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平台詔對,這些閣臣全部不敢怠慢,飯還沒有吃上一口,就急匆匆的進入紫禁城。
自從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先後已經大規模清洗了兩批內閣大臣。三年之間,先後換了黃立極、施鳳來、李國普、來宗道、周道登、韓、李標、成基命、周延儒九位首輔大臣。
至於罷官、致仕的閣臣,更是多達十三人。這三年間,因為內閣大臣頻頻換人,幾乎無人能夠在朝中站穩,朝局也越發動蕩。
這樣頻繁拿下閣臣大佬,也讓朝中大臣的投機行為也更加嚴重,黨爭的態勢一日比一日險峻。
因為朝中連翻動蕩、政局不穩,所以各種施政方略幾乎左右搖擺、一日三變。這樣一來,無疑讓本就非常糟糕的中央行政能力雪上加霜。
再加上這幾年老天爺不幫忙,崇禎皇帝在稅政之上連續犯了幾個愚蠢的錯誤,才讓朝廷的局麵更加被動。
因為崇禎皇帝三月一換首輔,周延儒入閣才剛剛一年,在內閣中的資曆還非常淺薄,就成為資曆最老的閣臣,按照順序進位首輔大臣。這種情況,在朝廷二百多年的曆史中也是鳳毛麟角、千古難尋。
眾位閣臣進入懋勤殿,隻見年少的天子高坐案首,威嚴的掃視著麾下的眾臣。
首輔周延儒、次輔何如寵、閣臣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等人都是崇禎皇帝親自挑選簡拔而來,在這個時期還是讓崇禎皇帝非常信任。
崇禎皇帝指了指禦案上的一摞厚厚的奏章,對下麵的閣臣說道:“這些奏章眾位先生都已經看過,短短一年時間,先是建奴入寇、禍亂京畿,緊接著禿匪南下,割據平陽府,今年九月,禿匪大軍橫渡黃河,糜爛關中。朝廷的局麵敗壞如此。還希望眾位先生能想想對策剿滅禿匪、救我百姓。”
崇禎皇帝這番話,將姿態放的比較低,實際上朝廷的困難,這些閣臣全部清楚。
朝廷局勢逐漸敗壞。第一就是朝政不穩,第二就是缺乏餉銀,第三就是沒有精兵。
這三個問題,內閣的閣臣也一樣毫無辦法,畢竟朝政不穩隻有一個原因。就是崇禎皇帝換閣臣如同換馬桶。
他們作為臣子,根本不敢在這一點上有任何質疑。況且他們這些內閣大臣,往往在政爭中推波助瀾、打擊對手、撈取好處,自己的屁股也並不幹淨。
至於餉銀不足的問題,眾人更是不敢有任何意見,隻能飲鳩止喝,將財政的重擔壓在最底層、最沒有反抗力量的北方百姓身上。
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在東林黨閣臣的忽悠下,廢除了礦稅監,免除了礦稅。還將江南地區收取海關稅、商稅、茶稅的權利交給了地方上的文官。並且相信了蘇鬆重賦的概念,平均了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田稅。
這樣一項項的政策下來,不僅讓朝廷的賦稅減少,也讓皇家的內帑日漸空虛。
在萬曆年間,江南地區一年的海關稅銀在六百萬兩左右,這還不算收稅太監的貪汙受賄。到了天啟年間,海關稅就有了減少,但是每年的稅銀也在三百萬兩之上。而崇禎年間,廢除了礦稅監之後,朝廷海關稅的收入隻有幾千兩白銀。
海關稅如此。茶稅也不例外,浙江茶稅天啟年間每年能增收十七萬兩白銀,到了崇禎年間,浙江的文官老爺隻給皇帝上交了十二兩白銀。千古以來。這種情況也極端罕見,隻有在崇禎朝才出現了這種千古奇聞。
朝廷因為八股取士、重用文官的原因,大部分官員幾乎全部來自浙江、江西、南直隸、山東等南方省份。這些官員家中,大部分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出身,指望他們將撈到手中的銀子拿出來給朝廷,根本就是妄想的無稽之談。
利益一旦奪到手中。是萬萬不可能放手的,崇禎皇帝開了這個口子,即便以後想要從新使用萬曆、天啟兩代皇帝的策略,也將更加困難。
除非在江南殺個人頭滾滾,否則根本不可能從江南士紳中收到稅銀。
周延儒、何如寵等閣臣大部分都是精明過人、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他們根本不敢得罪這股強大到能左右朝政的既得利益群體。
況且他們本身也是這個利益群體的一員,即便背叛了這個群體,提出了征收礦稅、關稅、商稅的意見,隻怕馬上就會淹沒在禦史言官的彈劾奏章中。
麵對稅收缺乏的問題,內閣閣臣隻能也隻敢從開源節流上麵想辦法。所謂的開源稅收,並不敢破壞士紳階層的利益,也隻能從地位最低的百姓身上動刀子。至於節流,也隻敢從皇室的花銷上麵節省。而各級官老爺的福利俸祿,冰炭孝敬、那是萬萬不能更改一分的。
畢竟太祖爺製定的官俸,幾乎二百年沒有任何改變,朝廷命官的收入本來就非常低微。如果隻依靠俸祿,朝廷命官幾乎不能養家糊口,隻能像海瑞一樣常年不吃一頓肉了。
這兩個根本問題解決不了,即便有一些精兵,也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於大局無補。
周延儒等人從幾百萬讀書人中高中進士,在兩萬多名文官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朝的宰相、內閣的輔臣,毫無疑問也是這個時代最聰明、情商最高的一批人。
朝廷麵臨的問題他們也一清二楚,但是這些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並不敢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做一點兒改變。
他們都是世代讀書的縉紳,即便朝廷真的亡國,與他們而言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無論是禿匪稱帝,還是建奴立國,總是需要讀書人為他們治理國家。哪怕他們暫時失去了政治力量,他們的後人也會中舉當官,從新屹立在朝堂之上。
況且崇禎皇帝這位當朝天子為人刻薄,哪怕是當初保扶他登上皇位的來宗道,也被他一腳踢去,狼狽的辭官致仕。像這種三朝老臣也沒有任何體麵,更不用說他們這些資曆較淺的閣臣了。(未完待續。)
自從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先後已經大規模清洗了兩批內閣大臣。三年之間,先後換了黃立極、施鳳來、李國普、來宗道、周道登、韓、李標、成基命、周延儒九位首輔大臣。
至於罷官、致仕的閣臣,更是多達十三人。這三年間,因為內閣大臣頻頻換人,幾乎無人能夠在朝中站穩,朝局也越發動蕩。
這樣頻繁拿下閣臣大佬,也讓朝中大臣的投機行為也更加嚴重,黨爭的態勢一日比一日險峻。
因為朝中連翻動蕩、政局不穩,所以各種施政方略幾乎左右搖擺、一日三變。這樣一來,無疑讓本就非常糟糕的中央行政能力雪上加霜。
再加上這幾年老天爺不幫忙,崇禎皇帝在稅政之上連續犯了幾個愚蠢的錯誤,才讓朝廷的局麵更加被動。
因為崇禎皇帝三月一換首輔,周延儒入閣才剛剛一年,在內閣中的資曆還非常淺薄,就成為資曆最老的閣臣,按照順序進位首輔大臣。這種情況,在朝廷二百多年的曆史中也是鳳毛麟角、千古難尋。
眾位閣臣進入懋勤殿,隻見年少的天子高坐案首,威嚴的掃視著麾下的眾臣。
首輔周延儒、次輔何如寵、閣臣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等人都是崇禎皇帝親自挑選簡拔而來,在這個時期還是讓崇禎皇帝非常信任。
崇禎皇帝指了指禦案上的一摞厚厚的奏章,對下麵的閣臣說道:“這些奏章眾位先生都已經看過,短短一年時間,先是建奴入寇、禍亂京畿,緊接著禿匪南下,割據平陽府,今年九月,禿匪大軍橫渡黃河,糜爛關中。朝廷的局麵敗壞如此。還希望眾位先生能想想對策剿滅禿匪、救我百姓。”
崇禎皇帝這番話,將姿態放的比較低,實際上朝廷的困難,這些閣臣全部清楚。
朝廷局勢逐漸敗壞。第一就是朝政不穩,第二就是缺乏餉銀,第三就是沒有精兵。
這三個問題,內閣的閣臣也一樣毫無辦法,畢竟朝政不穩隻有一個原因。就是崇禎皇帝換閣臣如同換馬桶。
他們作為臣子,根本不敢在這一點上有任何質疑。況且他們這些內閣大臣,往往在政爭中推波助瀾、打擊對手、撈取好處,自己的屁股也並不幹淨。
至於餉銀不足的問題,眾人更是不敢有任何意見,隻能飲鳩止喝,將財政的重擔壓在最底層、最沒有反抗力量的北方百姓身上。
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在東林黨閣臣的忽悠下,廢除了礦稅監,免除了礦稅。還將江南地區收取海關稅、商稅、茶稅的權利交給了地方上的文官。並且相信了蘇鬆重賦的概念,平均了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田稅。
這樣一項項的政策下來,不僅讓朝廷的賦稅減少,也讓皇家的內帑日漸空虛。
在萬曆年間,江南地區一年的海關稅銀在六百萬兩左右,這還不算收稅太監的貪汙受賄。到了天啟年間,海關稅就有了減少,但是每年的稅銀也在三百萬兩之上。而崇禎年間,廢除了礦稅監之後,朝廷海關稅的收入隻有幾千兩白銀。
海關稅如此。茶稅也不例外,浙江茶稅天啟年間每年能增收十七萬兩白銀,到了崇禎年間,浙江的文官老爺隻給皇帝上交了十二兩白銀。千古以來。這種情況也極端罕見,隻有在崇禎朝才出現了這種千古奇聞。
朝廷因為八股取士、重用文官的原因,大部分官員幾乎全部來自浙江、江西、南直隸、山東等南方省份。這些官員家中,大部分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出身,指望他們將撈到手中的銀子拿出來給朝廷,根本就是妄想的無稽之談。
利益一旦奪到手中。是萬萬不可能放手的,崇禎皇帝開了這個口子,即便以後想要從新使用萬曆、天啟兩代皇帝的策略,也將更加困難。
除非在江南殺個人頭滾滾,否則根本不可能從江南士紳中收到稅銀。
周延儒、何如寵等閣臣大部分都是精明過人、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他們根本不敢得罪這股強大到能左右朝政的既得利益群體。
況且他們本身也是這個利益群體的一員,即便背叛了這個群體,提出了征收礦稅、關稅、商稅的意見,隻怕馬上就會淹沒在禦史言官的彈劾奏章中。
麵對稅收缺乏的問題,內閣閣臣隻能也隻敢從開源節流上麵想辦法。所謂的開源稅收,並不敢破壞士紳階層的利益,也隻能從地位最低的百姓身上動刀子。至於節流,也隻敢從皇室的花銷上麵節省。而各級官老爺的福利俸祿,冰炭孝敬、那是萬萬不能更改一分的。
畢竟太祖爺製定的官俸,幾乎二百年沒有任何改變,朝廷命官的收入本來就非常低微。如果隻依靠俸祿,朝廷命官幾乎不能養家糊口,隻能像海瑞一樣常年不吃一頓肉了。
這兩個根本問題解決不了,即便有一些精兵,也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於大局無補。
周延儒等人從幾百萬讀書人中高中進士,在兩萬多名文官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朝的宰相、內閣的輔臣,毫無疑問也是這個時代最聰明、情商最高的一批人。
朝廷麵臨的問題他們也一清二楚,但是這些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並不敢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做一點兒改變。
他們都是世代讀書的縉紳,即便朝廷真的亡國,與他們而言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無論是禿匪稱帝,還是建奴立國,總是需要讀書人為他們治理國家。哪怕他們暫時失去了政治力量,他們的後人也會中舉當官,從新屹立在朝堂之上。
況且崇禎皇帝這位當朝天子為人刻薄,哪怕是當初保扶他登上皇位的來宗道,也被他一腳踢去,狼狽的辭官致仕。像這種三朝老臣也沒有任何體麵,更不用說他們這些資曆較淺的閣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