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派來的工匠,一到達這裏,便將此處造紙作坊占據,將胡家的工匠統統趕走,儼然一副“鳩占鵲巢”的惡劣模樣。
對此胡家人,雖然表麵上忍讓,但是說心裏沒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胡家之所以一直沒有說什麽,也沒有做什麽,因為他們自信,這群人生地不熟的家夥,沒有他們配合八成造不出紙張來。
要知道,造紙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是沒想這群人來了才沒幾天,便已經著手生產了,還在著手改進技術。
不過若是僅僅如此,胡萊還是不會滿意的,他會有一種這一次白哭了一場的感覺,若是不能在品質上精益求精,自己何必跟朱振合作?
抱大腿成了引狼入室嗎?
朱振尚未發言,那仆役卻介紹道:“迴胡家主的話,自然是造出來了!”
“那紙張的品相可比得過我們胡家之前生產的紙張?”
胡萊繼續追問道。
那仆役迴應道:“迴胡家主,咱們朱家的造紙作坊,雖然也追求質量,但我們將更多的心力卻用在提高生產效率上。
因為每個工匠,都將讓華夏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書房為己任。”
語氣恭敬,但神情卻是傲然。
胡萊愣住了。
一個小小的仆役也敢跟我麵前大言不慚?
不久之後,胡萊迴過神來,怒極反笑,指著這個仆役說道:“簡直笑話!你是作坊的仆役,連個工匠都不是,就敢大言不慚的說什麽‘提高生產效率’?
就敢說讓華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書房?
你可知每一刀紙張的造價幾何?
運到別處的費用幾何?
天下百姓每年的收入又是幾何?
一刀紙張可以抵得上一戶小戶人家一年的收入,買了書,他就不吃飯了?”
仆役看了看朱振,見家主笑吟吟的抬腳往作坊那邊走去,並未製止自己的失禮,心中有數,便跟在朱振身後,對著胡萊說道:“所以,我們才更加注重生產效率,節省成本。”
胡萊對這個仆役極其不滿,鼻子裏哼了一聲,不屑道:“當真是伯爵的仆役,說話不怕閃了腰!即便是再差的紙張,造價也非是一般農戶可以承擔的,否則古往今來為何天下隻有極少數的人可以買得起書,讀得起書?”
這次不用仆役說話,朱振已然一邊走一邊慢悠悠說道:“所以,讓天下百姓都買得起紙張隻是最初的成果,本伯的誌向,是讓天下百姓都讀得起書!隻有每個人都能讀書,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明事理,這樣才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你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說說麽?
我要讓這黃金屋,變得遍地都是。”
胡萊直接無語……這得是多驕狂的人,才能說得出這般豪壯至近乎於夢囈一般的話語?
書是奢侈品,非薄有資產的人家不能承擔,因此知識隻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從而形成家族門閥。
這種現象雖然在宋朝科舉取士之後有所改變,但是耕讀傳家依然不隻是說說。
往往一家人是讀書人,他的後代人依然是讀書人。
這在江南儼然形成一種新的種類,叫學閥。
若是全天下的人都讀得起書,則寒門必定崛起,哪裏還有什麽世家門閥?
書是人類認識的載體……有知識的人把所見所聞或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成為書,是智慧的結晶。
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現於這個族群的精神生活中,也儲存於這個民族長期流傳的典籍書冊中。
嚴格意義來說,這個時候的書籍是整個族群千萬年的生活、奮鬥所累積的成果,並不是某一個先賢聖哲的偉大成就……古代的書,最初是人工寫的,商朝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盡管那時還不能算是書。
甲骨文、銘文、篆書,一直到了春秋至兩漢期間,多用簡、帛記錄文字而成書。
刻寫在竹片上,再貫穿成冊的稱簡策,寫在絲織品上,可用軸卷的稱帛書。
所以古代稱書為一冊書或一卷書。
西漢時發明了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至此,寫書用的材料漸由紙張代替。
到了隋唐出現了雕版印刷,由於印刷術的興起,書才逐漸由竹刻手抄改為刻板印刷,並由卷軸變為冊葉形式。
在造紙的技術尚未得到更加普及和簡便之前,無論是甲骨、銅器亦或是竹簡、木牘,還是蔡倫改進的紙張,都是極其稀少和貴重的東西,價值不菲。
因此每當藏書人得到心愛之書,總習慣捧於手中,摩挲觀賞一番,細把名家批校,孤本秘籍,毛抄黃跋。
從而見之心暖,讀之色舞,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興悅之餘,一方篆印,持重蓋上,便是某氏藏書……自此,本應作為文明傳播載體的書籍,變成了藏書人的私物,或珍而視之,或束之高閣,出去本家子弟之外,外人從不得一窺究竟。
知識,便成為了奢侈品,與絕大多數的人無緣……為何在是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科學知識能夠取得爆炸似的發展進步?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各種傳播知識的載體愈來愈普及,各種各樣的知識能夠更容易被絕大多數的人獲知,從而量變引發質變,獲得爆炸似的突破。
但是在元末,紙張的稀缺和昂貴,成為限製書籍流通和知識傳播的最大障礙……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振敢大言不慚的說什麽“要讓天下百姓都讀得起書”這樣的話語,簡直不啻於癡人說夢。
胡萊心中腹誹,卻閉上嘴巴,未與爭辯。
從商生涯,讓他知道大多數像是朱振這種大權在握的人物,腦子都不太好使。
所以自己還是不要跟他整編為好。
口舌之爭,於事無補。
爭到最後,亦要事實來說話。
胡萊抿著嘴,跟在朱振的身後,心裏在琢磨著某倒是要看一看你們房家到底有什麽了不得的技藝,能將珍貴的紙張變成人人都買得起的俗物……那名朱家的仆役一路引領二人,正巧路過作坊外的兩座高高的卻無門窗的房子。
一條水流湍急的溪水自山上傾瀉而下,一路奔流,注入山腳下的那一條寬闊平緩的溪流之中。
一溜兒巨大的水車便建在溪水之畔的房子旁邊,溪水奔流,水車翻滾,隆隆的響聲清晰可聞。
不遠處有幾座露天的鍋灶,灶下正燃著火,鍋內熱水翻滾,水汽蒸騰。
胡萊停下腳步,駐足觀看,詫異道:“此處何時立了這幾座水車?”
對於那正冒著水汽的鍋灶他倒是並不意外,造紙的原料是要經過蒸煮舂爛之後,才能使用的,而經過蒸煮之後,原料更容易舂爛。
隻是這水車用來做什麽?
那仆役說道:“不過是一處水碓而已。”
胡萊恍然,連連搖頭說道:“水碓的確省時省力,不過以之舂米尚可,若是用來舂爛竹篾紙漿,卻是不妥。
水碓一旦連續運轉的時間過長,其軸心便極易磨損,不得不頻繁更換。
舂米隻是一陣,但舂爛竹篾紙漿卻需要日複一日長年累月,若是停止,便跟不上造紙的速度,徒然費力而已。”
一側的朱振笑而不語。
胡萊皺眉說道:“大總管何以如此不屑?
江南多河流,因此水碓遍布。
此物在江南鄉間隨處可見,又不是什麽稀罕物事。”
不僅是江南,便是黃河以北等地,水碓亦是隨處可見。
說白了,此物不過是進一步利用水力、杠杆和凸輪的原理去加工糧食,這種用水力把糧食皮殼去掉的機械,技術含量並不高,在民間流傳甚廣。
自兩漢發明水碓以來,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江南鄉間,依舊在使用……胡萊所說的,正是古代水碓的一個嚴重製約——沒有材質優異的軸承。
古代的軸承僅僅是以鑄鐵澆鑄,然後塗抹動物油脂稍坐潤滑,僅此而已。
試想,如此簡陋的軸承怎能承擔龐大的水車常年累月的轉動?
不報廢才是怪事……朱振嗬嗬一笑:“水碓與水碓不同,水車與水車亦不同,正如人與人不同,你與我不同一般……”這話說的……胡萊氣得隻想咬牙!您一個堂堂的帝國伯爵、一聲平章政事有必要在我這個落魄之人麵前顯示存在感麽?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諷刺!胡萊氣得要死,卻有無可奈何。
因為人家朱振並沒有說錯……“嗬嗬,不服?
不服就讓你長長見識,看看我房家出產的水碓,與你那‘遍布江南’的水碓有何不同之處。”
朱振打擊了胡萊一通,心情不錯,便領著他走進水碓房。
朱振雖未來過此處,但是房家的軸承卻是在他的“指導”下卻得突破性的進展,將之用在水碓之上亦是他的建議,自然輕車熟路的便尋找到水碓房裏每一個巨大齒輪中心的軸承,指給胡萊看。
其實朱振的水力鍛錘,便是由水碓演化而來。
隻不過現在給它裝上了軸承,使得功率的損耗更小,效果更大而已……那仆役則一直跟隨在側,此時充當起了解說員:“這些齒輪和外麵的水車之上都安裝了軸承,此物乃是家主親自所造,用鋼口最好的精鋼,采取一係列精密的技術操作,可以大負荷連續運轉兩個月以上毋須更換,輕易絕對不會出現破損碎裂等等故障,可以保證水碓的連續運轉。”
水碓房內,並不是胡萊以往常見的“輪舂”,就是水碓帶起數枚木錘反複夯打,碓聲如桔槔,連腳下的土地都跟著震蕩。
而是一組組巨大的齒輪帶動著四盤石磨,齒輪咬著齒輪,被外麵的水車通過連杆帶動,正眼花繚亂的快速轉動。
至於仆役所說的“軸承”,其實是看不見的。
但是齒輪如此快速的轉動卻不聞以往“咯咯吱吱”的摩擦聲響,便知這種“軸承”的確非同一般。
不停有雜役出來進去,將外麵鍋灶之內蒸煮稀爛的竹子原料運進來,緩緩倒入石磨上的兩個磨眼,然後被石磨中間接觸麵上都鏨有的排列整齊的磨齒磨碎,紙漿便從石磨的下方流出……整個過程輕鬆愉快。
不過現在的紙漿還不能用來直接抄紙。
磨好的紙漿流入旁邊一個池子中,有仆役將其舀出,倒入一個石槽當中,並在其中加入另一種漿水,有一個小型的鍛錘一刻不停的反複敲打。
這是因為竹子磨出的紙漿中纖維缺乏必要的柔韌性,纖維與纖維間的結合力還不夠理想,如果用它抄紙,紙張會疏鬆多孔、表麵粗糙、強度低,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
而最後加入的漿水,則能夠使纖維表麵產生天然半纖維素膠粘劑,來強化纖維結合力和物理強度。
胡萊自然不知道這種漿水為何物,便問道:“此漿水由何物所製?”
朱振看著他笑笑,露出一口白牙:“嗬嗬……”
對此胡家人,雖然表麵上忍讓,但是說心裏沒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胡家之所以一直沒有說什麽,也沒有做什麽,因為他們自信,這群人生地不熟的家夥,沒有他們配合八成造不出紙張來。
要知道,造紙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是沒想這群人來了才沒幾天,便已經著手生產了,還在著手改進技術。
不過若是僅僅如此,胡萊還是不會滿意的,他會有一種這一次白哭了一場的感覺,若是不能在品質上精益求精,自己何必跟朱振合作?
抱大腿成了引狼入室嗎?
朱振尚未發言,那仆役卻介紹道:“迴胡家主的話,自然是造出來了!”
“那紙張的品相可比得過我們胡家之前生產的紙張?”
胡萊繼續追問道。
那仆役迴應道:“迴胡家主,咱們朱家的造紙作坊,雖然也追求質量,但我們將更多的心力卻用在提高生產效率上。
因為每個工匠,都將讓華夏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書房為己任。”
語氣恭敬,但神情卻是傲然。
胡萊愣住了。
一個小小的仆役也敢跟我麵前大言不慚?
不久之後,胡萊迴過神來,怒極反笑,指著這個仆役說道:“簡直笑話!你是作坊的仆役,連個工匠都不是,就敢大言不慚的說什麽‘提高生產效率’?
就敢說讓華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書房?
你可知每一刀紙張的造價幾何?
運到別處的費用幾何?
天下百姓每年的收入又是幾何?
一刀紙張可以抵得上一戶小戶人家一年的收入,買了書,他就不吃飯了?”
仆役看了看朱振,見家主笑吟吟的抬腳往作坊那邊走去,並未製止自己的失禮,心中有數,便跟在朱振身後,對著胡萊說道:“所以,我們才更加注重生產效率,節省成本。”
胡萊對這個仆役極其不滿,鼻子裏哼了一聲,不屑道:“當真是伯爵的仆役,說話不怕閃了腰!即便是再差的紙張,造價也非是一般農戶可以承擔的,否則古往今來為何天下隻有極少數的人可以買得起書,讀得起書?”
這次不用仆役說話,朱振已然一邊走一邊慢悠悠說道:“所以,讓天下百姓都買得起紙張隻是最初的成果,本伯的誌向,是讓天下百姓都讀得起書!隻有每個人都能讀書,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明事理,這樣才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你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說說麽?
我要讓這黃金屋,變得遍地都是。”
胡萊直接無語……這得是多驕狂的人,才能說得出這般豪壯至近乎於夢囈一般的話語?
書是奢侈品,非薄有資產的人家不能承擔,因此知識隻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從而形成家族門閥。
這種現象雖然在宋朝科舉取士之後有所改變,但是耕讀傳家依然不隻是說說。
往往一家人是讀書人,他的後代人依然是讀書人。
這在江南儼然形成一種新的種類,叫學閥。
若是全天下的人都讀得起書,則寒門必定崛起,哪裏還有什麽世家門閥?
書是人類認識的載體……有知識的人把所見所聞或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成為書,是智慧的結晶。
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現於這個族群的精神生活中,也儲存於這個民族長期流傳的典籍書冊中。
嚴格意義來說,這個時候的書籍是整個族群千萬年的生活、奮鬥所累積的成果,並不是某一個先賢聖哲的偉大成就……古代的書,最初是人工寫的,商朝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盡管那時還不能算是書。
甲骨文、銘文、篆書,一直到了春秋至兩漢期間,多用簡、帛記錄文字而成書。
刻寫在竹片上,再貫穿成冊的稱簡策,寫在絲織品上,可用軸卷的稱帛書。
所以古代稱書為一冊書或一卷書。
西漢時發明了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至此,寫書用的材料漸由紙張代替。
到了隋唐出現了雕版印刷,由於印刷術的興起,書才逐漸由竹刻手抄改為刻板印刷,並由卷軸變為冊葉形式。
在造紙的技術尚未得到更加普及和簡便之前,無論是甲骨、銅器亦或是竹簡、木牘,還是蔡倫改進的紙張,都是極其稀少和貴重的東西,價值不菲。
因此每當藏書人得到心愛之書,總習慣捧於手中,摩挲觀賞一番,細把名家批校,孤本秘籍,毛抄黃跋。
從而見之心暖,讀之色舞,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興悅之餘,一方篆印,持重蓋上,便是某氏藏書……自此,本應作為文明傳播載體的書籍,變成了藏書人的私物,或珍而視之,或束之高閣,出去本家子弟之外,外人從不得一窺究竟。
知識,便成為了奢侈品,與絕大多數的人無緣……為何在是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科學知識能夠取得爆炸似的發展進步?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各種傳播知識的載體愈來愈普及,各種各樣的知識能夠更容易被絕大多數的人獲知,從而量變引發質變,獲得爆炸似的突破。
但是在元末,紙張的稀缺和昂貴,成為限製書籍流通和知識傳播的最大障礙……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振敢大言不慚的說什麽“要讓天下百姓都讀得起書”這樣的話語,簡直不啻於癡人說夢。
胡萊心中腹誹,卻閉上嘴巴,未與爭辯。
從商生涯,讓他知道大多數像是朱振這種大權在握的人物,腦子都不太好使。
所以自己還是不要跟他整編為好。
口舌之爭,於事無補。
爭到最後,亦要事實來說話。
胡萊抿著嘴,跟在朱振的身後,心裏在琢磨著某倒是要看一看你們房家到底有什麽了不得的技藝,能將珍貴的紙張變成人人都買得起的俗物……那名朱家的仆役一路引領二人,正巧路過作坊外的兩座高高的卻無門窗的房子。
一條水流湍急的溪水自山上傾瀉而下,一路奔流,注入山腳下的那一條寬闊平緩的溪流之中。
一溜兒巨大的水車便建在溪水之畔的房子旁邊,溪水奔流,水車翻滾,隆隆的響聲清晰可聞。
不遠處有幾座露天的鍋灶,灶下正燃著火,鍋內熱水翻滾,水汽蒸騰。
胡萊停下腳步,駐足觀看,詫異道:“此處何時立了這幾座水車?”
對於那正冒著水汽的鍋灶他倒是並不意外,造紙的原料是要經過蒸煮舂爛之後,才能使用的,而經過蒸煮之後,原料更容易舂爛。
隻是這水車用來做什麽?
那仆役說道:“不過是一處水碓而已。”
胡萊恍然,連連搖頭說道:“水碓的確省時省力,不過以之舂米尚可,若是用來舂爛竹篾紙漿,卻是不妥。
水碓一旦連續運轉的時間過長,其軸心便極易磨損,不得不頻繁更換。
舂米隻是一陣,但舂爛竹篾紙漿卻需要日複一日長年累月,若是停止,便跟不上造紙的速度,徒然費力而已。”
一側的朱振笑而不語。
胡萊皺眉說道:“大總管何以如此不屑?
江南多河流,因此水碓遍布。
此物在江南鄉間隨處可見,又不是什麽稀罕物事。”
不僅是江南,便是黃河以北等地,水碓亦是隨處可見。
說白了,此物不過是進一步利用水力、杠杆和凸輪的原理去加工糧食,這種用水力把糧食皮殼去掉的機械,技術含量並不高,在民間流傳甚廣。
自兩漢發明水碓以來,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江南鄉間,依舊在使用……胡萊所說的,正是古代水碓的一個嚴重製約——沒有材質優異的軸承。
古代的軸承僅僅是以鑄鐵澆鑄,然後塗抹動物油脂稍坐潤滑,僅此而已。
試想,如此簡陋的軸承怎能承擔龐大的水車常年累月的轉動?
不報廢才是怪事……朱振嗬嗬一笑:“水碓與水碓不同,水車與水車亦不同,正如人與人不同,你與我不同一般……”這話說的……胡萊氣得隻想咬牙!您一個堂堂的帝國伯爵、一聲平章政事有必要在我這個落魄之人麵前顯示存在感麽?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諷刺!胡萊氣得要死,卻有無可奈何。
因為人家朱振並沒有說錯……“嗬嗬,不服?
不服就讓你長長見識,看看我房家出產的水碓,與你那‘遍布江南’的水碓有何不同之處。”
朱振打擊了胡萊一通,心情不錯,便領著他走進水碓房。
朱振雖未來過此處,但是房家的軸承卻是在他的“指導”下卻得突破性的進展,將之用在水碓之上亦是他的建議,自然輕車熟路的便尋找到水碓房裏每一個巨大齒輪中心的軸承,指給胡萊看。
其實朱振的水力鍛錘,便是由水碓演化而來。
隻不過現在給它裝上了軸承,使得功率的損耗更小,效果更大而已……那仆役則一直跟隨在側,此時充當起了解說員:“這些齒輪和外麵的水車之上都安裝了軸承,此物乃是家主親自所造,用鋼口最好的精鋼,采取一係列精密的技術操作,可以大負荷連續運轉兩個月以上毋須更換,輕易絕對不會出現破損碎裂等等故障,可以保證水碓的連續運轉。”
水碓房內,並不是胡萊以往常見的“輪舂”,就是水碓帶起數枚木錘反複夯打,碓聲如桔槔,連腳下的土地都跟著震蕩。
而是一組組巨大的齒輪帶動著四盤石磨,齒輪咬著齒輪,被外麵的水車通過連杆帶動,正眼花繚亂的快速轉動。
至於仆役所說的“軸承”,其實是看不見的。
但是齒輪如此快速的轉動卻不聞以往“咯咯吱吱”的摩擦聲響,便知這種“軸承”的確非同一般。
不停有雜役出來進去,將外麵鍋灶之內蒸煮稀爛的竹子原料運進來,緩緩倒入石磨上的兩個磨眼,然後被石磨中間接觸麵上都鏨有的排列整齊的磨齒磨碎,紙漿便從石磨的下方流出……整個過程輕鬆愉快。
不過現在的紙漿還不能用來直接抄紙。
磨好的紙漿流入旁邊一個池子中,有仆役將其舀出,倒入一個石槽當中,並在其中加入另一種漿水,有一個小型的鍛錘一刻不停的反複敲打。
這是因為竹子磨出的紙漿中纖維缺乏必要的柔韌性,纖維與纖維間的結合力還不夠理想,如果用它抄紙,紙張會疏鬆多孔、表麵粗糙、強度低,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
而最後加入的漿水,則能夠使纖維表麵產生天然半纖維素膠粘劑,來強化纖維結合力和物理強度。
胡萊自然不知道這種漿水為何物,便問道:“此漿水由何物所製?”
朱振看著他笑笑,露出一口白牙:“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