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梅、莫如秋點頭離開,走進鄭奕雲客房。
莫如秋道:“方才有事離去,望鄭兄勿怪。”
鄭奕雲道:“莫大俠客氣了,勞煩你等費心,在下實在過意不去。”
莫如秋道:“今日相逢即是緣分,鄭兄有何需要我等出力之處,不妨直言。”
鄭奕雲道:“不敢。”
唐青梅笑道:“青梅無功不受祿,青梅願略盡綿力,以慰相贈曲譜之情。”
鄭奕雲道:“多謝二位成全。不久前被五毒教教主秦怡以囚龍針鎖住武功的點蒼派前掌門司徒傑,想必二位少俠定然知曉。”
莫如秋道:“此等江湖大事,豈能不知。”
鄭奕雲道:“司徒傑師父鄭雪鬆,二位可曾聽聞?”
唐青梅道:“聽家師講過,鄭前輩彈得一手好琴,使得一手好劍,江湖人稱銀雪青鬆。銀雪琴、青鬆劍,一壺美酒,何其瀟灑。”
莫如秋道:“聽聞鄭前輩喜好為江湖武學排名,但一些武林人士對其中排位順序不滿,所以,鄭前輩結怨頗多,最終死因撲朔迷離。”
唐青梅道:“敢問鄭大哥與鄭雪鬆前輩可有何親緣?”
鄭奕雲道:“鄭雪鬆乃在下叔父。家父早逝,在下實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
莫如秋道:“令叔母近日可好?”
鄭奕雲道:“自從叔父從黃山光明頂墜落之後,叔母再也沒下過黃山,對於叔父死因,叔母似是知曉一些,但從不對我提及,似是有難言之隱。”
唐青梅道:“你不會武功,鄭夫人怕是擔憂你以卵擊石。”
鄭奕雲道:“沒錯,於是乎我便帶著秋雨夜寒譜走遍大江南北,尋求知音。叔母言過,能以琴談得家父所傳之曲的人,必是位心境澄澈、琴功純熟之人,若是此人願意屈尊相助,她感激不盡,無以為報,若是此人不願相助,切莫勉強,囑我仍以曲譜相贈。”
唐青梅望著莫如秋道:“莫師哥,歸途中可否選擇一時前往黃山一訪鄭夫人?”
莫如秋微笑點頭。
三日之後。蘇州城外,濛濛細雨,潤物無聲。童貫、蕭夢揚、靜遠、俞誌威護送花石綱緩緩出城,蔡攸備酒送行。
蔡攸道:“童太師一路辛勞,侄兒在此為你餞行。清酒一杯,小侄先飲為敬。”
童貫道:“攸兒一片心意,老夫心領。宰相大人身體欠安,還望攸兒多加照顧。”
蔡攸道:“等大師啟程之後,小侄便迴到家父身邊盡孝,隨時候命跟隨吾皇迴京。”
童貫道:“告辭。”
童貫提馬揚鞭,道:“啟程!”
迎著微雨,花石綱隊伍一路西行。
俞誌威道:“少莊主、大師從開封千裏奔波來到蘇州護綱,實在是勞苦功高。”
蕭夢揚道:“聽俞兄口氣,似是在挖苦我與大師。”
俞誌威道:“在下不敢,隻是少莊主與大師近來屢屢辦事不力,在下認為此次護綱定要萬無一失,否則二位恐難再在大宋立足。”
蕭夢揚道:“不勞俞兄費心,若不是念在與蔡宰相的交情,我與大師早已返迴遼國。”
俞誌威笑道:“遼國大半已經落入金國之手,普度寺周圍早已是金國地界,再不迴去,恐怕霧龍山莊也要落入金人囊中。”
蕭夢揚怒氣中燒,欲舞扇出擊,道:“欺人太甚。”
童貫見氣氛灼熱,喊道:“休要內鬥,勿給綠林響馬可乘之機,若是運送花石綱出現疏漏,我等皆難逃幹係。”
蕭夢揚扇入腰中,道:“哼!”
運送花石綱之隊伍在奔波數日之後,來到揚州地界,是時,一黛藍色衣著女子與一玄青色衣著男子閑步在保揚湖長堤之上。
女子道:“笙哥,依大當家之言,漓水塢與嶺南殷府之人應已到達揚州地界,為何遲遲不見蹤影?”
蘇笙道:“煙妹勿急,近來陰雨綿綿,恐是路上耽擱了行程。”
程涵煙道:“據本門探子迴報,花石綱隊伍自蘇州行至鎮江府後即水陸分道,一部是由運河至北借道徐州運往開封,一部則由陸路向西途經濠州運抵開封。”
蘇笙道:“如此說來,待花石綱隊伍分散、過江之後,於揚州地界陸路截擊勝算最大。”
程涵煙道:“雖是如此,可惜人心不齊。”
蘇笙道:“是啊。殷府門人長期設伏於山林之中,擅長陸路攔截,漓水塢義眾常年飄搖在江水之上,熟練水麵搏殺,於是乎三家雖早有聚力劫掠官物之心,卻因伏擊地點互不遷就而屢屢作罷。”
程涵煙道:“殷氏兄弟有勇少謀,萬水孤鴻江曉冷麵孤心,大當家又鮮出巫峽,這般劫持花石綱的大好機會,恐又付諸東流。”
蘇笙道:“我巫山集人士水戰能力優於陸戰,但煙妹你我與其他幾位當家因有一定武學造詣,在山林之中與對方交戰倒也不懼。”
程涵煙道:“不妨靜看殷氏兄弟與江曉誰人先到,若是殷氏兄弟先到,你我便與嶺南殷府合力在陸路劫綱;若是江曉先到,我等不妨同漓水塢義眾於運河設伏。”
蘇笙道:“我意亦是如此。”
與此同時,大江之上,水麵風平浪靜,岸上綠意盎然。
一嫣紅色長衣女子坐於一漁船艙內,其身旁站立一位年過半百的男子。
男子道:“義主,據探,花石綱隊伍即將進入鎮江府地界,敢問義主有何計劃?”
江曉道:“就地不動便可。”
男子道:“為何不先與巫山集四當家蘇笙、七當家程涵煙會合?”
江曉道:“若是巫山集大當家曲連峰親自前來,我倒有意一會。”
男子道:“隻怕以我一幫之力難以抗衡整支花石綱隊伍。”
江曉依舊麵無表情,道:“朱伯,你多慮了。水麵視野寬廣難以埋伏,大多響馬隻會猥據山林,故陸路會是童貫防禦的重點,水路則相對空虛,我等正好以逸待勞,擊他個措手不及。”
朱東陽道:“義主言之有理。屬下這便去準備。”
一個時辰之後,保揚湖畔,一水榭內,蘇笙與程涵煙正奏樂賞景。
這時,走來數十位大漢。
莫如秋道:“方才有事離去,望鄭兄勿怪。”
鄭奕雲道:“莫大俠客氣了,勞煩你等費心,在下實在過意不去。”
莫如秋道:“今日相逢即是緣分,鄭兄有何需要我等出力之處,不妨直言。”
鄭奕雲道:“不敢。”
唐青梅笑道:“青梅無功不受祿,青梅願略盡綿力,以慰相贈曲譜之情。”
鄭奕雲道:“多謝二位成全。不久前被五毒教教主秦怡以囚龍針鎖住武功的點蒼派前掌門司徒傑,想必二位少俠定然知曉。”
莫如秋道:“此等江湖大事,豈能不知。”
鄭奕雲道:“司徒傑師父鄭雪鬆,二位可曾聽聞?”
唐青梅道:“聽家師講過,鄭前輩彈得一手好琴,使得一手好劍,江湖人稱銀雪青鬆。銀雪琴、青鬆劍,一壺美酒,何其瀟灑。”
莫如秋道:“聽聞鄭前輩喜好為江湖武學排名,但一些武林人士對其中排位順序不滿,所以,鄭前輩結怨頗多,最終死因撲朔迷離。”
唐青梅道:“敢問鄭大哥與鄭雪鬆前輩可有何親緣?”
鄭奕雲道:“鄭雪鬆乃在下叔父。家父早逝,在下實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
莫如秋道:“令叔母近日可好?”
鄭奕雲道:“自從叔父從黃山光明頂墜落之後,叔母再也沒下過黃山,對於叔父死因,叔母似是知曉一些,但從不對我提及,似是有難言之隱。”
唐青梅道:“你不會武功,鄭夫人怕是擔憂你以卵擊石。”
鄭奕雲道:“沒錯,於是乎我便帶著秋雨夜寒譜走遍大江南北,尋求知音。叔母言過,能以琴談得家父所傳之曲的人,必是位心境澄澈、琴功純熟之人,若是此人願意屈尊相助,她感激不盡,無以為報,若是此人不願相助,切莫勉強,囑我仍以曲譜相贈。”
唐青梅望著莫如秋道:“莫師哥,歸途中可否選擇一時前往黃山一訪鄭夫人?”
莫如秋微笑點頭。
三日之後。蘇州城外,濛濛細雨,潤物無聲。童貫、蕭夢揚、靜遠、俞誌威護送花石綱緩緩出城,蔡攸備酒送行。
蔡攸道:“童太師一路辛勞,侄兒在此為你餞行。清酒一杯,小侄先飲為敬。”
童貫道:“攸兒一片心意,老夫心領。宰相大人身體欠安,還望攸兒多加照顧。”
蔡攸道:“等大師啟程之後,小侄便迴到家父身邊盡孝,隨時候命跟隨吾皇迴京。”
童貫道:“告辭。”
童貫提馬揚鞭,道:“啟程!”
迎著微雨,花石綱隊伍一路西行。
俞誌威道:“少莊主、大師從開封千裏奔波來到蘇州護綱,實在是勞苦功高。”
蕭夢揚道:“聽俞兄口氣,似是在挖苦我與大師。”
俞誌威道:“在下不敢,隻是少莊主與大師近來屢屢辦事不力,在下認為此次護綱定要萬無一失,否則二位恐難再在大宋立足。”
蕭夢揚道:“不勞俞兄費心,若不是念在與蔡宰相的交情,我與大師早已返迴遼國。”
俞誌威笑道:“遼國大半已經落入金國之手,普度寺周圍早已是金國地界,再不迴去,恐怕霧龍山莊也要落入金人囊中。”
蕭夢揚怒氣中燒,欲舞扇出擊,道:“欺人太甚。”
童貫見氣氛灼熱,喊道:“休要內鬥,勿給綠林響馬可乘之機,若是運送花石綱出現疏漏,我等皆難逃幹係。”
蕭夢揚扇入腰中,道:“哼!”
運送花石綱之隊伍在奔波數日之後,來到揚州地界,是時,一黛藍色衣著女子與一玄青色衣著男子閑步在保揚湖長堤之上。
女子道:“笙哥,依大當家之言,漓水塢與嶺南殷府之人應已到達揚州地界,為何遲遲不見蹤影?”
蘇笙道:“煙妹勿急,近來陰雨綿綿,恐是路上耽擱了行程。”
程涵煙道:“據本門探子迴報,花石綱隊伍自蘇州行至鎮江府後即水陸分道,一部是由運河至北借道徐州運往開封,一部則由陸路向西途經濠州運抵開封。”
蘇笙道:“如此說來,待花石綱隊伍分散、過江之後,於揚州地界陸路截擊勝算最大。”
程涵煙道:“雖是如此,可惜人心不齊。”
蘇笙道:“是啊。殷府門人長期設伏於山林之中,擅長陸路攔截,漓水塢義眾常年飄搖在江水之上,熟練水麵搏殺,於是乎三家雖早有聚力劫掠官物之心,卻因伏擊地點互不遷就而屢屢作罷。”
程涵煙道:“殷氏兄弟有勇少謀,萬水孤鴻江曉冷麵孤心,大當家又鮮出巫峽,這般劫持花石綱的大好機會,恐又付諸東流。”
蘇笙道:“我巫山集人士水戰能力優於陸戰,但煙妹你我與其他幾位當家因有一定武學造詣,在山林之中與對方交戰倒也不懼。”
程涵煙道:“不妨靜看殷氏兄弟與江曉誰人先到,若是殷氏兄弟先到,你我便與嶺南殷府合力在陸路劫綱;若是江曉先到,我等不妨同漓水塢義眾於運河設伏。”
蘇笙道:“我意亦是如此。”
與此同時,大江之上,水麵風平浪靜,岸上綠意盎然。
一嫣紅色長衣女子坐於一漁船艙內,其身旁站立一位年過半百的男子。
男子道:“義主,據探,花石綱隊伍即將進入鎮江府地界,敢問義主有何計劃?”
江曉道:“就地不動便可。”
男子道:“為何不先與巫山集四當家蘇笙、七當家程涵煙會合?”
江曉道:“若是巫山集大當家曲連峰親自前來,我倒有意一會。”
男子道:“隻怕以我一幫之力難以抗衡整支花石綱隊伍。”
江曉依舊麵無表情,道:“朱伯,你多慮了。水麵視野寬廣難以埋伏,大多響馬隻會猥據山林,故陸路會是童貫防禦的重點,水路則相對空虛,我等正好以逸待勞,擊他個措手不及。”
朱東陽道:“義主言之有理。屬下這便去準備。”
一個時辰之後,保揚湖畔,一水榭內,蘇笙與程涵煙正奏樂賞景。
這時,走來數十位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