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進入了西元1864年,中華帝國雖然是一個新生政權,但自1860年的登基大典開始算,這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三年。
三年多的時間,國內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動蕩,和平發展成了主流,且因為有很多現代技術以及通過對外貿易搞來的大量外來資金,國內的發展速度是以一種火箭式的跳躍性發展,說日新月異也不為過。
但是,這種大發展,是建立在李永吉搞的大規模基建,現代化產品以及現代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是一種基礎不穩的不正常發展,得利的也大多是那些掌握了現代技術、現代設備以及現代產品的皇室產業。
或者可以這麽說,因為李永吉的金手指與集中發力,中華帝國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從一個完全的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具有初級列的輕工業與基礎重工業的初級工業國家,不但可以生產獨一份的,且利潤巨大的特效藥物等輕工業消費品,還能生產鋼鐵、水泥、電力、武器等基礎重工業,且鋼鐵的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沒錯,就是世界第一,因為這裏說的是鋼鐵,或者說鋼材,不是生鐵,生鐵的話,目前的世界第一依舊是英國,中國的生鐵產量則排在第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隻有中華帝國掌握了轉爐煉鋼、平爐煉鋼以及電爐煉鋼這三種高端煉鋼法,而且帝國的鋼材產量目前主要集中在馬鞍山工業聯合體這家大型集團裏,這家企業因為用了現代設備跟現代技術,所以單位產量完爆本時空所有國家的煉鋼法。
至於國外,由於李永吉提前派人去搞暗殺與破壞,連平爐煉鋼還沒出現呢,依舊是產量很低的坩堝煉鋼法,雖說質量還算不錯,但產量跟中國的轉爐法根本沒有可比性,甚至連電爐煉鋼也比不過。
而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鋼材的價格是很高的,雖然不能說價比黃金,但也就比同質量的白銀略便宜而已,因此在國際市場上也是一種硬通貨。通常都是用在一些關鍵部件中,不會大批量的變成鋼筋之類的建築材料,或者大路貨的變成武器的槍管炮管。
實際上,就連最先進的英國,他們的武器材質。尤其是槍管與炮管材質,也是大量使用鑄鐵的,隻有一些特殊的大炮,比如阿姆斯特朗大炮,才是使用鋼材,但鋼材隻是一小部分,隻做炮管的內徑,大多數地方還是鑄鐵,所以阿姆斯特大炮依舊十分的笨重。
總之,中華帝國因為李永吉早期的開掛。能夠生產很多世界急需的高價硬通貨,比如各種特效藥物,鋼材,軍火還有其他類似人造珍珠、精美的水晶玻璃製品,人造珠寶,鋁製品,不鏽鋼製品等。
相對而言,奢侈品,也就是像人造珍珠,鋁製品。不鏽鋼製品等,雖然價格很高,但因為需求量不大,都隻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消費的起。而這個時代整個世界整體並不富裕,所以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能為帝國,或者說為李永吉帶來巨額利潤,但是到了後期,這些東西就不再是貿易品的主流了。而藥物、鋼材、水泥還有軍火這四種物資,才是最大宗的貿易品,也是最不愁賣的東西。
這就像後世的石油一樣,從來都是賣方市場,在這個時空,各國對消炎藥物、鋼材、水泥還有軍火的需求,一直是處在一種饑渴狀態,從來都不愁賣,幾乎是有多少要多少的地步。
那麽,掌握了這些大宗的緊俏物資,就讓中華帝國掌握了很大的貿易主動權,不過因為中華帝國本國也在大搞基建,鋼材水泥等也是緊俏,所以出口很少,出口的主力,基本都集中在軍火跟特效藥上。
因為大量出口特效藥跟軍火,不到三年時間,帝國陸續獲得的外匯就超過了三億華元,幾乎都是真金白銀!
這還隻是特效藥跟軍火的外匯收入,其他像絲織品,瓷器,奢侈品,茶葉等傳統領域的貿易收入還不計算在內,如果全部加起來,那麽三年的時間,中華帝國光依靠對外貿易,收到的外匯就超過了價值五億華元(1華元含37克白銀,約等於兩美元)的貴金屬,其中以黃金白銀為主。
這麽大的貿易量,已經有趕超英國的趨勢,最可怕的是,這麽大的貿易量,去除各種成本,實際賺到的利潤則超過了三億華元,可以說是真正的日進鬥金,而且這種貿易規模還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以至於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個新興貿易區,連帶整個歐洲都開始萌發了第二次去東方淘金的熱潮。
但是,這麽多的利潤,幾乎九成都進了皇室企業的口袋,國庫能從中受惠的部分,不足一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產品很多都是免稅的,也就是不用交海關稅以及其他稅的,因此也就不用流入國庫,甚至很多貿易渠道都是私下裏進行的,因此沈世明隻能是幹看著。
但是,雖然利潤的九成流進了皇室產業,可真正流入李永吉私人手裏的,隻有六成,其他的三成,都被其他人瓜分掉了,算作是一種內耗或者說成本。
很顯然,李永吉雖然收入最大,但他開支也大,畢竟禁衛軍也好,110特區也罷,還有龐大的建設兵團,都是李永吉個人的私庫在養著,因此他收的錢雖然多,但實際上花費也不小,除去各種花費,李永吉實際能存下的,也就不到兩成。
當然,這兩成的利潤也不錯了,換算成翡翠瑪瑙等物資,再交易去現代社會,又是幾十倍的利潤,變成工業品過來的話,又能大賺一筆,因此李永吉一直都不缺錢。
也正因為李永吉從來都不缺錢,且他的私產已經足夠龐大,足夠有錢,所以李永吉才能快快樂樂的去美國玩幹涉戰爭,而不用擔心國內的皇室企業出問題。
反正中信銀行等銀行掌握了大量的貴金屬,還可以印鈔票。又具備了基礎的輕工業與重工業,就算李永吉不再從現代社會倒騰生活用品,也能賺取巨額利潤。
賺了錢呢,李永吉又有一係列的大項目。像修鐵路,修公路,搞移民等等,這哪一樣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錢,且基建大軍的規模越來越大。如今隻是一個建設兵團,就已經超過了五百萬人,因此而受惠的周邊人群則超過了四千萬!
充足的糧食,充足的工業品,充足的人口以及充足的金錢,這一切的一切加起來,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中華帝國的直轄區內,直接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隨便去一個大城市。到處都是塵土飛揚,到處都是修路蓋房子的人潮。
國內直轄區的很多壯勞力如今要麽當兵,要麽參加了建設兵團,在田地裏種地的,則基本都壓在了老人跟女人的身上,因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大生產運動,已經不下於一場舉國戰爭了。
然而,雖然這些大型運動的支出都是李永吉的私庫在走,但這麽多人搞建設。對地方的壓力也不小。比如在當地招募人手務工,又或者統計人口,規劃城市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公務人員。也就是所謂的基層官員,這些官員都是需要俸祿的,而這些俸祿可不走私庫,而是走國庫!
簡單點說,建設兵團更像是一個巨無霸型的央企,或者說皇企。待遇都是從企業裏走,但這個時代不是現代,不是說發個廣告就能招起人來的,要通過當地的官員配合。
隻有當地的基層官員,才能去挨家挨戶的招人,統計人,發戶口等,還要配合規劃處做城建規劃等,這方方麵麵的,就需要用到不少公務員,這些人呢,是官身,不吃建設兵團的薪水,隻吃國庫的薪水,慢慢的,這部分人的數目多了,需要的錢也多了。
反正呢,說的簡單點,李永吉搞的那一套東西,國家的確是發展了,而且是急速發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軍力也跟著增強,工農業都在健康茁壯的發展,連教育事業與醫療衛生事業也在大踏步前進,總之幾乎各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在這些各方麵大躍進的同時,官方的管理成本也是節節升高,但收入卻沒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赤字的數目越來越大,已經大到連財政部的官員都被嚇的連連辭職的地步了。
可以這麽說,在這些巨額赤字的情況下,沈世明一直是在靠增發紙幣來支付越來越大的行政支出,可他稍微一算,到了1864年的時候,增發的紙幣數目已經超過國庫貴金屬收入的十倍,這讓沒經曆過類似情況的沈世明也幹淨如坐針氈,總害怕哪一天這套增發紙幣的把戲玩不轉崩盤,最終讓帝國政府陷入破產的險惡境界。
普通商號破產,可以變賣資產抵債,但一國政府如果破產,發不出工資,那麽大家隻會哪沈世明當出氣筒,弄不好皇帝就會把他給哢嚓了以平民憤,然後換個人上台。
也就是說,在沈世明看來,皇帝高高在上,又掌握大軍,是不會有錯的,就算政府破產沒錢,發不出錢來了,也翻不了天。
但是,那些拿不到錢,日子過不下去的官員肯定會自己想辦法,比如貪汙受賄,比如告禦狀等等,反正持續下去,行政班子隻會越來越惡化,到時候就成了他的無能,而曆朝曆代對待這種情況,似乎都隻有推出一個替罪羊砍掉了事,從而平息民憤官怨。
以沈世明的見識,他隻能看到這裏,根本不知道,其實才十倍的紙幣增發,對國內的金融體係根本就不會造成任何問題!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華元已經建立起了基本的信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貴金屬貨幣了,而是一種具備信用的國家貨幣,跟中華帝國整體信用是綁在一起的。
現如今,整個中華帝國各方麵都是欣欣向榮,從百姓到官兵,各階層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需要的是更多的貨幣以增加流通,而不是貨幣緊縮。
因此,在這種各方麵大躍進的背景下,才增發了十倍的紙幣。在李永吉看來是小家子氣了點,甚至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通貨緊縮狀況了,要按照李永吉的本意,應該增加更多的紙幣才行。
不過。後來李永吉覺得,如今畢竟老百姓還是更認可貴金屬貨幣,很多人拿到紙幣後,第一時間都是換成銀幣式樣的華元,而不是繼續持有紙幣。隻有那些大商人,為了交易方便才大量使用紙幣,但很多也都是直接走銀行的支票,用紙幣的不多。
正因為如此,所以李永吉才同意了沈世明的謹慎增發政策,也就是不濫發紙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但是,雖然沒有濫發紙幣,但因為有國外大量源源不斷的貴金屬輸入,加上整個經濟都在強勢發展。所以通貨緊縮狀況並沒有出現,國內依舊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之中。
本來,由於各行各業都在大發展,國家的稅收也越來越多,正常來說,沈世明是不擔心收入問題的,可由於國防軍的維護費用越來越高,用兵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畢竟很多自治省都出現了暴亂,再加上教育支出以及醫療支出都開始大增。光靠原先那點稅收完全不足,再加上一些貴二代開始攀比富貴,影響太壞,所以才讓沈世明開始了打土豪運動。也就是向皇產開刀的舉措。
雖然向皇產開刀,是得到了李永吉本人讚同並支持的,畢竟李永吉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多相關產業受惠太高,的確應該向國庫多交點錢。
畢竟國庫要管的範圍比李永吉的私庫要廣,不說國防軍跟公務員薪水了,像教育跟醫療建設。也都需要官府增加投入。
雖然中華帝國的教育與醫療建設,都是歸國務院負責,分別歸屬教育部與衛生部,是正經的國務院機構。
因為李永吉的命令,中華帝國雖然建國時間很短,可在教育跟醫療上的投入卻很高,甚至為此把土地收入都直接補貼進這兩個部門了,也就是用土地稅養教育跟醫療。
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教育係統跟醫療係統剛開始建設,還沒什麽大問題,可等時間一長,教育跟醫療的需求幾乎就是無底洞,投入多少錢進去,就吞進去多少,到最後連土地稅也不夠了,各地打過來的請求資金建設學校跟醫療所的報告卻越來越多。
稍微一查,就發現這兩個領域果不其然出現了大範圍的**,而這些**的源頭,都是那些跟皇產沾邊的人,可以說目前帝國內部的**巨頭,都在皇產裏麵,也隻有皇產這個日進鬥金的大機構,才能在依舊窮困的中國裏麵產生如此多的**群體。
為了從源頭上遏製住**的滋生,同時也是為了給國庫增加財政,扭轉一開始的失誤,所以李永吉授意沈世明向那些皇親國戚開刀,而這些皇親國戚呢,幾乎都是李家跟王家的各種親戚,以及這些親戚的親戚。
可惜的是,李永吉的老爸,也就是太上皇李正祥卻不領情,居然認為這些人才是皇室的基石,認為稍微有點**也無傷大雅,或者說,就算要反腐,要向那些皇親國戚開刀,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而應該在政權更穩定,李家江山已經牢不可破之後再動手不遲。
然而李永吉並沒有聽老爸的,依舊讓沈世明開刀,結果呢,李正祥認為這不是自己兒子的錯,是沈世明的錯,更是自己兒媳,也就是皇後的錯!
因為種種的誤會,加上一些家裏麵常見的婆媳矛盾之類的,讓越來越敏感的的太上皇走入了歧途,居然聚合了大量皇親國戚,開始用各種方法對抗國務院,抵製所謂的稅務改革運動,拒不向國庫繳納新稅!
沒辦法,李正祥可以不跟兒子打招唿,仗著身份耍無賴,讓收稅人員無可奈何,但沈世明就不一樣了。
沈世明又想多收錢,又不想什麽事兒都告禦狀,於是幹脆就有選擇的動手,對一些後台不是那麽強硬,跟皇帝關係不是那麽近的人,直接就出動警察強製收稅,對那些跟皇帝關係比較近的,則暫緩動手,反正就是打弱不打強,打蒼蠅不打老虎。
一來二去,後黨跟親黨的矛盾越來越大,但後黨跟親黨呢,卻都憋著勁兒不跟皇帝李永吉告狀,直到出現了一起大規模暴力抗法式的惡**件,軍隊跟中央情報局都開始插手,事情鬧大捂不住了,李永吉親自打電話過問,他們才分別給李永吉訴苦,各自指責對方,也讓兩黨之間的矛盾正式激化!(未完待續。)
三年多的時間,國內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動蕩,和平發展成了主流,且因為有很多現代技術以及通過對外貿易搞來的大量外來資金,國內的發展速度是以一種火箭式的跳躍性發展,說日新月異也不為過。
但是,這種大發展,是建立在李永吉搞的大規模基建,現代化產品以及現代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是一種基礎不穩的不正常發展,得利的也大多是那些掌握了現代技術、現代設備以及現代產品的皇室產業。
或者可以這麽說,因為李永吉的金手指與集中發力,中華帝國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從一個完全的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具有初級列的輕工業與基礎重工業的初級工業國家,不但可以生產獨一份的,且利潤巨大的特效藥物等輕工業消費品,還能生產鋼鐵、水泥、電力、武器等基礎重工業,且鋼鐵的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沒錯,就是世界第一,因為這裏說的是鋼鐵,或者說鋼材,不是生鐵,生鐵的話,目前的世界第一依舊是英國,中國的生鐵產量則排在第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隻有中華帝國掌握了轉爐煉鋼、平爐煉鋼以及電爐煉鋼這三種高端煉鋼法,而且帝國的鋼材產量目前主要集中在馬鞍山工業聯合體這家大型集團裏,這家企業因為用了現代設備跟現代技術,所以單位產量完爆本時空所有國家的煉鋼法。
至於國外,由於李永吉提前派人去搞暗殺與破壞,連平爐煉鋼還沒出現呢,依舊是產量很低的坩堝煉鋼法,雖說質量還算不錯,但產量跟中國的轉爐法根本沒有可比性,甚至連電爐煉鋼也比不過。
而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鋼材的價格是很高的,雖然不能說價比黃金,但也就比同質量的白銀略便宜而已,因此在國際市場上也是一種硬通貨。通常都是用在一些關鍵部件中,不會大批量的變成鋼筋之類的建築材料,或者大路貨的變成武器的槍管炮管。
實際上,就連最先進的英國,他們的武器材質。尤其是槍管與炮管材質,也是大量使用鑄鐵的,隻有一些特殊的大炮,比如阿姆斯特朗大炮,才是使用鋼材,但鋼材隻是一小部分,隻做炮管的內徑,大多數地方還是鑄鐵,所以阿姆斯特大炮依舊十分的笨重。
總之,中華帝國因為李永吉早期的開掛。能夠生產很多世界急需的高價硬通貨,比如各種特效藥物,鋼材,軍火還有其他類似人造珍珠、精美的水晶玻璃製品,人造珠寶,鋁製品,不鏽鋼製品等。
相對而言,奢侈品,也就是像人造珍珠,鋁製品。不鏽鋼製品等,雖然價格很高,但因為需求量不大,都隻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消費的起。而這個時代整個世界整體並不富裕,所以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能為帝國,或者說為李永吉帶來巨額利潤,但是到了後期,這些東西就不再是貿易品的主流了。而藥物、鋼材、水泥還有軍火這四種物資,才是最大宗的貿易品,也是最不愁賣的東西。
這就像後世的石油一樣,從來都是賣方市場,在這個時空,各國對消炎藥物、鋼材、水泥還有軍火的需求,一直是處在一種饑渴狀態,從來都不愁賣,幾乎是有多少要多少的地步。
那麽,掌握了這些大宗的緊俏物資,就讓中華帝國掌握了很大的貿易主動權,不過因為中華帝國本國也在大搞基建,鋼材水泥等也是緊俏,所以出口很少,出口的主力,基本都集中在軍火跟特效藥上。
因為大量出口特效藥跟軍火,不到三年時間,帝國陸續獲得的外匯就超過了三億華元,幾乎都是真金白銀!
這還隻是特效藥跟軍火的外匯收入,其他像絲織品,瓷器,奢侈品,茶葉等傳統領域的貿易收入還不計算在內,如果全部加起來,那麽三年的時間,中華帝國光依靠對外貿易,收到的外匯就超過了價值五億華元(1華元含37克白銀,約等於兩美元)的貴金屬,其中以黃金白銀為主。
這麽大的貿易量,已經有趕超英國的趨勢,最可怕的是,這麽大的貿易量,去除各種成本,實際賺到的利潤則超過了三億華元,可以說是真正的日進鬥金,而且這種貿易規模還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以至於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個新興貿易區,連帶整個歐洲都開始萌發了第二次去東方淘金的熱潮。
但是,這麽多的利潤,幾乎九成都進了皇室企業的口袋,國庫能從中受惠的部分,不足一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產品很多都是免稅的,也就是不用交海關稅以及其他稅的,因此也就不用流入國庫,甚至很多貿易渠道都是私下裏進行的,因此沈世明隻能是幹看著。
但是,雖然利潤的九成流進了皇室產業,可真正流入李永吉私人手裏的,隻有六成,其他的三成,都被其他人瓜分掉了,算作是一種內耗或者說成本。
很顯然,李永吉雖然收入最大,但他開支也大,畢竟禁衛軍也好,110特區也罷,還有龐大的建設兵團,都是李永吉個人的私庫在養著,因此他收的錢雖然多,但實際上花費也不小,除去各種花費,李永吉實際能存下的,也就不到兩成。
當然,這兩成的利潤也不錯了,換算成翡翠瑪瑙等物資,再交易去現代社會,又是幾十倍的利潤,變成工業品過來的話,又能大賺一筆,因此李永吉一直都不缺錢。
也正因為李永吉從來都不缺錢,且他的私產已經足夠龐大,足夠有錢,所以李永吉才能快快樂樂的去美國玩幹涉戰爭,而不用擔心國內的皇室企業出問題。
反正中信銀行等銀行掌握了大量的貴金屬,還可以印鈔票。又具備了基礎的輕工業與重工業,就算李永吉不再從現代社會倒騰生活用品,也能賺取巨額利潤。
賺了錢呢,李永吉又有一係列的大項目。像修鐵路,修公路,搞移民等等,這哪一樣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錢,且基建大軍的規模越來越大。如今隻是一個建設兵團,就已經超過了五百萬人,因此而受惠的周邊人群則超過了四千萬!
充足的糧食,充足的工業品,充足的人口以及充足的金錢,這一切的一切加起來,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中華帝國的直轄區內,直接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隨便去一個大城市。到處都是塵土飛揚,到處都是修路蓋房子的人潮。
國內直轄區的很多壯勞力如今要麽當兵,要麽參加了建設兵團,在田地裏種地的,則基本都壓在了老人跟女人的身上,因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大生產運動,已經不下於一場舉國戰爭了。
然而,雖然這些大型運動的支出都是李永吉的私庫在走,但這麽多人搞建設。對地方的壓力也不小。比如在當地招募人手務工,又或者統計人口,規劃城市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公務人員。也就是所謂的基層官員,這些官員都是需要俸祿的,而這些俸祿可不走私庫,而是走國庫!
簡單點說,建設兵團更像是一個巨無霸型的央企,或者說皇企。待遇都是從企業裏走,但這個時代不是現代,不是說發個廣告就能招起人來的,要通過當地的官員配合。
隻有當地的基層官員,才能去挨家挨戶的招人,統計人,發戶口等,還要配合規劃處做城建規劃等,這方方麵麵的,就需要用到不少公務員,這些人呢,是官身,不吃建設兵團的薪水,隻吃國庫的薪水,慢慢的,這部分人的數目多了,需要的錢也多了。
反正呢,說的簡單點,李永吉搞的那一套東西,國家的確是發展了,而且是急速發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軍力也跟著增強,工農業都在健康茁壯的發展,連教育事業與醫療衛生事業也在大踏步前進,總之幾乎各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在這些各方麵大躍進的同時,官方的管理成本也是節節升高,但收入卻沒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赤字的數目越來越大,已經大到連財政部的官員都被嚇的連連辭職的地步了。
可以這麽說,在這些巨額赤字的情況下,沈世明一直是在靠增發紙幣來支付越來越大的行政支出,可他稍微一算,到了1864年的時候,增發的紙幣數目已經超過國庫貴金屬收入的十倍,這讓沒經曆過類似情況的沈世明也幹淨如坐針氈,總害怕哪一天這套增發紙幣的把戲玩不轉崩盤,最終讓帝國政府陷入破產的險惡境界。
普通商號破產,可以變賣資產抵債,但一國政府如果破產,發不出工資,那麽大家隻會哪沈世明當出氣筒,弄不好皇帝就會把他給哢嚓了以平民憤,然後換個人上台。
也就是說,在沈世明看來,皇帝高高在上,又掌握大軍,是不會有錯的,就算政府破產沒錢,發不出錢來了,也翻不了天。
但是,那些拿不到錢,日子過不下去的官員肯定會自己想辦法,比如貪汙受賄,比如告禦狀等等,反正持續下去,行政班子隻會越來越惡化,到時候就成了他的無能,而曆朝曆代對待這種情況,似乎都隻有推出一個替罪羊砍掉了事,從而平息民憤官怨。
以沈世明的見識,他隻能看到這裏,根本不知道,其實才十倍的紙幣增發,對國內的金融體係根本就不會造成任何問題!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華元已經建立起了基本的信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貴金屬貨幣了,而是一種具備信用的國家貨幣,跟中華帝國整體信用是綁在一起的。
現如今,整個中華帝國各方麵都是欣欣向榮,從百姓到官兵,各階層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需要的是更多的貨幣以增加流通,而不是貨幣緊縮。
因此,在這種各方麵大躍進的背景下,才增發了十倍的紙幣。在李永吉看來是小家子氣了點,甚至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通貨緊縮狀況了,要按照李永吉的本意,應該增加更多的紙幣才行。
不過。後來李永吉覺得,如今畢竟老百姓還是更認可貴金屬貨幣,很多人拿到紙幣後,第一時間都是換成銀幣式樣的華元,而不是繼續持有紙幣。隻有那些大商人,為了交易方便才大量使用紙幣,但很多也都是直接走銀行的支票,用紙幣的不多。
正因為如此,所以李永吉才同意了沈世明的謹慎增發政策,也就是不濫發紙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但是,雖然沒有濫發紙幣,但因為有國外大量源源不斷的貴金屬輸入,加上整個經濟都在強勢發展。所以通貨緊縮狀況並沒有出現,國內依舊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之中。
本來,由於各行各業都在大發展,國家的稅收也越來越多,正常來說,沈世明是不擔心收入問題的,可由於國防軍的維護費用越來越高,用兵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畢竟很多自治省都出現了暴亂,再加上教育支出以及醫療支出都開始大增。光靠原先那點稅收完全不足,再加上一些貴二代開始攀比富貴,影響太壞,所以才讓沈世明開始了打土豪運動。也就是向皇產開刀的舉措。
雖然向皇產開刀,是得到了李永吉本人讚同並支持的,畢竟李永吉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多相關產業受惠太高,的確應該向國庫多交點錢。
畢竟國庫要管的範圍比李永吉的私庫要廣,不說國防軍跟公務員薪水了,像教育跟醫療建設。也都需要官府增加投入。
雖然中華帝國的教育與醫療建設,都是歸國務院負責,分別歸屬教育部與衛生部,是正經的國務院機構。
因為李永吉的命令,中華帝國雖然建國時間很短,可在教育跟醫療上的投入卻很高,甚至為此把土地收入都直接補貼進這兩個部門了,也就是用土地稅養教育跟醫療。
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教育係統跟醫療係統剛開始建設,還沒什麽大問題,可等時間一長,教育跟醫療的需求幾乎就是無底洞,投入多少錢進去,就吞進去多少,到最後連土地稅也不夠了,各地打過來的請求資金建設學校跟醫療所的報告卻越來越多。
稍微一查,就發現這兩個領域果不其然出現了大範圍的**,而這些**的源頭,都是那些跟皇產沾邊的人,可以說目前帝國內部的**巨頭,都在皇產裏麵,也隻有皇產這個日進鬥金的大機構,才能在依舊窮困的中國裏麵產生如此多的**群體。
為了從源頭上遏製住**的滋生,同時也是為了給國庫增加財政,扭轉一開始的失誤,所以李永吉授意沈世明向那些皇親國戚開刀,而這些皇親國戚呢,幾乎都是李家跟王家的各種親戚,以及這些親戚的親戚。
可惜的是,李永吉的老爸,也就是太上皇李正祥卻不領情,居然認為這些人才是皇室的基石,認為稍微有點**也無傷大雅,或者說,就算要反腐,要向那些皇親國戚開刀,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而應該在政權更穩定,李家江山已經牢不可破之後再動手不遲。
然而李永吉並沒有聽老爸的,依舊讓沈世明開刀,結果呢,李正祥認為這不是自己兒子的錯,是沈世明的錯,更是自己兒媳,也就是皇後的錯!
因為種種的誤會,加上一些家裏麵常見的婆媳矛盾之類的,讓越來越敏感的的太上皇走入了歧途,居然聚合了大量皇親國戚,開始用各種方法對抗國務院,抵製所謂的稅務改革運動,拒不向國庫繳納新稅!
沒辦法,李正祥可以不跟兒子打招唿,仗著身份耍無賴,讓收稅人員無可奈何,但沈世明就不一樣了。
沈世明又想多收錢,又不想什麽事兒都告禦狀,於是幹脆就有選擇的動手,對一些後台不是那麽強硬,跟皇帝關係不是那麽近的人,直接就出動警察強製收稅,對那些跟皇帝關係比較近的,則暫緩動手,反正就是打弱不打強,打蒼蠅不打老虎。
一來二去,後黨跟親黨的矛盾越來越大,但後黨跟親黨呢,卻都憋著勁兒不跟皇帝李永吉告狀,直到出現了一起大規模暴力抗法式的惡**件,軍隊跟中央情報局都開始插手,事情鬧大捂不住了,李永吉親自打電話過問,他們才分別給李永吉訴苦,各自指責對方,也讓兩黨之間的矛盾正式激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