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寢宮,李平安倒在黃姈的懷中大哭,她已經得知噩耗,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依舊悲痛欲絕。
蕭詢走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以及還未誕生的孩子,走了!
一開始,李平安得知蕭詢偶感風寒,並未覺得有什麽,畢竟人難免生病。
過幾日,得知蕭詢病情有些反複,需要休養,心中不安,但也沒往那方麵想。
又過幾日,得知蕭詢病重,李平安憂心忡忡,要去探病,被勸說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莫要接近病榻。
最後,噩耗傳來,皇帝病逝,這是黃姈親自說的,李平安聽過隻覺得天旋地轉。
因為有數日鋪墊,李平安的心情不是驟然墜入深淵,所以還扛得住,哭著要去見蕭詢最後一麵,被娘阻止,說這樣對身子不好。
到了今日,黃姈才把真相告訴女兒:其實李平安那日和太後聊天,太後忽然離開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駕崩。
死因,是刺客行刺,而刺客,是偽做滎陽鄭氏女的“鄭貴人”。
皇帝駕崩,為了避免懷有身孕的李平安得知後受不了、出意外,人們才不得不說謊,但瞞是瞞不住的,隻能編善意的謊言,也好讓李平安心理受到的衝擊小一些。
不然,突然間得知良人死了,這換做誰,心裏都不好受。
李平安哭著埋怨,埋怨父母為何不早些告訴她真相,以至於連蕭詢的最後一麵都沒見著,黃姈隻能不住安慰,心中擔心不已。
但擔心的卻不是女兒。
女兒其實很堅強,加上有娘家人在,不會因此鬱鬱而終,黃姈擔心的是時局。
皇帝暴斃,事情不可能瞞得太久,所以,太後很快召集宰輔,包括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等宗室,宣布了噩耗。
以及死因:皇帝酒後失言,使得鄭貴人誤會,以為自己父親鄭蘊被官軍擊殺,悲痛欲絕,行兇勒死了皇帝,隨後自盡。
皇帝遺體,江夏王等宰輔看過,並無異議。
畢竟此事有先例:晉時,孝武帝司馬曜因為酒後失言,被寵姬張貴人捂死。
然而皇帝駕崩,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皇位怎麽辦?皇帝並無子嗣。
但皇後和張貴人有身孕,太後認為,須等皇後、張貴人臨盆,若誕下皇子,則“父死子繼”。
若生下的都是女孩,皇位歸屬,屆時再說。
與此同時,太後宣布了一件事:以大司馬、彭城公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
雖然江夏王表示反對,宰輔們也多有反對意見,但太後力排眾議,執意讓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所以,這事情還是定了下來。
於是,李笠成了眾矢之的。
原因,在“都督中外諸軍事”上。
都督中外諸軍事,就是統領中軍、外軍,直接掌握最高軍權,為權臣篡位前,必然擁有的頭銜之一。
有了這個頭銜,雖然未必能掌控外軍,尤其是各都督區的軍府兵,但對中軍的控製是絕無問題的。
如此一來,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大臣,控製皇帝、中樞易如反掌,想要改朝換代,容易許多。
現在,開始有人造謠,說李笠意圖不軌,布局害死了皇帝女婿,然後趁機奪權。
傳言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後,就要剪除異己,誅殺宗室王侯,然後篡位。
可想而知,宗室們不會對此視若無睹,尤其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黃姈知道,用不了多久,必然會有外鎮藩王起兵,而且不止一個人會這樣。
一旦有人帶頭,除了宗室之外,各地牧守必然少不了響應者,所以,戰爭就要爆發了,規模不會小。
長江中上遊的荊州、湘州、雍州、江州、郢州,江南的揚州、東揚州、三吳地區,以及兩淮由宗室任主官的州郡,恐怕都會陸續起兵。
甚至,連饒州也不例外。
饒州刺史、鄱陽王蕭嗣,雖然平日和李笠關係不錯,但黃姈知道,事關生死存亡,蕭嗣不可能置蕭氏利益不顧,站到李笠這邊。
“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頭銜,最初並沒有什麽別樣意味,但現在,就等同於“謀朝篡位”。
她知道,李笠總有一天會麵臨最後選擇,要麽死全家,要麽踏出那一步。
為此,她一直埋怨李笠為何總是猶猶豫豫,死要麵子活受罪。
可當這天即將來臨時,黃姈卻覺得坐立不安:大戰爆發,後果無法預料。
她不糾結大戰的結果,因為李笠必勝無疑,但如此大範圍的戰爭,後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黃姈有些擔心:這場大戰,會不會波及大量百姓?
會不會導致一些宗室、地方牧守舉州投敵,招來周、齊兩國趁虛而入,使得勝利後的朝廷,麵對的是殘破江山?
黃姈不知道,所以心中擔憂。
但是,她知道李笠不是孤家寡人,因為會有許多人,站在李笠這一邊。
。。。。。。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見異動,不過,江夏王定然會有動作,隻是因為身處行在,不好行事。”
“他應該不會慌,因為君侯在擊敗諸王之前,不會動他。”
行宮內,大司馬官署裏,祖珽向李笠發表自己的看法,張鋌要常駐宮中盯著,不能輕易離開,所以祖珽便承擔起出謀劃策的職責。
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後,說自己是忠臣,已經不會有人信了,所以,該打就打,打完了,就清淨了。
現在,就等消息傳出去後,外鎮藩王們起兵。
對方遲早是要起兵的,問題是在何時。
祖珽可不是隻會坑蒙拐騙的酒囊飯袋,他作為屢次作死但高歡父子都舍不得殺的人才,本事當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斷。
其一,諸王不會立刻起兵,因為事發突然,需要相互通氣,以免自己起兵後應者寥寥,導致“木秀於林”。
其二,諸王一旦決定起兵,必然要拉攏許多地方牧守,拉攏一些對李笠不滿的群體,封官許願,這需要時間。
其三,即便這些宗室王侯下定決心,卻未必敢貿然發兵,因為李笠“無敵”的赫赫戰績,有目共睹,故而無人有信心在戰場上正麵擊敗李笠的軍隊。
所以,祖珽判斷,宗王們極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後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後以長江為天塹,和淮陰(李笠)對峙。
具體執行,是把皇帝駕崩、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諸王即將起兵的消息,傳到齊國鄴城,那麽,齊國君臣會意識到報仇的機會來了。
一旦齊軍大舉南下,河南地區烽煙再起,那麽,李笠這邊會有大量軍隊被牽製在河南、淮北,優勢銳減。
這個時候,起兵的宗室們集中兵力,直撲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撲淮陰行在,是因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義上占據主動,並擁有長江天塹,抵禦李笠的軍隊。
然後,以“太後密詔”為由,推舉遠在淮陰的江夏王蕭大款為新君。
此為借刀殺人,如此一來,皇位的“第一成年繼承人”蕭大款完蛋,某個宗王為相國或丞相,攝政。
至此,梁國分為淮陰、建康兩個朝廷,隔江對峙。
淮陰朝廷,隻有兩淮、河南、青兗之地,內有一些州郡響應建康朝廷,不受淮陰朝廷之命。
外有齊國大軍壓境,形勢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穩穩隔著長江與淮陰朝廷對峙,不需要和李笠決戰,就能穩穩控製著長江中下遊地區。
糧食產地眾多,還有饒州大銅礦支撐財政,日子過得愜意至極。
隻要齊軍席卷河南、青兗、淮北,淮陰朝廷窮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漁翁得利。
抓準時機,渡江北上直取淮陰,並搶占壽陽、鍾離等淮南重鎮,便能與齊國和談,兩國以淮水為界。
如此一來,齊國重獲河南、淮北地區,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們順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勳(站在李笠這邊的那些武勳),皆大歡喜。
“若如此,君侯的頭顱,必然會上漆,存於武庫,和侯景頭顱做伴。”
“身軀的其他部分,譬如雙手,會送到鄴城,在太廟前走一遭,然後...”祖珽想了想,說:“或許會被做成憑幾,與侯景雙手所製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覺得這種下場一定很慘,問:“所以,應對的關鍵在饒州?”
“對,饒州,確切地說,是君侯的家鄉鄱陽。”祖珽點點頭,分析破解“敵人”策略的一個關鍵。
鄱陽,是李笠的家鄉,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隻要李笠動用“鄉親”控製了鄱陽,就有能力控製南昌,進而集中兵力去取尋陽、湓城。
如此一來,就能扼守長江中遊航道,組織大量彭蠡湖乃至長江漁民、船隻,構成一支規模不小的水軍,阻塞航道。
使得上遊宗王諸軍無法順流而下去建康。
那麽,即便三吳之地起兵的宗王拿下建康,也會因為無法和上遊援軍匯合,難以擋住李笠麾下兵馬渡江、爭奪建康。
或者,即便上遊諸王兵馬抵達建康,卻會因為彭蠡水軍的出現,導致長江航道的控製權易主,無法依靠長江天塹,和李笠對峙。
所以,宗王們現在若開始做準備,那麽饒州刺史、鄱陽王的態度很關鍵。
雖然李笠和蕭嗣關係不錯,但當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後,蕭嗣再傻,也該知道蕭氏的江山到了很危險的地步。
所以,對方未必會站在李笠這邊,而那些宗王為了拉攏蕭嗣,甚至會做出讓步,讓蕭嗣成為盟主。
如此一來,蕭嗣就有可能憑借消滅李笠、“力挽狂瀾”的功勞,登上帝位。
這一誘惑,可不比跟李笠的交情強許多?
對於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來說,與其讓外姓人奪了江山,還不如讓自家旁支坐上禦座。
至少,子孫後代依舊是國朝宗室,依舊能夠衣食無憂。
而一旦改朝換代,他們這些前朝宗室,必然是被清算的對象,絕無活路。
不僅如此,祖珽認為宗室們必然還會拉攏兩淮文武官員,以及在河南駐足的北伐武勳,要讓李笠內憂外患之下,進退失據,早早敗亡。
祖珽所指,主要是王僧辯、王琳等人。
王僧辯、王琳,本屬於湘東王一係,王僧辯雖然和兄弟們都是南下北人,但在梁國為官多年,門生故吏、親戚眾多,和許多宗室關係不錯。
王琳兄弟是湘東王幾個兒子的舅舅,兄弟倆同樣有不少親朋好友仕宦多年,並與許多宗室相熟。
即便王琳和李笠關係不錯,但在麵臨重要選擇之際,未必會認同李笠。
這兩位,極大可能倒向宗室一方,那麽,兩人身邊的文武官員,自然也會跟著走。
“跟著走?那他們就跟著先帝走吧。”李笠不以為意,“論跡不論心,我還沒造反,他們若硬說我要造反,那好,打就打。”
“沒有人可以打敗我的軍隊,讓他們來好了。”
“我的盟友,是被士族壓製了數百年的寒族,是兩淮、江州地區那些渴望著出人頭地的寒人,是那些追隨我多年的鄱陽、兩淮子弟。”
“我,不需要你所說這些人的支持,他們愛來就來,不來,就跟著先帝走吧。”
祖珽不認為李笠狂妄自大,因為他知道對方有這底氣,隻是一直要麵子,所以表現得比較溫順。
然而,再溫順的猛虎,也不是幾條獵狗能挑戰的。
不是祖珽看不起人,在他看來,南朝沒幾個人有實力能與李笠在戰場上相抗衡。
梁國若沒有李笠,搞不好侯景當年就能把梁國折騰得奄奄一息。
“君侯,該表的態還是得表明,至少,君侯要試著拉攏他們,也讓他們多個選擇不是?”
“若君侯連拉攏的態度都沒有,其實,就是斷了他們的退路,畢竟,這兩位王氏連同身邊許多人,本身作為武人,其實也是被歧視、壓製的。”
祖珽希望李笠能盡可能爭取更多的盟友,一旦宗室們起兵,能夠盡快結束戰爭,避免周、齊兩國漁翁得利,避免內亂對國力造成太大損耗。
“他們若能支持君侯,戰亂波及的地區就會少很多,對百姓的影響,也會小不少。”
“至於饒州那邊,鄱陽是君侯的根基之一,為了鄱陽著想,還請君侯早下決斷。”
“我現在隻不過是都督中外準軍事,在鄱陽早下決斷做什麽?”李笠明知故問,“鄱陽王人在鄱陽,在鄱陽,他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心裏清楚得很。”
李笠的意思很清楚,鄱陽盡在掌握之中,關鍵時刻,地方官想做些什麽不符合李笠根本利益的事,無論對方是誰,都無法做到。
祖珽聞言放了心,但不忘提醒:“君侯須得提防女刺客,因為行刺,是宗室們翻盤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辦法。”
李笠聞言眉毛一挑:“女~~刺客,你為何強調‘女’字?”
“咳咳,是下官失言了。”祖珽趕緊告罪,李笠見“老司機”居然這麽提醒自己,不由得有些期待。
刺客當然要防,至於女刺客...
蕭詢走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以及還未誕生的孩子,走了!
一開始,李平安得知蕭詢偶感風寒,並未覺得有什麽,畢竟人難免生病。
過幾日,得知蕭詢病情有些反複,需要休養,心中不安,但也沒往那方麵想。
又過幾日,得知蕭詢病重,李平安憂心忡忡,要去探病,被勸說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莫要接近病榻。
最後,噩耗傳來,皇帝病逝,這是黃姈親自說的,李平安聽過隻覺得天旋地轉。
因為有數日鋪墊,李平安的心情不是驟然墜入深淵,所以還扛得住,哭著要去見蕭詢最後一麵,被娘阻止,說這樣對身子不好。
到了今日,黃姈才把真相告訴女兒:其實李平安那日和太後聊天,太後忽然離開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駕崩。
死因,是刺客行刺,而刺客,是偽做滎陽鄭氏女的“鄭貴人”。
皇帝駕崩,為了避免懷有身孕的李平安得知後受不了、出意外,人們才不得不說謊,但瞞是瞞不住的,隻能編善意的謊言,也好讓李平安心理受到的衝擊小一些。
不然,突然間得知良人死了,這換做誰,心裏都不好受。
李平安哭著埋怨,埋怨父母為何不早些告訴她真相,以至於連蕭詢的最後一麵都沒見著,黃姈隻能不住安慰,心中擔心不已。
但擔心的卻不是女兒。
女兒其實很堅強,加上有娘家人在,不會因此鬱鬱而終,黃姈擔心的是時局。
皇帝暴斃,事情不可能瞞得太久,所以,太後很快召集宰輔,包括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等宗室,宣布了噩耗。
以及死因:皇帝酒後失言,使得鄭貴人誤會,以為自己父親鄭蘊被官軍擊殺,悲痛欲絕,行兇勒死了皇帝,隨後自盡。
皇帝遺體,江夏王等宰輔看過,並無異議。
畢竟此事有先例:晉時,孝武帝司馬曜因為酒後失言,被寵姬張貴人捂死。
然而皇帝駕崩,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皇位怎麽辦?皇帝並無子嗣。
但皇後和張貴人有身孕,太後認為,須等皇後、張貴人臨盆,若誕下皇子,則“父死子繼”。
若生下的都是女孩,皇位歸屬,屆時再說。
與此同時,太後宣布了一件事:以大司馬、彭城公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
雖然江夏王表示反對,宰輔們也多有反對意見,但太後力排眾議,執意讓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所以,這事情還是定了下來。
於是,李笠成了眾矢之的。
原因,在“都督中外諸軍事”上。
都督中外諸軍事,就是統領中軍、外軍,直接掌握最高軍權,為權臣篡位前,必然擁有的頭銜之一。
有了這個頭銜,雖然未必能掌控外軍,尤其是各都督區的軍府兵,但對中軍的控製是絕無問題的。
如此一來,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大臣,控製皇帝、中樞易如反掌,想要改朝換代,容易許多。
現在,開始有人造謠,說李笠意圖不軌,布局害死了皇帝女婿,然後趁機奪權。
傳言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後,就要剪除異己,誅殺宗室王侯,然後篡位。
可想而知,宗室們不會對此視若無睹,尤其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黃姈知道,用不了多久,必然會有外鎮藩王起兵,而且不止一個人會這樣。
一旦有人帶頭,除了宗室之外,各地牧守必然少不了響應者,所以,戰爭就要爆發了,規模不會小。
長江中上遊的荊州、湘州、雍州、江州、郢州,江南的揚州、東揚州、三吳地區,以及兩淮由宗室任主官的州郡,恐怕都會陸續起兵。
甚至,連饒州也不例外。
饒州刺史、鄱陽王蕭嗣,雖然平日和李笠關係不錯,但黃姈知道,事關生死存亡,蕭嗣不可能置蕭氏利益不顧,站到李笠這邊。
“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頭銜,最初並沒有什麽別樣意味,但現在,就等同於“謀朝篡位”。
她知道,李笠總有一天會麵臨最後選擇,要麽死全家,要麽踏出那一步。
為此,她一直埋怨李笠為何總是猶猶豫豫,死要麵子活受罪。
可當這天即將來臨時,黃姈卻覺得坐立不安:大戰爆發,後果無法預料。
她不糾結大戰的結果,因為李笠必勝無疑,但如此大範圍的戰爭,後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黃姈有些擔心:這場大戰,會不會波及大量百姓?
會不會導致一些宗室、地方牧守舉州投敵,招來周、齊兩國趁虛而入,使得勝利後的朝廷,麵對的是殘破江山?
黃姈不知道,所以心中擔憂。
但是,她知道李笠不是孤家寡人,因為會有許多人,站在李笠這一邊。
。。。。。。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見異動,不過,江夏王定然會有動作,隻是因為身處行在,不好行事。”
“他應該不會慌,因為君侯在擊敗諸王之前,不會動他。”
行宮內,大司馬官署裏,祖珽向李笠發表自己的看法,張鋌要常駐宮中盯著,不能輕易離開,所以祖珽便承擔起出謀劃策的職責。
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後,說自己是忠臣,已經不會有人信了,所以,該打就打,打完了,就清淨了。
現在,就等消息傳出去後,外鎮藩王們起兵。
對方遲早是要起兵的,問題是在何時。
祖珽可不是隻會坑蒙拐騙的酒囊飯袋,他作為屢次作死但高歡父子都舍不得殺的人才,本事當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斷。
其一,諸王不會立刻起兵,因為事發突然,需要相互通氣,以免自己起兵後應者寥寥,導致“木秀於林”。
其二,諸王一旦決定起兵,必然要拉攏許多地方牧守,拉攏一些對李笠不滿的群體,封官許願,這需要時間。
其三,即便這些宗室王侯下定決心,卻未必敢貿然發兵,因為李笠“無敵”的赫赫戰績,有目共睹,故而無人有信心在戰場上正麵擊敗李笠的軍隊。
所以,祖珽判斷,宗王們極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後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後以長江為天塹,和淮陰(李笠)對峙。
具體執行,是把皇帝駕崩、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諸王即將起兵的消息,傳到齊國鄴城,那麽,齊國君臣會意識到報仇的機會來了。
一旦齊軍大舉南下,河南地區烽煙再起,那麽,李笠這邊會有大量軍隊被牽製在河南、淮北,優勢銳減。
這個時候,起兵的宗室們集中兵力,直撲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撲淮陰行在,是因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義上占據主動,並擁有長江天塹,抵禦李笠的軍隊。
然後,以“太後密詔”為由,推舉遠在淮陰的江夏王蕭大款為新君。
此為借刀殺人,如此一來,皇位的“第一成年繼承人”蕭大款完蛋,某個宗王為相國或丞相,攝政。
至此,梁國分為淮陰、建康兩個朝廷,隔江對峙。
淮陰朝廷,隻有兩淮、河南、青兗之地,內有一些州郡響應建康朝廷,不受淮陰朝廷之命。
外有齊國大軍壓境,形勢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穩穩隔著長江與淮陰朝廷對峙,不需要和李笠決戰,就能穩穩控製著長江中下遊地區。
糧食產地眾多,還有饒州大銅礦支撐財政,日子過得愜意至極。
隻要齊軍席卷河南、青兗、淮北,淮陰朝廷窮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漁翁得利。
抓準時機,渡江北上直取淮陰,並搶占壽陽、鍾離等淮南重鎮,便能與齊國和談,兩國以淮水為界。
如此一來,齊國重獲河南、淮北地區,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們順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勳(站在李笠這邊的那些武勳),皆大歡喜。
“若如此,君侯的頭顱,必然會上漆,存於武庫,和侯景頭顱做伴。”
“身軀的其他部分,譬如雙手,會送到鄴城,在太廟前走一遭,然後...”祖珽想了想,說:“或許會被做成憑幾,與侯景雙手所製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覺得這種下場一定很慘,問:“所以,應對的關鍵在饒州?”
“對,饒州,確切地說,是君侯的家鄉鄱陽。”祖珽點點頭,分析破解“敵人”策略的一個關鍵。
鄱陽,是李笠的家鄉,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隻要李笠動用“鄉親”控製了鄱陽,就有能力控製南昌,進而集中兵力去取尋陽、湓城。
如此一來,就能扼守長江中遊航道,組織大量彭蠡湖乃至長江漁民、船隻,構成一支規模不小的水軍,阻塞航道。
使得上遊宗王諸軍無法順流而下去建康。
那麽,即便三吳之地起兵的宗王拿下建康,也會因為無法和上遊援軍匯合,難以擋住李笠麾下兵馬渡江、爭奪建康。
或者,即便上遊諸王兵馬抵達建康,卻會因為彭蠡水軍的出現,導致長江航道的控製權易主,無法依靠長江天塹,和李笠對峙。
所以,宗王們現在若開始做準備,那麽饒州刺史、鄱陽王的態度很關鍵。
雖然李笠和蕭嗣關係不錯,但當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後,蕭嗣再傻,也該知道蕭氏的江山到了很危險的地步。
所以,對方未必會站在李笠這邊,而那些宗王為了拉攏蕭嗣,甚至會做出讓步,讓蕭嗣成為盟主。
如此一來,蕭嗣就有可能憑借消滅李笠、“力挽狂瀾”的功勞,登上帝位。
這一誘惑,可不比跟李笠的交情強許多?
對於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來說,與其讓外姓人奪了江山,還不如讓自家旁支坐上禦座。
至少,子孫後代依舊是國朝宗室,依舊能夠衣食無憂。
而一旦改朝換代,他們這些前朝宗室,必然是被清算的對象,絕無活路。
不僅如此,祖珽認為宗室們必然還會拉攏兩淮文武官員,以及在河南駐足的北伐武勳,要讓李笠內憂外患之下,進退失據,早早敗亡。
祖珽所指,主要是王僧辯、王琳等人。
王僧辯、王琳,本屬於湘東王一係,王僧辯雖然和兄弟們都是南下北人,但在梁國為官多年,門生故吏、親戚眾多,和許多宗室關係不錯。
王琳兄弟是湘東王幾個兒子的舅舅,兄弟倆同樣有不少親朋好友仕宦多年,並與許多宗室相熟。
即便王琳和李笠關係不錯,但在麵臨重要選擇之際,未必會認同李笠。
這兩位,極大可能倒向宗室一方,那麽,兩人身邊的文武官員,自然也會跟著走。
“跟著走?那他們就跟著先帝走吧。”李笠不以為意,“論跡不論心,我還沒造反,他們若硬說我要造反,那好,打就打。”
“沒有人可以打敗我的軍隊,讓他們來好了。”
“我的盟友,是被士族壓製了數百年的寒族,是兩淮、江州地區那些渴望著出人頭地的寒人,是那些追隨我多年的鄱陽、兩淮子弟。”
“我,不需要你所說這些人的支持,他們愛來就來,不來,就跟著先帝走吧。”
祖珽不認為李笠狂妄自大,因為他知道對方有這底氣,隻是一直要麵子,所以表現得比較溫順。
然而,再溫順的猛虎,也不是幾條獵狗能挑戰的。
不是祖珽看不起人,在他看來,南朝沒幾個人有實力能與李笠在戰場上相抗衡。
梁國若沒有李笠,搞不好侯景當年就能把梁國折騰得奄奄一息。
“君侯,該表的態還是得表明,至少,君侯要試著拉攏他們,也讓他們多個選擇不是?”
“若君侯連拉攏的態度都沒有,其實,就是斷了他們的退路,畢竟,這兩位王氏連同身邊許多人,本身作為武人,其實也是被歧視、壓製的。”
祖珽希望李笠能盡可能爭取更多的盟友,一旦宗室們起兵,能夠盡快結束戰爭,避免周、齊兩國漁翁得利,避免內亂對國力造成太大損耗。
“他們若能支持君侯,戰亂波及的地區就會少很多,對百姓的影響,也會小不少。”
“至於饒州那邊,鄱陽是君侯的根基之一,為了鄱陽著想,還請君侯早下決斷。”
“我現在隻不過是都督中外準軍事,在鄱陽早下決斷做什麽?”李笠明知故問,“鄱陽王人在鄱陽,在鄱陽,他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心裏清楚得很。”
李笠的意思很清楚,鄱陽盡在掌握之中,關鍵時刻,地方官想做些什麽不符合李笠根本利益的事,無論對方是誰,都無法做到。
祖珽聞言放了心,但不忘提醒:“君侯須得提防女刺客,因為行刺,是宗室們翻盤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辦法。”
李笠聞言眉毛一挑:“女~~刺客,你為何強調‘女’字?”
“咳咳,是下官失言了。”祖珽趕緊告罪,李笠見“老司機”居然這麽提醒自己,不由得有些期待。
刺客當然要防,至於女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