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關中十四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這位少年天子還極度缺乏耐心,稍有不如意,哪怕是當朝首輔,也要卷鋪蓋走人。
下麵的宰相閣臣、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即便有人想要做一做曾胡左李這樣的補鍋匠,隻怕崇禎皇帝也不能容忍。
畢竟無論是曾國藩,還是胡林翼、左宗棠、或是李鴻章,這些人可是打了無數的敗仗。按照崇禎皇帝的規矩,隻要打了敗仗,指揮督陣的文官就要罷官丟腦袋,像曾國藩、胡林翼這樣屢戰屢敗的敗軍之將,隻怕腦袋早已經被砍了十迴,傳首九邊了。
現在朝廷的亂子越鬧越大,周延儒這些朝廷的宰相也隻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了。聽了崇禎皇帝發問,首輔周延儒自然首當其衝。
周延儒少有文名,二十歲之時就連中會元、狀元,天啟年間遷升遷為右中允。不久之後就升官為少詹事,到了崇禎元年,已經是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崇禎二年,周延儒升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正式進入內閣,這一年他才三十六歲。
周延儒的履曆無疑讓無數的讀書人羨慕,他在官場中的成就,超過了幾百年來無數的文臣。
自從明成祖建立內閣以來,四十歲以前入閣的大臣隻有十一人。其中七人還在成祖、仁宗之時入閣,那個時候的內閣大臣雖然位處要津,但是地位還比較卑微,官職也隻有五品。
自從內閣製度成熟以來,在四十歲之前入閣的大臣隻有四人。明朝立國二百多年,像周延儒這樣三十七歲就擔任首輔的例子,到現在為止也隻有他一人。
周延儒之所以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他最擅長的就是揣摩上意、明哲保身。聽了崇禎皇帝發問,周延儒坦然的說道:“臣身為首輔,隻善於統籌全局,兵略非臣所長。兵部尚書申用懋、侍郎範景文二人長於兵事。此次擊敗建奴,二人多立奇功,皇上可以召見此二人。”
見周延儒實話實說、自曝其短,崇禎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認為周延儒老實可用。
自從登基之後,崇禎皇帝經過三年多的皇帝生涯,現在已經逐漸有了一些施政經驗。從他登基之後,因為多次被朝臣欺騙,所以心中非常喜歡老實本分的大臣。至於周延儒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就不是崇禎皇帝能夠測度的了。
崇禎皇帝滿意的笑了笑,將目光對準了他人。
其中閣臣溫體仁野心很大,此人非常善於政治鬥爭,不僅打倒了錢謙益這個直接的競爭對手,這一次借著袁崇煥之案發難,一舉扳倒了韓、錢龍錫、李標三個東林黨閣臣。
雖然繼任的首輔還是與東林黨人親厚的周延儒,但是這一次政爭,還是極大地打擊了東林黨的威風。
溫體仁此人也非常善於揣摩上意,此人以孤臣自詡,號稱從不結黨。很受崇禎皇帝的信任。
為了在閣臣中出頭,溫體仁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這一次他上前幾步,越過了次輔何如寵,向崇禎皇帝上奏道:“國事如此敗壞,皆是薊遼督師袁崇煥之過也。”
溫體仁這番話,說進了崇禎皇帝的心坎中。崇禎皇帝滿意的說道:“先生細細講來。”
溫體仁見自己的話吸引了皇帝的目光,臉上頓時一喜,他暗暗清了清嗓子說道:“崇煥好為大言,先以五年還遼迷惑君上。然後驕橫大膽矯詔殺文龍。遼事敗壞,皆在崇煥之過也。
晉陝總督楊鶴本來勝券在握,隻差一點兒就能剿平禿匪、平定西北。但是遼事敗壞、京畿糜爛,楊修齡不得不率領大軍入京勤王。楊修齡勤王之後。陝北空虛無兵,才給了禿匪發展壯大、為禍地方的大好機會。”
溫體仁這番話,說的崇禎皇帝喜上眉梢。自從己巳之變後,崇禎皇帝對於欺君的袁崇煥恨之入骨,不顧京師的安危,就拿下了這個膽大包天的邊臣。
袁崇煥雖然好說大話。也有些驕橫跋扈,但是在朝廷的邊臣中,此人還算是頗有能力的一名帥臣。有他在,關寧軍還能聽從朝廷的指揮,而袁崇煥被殺之後,關寧軍越來越難以調動,幾乎就是獨立的軍閥了。
對於誇口五年還遼的袁崇煥,崇禎皇帝心中深惡痛絕,借著袁案的機會,他將舉薦袁崇煥的錢龍錫、韓二位內閣大臣一股腦趕迴了老家。就連同為東林黨的李標,也受到了牽連,致仕迴家了。
“事已至此,先生有何對策?”崇禎皇帝壓住了心中的喜悅,急忙問道。
“殺崇煥可安天下人心。”
因為劉宣穿越的蝴蝶效應,朝廷將八旗軍逐出京師的時間推遲了大約一個多月。等京畿安穩了下來,朝廷的精力才放到了袁崇煥之案上。
曆史上袁崇煥八月就被淩遲處死,而此時已經九月中旬,袁崇煥仍然苟延殘喘的活在詔獄中。
溫體仁與東林黨已經結下了大仇,此人先是打擊彈劾錢謙益,擊碎了錢謙益入閣的美夢。然後借著袁案的機會,一舉扳倒了首輔韓、閣臣錢龍錫二人。正是因為扳倒了幾人,內閣中空出了位置,溫體仁才能更進一步成為閣臣。
雖然現在袁崇煥之案已經是鐵案,但是溫體仁仍然不放心。畢竟東林黨的實力還遠超他溫體仁,溫體仁也是借著崇禎皇帝的猜忌厭惡,才成功打到了韓、錢龍錫諸人。
這一次溫體仁又一次利用了崇禎皇帝的心裏,借著平台詔對的機會,給袁崇煥上足了眼藥,徹底一棍子打死了此人。
溫體仁心中的想法崇禎皇帝並不清楚,他沒有得到剿匪的對策,心中知道這些閣臣並不擅長軍事、他心中想道:“看來隻能召迴孫承宗這個唯一通曉軍事的閣臣了。”
不過對於袁崇煥,崇禎皇帝一樣非常痛恨,他點了點頭說道:“先生說的不錯,三日之後,將袁崇煥淩遲處死,另外召集薊遼督師孫承宗迴京,商討剿賊事宜。”(未完待續。)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這位少年天子還極度缺乏耐心,稍有不如意,哪怕是當朝首輔,也要卷鋪蓋走人。
下麵的宰相閣臣、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即便有人想要做一做曾胡左李這樣的補鍋匠,隻怕崇禎皇帝也不能容忍。
畢竟無論是曾國藩,還是胡林翼、左宗棠、或是李鴻章,這些人可是打了無數的敗仗。按照崇禎皇帝的規矩,隻要打了敗仗,指揮督陣的文官就要罷官丟腦袋,像曾國藩、胡林翼這樣屢戰屢敗的敗軍之將,隻怕腦袋早已經被砍了十迴,傳首九邊了。
現在朝廷的亂子越鬧越大,周延儒這些朝廷的宰相也隻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了。聽了崇禎皇帝發問,首輔周延儒自然首當其衝。
周延儒少有文名,二十歲之時就連中會元、狀元,天啟年間遷升遷為右中允。不久之後就升官為少詹事,到了崇禎元年,已經是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崇禎二年,周延儒升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正式進入內閣,這一年他才三十六歲。
周延儒的履曆無疑讓無數的讀書人羨慕,他在官場中的成就,超過了幾百年來無數的文臣。
自從明成祖建立內閣以來,四十歲以前入閣的大臣隻有十一人。其中七人還在成祖、仁宗之時入閣,那個時候的內閣大臣雖然位處要津,但是地位還比較卑微,官職也隻有五品。
自從內閣製度成熟以來,在四十歲之前入閣的大臣隻有四人。明朝立國二百多年,像周延儒這樣三十七歲就擔任首輔的例子,到現在為止也隻有他一人。
周延儒之所以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他最擅長的就是揣摩上意、明哲保身。聽了崇禎皇帝發問,周延儒坦然的說道:“臣身為首輔,隻善於統籌全局,兵略非臣所長。兵部尚書申用懋、侍郎範景文二人長於兵事。此次擊敗建奴,二人多立奇功,皇上可以召見此二人。”
見周延儒實話實說、自曝其短,崇禎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認為周延儒老實可用。
自從登基之後,崇禎皇帝經過三年多的皇帝生涯,現在已經逐漸有了一些施政經驗。從他登基之後,因為多次被朝臣欺騙,所以心中非常喜歡老實本分的大臣。至於周延儒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就不是崇禎皇帝能夠測度的了。
崇禎皇帝滿意的笑了笑,將目光對準了他人。
其中閣臣溫體仁野心很大,此人非常善於政治鬥爭,不僅打倒了錢謙益這個直接的競爭對手,這一次借著袁崇煥之案發難,一舉扳倒了韓、錢龍錫、李標三個東林黨閣臣。
雖然繼任的首輔還是與東林黨人親厚的周延儒,但是這一次政爭,還是極大地打擊了東林黨的威風。
溫體仁此人也非常善於揣摩上意,此人以孤臣自詡,號稱從不結黨。很受崇禎皇帝的信任。
為了在閣臣中出頭,溫體仁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這一次他上前幾步,越過了次輔何如寵,向崇禎皇帝上奏道:“國事如此敗壞,皆是薊遼督師袁崇煥之過也。”
溫體仁這番話,說進了崇禎皇帝的心坎中。崇禎皇帝滿意的說道:“先生細細講來。”
溫體仁見自己的話吸引了皇帝的目光,臉上頓時一喜,他暗暗清了清嗓子說道:“崇煥好為大言,先以五年還遼迷惑君上。然後驕橫大膽矯詔殺文龍。遼事敗壞,皆在崇煥之過也。
晉陝總督楊鶴本來勝券在握,隻差一點兒就能剿平禿匪、平定西北。但是遼事敗壞、京畿糜爛,楊修齡不得不率領大軍入京勤王。楊修齡勤王之後。陝北空虛無兵,才給了禿匪發展壯大、為禍地方的大好機會。”
溫體仁這番話,說的崇禎皇帝喜上眉梢。自從己巳之變後,崇禎皇帝對於欺君的袁崇煥恨之入骨,不顧京師的安危,就拿下了這個膽大包天的邊臣。
袁崇煥雖然好說大話。也有些驕橫跋扈,但是在朝廷的邊臣中,此人還算是頗有能力的一名帥臣。有他在,關寧軍還能聽從朝廷的指揮,而袁崇煥被殺之後,關寧軍越來越難以調動,幾乎就是獨立的軍閥了。
對於誇口五年還遼的袁崇煥,崇禎皇帝心中深惡痛絕,借著袁案的機會,他將舉薦袁崇煥的錢龍錫、韓二位內閣大臣一股腦趕迴了老家。就連同為東林黨的李標,也受到了牽連,致仕迴家了。
“事已至此,先生有何對策?”崇禎皇帝壓住了心中的喜悅,急忙問道。
“殺崇煥可安天下人心。”
因為劉宣穿越的蝴蝶效應,朝廷將八旗軍逐出京師的時間推遲了大約一個多月。等京畿安穩了下來,朝廷的精力才放到了袁崇煥之案上。
曆史上袁崇煥八月就被淩遲處死,而此時已經九月中旬,袁崇煥仍然苟延殘喘的活在詔獄中。
溫體仁與東林黨已經結下了大仇,此人先是打擊彈劾錢謙益,擊碎了錢謙益入閣的美夢。然後借著袁案的機會,一舉扳倒了首輔韓、閣臣錢龍錫二人。正是因為扳倒了幾人,內閣中空出了位置,溫體仁才能更進一步成為閣臣。
雖然現在袁崇煥之案已經是鐵案,但是溫體仁仍然不放心。畢竟東林黨的實力還遠超他溫體仁,溫體仁也是借著崇禎皇帝的猜忌厭惡,才成功打到了韓、錢龍錫諸人。
這一次溫體仁又一次利用了崇禎皇帝的心裏,借著平台詔對的機會,給袁崇煥上足了眼藥,徹底一棍子打死了此人。
溫體仁心中的想法崇禎皇帝並不清楚,他沒有得到剿匪的對策,心中知道這些閣臣並不擅長軍事、他心中想道:“看來隻能召迴孫承宗這個唯一通曉軍事的閣臣了。”
不過對於袁崇煥,崇禎皇帝一樣非常痛恨,他點了點頭說道:“先生說的不錯,三日之後,將袁崇煥淩遲處死,另外召集薊遼督師孫承宗迴京,商討剿賊事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