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調*其一》
就著牡丹花香,翻開曆史的冊頁,時間是大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綺麗之春,物氣清和,正是釀花天時。長安皇城,興慶池畔,沉香亭邊。檻邊牡丹如火如荼,清豔得空前絕後……
一日,唐玄宗攜楊貴妃設宴亭內,品酒,觀花,賞心。樂師李龜年帶著新選的梨園子弟,執了各自樂器,前來承應。一番叩拜之後,皆在一旁待命唱奏。不料玄宗卻說:“且慢,今日對妃子,賞名花,焉用舊樂詞?”隨即令了樂師李龜年,帶著他的玉花驄馬,去尋李白進宮賦詩助興。
時間再迴溯到一年前,也就是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李白,帶著半生的遊曆與滿襟的抱負,由人引薦來到長安。相傳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慕他才華,竟“降輦步迎”,又“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當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時,李白亦成竹在心,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就讓李白供奉翰林院,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凡有筵會郊遊,必命李白侍從,賦詩紀實,以壯麗文字流傳萬載。
《隋唐演義》中更是將李白作清平調一事,描繪得詳細而傳奇。
說那李龜年奉旨飛騎,連忙出宮,去翰林院宣召李白學士,可李白去酒肆裏吃酒去了。李龜年立刻拿了李白的冠袍玉帶,轉身至市中沿街找尋。過了許久,才聽見街邊一座酒樓上,有人高聲狂歌。定神一聽,那人正是李白。進了酒樓,隻見那李白學士已經吃得酩酊大醉,手中還持杯不放。李龜年上前高聲說道:“奉聖旨立宣李學士至沉香亭見駕。”李白全然不理,念著“我醉欲眠君且去”。便昏昏欲睡。見此情景,李龜年隻有請人將李白扶上馬背,入宮而去。到得五鳳樓前,有內侍傳旨。賜李白學士走馬入宮。李龜年在馬上給他穿上冠帶袍服,匆匆忙忙走至沉香亭,才將李白扶下了馬。而李白已經醉到了極致,根本不能朝拜。玄宗命人拿了紫氍毹毯,鋪置於亭畔。讓李白稍作休憩。後來,楊貴妃令人取來池中之水,給李白噴麵,他才醒來,微微睜開眼睛,冷不丁見是禦駕,立刻掙紮俯伏於地奏道:“臣該萬死。”玄宗遂賜座給李白,又差人去製醒酒湯。吃畢了醒酒湯,玄宗對李白說道:“今日召卿來此,別無他意。隻為這牡丹花開。朕同妃子賞玩,不欲複奏舊樂,伶工停作,隻待卿來作新詞耳。”李白卻還要飲酒,對玄宗說:“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臣妄自稱為酒中仙,惟吃酒醉後,詩興愈高愈豪。”借著酒力,李白喚來了宦官高力士為他脫去皂靴,又請楊貴妃為他磨墨。酒盡詩出,揮筆即成新詩三章,乃《清平調》三首是也。
一枝紅豔露凝香,**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其二》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清平調*其三》
其一詠的是妃子,其二詠的是牡丹,其三則是合而詠之。以虛處著筆,刻其風骨。繪其神色,待落到實處時,又剛好迴應其一,讀來旖旎流芳,花光迷離,滿口生香,太白真是仙才也。唐玄宗與楊貴妃看後,皆是歡喜讚歎得很。隨即命李龜年與梨園子弟譜出新聲,奏笛,擊鼓,琵琶,吹栗,牙板,合唱,入耳即醉,入心即化,又迴味無窮,如臨仙境,果然好聽至極。
良辰美景,太平盛世,莫過如斯。
而李白卻對禦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眼見國家表象繁榮裏暗藏**,他雖被玄宗賞識,可身無實權,與心中濟世救民的抱負相差甚遠,還不能對其做出任何改變,心灰意冷下,他整天飲酒度日,又與賀知章等人結成“酒中人仙”之遊,連玄宗召之都不入朝。另有高力士記恨脫靴一事,屢次向玄宗進讒,誹謗李白,久而久之,玄宗對李白亦冷落疏遠。在京僅三年,李白就棄官而去,遁入了五湖四海中。
萬物皆有變數,皆有定數,隻有時間能讓一切塵埃落定。十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氣脈,猶如到了一根拋物線頂端,接下來,就是墜落,以及更深的墜落。直到,另一根王朝的拋物線來銜接曆史,在花開花落中,用溫柔或強勢的力道。
可是牡丹,真的是唐時花。
那種鋪天蓋地,石破天驚的繁華,也隻有牡丹可以給。與一朵牡丹的對望,它開得那麽盛世,開得那麽磅礴,開得那麽長夜無荒,便會生出一種恍惚來,疑心自己在唐朝。空氣,是唐時空氣。顏色,是唐時顏色。力道,是唐時力道。
像聽李玉剛的曲子。“嫋晴絲吹來閑庭院,搖蕩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麵,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他反串唱《牡丹亭》,染胭臉,瓊瑤鼻,煙絲一樣的眼神,蛇信子一樣的嗓子,帶著無盡的柔靡和神秘。一個字掛在舌尖,半天落不先來,心懸著,春拉成了線,聲音也拉成了線,隻由他晃來晃去。牡丹在戲裏姹紫嫣紅的開……它就是花好月圓裏的那個花啊。
世間花卉千百種,如同情感千百種,沒有誰可以相互取代。你寫不了我的詩,我也做不了你的夢。譬如芍藥與牡丹相似,又同屬一科,但依然不可重疊。乍一看,牡丹和芍藥還真是難分,但仔細來看,還是不同的。牡丹的花瓣,更接近絹狀的本質,花冠離葉片近,貼枝而開。芍藥花瓣上則有油光質的表層,花枝如草莖,高而招展,軟而滑嫩。牡丹花枝是遒勁的,蒼老的,像被火燒過一樣,而芍藥,怎麽能叫枝呢,怎麽能叫骨呢,怎麽能叫花樹呢,那頂多就是莖,再細一些,就成了蔓了。
關於牡丹的花枝,還有一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豔,後得“焦骨”之稱。
愛的就是那滄桑的焦骨。焦骨之上,花開得更加的豔異。“姚黃”,“魏紫”,“二喬”,“趙粉”,“丹爐紅”,“綠玉,“水晶藍”,“藤花紫”,“夜光白”……眼花繚亂,都是浩渺而壯闊的美。牡丹也熱情,不隱藏,不閃躲,帶著生滅由之的氣魄,綻放了,還綻放,總綻放不夠似的。像一個熱戀中的女子,驚人的貴氣裏,帶著無比的天真。你要什麽,我都給你,這怒放給你,這花香給你,這山山水水,人間歲月,我給得起的,給不起的,都給你。那貴重的情意,像天上掉下來的金,別告訴我你不要。
是的,但凡看過成片牡丹的人,都會被那種洶湧澎湃的美感折服。一盆或是一枝,也似是流落民間的女子,帶著天生的富貴。而牡丹偏又那麽民間,民俗畫中有它,鄉下的陪嫁,都是它。
我母親的陪嫁,藍印花布上有牡丹,染成了靛藍的老青色,好似有強行壓製的低眉順目,那花瓣,一瓣一瓣都是前世的模樣。紅色的被芯上亦是牡丹,大朵大朵的開,一個花苞也沒有,喜慶洋洋的,睡在上麵,猶如舊時人物……珠光吐哺,畫堂春好,人世的波折,磨難,歡喜,都像香息輕漾,幽然流轉在眉間。心會憑空豐腴起來,像一朵盛開的唐時花。開時無謂,敗時安然。
亦有人不喜牡丹。不喜就是不喜,怎樣來看,入了眼,都是庸俗。可我依然喜歡。在一首唐詩的故事裏,嗅著隔空隔世的牡丹香入睡,我不想做風流鬼,隻願夢裏有花花草草由人戀,有大片的牡丹將韶光開賤,而我抱著一把紅塵中的富貴,自己深埋了,又深埋。
因為,這本就是俗世。
牡丹花語:圓滿、濃情、富貴、生命、期待。(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調*其一》
就著牡丹花香,翻開曆史的冊頁,時間是大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綺麗之春,物氣清和,正是釀花天時。長安皇城,興慶池畔,沉香亭邊。檻邊牡丹如火如荼,清豔得空前絕後……
一日,唐玄宗攜楊貴妃設宴亭內,品酒,觀花,賞心。樂師李龜年帶著新選的梨園子弟,執了各自樂器,前來承應。一番叩拜之後,皆在一旁待命唱奏。不料玄宗卻說:“且慢,今日對妃子,賞名花,焉用舊樂詞?”隨即令了樂師李龜年,帶著他的玉花驄馬,去尋李白進宮賦詩助興。
時間再迴溯到一年前,也就是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李白,帶著半生的遊曆與滿襟的抱負,由人引薦來到長安。相傳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慕他才華,竟“降輦步迎”,又“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當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時,李白亦成竹在心,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就讓李白供奉翰林院,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凡有筵會郊遊,必命李白侍從,賦詩紀實,以壯麗文字流傳萬載。
《隋唐演義》中更是將李白作清平調一事,描繪得詳細而傳奇。
說那李龜年奉旨飛騎,連忙出宮,去翰林院宣召李白學士,可李白去酒肆裏吃酒去了。李龜年立刻拿了李白的冠袍玉帶,轉身至市中沿街找尋。過了許久,才聽見街邊一座酒樓上,有人高聲狂歌。定神一聽,那人正是李白。進了酒樓,隻見那李白學士已經吃得酩酊大醉,手中還持杯不放。李龜年上前高聲說道:“奉聖旨立宣李學士至沉香亭見駕。”李白全然不理,念著“我醉欲眠君且去”。便昏昏欲睡。見此情景,李龜年隻有請人將李白扶上馬背,入宮而去。到得五鳳樓前,有內侍傳旨。賜李白學士走馬入宮。李龜年在馬上給他穿上冠帶袍服,匆匆忙忙走至沉香亭,才將李白扶下了馬。而李白已經醉到了極致,根本不能朝拜。玄宗命人拿了紫氍毹毯,鋪置於亭畔。讓李白稍作休憩。後來,楊貴妃令人取來池中之水,給李白噴麵,他才醒來,微微睜開眼睛,冷不丁見是禦駕,立刻掙紮俯伏於地奏道:“臣該萬死。”玄宗遂賜座給李白,又差人去製醒酒湯。吃畢了醒酒湯,玄宗對李白說道:“今日召卿來此,別無他意。隻為這牡丹花開。朕同妃子賞玩,不欲複奏舊樂,伶工停作,隻待卿來作新詞耳。”李白卻還要飲酒,對玄宗說:“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臣妄自稱為酒中仙,惟吃酒醉後,詩興愈高愈豪。”借著酒力,李白喚來了宦官高力士為他脫去皂靴,又請楊貴妃為他磨墨。酒盡詩出,揮筆即成新詩三章,乃《清平調》三首是也。
一枝紅豔露凝香,**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其二》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清平調*其三》
其一詠的是妃子,其二詠的是牡丹,其三則是合而詠之。以虛處著筆,刻其風骨。繪其神色,待落到實處時,又剛好迴應其一,讀來旖旎流芳,花光迷離,滿口生香,太白真是仙才也。唐玄宗與楊貴妃看後,皆是歡喜讚歎得很。隨即命李龜年與梨園子弟譜出新聲,奏笛,擊鼓,琵琶,吹栗,牙板,合唱,入耳即醉,入心即化,又迴味無窮,如臨仙境,果然好聽至極。
良辰美景,太平盛世,莫過如斯。
而李白卻對禦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眼見國家表象繁榮裏暗藏**,他雖被玄宗賞識,可身無實權,與心中濟世救民的抱負相差甚遠,還不能對其做出任何改變,心灰意冷下,他整天飲酒度日,又與賀知章等人結成“酒中人仙”之遊,連玄宗召之都不入朝。另有高力士記恨脫靴一事,屢次向玄宗進讒,誹謗李白,久而久之,玄宗對李白亦冷落疏遠。在京僅三年,李白就棄官而去,遁入了五湖四海中。
萬物皆有變數,皆有定數,隻有時間能讓一切塵埃落定。十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氣脈,猶如到了一根拋物線頂端,接下來,就是墜落,以及更深的墜落。直到,另一根王朝的拋物線來銜接曆史,在花開花落中,用溫柔或強勢的力道。
可是牡丹,真的是唐時花。
那種鋪天蓋地,石破天驚的繁華,也隻有牡丹可以給。與一朵牡丹的對望,它開得那麽盛世,開得那麽磅礴,開得那麽長夜無荒,便會生出一種恍惚來,疑心自己在唐朝。空氣,是唐時空氣。顏色,是唐時顏色。力道,是唐時力道。
像聽李玉剛的曲子。“嫋晴絲吹來閑庭院,搖蕩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麵,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他反串唱《牡丹亭》,染胭臉,瓊瑤鼻,煙絲一樣的眼神,蛇信子一樣的嗓子,帶著無盡的柔靡和神秘。一個字掛在舌尖,半天落不先來,心懸著,春拉成了線,聲音也拉成了線,隻由他晃來晃去。牡丹在戲裏姹紫嫣紅的開……它就是花好月圓裏的那個花啊。
世間花卉千百種,如同情感千百種,沒有誰可以相互取代。你寫不了我的詩,我也做不了你的夢。譬如芍藥與牡丹相似,又同屬一科,但依然不可重疊。乍一看,牡丹和芍藥還真是難分,但仔細來看,還是不同的。牡丹的花瓣,更接近絹狀的本質,花冠離葉片近,貼枝而開。芍藥花瓣上則有油光質的表層,花枝如草莖,高而招展,軟而滑嫩。牡丹花枝是遒勁的,蒼老的,像被火燒過一樣,而芍藥,怎麽能叫枝呢,怎麽能叫骨呢,怎麽能叫花樹呢,那頂多就是莖,再細一些,就成了蔓了。
關於牡丹的花枝,還有一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豔,後得“焦骨”之稱。
愛的就是那滄桑的焦骨。焦骨之上,花開得更加的豔異。“姚黃”,“魏紫”,“二喬”,“趙粉”,“丹爐紅”,“綠玉,“水晶藍”,“藤花紫”,“夜光白”……眼花繚亂,都是浩渺而壯闊的美。牡丹也熱情,不隱藏,不閃躲,帶著生滅由之的氣魄,綻放了,還綻放,總綻放不夠似的。像一個熱戀中的女子,驚人的貴氣裏,帶著無比的天真。你要什麽,我都給你,這怒放給你,這花香給你,這山山水水,人間歲月,我給得起的,給不起的,都給你。那貴重的情意,像天上掉下來的金,別告訴我你不要。
是的,但凡看過成片牡丹的人,都會被那種洶湧澎湃的美感折服。一盆或是一枝,也似是流落民間的女子,帶著天生的富貴。而牡丹偏又那麽民間,民俗畫中有它,鄉下的陪嫁,都是它。
我母親的陪嫁,藍印花布上有牡丹,染成了靛藍的老青色,好似有強行壓製的低眉順目,那花瓣,一瓣一瓣都是前世的模樣。紅色的被芯上亦是牡丹,大朵大朵的開,一個花苞也沒有,喜慶洋洋的,睡在上麵,猶如舊時人物……珠光吐哺,畫堂春好,人世的波折,磨難,歡喜,都像香息輕漾,幽然流轉在眉間。心會憑空豐腴起來,像一朵盛開的唐時花。開時無謂,敗時安然。
亦有人不喜牡丹。不喜就是不喜,怎樣來看,入了眼,都是庸俗。可我依然喜歡。在一首唐詩的故事裏,嗅著隔空隔世的牡丹香入睡,我不想做風流鬼,隻願夢裏有花花草草由人戀,有大片的牡丹將韶光開賤,而我抱著一把紅塵中的富貴,自己深埋了,又深埋。
因為,這本就是俗世。
牡丹花語:圓滿、濃情、富貴、生命、期待。(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