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麵魚身總帶花。
人世不思靈卉異,竟將紅纈染輕紗。
——薛濤《海棠溪》
海棠這個詞真是討人喜歡。
兩個字念在舌尖,至溫柔,至浩瀚,至纏綿,讓我一度沉溺。
曾在網上一個論壇注冊為名,遊曆在其中,以心為墨,盡情沾染。美人如花隔雲端,我若是海棠,自有流光賜我錦繡華裳,於紅塵中惆悵吹簫,在月色裏鮮衣怒馬,然後等待,十萬春風為我懷想,將我誤認。
春風中的海棠格外美。
含苞的時候,是一點一點的酡紅,像一根根的火柴,在風中噌噌地擦著了,細細的梗子舉起一小團藥料,發出了溫暖動人的光焰,很青春,很懷舊。花後的海棠葉子,全是小片小片的,綠得有些暗,暗得有些深沉,好似心懷大愛一樣的,對著小小的花苞花影,疏落有致地映襯著。花苞打開的時候,顏色就淡了,花瓣為粉紅色,仿佛是有人正要對著鸞鏡,來妝飾甜香潤滑的美人頰,簪子挑起一點胭脂放在手心,再用清露化開了,才成了這般淡淡綺夢一般的色彩,古典極了。
那種美,就隻想盡快地找一個人分享,要不在下一刻就憋壞了——呀,春風開了,海棠開了,親愛的,請和我一起去看海棠好不好?我們在花下比肩而坐,坐成古典的模樣,然後,撿拾著海棠的前塵舊事,在文字的柔軟唿吸裏,認領遙遠的內心,或年少輕狂,或一夕蒼老。
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豔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這是陸遊《海棠歌》中詩句。寫的是成都城西碧雞坊的海棠。
成都是海棠之鄉。在唐宋時期,成都海棠就已成片種植,濯錦清江穿城而過,海棠樹夾岸而生。一直蔓延到城外。春來花開之時,花光逶迤,一片雲蒸霞蔚,占盡了風流春色。極為壯觀。故海棠又得名“蜀客”,“川紅”,惹得文人墨客賦詠無數,《益州方物略》中就有寫:蜀之海棠,誠為天下絕。
陸遊在中年之時曾客居成都數年之久。亦留下了許多與海棠有關的文字,號稱“海棠癲”。譬如在《張園海棠》裏,他又寫:“……西來始見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宮。池台掃除凡木盡,天地眩轉花光紅。慶雲墮空不飛去,時有絳雪縈微風。蜂蝶成團出無路,我亦狂走迷西東……”春天的錦城,陌上小南風薰薰地吹著,絳粉色的花瓣薰薰地飛著,成群的蜂蝶薰薰地舞著……他飲罷了酒。打馬薰薰地走著,一不小心,就走到了江月傾斜,繁花深處,……這幽迷之境,哪裏是西,哪裏是東,哪裏是人間,哪裏是年歲?
他看那海棠紅,是猩猩紅。看那枝葉綠,是鸚鵡綠,看在眼裏,全是喜歡。海棠是他的心頭好。是他的風月佳人。所以他才說:蜀姬豔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那麽,那浣花溪畔的女校書薛濤呢?
那些海棠,亦曾與她花麵交映。古蜀的青山道陌,錦江的流水白雲,都曾見證——花似美人,美人如花。相看兩不厭。而花與美人,都是生之造化,都是蜀地之福。讀詩不知當日事,看花猶是舊時人。從詩篇中漏過的時間,才是匆匆過客。
薛濤,祖籍長安,幼年隨父流寓成都,**歲即會作詩。因父死家貧,在十六歲時入樂籍,脫離樂籍後終身未嫁,定居浣花溪。薛濤姿容美豔,性情敏慧,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多才多藝,聲名傾動一時,是唐朝有名的女詩人。
唐德宗貞元(785年~804年)時,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才藝出眾的薛濤賦詩侑酒,以歌伎兼清客身份出入幕府。韋皋對薛濤極為賞識,曾擬奏請朝廷授以“校書”的官銜,但格於舊例,終未能實現,但韋皋依然給薛濤以校書待遇,人們也稱她為“女校書”。
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這是王建的《寄蜀中薛濤校書》。寫薛濤的暮景生活。是時,薛濤以女道士裝束,幽居於浣花溪畔的枇杷巷,又建吟詩樓於碧雞坊,才學依舊俊逸似春風,性情卻已清幽如古蓮。
在浣花溪畔,薛濤獨創了一種紅箋,專門用來書寫詩文。她取胭脂木,加以玉女津的井水泡軟搗漿,滴入海棠花汁,摻上雲母粉,精心製作成緋紅泛香的信箋,專門用來填寫詩句。因是薛濤首創,世人又稱之為“浣花箋”和“薛濤箋”。單是名字,就已婉麗之極,而且小箋生成後,還有天然的鬆花紋理,雲母的點點螢光,若隱若現的花香,情意娟娟的墨痕……用這樣的紙來題詩,縱然心中蓮花開得漫山遍野,旁人看了,還是山崩地裂的驚豔。
譬如她的這首《海棠溪》。
寫的亦是碧雞坊一帶的海棠。《三巴記》中有記載海棠溪的文字:清水穴左為龍門,峭壁中分,瀑布下垂,春遊泛艇,必曲折經此,渡江而歸。穴之右為海棠溪,溪置花木,當夏漲時,擘舟深入,可數裏而得幽勝矣……真是仙境,猶如博山爐上氤氳的那層龍涎香,幽勝神秘得直教人心思恍惚。
春風裏,海棠開得淺深紅膩,在搖曳中好似煙霞頓生。香風隔岸迷離,落英入水,引來一群群的遊魚嬉趣。溪畔有青青浣紗女,在花光樹影下洗濯晾曬,隨風飛舞的輕紗,豔若彩雲,那姿態,竟似要與盛開的海棠比個高低。
這一首詩,薛濤寫得靈慧至極。看明代有兩位評家讚其“妍秀絕倫”,“鮮明的爍”,依然想再加上一句:真是玲瓏才人,如玉生香,如花解語。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時,海棠就曾是他的“解語花”,是他的“胭脂雪”。
他在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的《黃州寒食帖》中寫道:“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黃州的生活,蘇軾過得清寒而隱忍,朝廷的拋棄與誤解,讓他夜夜孤獨向沙洲。還好,還好,大地賜予三春草木,四時花開,來慰他塵世淒寒,心間寂寞。
這首詩中,還暗藏了一個典故。為何他要擔心夜深花睡去呢?這其實是與唐代的另一位美人有關。
相傳在天寶年間,一次唐玄宗登沉香亭,召楊貴妃相陪,而玉環尚未睡醒,隻見她醉顏殘妝,鬢亂釵橫,模樣懨懨,別有一番風味,被唐明皇調笑為“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便是“海棠春睡”的由來。
到了二十世紀,曾住成都昭覺寺後院的張大千畫了一幅《海棠春睡圖》。當時身在台北的張大千托其女於1982年底轉贈給了成都的張采芹先生,附詩:
錦繡果城憶舊遊,昌州香夢接嘉州。
卅年家國關憂樂,畫裏應嗟我白頭。
落款為:“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寫呈采芹道兄賜留,老病纏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歲,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
成都是張大千的故鄉。他畫中的海棠,成了心頭鄉愁的寄托。兩年後的春四月,繁華而慵懶的成都,海棠花依舊開得如霧如紗,染醉了青山與江水,豔烈得不忍離枝……張大千在台灣離世。終於,他帶著靜止的時間,帶著他心中古老又美麗的海棠,做著故鄉落英繽紛的夢,安然又深遠的,沉沉睡去了。
附:
海棠花語:溫和、美麗、快樂、思鄉、離愁別緒。(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麵魚身總帶花。
人世不思靈卉異,竟將紅纈染輕紗。
——薛濤《海棠溪》
海棠這個詞真是討人喜歡。
兩個字念在舌尖,至溫柔,至浩瀚,至纏綿,讓我一度沉溺。
曾在網上一個論壇注冊為名,遊曆在其中,以心為墨,盡情沾染。美人如花隔雲端,我若是海棠,自有流光賜我錦繡華裳,於紅塵中惆悵吹簫,在月色裏鮮衣怒馬,然後等待,十萬春風為我懷想,將我誤認。
春風中的海棠格外美。
含苞的時候,是一點一點的酡紅,像一根根的火柴,在風中噌噌地擦著了,細細的梗子舉起一小團藥料,發出了溫暖動人的光焰,很青春,很懷舊。花後的海棠葉子,全是小片小片的,綠得有些暗,暗得有些深沉,好似心懷大愛一樣的,對著小小的花苞花影,疏落有致地映襯著。花苞打開的時候,顏色就淡了,花瓣為粉紅色,仿佛是有人正要對著鸞鏡,來妝飾甜香潤滑的美人頰,簪子挑起一點胭脂放在手心,再用清露化開了,才成了這般淡淡綺夢一般的色彩,古典極了。
那種美,就隻想盡快地找一個人分享,要不在下一刻就憋壞了——呀,春風開了,海棠開了,親愛的,請和我一起去看海棠好不好?我們在花下比肩而坐,坐成古典的模樣,然後,撿拾著海棠的前塵舊事,在文字的柔軟唿吸裏,認領遙遠的內心,或年少輕狂,或一夕蒼老。
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豔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這是陸遊《海棠歌》中詩句。寫的是成都城西碧雞坊的海棠。
成都是海棠之鄉。在唐宋時期,成都海棠就已成片種植,濯錦清江穿城而過,海棠樹夾岸而生。一直蔓延到城外。春來花開之時,花光逶迤,一片雲蒸霞蔚,占盡了風流春色。極為壯觀。故海棠又得名“蜀客”,“川紅”,惹得文人墨客賦詠無數,《益州方物略》中就有寫:蜀之海棠,誠為天下絕。
陸遊在中年之時曾客居成都數年之久。亦留下了許多與海棠有關的文字,號稱“海棠癲”。譬如在《張園海棠》裏,他又寫:“……西來始見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宮。池台掃除凡木盡,天地眩轉花光紅。慶雲墮空不飛去,時有絳雪縈微風。蜂蝶成團出無路,我亦狂走迷西東……”春天的錦城,陌上小南風薰薰地吹著,絳粉色的花瓣薰薰地飛著,成群的蜂蝶薰薰地舞著……他飲罷了酒。打馬薰薰地走著,一不小心,就走到了江月傾斜,繁花深處,……這幽迷之境,哪裏是西,哪裏是東,哪裏是人間,哪裏是年歲?
他看那海棠紅,是猩猩紅。看那枝葉綠,是鸚鵡綠,看在眼裏,全是喜歡。海棠是他的心頭好。是他的風月佳人。所以他才說:蜀姬豔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那麽,那浣花溪畔的女校書薛濤呢?
那些海棠,亦曾與她花麵交映。古蜀的青山道陌,錦江的流水白雲,都曾見證——花似美人,美人如花。相看兩不厭。而花與美人,都是生之造化,都是蜀地之福。讀詩不知當日事,看花猶是舊時人。從詩篇中漏過的時間,才是匆匆過客。
薛濤,祖籍長安,幼年隨父流寓成都,**歲即會作詩。因父死家貧,在十六歲時入樂籍,脫離樂籍後終身未嫁,定居浣花溪。薛濤姿容美豔,性情敏慧,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多才多藝,聲名傾動一時,是唐朝有名的女詩人。
唐德宗貞元(785年~804年)時,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才藝出眾的薛濤賦詩侑酒,以歌伎兼清客身份出入幕府。韋皋對薛濤極為賞識,曾擬奏請朝廷授以“校書”的官銜,但格於舊例,終未能實現,但韋皋依然給薛濤以校書待遇,人們也稱她為“女校書”。
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這是王建的《寄蜀中薛濤校書》。寫薛濤的暮景生活。是時,薛濤以女道士裝束,幽居於浣花溪畔的枇杷巷,又建吟詩樓於碧雞坊,才學依舊俊逸似春風,性情卻已清幽如古蓮。
在浣花溪畔,薛濤獨創了一種紅箋,專門用來書寫詩文。她取胭脂木,加以玉女津的井水泡軟搗漿,滴入海棠花汁,摻上雲母粉,精心製作成緋紅泛香的信箋,專門用來填寫詩句。因是薛濤首創,世人又稱之為“浣花箋”和“薛濤箋”。單是名字,就已婉麗之極,而且小箋生成後,還有天然的鬆花紋理,雲母的點點螢光,若隱若現的花香,情意娟娟的墨痕……用這樣的紙來題詩,縱然心中蓮花開得漫山遍野,旁人看了,還是山崩地裂的驚豔。
譬如她的這首《海棠溪》。
寫的亦是碧雞坊一帶的海棠。《三巴記》中有記載海棠溪的文字:清水穴左為龍門,峭壁中分,瀑布下垂,春遊泛艇,必曲折經此,渡江而歸。穴之右為海棠溪,溪置花木,當夏漲時,擘舟深入,可數裏而得幽勝矣……真是仙境,猶如博山爐上氤氳的那層龍涎香,幽勝神秘得直教人心思恍惚。
春風裏,海棠開得淺深紅膩,在搖曳中好似煙霞頓生。香風隔岸迷離,落英入水,引來一群群的遊魚嬉趣。溪畔有青青浣紗女,在花光樹影下洗濯晾曬,隨風飛舞的輕紗,豔若彩雲,那姿態,竟似要與盛開的海棠比個高低。
這一首詩,薛濤寫得靈慧至極。看明代有兩位評家讚其“妍秀絕倫”,“鮮明的爍”,依然想再加上一句:真是玲瓏才人,如玉生香,如花解語。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時,海棠就曾是他的“解語花”,是他的“胭脂雪”。
他在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的《黃州寒食帖》中寫道:“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黃州的生活,蘇軾過得清寒而隱忍,朝廷的拋棄與誤解,讓他夜夜孤獨向沙洲。還好,還好,大地賜予三春草木,四時花開,來慰他塵世淒寒,心間寂寞。
這首詩中,還暗藏了一個典故。為何他要擔心夜深花睡去呢?這其實是與唐代的另一位美人有關。
相傳在天寶年間,一次唐玄宗登沉香亭,召楊貴妃相陪,而玉環尚未睡醒,隻見她醉顏殘妝,鬢亂釵橫,模樣懨懨,別有一番風味,被唐明皇調笑為“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便是“海棠春睡”的由來。
到了二十世紀,曾住成都昭覺寺後院的張大千畫了一幅《海棠春睡圖》。當時身在台北的張大千托其女於1982年底轉贈給了成都的張采芹先生,附詩:
錦繡果城憶舊遊,昌州香夢接嘉州。
卅年家國關憂樂,畫裏應嗟我白頭。
落款為:“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寫呈采芹道兄賜留,老病纏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歲,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
成都是張大千的故鄉。他畫中的海棠,成了心頭鄉愁的寄托。兩年後的春四月,繁華而慵懶的成都,海棠花依舊開得如霧如紗,染醉了青山與江水,豔烈得不忍離枝……張大千在台灣離世。終於,他帶著靜止的時間,帶著他心中古老又美麗的海棠,做著故鄉落英繽紛的夢,安然又深遠的,沉沉睡去了。
附:
海棠花語:溫和、美麗、快樂、思鄉、離愁別緒。(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