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入冬後的第一場雪,來得有些猛烈,雖然是中午,但天空一片昏暗,雪花飛舞,北風冷冽。


    風吹在窗戶上,發出些許動靜,使得李笠下意識望向窗口。


    鑲嵌著許多玻璃的窗戶,能在防風的同時,保證透光度,但是因為天色昏暗,所以房間裏還是點起了煤氣燈。


    煤氣燈的光芒,讓房間變得明亮起來,李笠收迴視線,看向眼前書架。


    書架為活動書架,雖然占據了一堵牆的位置,卻可以沿著軌道前後移動,露出後麵同樣大小的其他書架。


    書架上的書,放得滿滿當當,李笠走到書架前,伸手拿出一本,翻看起來。


    書名《軍事後勤知識》(上),很厚,不僅有文字,還有示意圖,講述的是軍事行動中,後勤保障的各項知識,以及注意事項。


    此書有目錄,分章節,由淺入深,向讀者介紹相關內容。


    佐以示意圖,以及大量的數據表格,可以讓讀者通過認真閱讀,了解軍事後勤保障的各個環節,以及基本的實施方法。


    學了理論,再佐以數年的基層實踐,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就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能。


    一個從未接觸過軍事後勤的人,隻要識字,在軍校經過學習和實踐,數年內,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初級軍需官。


    若按傳統的方式,要具備如此能力,得先跟著軍吏做事,跑腿、打下手,悶頭做事,做個幾年。


    “態度端正”了,“師傅”才會開始教授真本事。


    譬如教算數(這個時代是籌算),教寫字,教如何調配人力、物力,教如何管人,


    再熬個幾年,基本掌握相關知識,才算是出師。


    這種“傳統培養方式”,類似師傅帶徒弟的學徒製,和軍校教育的差別,以廚藝來作比較,等於廚藝學校收學費培訓學生與大廚帶徒弟出師的區別。


    李笠將書放迴書架,看著琳琅滿目的書籍,十分滿意。


    這些書籍,都是軍校的教材,記錄著各類軍事知識,若是以往,可作為將門的家傳絕學。


    包括後勤保障、運輸,行軍、紮營的知識和注意事項,如何開展偵查以及反偵察,各類戰術、陣型的使用等等,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各級軍校以此為教材,對學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的學員,再到基層帶兵實踐,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就能成為合格的初級、中級軍官。


    然後在戰爭中成長,隻要能活下來,並善於總結、歸納實戰中的各種經驗教訓,或者進行下一級的深造,這些軍官之中,就會誕生高級指揮人才。


    所謂高級指揮人才,指的是能駕馭數萬乃至十餘萬大軍協同作戰的將領,即所謂“帥才”。


    這樣的人,隻有極少部分是無師自通的天才,絕大部分,都是從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宿將。


    其大軍團作戰級別的指揮能力,是血和淚浸泡出來的。


    若想僅憑學校教育就教出如此人才,那是妄想,但必要的理論學習,是培養高級指揮人才的辦法之一。


    因為有些苦和經驗教訓,不需要親自經曆;有些心得,並不是必須自己經曆後才能總結。


    大量的軍事知識和經驗,不需要通過時間來積累,有了係統化的教育,就可以實現知識的傳承,可以縮短一個人成才所需的時間。


    然而,各級軍校出現後,想要短時間內將軍隊改造成功,那是妄想。


    因為這個時代,“傳統”軍隊特點是部曲製大行其道,軍隊的真正戰鬥力,是各級將領的部曲私兵。


    想要從整體上提升官軍的戰鬥力,光靠軍校培養初級、中級軍官,還不行。


    不一會,皇子們到,其中也包括皇太子李昉,李笠很快便開始了家庭教育:軍事教育。


    李家的根基是軍功,所以不能忘本,皇族想要守住江山,也必須知兵。


    李笠現在講的課,是軍隊構成:


    “一支軍府營兵,兵力五千,那麽,這支軍隊的構成,大致如下...”


    李笠攤開一個示意圖,向兒子們講解眼下常見外軍(地方鎮守軍隊)的典型構成。


    “五千人中,兩千是缺額,實際隻有三千兵。”


    “三千人中,大概一千兵有基本的訓練,其他兩千人,平日裏打雜,幫傭,賺錢養家糊口,給各級將領當幹雜活,如同奴仆。”


    “那一千有基本訓練的兵當中,大概隻有三百人左右,有膽量和敵兵肉搏。”


    幾個不太懂軍隊實際情況的皇子,聽到這裏目瞪口呆:賬麵上五千兵力的軍府營兵,實際能打硬仗的,就隻有三百人?


    這還打什麽仗啊!好像也就隻能剿匪而已。


    “注意,將領的部曲並不算在內,因為部曲是私兵,算是將領的私產。”


    李笠說到這裏,點出關鍵:將領自帶的部曲,才是普通軍隊戰鬥力的保障。


    將領想要掌軍,也得靠部曲,否則說的話沒人聽,根本就指揮不動下麵的兵。


    至於部曲的數量,得看將領的財力。


    將領的財力雄厚、家境優渥,就能養更多的部曲,兵力數百乃至數千,還能養馬。


    譬如梁國時,開國勳臣夏侯氏家族,聚居壽陽、合肥一帶,自家部曲有數千,馬匹上千。


    作戰時,夏侯家的部曲既能協助郎主管軍,還能作為精銳騎兵擔任突擊任務,隨著郎主衝鋒陷陣。


    普通軍隊,將領們依靠自帶部曲保證戰鬥力,至於其他兵,全都是雞肋。


    既然是雞肋,自然就不需要訓練,待遇差、士氣低也無所謂,這些兵平日裏就給將領們使喚,當做免費勞動力用。


    打仗時,督戰的是部曲,跟著將領衝鋒陷陣的是部曲,保護將領撤退的是部曲。


    至於雞肋兵,死了就死了,反正是“公家”的財物,和私人無關。


    不僅如此,許多將領還故意克扣普通兵卒的軍餉,然後趁機高息放債,利滾利之後,讓還不起債的兵卒們淪為自己的奴仆。


    將“公家”的財產,據為己有,再把其中驍勇善戰者,編為部曲。


    而這些雞肋兵,最初是兵戶,但隨著世兵製的瓦解,許多軍府營兵的來源都是募兵,最初,募兵的費用是朝廷(地方財政)調撥。


    慢慢的,朝廷不能“全額”調撥募兵資金,於是部分費用由將領想辦法湊。


    或者,拉人“入夥”。


    譬如,軍府將軍有了募兵的額度(譬如五千人)後,拿了朝廷撥的資金、加上自己湊的錢,能募三千人。


    剩下兩千名額,就吸收地方豪強“入夥”。


    地方豪強“入夥”,帶的當然是自己的部曲私兵,或者自己想辦法湊起來的兵。


    主將授予對方軍府軍職,將其引為自己的部將,於是其麾下的兵卒,自然就算入營兵當中。


    然而,因為兵為將有,許多兵領的是自己直屬將領的軍餉,受的是直屬將領的恩惠,處罰也是由直屬將領實行,所以,整個軍隊的上下級關係十分混亂。


    類似於“部下的部下,不是我的部下”這種情況。


    所以,到了梁國後期,外軍(地方鎮守軍隊)各軍府營兵,因為將領來源的關係,普遍部曲化,後果很嚴重:


    打硬仗時,主將很難指揮好名義上的許多部將,還不好板臉,得和顏悅色與將領們討價還價。


    “諸將”不同意打的仗,不同意的軍事行動,主將再不快,也沒法讓軍隊去實施。


    甚至,麵對強敵,是戰是和,主將自己都做不了主。


    “這樣的軍隊構成,作戰時的特點是什麽呢?”李笠發問,見兒子們沒一個主動迴答,便自問自答:


    “千人級別,或者數千人級別戰鬥,表現尚可。”


    “而一旦戰鬥規模變成單方兵力過萬,需要各部將領協同作戰時,戰鬥力就隨著兵力的增加,成反比下降。”


    “這個時候,一旦要打硬仗,全軍主帥指揮不動各部將領,各部將領又指揮不動各自部將。”


    “軍隊部曲化的惡果,就是軍隊碎片化,人多沒用,無法萬眾一心。”


    “人越多,表現越拉胯,而對於地方治安的維持,這缺點倒是不明顯,畢竟平定民亂、剿匪,兵力千餘到數千就能完成了。”


    “這就是外軍的現狀,想要改,耗時又耗財力,所以,朝廷現在以整頓中軍為主。”


    “確保中軍各軍,建立嚴格的上下級關係,確保指揮序列通暢。”


    李昉聽明白了:“所以,辦軍校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中軍的戰鬥力,讓中軍各軍,依靠團體的力量作戰。”


    “確保戰鬥力隨著兵力增加而增加,而不是相反...”


    “沒錯,部曲化的軍隊,不適合用軍校畢業的軍官來管,你們要記住這一點。”李笠做了總結。


    然後加以擴展:“部曲製既然存在了那麽多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強行消滅,得不償失,也容易得罪人,引起眾怒。”


    “但中軍必須是例外,各級將領要靠軍士管兵,靠各級軍官管軍。”


    “隻有這樣,中軍才不容易嘩變。”


    說到最後,李笠把最關鍵的問題說出來:


    “各級軍校培養出來的士官、尉官、校官,構成的軍官團,才是協助皇帝掌軍最可靠的群體。”


    “培養能打仗又忠誠的初級、中級軍官,這才是辦軍校的真實目的,中軍,必須由這樣的軍官團掌握,而不是自帶部曲的將領。”


    “如此一來,隻要皇帝自己不亂搞,別人就很難染指兵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棟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亂世棟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