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玥道:“這位男童想必是清真居士門人,且前去一看。”
四人走至男童身前,甄玥道:“我四人專程前來拜訪清真居士,還煩請小書童載我等過河。”
男童道:“先生年事已高,喜好田園清靜,從不接見生客,除非來訪之人過得了‘名’、‘武’、‘文’三關。”
甄玥笑道:“敢問何為‘名’、‘武’、‘文’三關?”
男童道:“‘名’即名望。若來訪之人是生客,需是江湖名士,否則渡河請求,恕難遵從。”
李憐玉輕聲道:“姐姐,七當家前日曾言,手握書信,一路定能暢通無阻。不妨將書信遞與書童一看?”
甄玥輕聲道:“不妥。我等拜訪清真居士著實有事相求,理應入鄉隨俗,顯出誠意。”
李憐玉會心點頭。
甄玥道:“在下甄玥,不知可有資格拜訪清真居士?”
男童道:“原來彩蝶醫仙駕臨,江湖之上甄醫仙早已揚名。第一關‘名’,甄醫仙自是得以通過。四位客人,請隨我上筏。”
竹筏漂蕩在碧波秀水之上,穿梭於兩岸綠茵之間,半晌之後,來到一石階之前。
男童道:“諸位請上岸,小童隻能送諸位到此了。”
甄玥道:“多謝。”
甄玥、李憐玉、唐青梅、莫如秋走上石階,來到一片寬闊草地之上,另一男童走來迎接。
男童道:“四位客人想必已過第一關,敢問四位尊名?”
甄玥一一介紹。
男童道:“原來是甄醫仙,小童幸會。還請諸位貴客一展武學身手。”
李憐玉清甜一笑,望著唐青梅。唐青梅會心點頭,坐地撫琴。甄玥、莫如秋退至李憐玉、唐青梅身後。
李憐玉快速出指,道道冰錐擊向前方一棵高大樟木,樟木樹幹突現斑駁。李憐玉緊接揮舞雙掌,一陣冰風席卷而出。冰風過後,吹散木屑,樟木樹幹之上豎直現出“詞冠天下”四字。
唐青梅撥動琴弦,四道音波飛馳射出,擊向樟木樹幹。四道音波分別落在“詞冠天下”四字上下左右。
李憐玉緩步走向樟木,輕輕取下“詞冠天下”四字,如同一匾額一般。
男童驚愕道:“二位女俠技藝精湛,功夫如此之高卻又收放自如,小童拜服,諸位,請隨我來。”
甄玥得意一笑。
男童引領四人來到一索橋之前,但見索橋隻剩上下各兩繩索,數十丈遠僅餘三塊腐朽木板。男童道:“先生便住對岸。”
唐青梅望著兩岸距離遙遠,不知如何飛渡。
甄玥心道:“索橋僅餘的三塊木板也已腐朽,若非身輕如燕之人,借力木板使用輕功,勢必造成木板破裂,自身亦失去平衡墜落河中。以我與憐玉的輕功修為,飛身過江亦如反掌,如秋亦有乘鸞邀月在身,雖未達最高層次,但身體輕盈,輕觸木板,不致坍塌,亦可順利過江。而兩岸距離如此遙遠,青梅定力所難及,若我與憐玉攜持其過江,似是不甚光彩。”
李憐玉看出甄玥擔憂,笑道:“姐姐,勿憂。”
李憐玉望著唐青梅,道:“青梅,我來助你。”
唐青梅明白李憐玉之意,躍起抱琴飛向對岸,李憐玉隨後推掌使出一招冰破穹廬,唐青梅落於冰柱之上,順利渡河。
莫如秋露出欣喜敬佩之情。
男童道:“武學之關,諸位貴客已過,第三關由先生親自執掌。”
甄玥道:“多謝。”
四人落於對岸,走上石階,來到一莊園之前,隻聽園內傳來周邦彥的聲音。
周邦彥道:“諸位貴客想必是江湖翹楚,可否讓老夫一探諸位文采?”
甄玥輕聲笑道:“憐玉,你出自名門,自幼飽讀詩書,惟能由你班門弄斧。”
李憐玉笑道:“憐玉便在清真居士麵前獻醜了。”
周邦彥微微思索道:“老夫定詞牌,諸君定情景,老夫出上句,諸君承下句。如何?”
李憐玉道:“一切謹遵清真居士之意。”
周邦彥道:“我看這田園清雅,萬物向榮,不妨共作一首‘清平樂’。”
李憐玉心道:“清真居士不知我與姐姐滿腹哀愁。”
李憐玉想到楊天慕在冬日雪中猝然離世,道:“清平樂·臘月離別。”
周邦彥略作沉思,道:“離別冬半,憑欄思念纏。”
李憐玉低頭踱步,道:“屋前臘梅雪中散,枝椏哭留花瓣。”
周邦彥道:“鴻雁難托期盼,錦書空留餘暖。”
李憐玉道:“相思恰似朔風,山高水遠難攔。”
周邦彥手握墨筆,緩緩寫於紙上:
《清平樂·臘月離別》
離別冬半,憑欄思念纏。屋前臘梅雪中散,枝椏哭留花瓣。
鴻雁難托期盼,錦書空留餘暖。相思恰似朔風,山高水遠難攔。
周邦彥捋著胡須,笑道:“貴客才思敏捷,老夫心悅誠服。老夫許久未逢文友,貴客可否再陪老夫共作一詞?”
李憐玉眼眶微潤,道:“憐玉能被清真居士賞識,欣喜萬分。煩請清真居士再定規則。”
周邦彥道:“不妨此次與方才相反,你定詞牌,老夫定情景,你出上句,老夫承下句。”
李憐玉想起葉風詐死之時,自己惟能凝望近處湖麵的蒼白波光,而毫無挽迴之力,道:“水調歌頭。”
周邦彥念起遠在開封的李師師,道:“水調歌頭·夢尋開封。”
“夢尋開封”四字觸碰李憐玉的心坎,李憐玉頓覺體內寒意倍增,道:“春末京城美,迴首獨徘徊。”
周邦彥想到李師師如今孤身一人留在開封,道:“伊人如花綻放,彎月柳梢眉。”
李憐玉想到楊天慕昔日遠行真定之景,道:“今日轉身北去,心隨伊人南歸。”
周邦彥念道自己離開開封之時的滿心不舍,道:“此間路漫漫,思念真切切,情誼永綿綿。”
李憐玉想起自己在開封等候楊天慕北征南歸之時的深深思念,道:“憶當初,清風夜,獨賞月。”
周邦彥憶起初識李師師之時的萬分欣喜,道:“孤燈殘影,怎知今日識得妾。”
李憐玉記起自己病重,楊天慕趕迴開封之後為其遠行彩蝶峽穀尋藥之事,道:“旱地終遇雨水,枯木迎接甘霖,天地換新顏。”
周邦彥歎道:“但願執子手,與子相偕老。”
李憐玉遠望青山,心痛不語,等待周邦彥迴話。
四人走至男童身前,甄玥道:“我四人專程前來拜訪清真居士,還煩請小書童載我等過河。”
男童道:“先生年事已高,喜好田園清靜,從不接見生客,除非來訪之人過得了‘名’、‘武’、‘文’三關。”
甄玥笑道:“敢問何為‘名’、‘武’、‘文’三關?”
男童道:“‘名’即名望。若來訪之人是生客,需是江湖名士,否則渡河請求,恕難遵從。”
李憐玉輕聲道:“姐姐,七當家前日曾言,手握書信,一路定能暢通無阻。不妨將書信遞與書童一看?”
甄玥輕聲道:“不妥。我等拜訪清真居士著實有事相求,理應入鄉隨俗,顯出誠意。”
李憐玉會心點頭。
甄玥道:“在下甄玥,不知可有資格拜訪清真居士?”
男童道:“原來彩蝶醫仙駕臨,江湖之上甄醫仙早已揚名。第一關‘名’,甄醫仙自是得以通過。四位客人,請隨我上筏。”
竹筏漂蕩在碧波秀水之上,穿梭於兩岸綠茵之間,半晌之後,來到一石階之前。
男童道:“諸位請上岸,小童隻能送諸位到此了。”
甄玥道:“多謝。”
甄玥、李憐玉、唐青梅、莫如秋走上石階,來到一片寬闊草地之上,另一男童走來迎接。
男童道:“四位客人想必已過第一關,敢問四位尊名?”
甄玥一一介紹。
男童道:“原來是甄醫仙,小童幸會。還請諸位貴客一展武學身手。”
李憐玉清甜一笑,望著唐青梅。唐青梅會心點頭,坐地撫琴。甄玥、莫如秋退至李憐玉、唐青梅身後。
李憐玉快速出指,道道冰錐擊向前方一棵高大樟木,樟木樹幹突現斑駁。李憐玉緊接揮舞雙掌,一陣冰風席卷而出。冰風過後,吹散木屑,樟木樹幹之上豎直現出“詞冠天下”四字。
唐青梅撥動琴弦,四道音波飛馳射出,擊向樟木樹幹。四道音波分別落在“詞冠天下”四字上下左右。
李憐玉緩步走向樟木,輕輕取下“詞冠天下”四字,如同一匾額一般。
男童驚愕道:“二位女俠技藝精湛,功夫如此之高卻又收放自如,小童拜服,諸位,請隨我來。”
甄玥得意一笑。
男童引領四人來到一索橋之前,但見索橋隻剩上下各兩繩索,數十丈遠僅餘三塊腐朽木板。男童道:“先生便住對岸。”
唐青梅望著兩岸距離遙遠,不知如何飛渡。
甄玥心道:“索橋僅餘的三塊木板也已腐朽,若非身輕如燕之人,借力木板使用輕功,勢必造成木板破裂,自身亦失去平衡墜落河中。以我與憐玉的輕功修為,飛身過江亦如反掌,如秋亦有乘鸞邀月在身,雖未達最高層次,但身體輕盈,輕觸木板,不致坍塌,亦可順利過江。而兩岸距離如此遙遠,青梅定力所難及,若我與憐玉攜持其過江,似是不甚光彩。”
李憐玉看出甄玥擔憂,笑道:“姐姐,勿憂。”
李憐玉望著唐青梅,道:“青梅,我來助你。”
唐青梅明白李憐玉之意,躍起抱琴飛向對岸,李憐玉隨後推掌使出一招冰破穹廬,唐青梅落於冰柱之上,順利渡河。
莫如秋露出欣喜敬佩之情。
男童道:“武學之關,諸位貴客已過,第三關由先生親自執掌。”
甄玥道:“多謝。”
四人落於對岸,走上石階,來到一莊園之前,隻聽園內傳來周邦彥的聲音。
周邦彥道:“諸位貴客想必是江湖翹楚,可否讓老夫一探諸位文采?”
甄玥輕聲笑道:“憐玉,你出自名門,自幼飽讀詩書,惟能由你班門弄斧。”
李憐玉笑道:“憐玉便在清真居士麵前獻醜了。”
周邦彥微微思索道:“老夫定詞牌,諸君定情景,老夫出上句,諸君承下句。如何?”
李憐玉道:“一切謹遵清真居士之意。”
周邦彥道:“我看這田園清雅,萬物向榮,不妨共作一首‘清平樂’。”
李憐玉心道:“清真居士不知我與姐姐滿腹哀愁。”
李憐玉想到楊天慕在冬日雪中猝然離世,道:“清平樂·臘月離別。”
周邦彥略作沉思,道:“離別冬半,憑欄思念纏。”
李憐玉低頭踱步,道:“屋前臘梅雪中散,枝椏哭留花瓣。”
周邦彥道:“鴻雁難托期盼,錦書空留餘暖。”
李憐玉道:“相思恰似朔風,山高水遠難攔。”
周邦彥手握墨筆,緩緩寫於紙上:
《清平樂·臘月離別》
離別冬半,憑欄思念纏。屋前臘梅雪中散,枝椏哭留花瓣。
鴻雁難托期盼,錦書空留餘暖。相思恰似朔風,山高水遠難攔。
周邦彥捋著胡須,笑道:“貴客才思敏捷,老夫心悅誠服。老夫許久未逢文友,貴客可否再陪老夫共作一詞?”
李憐玉眼眶微潤,道:“憐玉能被清真居士賞識,欣喜萬分。煩請清真居士再定規則。”
周邦彥道:“不妨此次與方才相反,你定詞牌,老夫定情景,你出上句,老夫承下句。”
李憐玉想起葉風詐死之時,自己惟能凝望近處湖麵的蒼白波光,而毫無挽迴之力,道:“水調歌頭。”
周邦彥念起遠在開封的李師師,道:“水調歌頭·夢尋開封。”
“夢尋開封”四字觸碰李憐玉的心坎,李憐玉頓覺體內寒意倍增,道:“春末京城美,迴首獨徘徊。”
周邦彥想到李師師如今孤身一人留在開封,道:“伊人如花綻放,彎月柳梢眉。”
李憐玉想到楊天慕昔日遠行真定之景,道:“今日轉身北去,心隨伊人南歸。”
周邦彥念道自己離開開封之時的滿心不舍,道:“此間路漫漫,思念真切切,情誼永綿綿。”
李憐玉想起自己在開封等候楊天慕北征南歸之時的深深思念,道:“憶當初,清風夜,獨賞月。”
周邦彥憶起初識李師師之時的萬分欣喜,道:“孤燈殘影,怎知今日識得妾。”
李憐玉記起自己病重,楊天慕趕迴開封之後為其遠行彩蝶峽穀尋藥之事,道:“旱地終遇雨水,枯木迎接甘霖,天地換新顏。”
周邦彥歎道:“但願執子手,與子相偕老。”
李憐玉遠望青山,心痛不語,等待周邦彥迴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