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齊太廟,如今的行轅,李笠在自己的“辦公室”裏看書,試圖弄清楚侄兒李昕聽到的典故是什麽。


    李昕則在一旁向叔叔講述自己在“交流會”旁聽的經曆。


    這段時間以來,南北文士在鄴城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的話題牽涉很廣,李昕作為楚國宗王,目前負責主持這一係列“交流會”。


    但因為李昕的文學水平不夠,基本上就是當聽眾而已,聽了這麽多天,最大的感觸就是“聽不懂”。


    這不能說李昕不學無術,雖然他平日裏主要練武,但文化學習沒有落下,正常的文學交流是沒問題的。


    之所以覺得“聽不懂”,是因為“交流會”所談的話題難度太高,根本就不是李昕這種水平的人可以插話的。


    交流會上的辯論就是文鬥,辯論雙方引經據典,若無法做到對經義、典籍爛熟於心,交鋒時根本就沒有思考的多餘時間。


    若反應遲鈍,對方的氣勢就會越來越強,己方越來越“虛”。


    這是數百年來,南北文人之間第一次大規模“交流”,現場氣氛十分微妙,說是某種意義上的劍拔弩張也不為過。


    所以,以李昕的文學水平,根本就跟不上文鬥雙方的辯論速度,真的就是隻能旁聽。


    記下雙方辯論時的用典,譬如提到的人名、時間、地名,迴來自己翻書,看看是什麽意思。


    李笠大概看了一下侄子的記錄,為自己沒有親自主持“交流會”感到慶幸:不要說侄子,換做我也不太聽得懂。


    文人之間的罵戰,那是罵人不吐髒字,以他的水平去旁聽,同樣聽不懂各種用典。


    若舉個例子,那就是剛掌握了初中物理知識的“李笠同學”,信心滿滿的參加一個物理學研討會。


    結果會上發言的都是物理學的“大佬”,甚至諾貝爾獎得主,提起的名詞極其拗口:


    譬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傳送,全同粒子自旋係統等。


    這種話題,一個初中物理水平的聽眾,聽得懂才怪!


    “你聽不懂也沒什麽,就算叔叔去,也聽不懂的。”李笠放下書,安慰侄子:“術業有專攻,正如用刀的人,不需要知道冶煉、鍛造技術那樣。”


    “我們讀書寫字,是為了能夠無障礙的閱讀、理解,可以從文學作品中了解世界,了解風土人情,從史籍裏學會經驗教訓。”


    “再深層次的知識,除非從文,所以沒必要去鑽研,畢竟,我們可不能靠舞文弄墨過日子。”


    李昕懂得這道理,但還是有疑問:“朝廷此次組織南北文士交流,除了立威,為的是?”


    李笠迴答:“即便是大一統的王朝,也會有地域差異、地域歧視,而南北對峙,已近三百年了,由此形成的隔閡,是多方麵的。”


    “北方百姓,對南方朝廷沒有認同感,地方上的豪強,不知道南方朝廷的管理尺度如何。”


    “文化上的分歧,是各種分歧的具體表現,要知道,能夠長期做學問的人,其身份意味著什麽?”


    李昕想了想,迴答:“首先,這個人的家境不能太差,不然終日為果腹而奔波,如何求學、做學問?”


    “其次,這個人會有很多同學,以及師長,求學、講學以及交遊的過程中,又會結識不少人。”


    “而且,有學問的人,要麽被舉秀才入仕,在官場上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曆,認識不少官員。”


    “要麽在州裏做學官,亦或是開堂授課,結識不少地方大族子弟,名聲也會為人所知。”


    說著說著,李昕睜大眼睛:“也就是說,這些文士,其實是各階層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許多想法和看法,其實代表著無數的地方人士...”


    “你能想到這一點,不錯。”李笠拿起一本書,晃了晃,“書籍,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而文人,可以看作民意的載體。”


    “朝廷想要對地方上做宣傳,想要了解地方上的民意,那就要促進交流,相互理解,辦法之一,當然就是南北文人的交流。”


    “在辯論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妥協,這可比執政者閉門造車去臆測民意,或者盲人摸象去猜測民意,要合理得多。”


    “民意中的民,定義是什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正常情況下不包括黔首。”


    “能讀得起書的人,一般來說家境不會太差,他的師長、同學、親友們,基本上家境也不會太差。”


    “所以,能大量產生文人的社會階層,是地主階層。”


    “這其中包括士族和寒族,或許會有個別文人,為窮苦百姓發聲,為窮苦百姓爭取利益,但從群體角度來說,文人群體,是必然為地主階層利益說話的。”


    “地主分地域,分士、庶,自己內部的利益訴求又有不同,譬如士族看不起庶族,庶族想要突破士族在官場上設置的重重障礙。”


    “地主階層內部的利益衝突,地主階層和平民階層的利益衝突,平衡起來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但是,讓地主階層有一個表達自己意願、訴求的渠道,這很重要。”


    “朝廷以進行文學交流的形式,讓天南地北的文人們聚在一起,以文學討論為引子,促進相互間的交流、理解和妥協。”


    “建立起一個名為學術交流的溝通渠道,這不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民意表達渠道?”


    李昕一開始還聽得懂,聽到後麵就迷糊了:“這渠道....總不能成日裏把他們聚在一起開會、交流吧?”


    李笠迴答:“當然不行,但是,交流的載體,可以是交流會、辯論會,也可以是...”


    李笠再次揚了揚手中的書:“可以是論文集,可以是學術期刊,可以是報刊的時評。”


    “譬如,用‘拚音法’對文字進行注音,該怎麽定聲母韻母比較合適?天南地北的學者,都可以通過刊物進行跨地區的交流。”


    “辯論和交流,可以通過報紙、刊物來隔空進行,不需要麵對麵的文鬥,而這些報紙和刊物,將來會成為州學、縣學的必備讀物。”


    “讓地方上的學者、學子以及讀書人,了解交流、辯論的內容,並觸發他們的思考,這樣的交流,才是威力最大的交流。”


    “當報紙和期刊成為交流的載體和渠道,再適當放寬交流的話題,譬如允許某種程度的議論時政,那麽,這個渠道,不就能成為民意的表達渠道了?”


    李昕這下明白了:先以文學交流搭起一個渠道,等到時機成熟,再放寬渠道的討論話題,於是,執政者就能獲取一個了解民意的渠道。


    地頭蛇們,各類利益群體,也有了個表達訴求的渠道。


    他們可以讓和自己關係好的知名文人,通過在報紙上撰文的方式,含蓄但有效(相對而言)地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朝廷也可以安排知名文人,以“客觀”的角度,對一係列施政進行“解釋”,讓公眾正確理解。


    這不是臆想,誕生了十餘年的報紙,已經漸漸成熟起來,完全可以承擔這樣的任務。


    李笠見侄子想明白了,不忘補充:“規劃是這麽個規劃,實行起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而且,這一切的前提是軍事勝利,朝廷隻有牢牢控製住河北,才能讓河北的大小地主們,誠心誠意的和朝廷進行交流。”


    “如果隻靠動嘴皮子就能保境安民,那些成日裏高談闊論的士族,早就統一天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棟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亂世棟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