“喳!”侍衛轉身出去。
這時,進來了二十名侍衛,站到奕經左右,把他保護起來。時間不大,有人高喊:“難民代表到——”奕經抬頭一看,從門外進來五個人,為首的是個中年人:三十五六歲,中等身材,臉皮微黑,濃眉闊目,氣字軒昂!那四個人的年歲都比較大,有的像教書先生,有的像士紳、商界的人。五個人走進議事廳一起施禮道:“小的們給大人請安。”奕經沒敢擺官架子,裝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樣子,微微一欠身:“免了罷,請坐。”“在大人虎駕麵前,小人們不敢坐。”“各位不必客氣,坐下好講話嘛!”五個人又施一禮,這才入座。
奕經問道:“你們貴姓,哪裏人氏,見我有事嗎?”那位中年人欠身答道:“小人名叫張玉清,乃寧波人氏,中過秀才,以教書為業;這幾位也是寧波人,俱是奉公守法的農戶和商戶。眼下,英夷到處殺人放火,老百姓苦不可言,好像沒娘的孩子一樣,四處逃難。這樣下去,我大清就有亡國的危險。我們求見大人,就是請求大人立刻進兵,趕走洋人,收複失地,讓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老百姓重返家園!”另四名代表沒有說話,隻是不住地點頭。奕經微笑道:“這位老弟說得很好,足見你們懷著一片憂國憂民的忠心。兄弟不是不進兵,我也有難言之苦啊!比如彈藥不足、糧餉欠缺等等,盡管如此,我還是答應父老的請求,近日就發兵抗敵,收複失地。請各位轉告父老兄弟姐妹們,暫忍一時,大家很快就會返迴家鄉的。千萬不要因一時衝動,就做出魯莽的事情來喲!”五位代表聽了,頻頻點頭。奕經又說,自己調來多少人馬,鑄了多少大炮,現在正在操練人馬,一旦發起進攻,定把洋人趕進大海……他自我吹噓一頓,才把這五名代表打發走。轅門前的難民散去之後,奕經暗中罵道:你們這些刁民,死了倒比活著好些!我才沒有工夫管這套呢!他伸伸懶腰,又找美女玩兒樂去了。
書要簡短,奕經來到蘇州,已經三個月了,沒練過一次兵,更沒到前線視察過,就知道在花天酒地之中玩兒樂。這消息傳到道光皇帝的耳朵裏後,氣得他怒不可遏,馬上提起禦筆,要把奕經治罪。但又一轉念:不行!奕經是我的皇侄,還是我親自派去的。治他的罪,如同打了我的臉;再說,那些流言蜚語,不可信哪!他又改變了主意,給奕經下了一道嚴旨。聖旨的大意是:爾身為欽差大臣,到任已逾一季,勞師遠征,毫無進取,實屬可恨!爾要馬上進兵,違旨嚴辦!
三天之後,道光又下一道聖旨,催他立刻進兵,許勝不許敗,還要他及時奏報戰況。奕經再也抗不住了,他想:皇上真要翻了臉,自己的腦袋就難保了。當日,他滿腹惆悵,倒在床上發愣。他愁什麽?愁的是自己根本不會打仗,又怕挨上洋人的槍子兒。即使僥幸不死,打了敗仗,也要受到皇上處分。真是進退兩難哪!他在床上不住地唉聲歎息,鬧騰了好一陣子,這才迷迷糊糊睡去。剛過了片刻,他覺著傳來一陣槍炮聲,看到一群洋兵殺來。他仗著膽子,揮著寶劍,指揮軍兵禦敵。結果,英軍大敗,夾著尾巴上船逃走了。把他樂得直拍大腿。這一拍不要緊,把他自己都打疼了。揉揉眼睛一看,原來做了一個夢。
這時,天已經快要亮了。奕經重新閉上眼睛,又把夢境迴憶了一遍,美滋兒滋兒地沉浸在大獲全勝的幻想之中。後來他興奮得一躍而起:“來人哪!”“喳!”一個侍從走進來。奕經喜笑顏開地說:“你打聽打聽,蘇州城誰的卦理最精?快給我找來!”“遵命!”侍從跑到街上,找算卦的去了。
辰時左右,侍從把一個算卦先生領到奕經麵前。奕經一看:這個人和民間那些算命瞎子不同,雖然長得瘦小枯幹,外表卻很有風度。經侍從引見,此人叫“吳半仙”,是蘇州有名的卜師。見禮後,奕經非常高興,便把做夢的內容詳細說了一遍,叫吳半仙算算是吉是兇,是福是禍。吳半仙認真地聽奕經說完,掐著手指頭算了算,嘴裏邊嘟嘟囔囔,不知說了些什麽;又把卦書打開,認真地查了查,最後他大笑著說:“哈哈哈哈!恭喜大人,賀喜將軍,此夢乃是大吉大利之兆,將軍定能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他為何說出這般言語?原來卦書雲:
萬裏藍天出彩雲,
經商致富萬貫銀;
科考高中三頂甲,
出師必奏凱旋門。
奕經聽了,眉飛色舞,他又問吳半仙:“請問先生,幾月幾日出師吉利?”吳半仙又掐指算了半天,然後說道:“三月二十六為黃道日,吉祥如意。”奕經大喜,重賞了吳半仙,還答應得勝迴來,保舉他的官職。吳半仙千恩萬謝地走了。
奕經對吳半仙的話深信不疑,就好像打了勝仗似的那麽高興。馬上傳令,召集參讚大臣文蔚、特依順,總兵王文秉、陸榮棠、張風光、馬文奎,副將阿山,知府孫秉昌等二十多人,前來議事。
掌燈的時候,人員到齊。奕經首先講話,他振振有詞他講了一個時辰,滿嘴是皇恩浩蕩、保國衛家、殺身成仁、匹夫有責。決不收兵、高奏凱歌……把現學的幾句詞兒全搬出來了。文武官員聽了,心裏直笑。奕經最後說:“本大臣運籌帷幄,已選好了破敵立功之日期,我軍必須在三月二十六日與敵見仗。今天把諸位請來,就為部署此事,請聽我的將令。”他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文蔚聽令!”“卑職在。”“我命令你率兵五千,於三月二十六日前,到達定海縣的曉峰嶺,於二十六日淩晨向英夷進兵,一鼓作氣收複定海,不得有誤!”文蔚點頭稱是。奕經又對特依順道:“我命令你率兵五千,明日起程,於三月二十六日前,開到鎮海縣的金雞嶺,於二十六日平明向敵進兵,務必光複鎮海,以收全功!”“卑職遵命。”奕經繼續說道:“本大臣親統精兵一萬,攻取寧波,與二位同時進兵,務於月末三路會師。餘者皆隨軍出征,聽從調遣。”“遵命!”眾人同聲迴答。總兵陸榮棠道:“卑職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你就說吧。”陸總兵道:“目下糧餉器械都不完備,槍支彈藥還缺不少。如此倉促出征,恐怕與戰事不利。大人能否寬限幾日?”“住口!”奕經打斷陸榮棠的話,厲聲說道:“皇上一再催促進軍,本大臣朝夕渴望收複失地。爾竟膽小怕死,裹足不進,抗我令箭,慢我軍心,該當何罪?來人哪,把陸榮棠給我綁了!”眾官聞聽,急忙求情,不住地給奕經作揖叩頭。奕經這才收迴命令,用手指著陸榮棠說:“本應將你斬首。看在諸位的情麵上,饒你不死。”陸總兵叩頭認罪,心中卻罵道:你小子懂得什麽!來蘇州三個月了,從不操練人馬,也不辦理糧晌,突然心血來潮,說打就打,這不是開玩笑嗎!我等著看你的熱鬧吧!其實,別人也有同樣看法,隻是不敢說罷了。
奕經分派完了,最後命令:“明日就開始行動,勿失良機!”“嗻!”眾官員答應一聲,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第二天,幾路人馬,按照奕經的命令,同時出發,日夜兼程前進。
先說參讚大臣文蔚,他領兵五千,乘兵船來到定海縣的曉峰嶺,已是三更時分。摸黑兒偷偷靠岸登陸,安營下寨。因一路上人困馬乏,安下營都睡著了。他們剛剛睡下,英軍就殺了上來,一頓大炮,便把文蔚的大營攻破。官軍措手不及,四散奔逃,結果自相踐踏,死傷了不少人馬。文蔚吆喝不住,也在親兵的保護下逃走了。結果,白送給敵軍大炮五十門,彈藥一百車,糧食四百石。這哪叫打仗?純粹是給敵人送慰問品來了。三月二十六日,文蔚收集殘兵敗將,準備再戰,哪知剛一接觸,就被英軍戰敗了。文蔚一看不好,逃迴蘇州。
再說第二路特依順。他率領五千人馬來到鎮海的金雞嶺。原想占領製高點,以控製形勢。誰知官兵剛剛上到半山腰,就中了侵略軍的埋伏,人家用火炮、噴火筒,連炸帶燒,把清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有的死在山坡,有的滾進山澗,糧台、器械盡失。特依順抱著腦袋跑到山下,把轎夫找來,多賞金銀,叫他們抬著自己快跑,把轎夫都累吐血了,總算把他救迴蘇州。其餘官兵全部戰死。特依順比文蔚敗得更慘!
再說揚威將軍奕經。他帶著一萬官兵,浩浩蕩蕩殺向寧波。奕經知道紹興酒馳名天下,路過紹興時,下令停人歇馬,喝了個夠,臨走還拉了好幾車,奕經手下的軍兵野蠻專橫,狗仗人勢,他們抓來幾千老百姓,強迫四個老百姓抬一個當兵的,以顯示與眾不同,試問,像這樣的兵能打仗嗎?
奕經的大軍來到寧波城外,剛要安營下寨,細作稟報說:“洋鬼子走了,寧波是個空城。”奕經大喜,傳令進城。結果中了空城計,比那兩路敗得更慘。奕經化裝成士兵,夾雜在人群當中逃出寧波,幾乎落個全軍覆沒。這才是:
平日懶惰成性,
毫無軍事才能。
盲目進軍自逞兇,
白送官兵性命!
奕經逃迴蘇州,嚇得臥床不起。病了很多天,這才把情緒穩定下來。他不說自己無能,反怪算卦的吳半仙算得不靈,傳令封了卦館,把吳半仙梟首示眾。可笑這個吳半仙沒有算好自己,竟到閻王爺那裏報到去了。
奕經整天都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如何向皇上交待呢?經過冥思苦想,輾轉籌劃,最終還是采用欺騙手段。在他寫給道光的奏折上說:“奴才奉旨來到江南,全心全意籌劃戰策,克勤克儉使用餉銀,終日操練人馬,意在收複失地,好為陛下分憂。三月二十六日,兵分三路,向洋毛子發動攻勢。戰鬥一開始,就大敗洋兵,虜獲了很多槍支彈藥,英國鬼子望風而逃。後來軍中出了奸細,向敵軍泄露了秘密,結果我軍大敗。奴才當即準備決戰,以圖挽迴敗局。無奈官兵怕死,萎縮不進,一聞槍聲,立刻逃散,奴才一手難以遮天,隻好忍痛退兵……此乃大敗原因之一也。”奕經還厚顏無恥地說:“奴才受陛下重托,本應舍命圖報聖恩,在糧餉欠缺之時,想方設法與民征收。可恨江南百姓,愚昧無知,不思忠君報國,蓄意不納糧稅,致使軍心動搖,無法做戰,此乃大敗之另一原因也。”奕經還在奏折上說:“英夷實力強大,名為萬人,實則五萬有餘;火輪船、鐵甲艦上千隻,並備有開花炮、過山炮數千門;洋兵還身穿鐵甲,刀劍皆不能入。而我軍火器落後,槍炮無力,此乃大敗原因之三。依奴才愚見,英夷遠來,無非圖利而已。我朝如能寬宏大量,不做計較,許彼若幹好處,洋毛子定會退走。奴才以為宜撫不宜戰,談判求和實為上策。望陛下決裁,奴才恭候成命。”奕經在這份奏折裏,竭盡造謠欺騙、顛倒黑白之能事,把戰敗的責任全推到官兵和江南百姓身上,隻有他才是個忠君愛國的英雄。簡直混帳透頂!奕經還派專人給穆彰阿送去重禮,求他在皇上麵前多加美言。
道光皇帝正在靜候奕經出師得勝的好消息,哪知打開奕經的奏折一看,真好像冷水潑頭,立刻癱軟在龍椅上。原指望奕經出師,雖不能大獲全勝,起碼也能夠支持一年、兩年;萬沒有想到失敗得這麽快,又這麽慘!他從奕經的奏折中也看出了很多破綻,不過,奕經是宗室,又是皇侄,無論如何,他還是要袒護的。何況奕經最後還獻出了求和之策呢!
道光馬上傳旨,將群臣宣來,把奕經戰敗的經過講了一遍。並著重指出奕經獻策求和的事,根本不提對英宣戰了。穆彰阿最能體察道光的心意,他又受了奕經的重賄,自然要向著奕經說話了。他順著皇上的意思說:“揚威將軍雖敗,乃情兵、刁民所致,情有可原。望陛下開恩,免予處分。奴才以為奕經將軍說得很對,和為上策,戰為下策。近年來戰亂頻繁,勞師糜飽,百姓不安,人心厭戰;再打下去,是沒有益處的。不如派人與英夷和談,許給彼若幹好處,他們就不戰自退了。”道光點一點頭,又問那些沒說話的大臣:“你們說和好戰好?”眾臣都叩頭說:“穆相說得極是,還是和為上策。”道光又問穆彰阿:“你看派誰與英夷談判合適?”穆彰阿奏道:“內閣大學士耆英可當此任。”
耆英,字介春,滿洲正藍旗人,也是個投降派,與穆彰阿、琦善之流誌同道合。所以,穆彰阿才把他抬了出來。
道光表示滿意,說:“和談關係重大,必須有人幫辦,卿看誰稱此職?”穆彰阿道:“伊裏布可也。”
前已說過,伊裏布過去是兩江總督。喬治第一次攻打定海時,把他嚇破了膽,借口有病,逃迴北京躲起來了。因為他和穆彰阿關係密切,所以,穆彰阿也把他抬了出來。道光立刻準奏,宣耆英、伊裏布上殿,加封耆英為欽差大臣、和談全權代表;加封伊裏布為副使、幫辦大臣。命他們火速南下,與英軍求和。
且說英國侵略軍總司令璞鼎查,他早已探明清廷動態,不由喜上眉梢。馬上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祝捷大會,少尉以上的軍官都參加了。璞鼎查舉起酒杯笑道:“在沒有開會以前,請允許我代表諸位,向女王陛下祝福,幹杯!”“女王萬歲!”“女王萬歲,萬萬歲!”“幹杯!”“幹杯!”璞鼎查和眾軍官,一齊仰脖,把杯中的美酒喝光。璞鼎查又說:“請允許我向在座的同事們和勞苦功高的勇士們祝賀!”眾人熱烈鼓掌。璞鼎查繼續說道:“諸位,我們這次奉命遠征,是十分成功的。我們雖然也受了很大的挫折,然而我們畢竟是戰勝了。我方才得到了一個確實可靠的情報,清朝的道光皇帝,已派出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找我們來和談。這就表明他們已被征服了。為此,我提議,大家再幹一杯!”“幹,幹杯!”又是一陣熱烈掌聲。璞鼎查又說:“我們是談還是不談;繼續打,還是不打?請各位各抒己見。”“報告總司令先生,我談談我的看法!”璞鼎查一看,原來是大不列顛號艦長巴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