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越國人都是短發,所以被說是野蠻人,在中原人看來,短發是低賤的象征。
我們現在可能理解不了頭發對古人的意義,遠了不說,就說民國時候的剪辮子運動,多少遺老遺少們哭喊著不能剪辮子,甚至很多人把減掉的辮子偷偷藏起來死後放在棺木裏,這樣才算一個“完整”的遺體。
再說,明滅以後,孔子第六十二代孫孔聞謤找到多爾袞想通融一下不剃頭留辮。孔聞謤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結果多爾袞沒有通融。
要知道當時任何人敢質疑剃頭留辮都是殺頭的罪過,倒是多爾袞有良心,沒有殺孔聞謤,隻是革去了他的官職。
由此可見,割頭發在古代絕不是小事情,這也說明曹操割發代首,卻不是作不作秀那麽簡單的事,至少是很用心之舉。
曹操在用兵方麵,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係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
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禦將方麵,曹操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托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禦孫權。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複有一定作用,這也是他在曆史上著名的一大舉措。
建安元年,曹操采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穀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
屯田製的實行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
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采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複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複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布新的征收製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係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複,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還有,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鑒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
“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裏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曹操在世時還提倡過薄葬。
在文化方麵,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
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采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
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在宗教方麵,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鬥米道勢力,集中控製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
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
在民族融合方麵,曹操也有建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七月,南匈奴單於唿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借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
我們現在可能理解不了頭發對古人的意義,遠了不說,就說民國時候的剪辮子運動,多少遺老遺少們哭喊著不能剪辮子,甚至很多人把減掉的辮子偷偷藏起來死後放在棺木裏,這樣才算一個“完整”的遺體。
再說,明滅以後,孔子第六十二代孫孔聞謤找到多爾袞想通融一下不剃頭留辮。孔聞謤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結果多爾袞沒有通融。
要知道當時任何人敢質疑剃頭留辮都是殺頭的罪過,倒是多爾袞有良心,沒有殺孔聞謤,隻是革去了他的官職。
由此可見,割頭發在古代絕不是小事情,這也說明曹操割發代首,卻不是作不作秀那麽簡單的事,至少是很用心之舉。
曹操在用兵方麵,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係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
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禦將方麵,曹操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托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禦孫權。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複有一定作用,這也是他在曆史上著名的一大舉措。
建安元年,曹操采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穀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
屯田製的實行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
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采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複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複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布新的征收製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係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複,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還有,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鑒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
“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
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裏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曹操在世時還提倡過薄葬。
在文化方麵,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
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采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
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在宗教方麵,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鬥米道勢力,集中控製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
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
在民族融合方麵,曹操也有建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七月,南匈奴單於唿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借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