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各處飄揚著梁軍旗幟,彭均等人在滿目瘡痍的城頭上東張西望,想要看看投石機的威力有多大。
若遠遠看去,襄陽城牆沒有異常,完整的聳立著,可近了一看,仿佛就像是個瘌痢頭。
戰棚當然已經不存在了,牆垛悉數消失,本該平整的牆頂,已經變得坑坑窪窪,基本上站不了多少人。
至於城樓,隻剩下殘垣斷壁,城牆後的敵樓、箭樓,上半截都已經垮塌。
“城牆還在,依舊很高,還很結實。”黃?說著,跺了跺腳,指著坑坑窪窪的城頭,“但是,站不上多少人,等同於失效了。”
“守城最大的依仗就是城牆,沒了這依仗,哪裏守得住?官軍憑借兵力優勢,就能很快拿下襄陽。”
“若是按著平常的打法,什麽蟻附攻城、挖地道、堆土山,搭高樓,耗時不會短,動輒數月乃至一年時間。”
彭均之前沒經曆過像樣的攻城戰,所以以為攻城很容易,聽黃?這麽一說,恍然大悟:“難怪李郎這麽有把握。”
武祥補充:“前提是有足夠的大石頭,幾十斤重的那種,這就像射箭,若光有弓沒有箭,弓再厲害也是沒用的。”
“如今官軍收複襄陽,還有...”彭均指了指北麵,漢水北岸的樊城:“還有樊城,接下來,官軍要往哪裏打?”
“益、梁還沒有收複,接下來是不是要往梁州去?”
“不知道,出征時,就說收複江陵、襄陽,然後司州那邊收複隨郡,之後該怎麽辦,沒說,我們當然就不知道了。”
彭均聽李笠分析過‘地理’,知道梁國雍州以西、漢水上遊是東梁州及梁州,而梁州州治所在漢中(又稱南鄭),是很要緊的地方。
李笠做了個比喻:漢中,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往西走,穿過‘門戶’劍閣就是益州,往東沿著漢水走,過‘門戶’安康(東梁州州治),可以抵達襄陽。
往北,過‘門戶’武興後,出散關,進入另一條大道:東西走向的渭水河穀。
沿著渭水河穀往西可入隴右,沿著渭水往東走就是關中。
所以,漢中這個十字路口很重要,朝廷若要收複蜀地,可以走兩條路:其一,長江,其二,漢水,這兩條路都可以水陸並進。
走長江(含臨江陸路)入蜀,先得拿下江陵;走漢水(含臨河道路)入蜀,先得拿下襄陽。
無論走哪條路,水路都是逆水行舟,陸路十分狹窄,很容易被人堵在半路。
這一堵,或許幾個月就過去了。
其次,無論走哪條路,糧草輸送都很費勁,因為沿途都是山地,不可能就地征糧補充軍用,隻能靠長途輸送,且沿途多有蠻夷,很容易被襲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出擊荊、雍的大軍,糧草不是很足,若接下來入蜀作戰,無法支撐太多兵馬,且無法持久。
“那,就這麽放著失地不管了?”黃?問,彭均兩手一攤:“還能如何?天遠地遠的,魏軍又肯定嚴陣以待。”
“人家不用打,就是和你對峙,譬如在漢水旁的安康,或者長江峽口。”
“他們的糧草輸送完全可以走水路,因為是順流而下,省時省力。”
“我們的糧草輸送則十分辛苦,若兵馬堵在半路,耗上幾個月,糧草撐不住,就隻能撤了。”
武祥發表看法:“我覺得沒必要往西走,可以往北攻,攻打漢北地區,也就是魏國所說的山南地區。”
“漢北地區?”彭均再次看向北麵。
之前,侯景還沒作亂時,梁國在漢北地區的地盤,隻有漢水北岸樊城這個落腳點,以及東麵,雍州和司州交界處的隨郡。
如果就近攻打漢北地區,譬如要地穰城、宛城,倒是不錯,因為地勢開闊,還有水路能夠利用。
但問題也出在“地勢開闊”。
彭均聽李笠提起過漢北地區的形勢,以及要緊之處:“還是蕭齊時,漢北地區為朝廷所有,但是距離魏國國都洛陽很近,隻隔了..隔了一道山脈,以及闕南地區。”
“所以,魏國後來硬是把漢北搶了,據說先帝當年還是齊將時,就經曆了大敗。”
“漢北地區地勢開闊,易攻難守,就像一個十字路口,想要守住的話,得有野戰能力強的軍隊,兵力要多,騎兵也要多。”
“而且,這地區的形勢,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如同漢中一般。”
彭均用樹枝在地上劃了個十字,講解起來,因為李笠經常跟他們講戰略,所以眾人習以為常。
漢北地區居中,往北,翻越山脈、穿過闕南地區,就能抵達洛陽,這是有現成道路的。
往東,東北方向出方城,就能進入河南地區。
往東南方向走陸路,橫穿司州地區,可達長江北岸,甚至能和江州隔江對望。
往南,走漢水水路可由漢口入長江,漢口對麵是郢州夏口。
往南走陸路可達江陵,入江後可順流而下,也可進入長江南岸的湘州地區。
往西北方向走武關道可入關中,長安近在咫尺。
往西,沿著漢水河穀西進,過東梁州的安康,就可抵達梁州漢中(南鄭)。
“你們想想,漢北地區如此重要,官軍去攻,魏國可不得拚盡全力來救?到時候打得昏天黑地,朝廷哪有那麽多兵馬和糧食,支撐如此消耗?”
“這不正好麽,我們可以攻其必救。”
武祥趁機發表意見:“官軍就近進攻漢北穰城、宛城,魏國必然集中兵力東進,於是,另一邊就空虛了。”
黃?來了精神:“你是說...聲東擊西?我們佯攻穰城、宛城,實際上...”
隨後指了指示意圖上的漢中方向:“實際上,官軍主力從襄陽出發,沿著漢水西進,先取東梁州,再收複漢中?”
“沒錯!”武祥點點頭,“梁州、東梁州是去年年中才丟的,當時是外無援兵,所以我想,當地豪強及許多將士未必心甘情願認長安朝廷。”
“如今,官軍短時間內接連收複江陵、襄陽,可以趁著魏國還沒反應過來,派遣精銳收複東梁州,乃至梁州。”
“然後以逸待勞,應付魏軍的進攻,隻要站穩腳跟,控製住漢中,可以讓魏國如鯁在喉,迫使蜀地魏軍不得不分兵防禦。”
“往後,官軍走長江入蜀,漢中駐軍可以卡住蜀道,阻擋關中援軍,有關門打狗之效。”
黃?覺得不現實:“我聽說,從襄陽到漢中,全程近兩千裏,沿途過去隻要被人堵在半路上,就失了先機。”
“而且,漢中離襄陽不近,道路崎嶇,就算收複了,一旦被圍,靠襄陽這邊的援軍和糧草輸送,朝廷未必耗得起...”
“那又如何呢?對耗就對耗,看誰先耗不下去。”
武祥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朝廷難,難道蜀地魏軍不難?蜀道艱險,糧食運輸不易,我們還可以聲東擊西,把魏軍主力全都調動起來。”
說完,他展開雙臂:“譬如我是魏國,那麽胸膛是關中,左手是漢北,右手是蜀地,中間,被群山隔斷,左右不能唿應。”
“左手遇敵,右手幫不了忙,同理,右手也是,”
“他們既要保漢北,又要保蜀地,還得爭奪漢中...也就是胸膛對麵的地方,他們的消耗,比我們大得多!”
幾個人爭論起來,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連決策都沒資格參加的人,憑什麽大言不慚?
但他們不覺得自己可笑,李笠常說打仗要動腦子,這有幾層意思。
所謂的“戰術層麵”,是要琢磨己方如何打贏一場仗,判斷敵人會如何打這場仗。
所謂的“戰略層麵”,想清楚己方為何要打這場仗,判斷敵人為何要打這場仗。
隻有用腦子打仗,判斷敵軍的戰術和戰略意圖,才能事半功倍,增加勝算。
所以,在鄱陽時,他們經常和李笠“紙上談兵”,說是打發時間也好,消遣也罷,反正多年下來,每個人的眼界都大了許多,腦子也靈活了許多。
眼界不再僅限於江州,腦子想的不止是“上官讓我打哪裏,我要如何打下哪裏”,而是“我若是上官,該打哪裏”。
“唉,我們爭來爭去,也就隻是說說而已。”彭均感慨著,看向城裏某個方向,“也不知,此次軍議,能議論出什麽結果。”
“你覺得能議出什麽結果?”黃?問,“無非是見好就收,或者爭奪漢北,亦或是聲東擊西。”
“不知道,反正我覺得不甘心。”彭均有些憤憤不平,“被人打進家裏,燒殺搶掠,又扛走許多錢財,現在就有機會報仇,怎麽能見好就收?”
“魏國新占不少地方,人心未穩,我們再打過去,響應的人就會多,若是耽擱幾年,人家站穩腳跟了,再打,豈不是更難?”
“而且,朝廷這麽快收複江陵、襄陽,魏國一定始料未及,我們占了先手,不來個‘兵貴神速’,豈不可惜?”
“李郎常說,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這樣,而且,無論是戰略決戰還是戰術決戰,一定要由我們帶節奏,不能讓對手帶節奏!”
若遠遠看去,襄陽城牆沒有異常,完整的聳立著,可近了一看,仿佛就像是個瘌痢頭。
戰棚當然已經不存在了,牆垛悉數消失,本該平整的牆頂,已經變得坑坑窪窪,基本上站不了多少人。
至於城樓,隻剩下殘垣斷壁,城牆後的敵樓、箭樓,上半截都已經垮塌。
“城牆還在,依舊很高,還很結實。”黃?說著,跺了跺腳,指著坑坑窪窪的城頭,“但是,站不上多少人,等同於失效了。”
“守城最大的依仗就是城牆,沒了這依仗,哪裏守得住?官軍憑借兵力優勢,就能很快拿下襄陽。”
“若是按著平常的打法,什麽蟻附攻城、挖地道、堆土山,搭高樓,耗時不會短,動輒數月乃至一年時間。”
彭均之前沒經曆過像樣的攻城戰,所以以為攻城很容易,聽黃?這麽一說,恍然大悟:“難怪李郎這麽有把握。”
武祥補充:“前提是有足夠的大石頭,幾十斤重的那種,這就像射箭,若光有弓沒有箭,弓再厲害也是沒用的。”
“如今官軍收複襄陽,還有...”彭均指了指北麵,漢水北岸的樊城:“還有樊城,接下來,官軍要往哪裏打?”
“益、梁還沒有收複,接下來是不是要往梁州去?”
“不知道,出征時,就說收複江陵、襄陽,然後司州那邊收複隨郡,之後該怎麽辦,沒說,我們當然就不知道了。”
彭均聽李笠分析過‘地理’,知道梁國雍州以西、漢水上遊是東梁州及梁州,而梁州州治所在漢中(又稱南鄭),是很要緊的地方。
李笠做了個比喻:漢中,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往西走,穿過‘門戶’劍閣就是益州,往東沿著漢水走,過‘門戶’安康(東梁州州治),可以抵達襄陽。
往北,過‘門戶’武興後,出散關,進入另一條大道:東西走向的渭水河穀。
沿著渭水河穀往西可入隴右,沿著渭水往東走就是關中。
所以,漢中這個十字路口很重要,朝廷若要收複蜀地,可以走兩條路:其一,長江,其二,漢水,這兩條路都可以水陸並進。
走長江(含臨江陸路)入蜀,先得拿下江陵;走漢水(含臨河道路)入蜀,先得拿下襄陽。
無論走哪條路,水路都是逆水行舟,陸路十分狹窄,很容易被人堵在半路。
這一堵,或許幾個月就過去了。
其次,無論走哪條路,糧草輸送都很費勁,因為沿途都是山地,不可能就地征糧補充軍用,隻能靠長途輸送,且沿途多有蠻夷,很容易被襲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出擊荊、雍的大軍,糧草不是很足,若接下來入蜀作戰,無法支撐太多兵馬,且無法持久。
“那,就這麽放著失地不管了?”黃?問,彭均兩手一攤:“還能如何?天遠地遠的,魏軍又肯定嚴陣以待。”
“人家不用打,就是和你對峙,譬如在漢水旁的安康,或者長江峽口。”
“他們的糧草輸送完全可以走水路,因為是順流而下,省時省力。”
“我們的糧草輸送則十分辛苦,若兵馬堵在半路,耗上幾個月,糧草撐不住,就隻能撤了。”
武祥發表看法:“我覺得沒必要往西走,可以往北攻,攻打漢北地區,也就是魏國所說的山南地區。”
“漢北地區?”彭均再次看向北麵。
之前,侯景還沒作亂時,梁國在漢北地區的地盤,隻有漢水北岸樊城這個落腳點,以及東麵,雍州和司州交界處的隨郡。
如果就近攻打漢北地區,譬如要地穰城、宛城,倒是不錯,因為地勢開闊,還有水路能夠利用。
但問題也出在“地勢開闊”。
彭均聽李笠提起過漢北地區的形勢,以及要緊之處:“還是蕭齊時,漢北地區為朝廷所有,但是距離魏國國都洛陽很近,隻隔了..隔了一道山脈,以及闕南地區。”
“所以,魏國後來硬是把漢北搶了,據說先帝當年還是齊將時,就經曆了大敗。”
“漢北地區地勢開闊,易攻難守,就像一個十字路口,想要守住的話,得有野戰能力強的軍隊,兵力要多,騎兵也要多。”
“而且,這地區的形勢,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如同漢中一般。”
彭均用樹枝在地上劃了個十字,講解起來,因為李笠經常跟他們講戰略,所以眾人習以為常。
漢北地區居中,往北,翻越山脈、穿過闕南地區,就能抵達洛陽,這是有現成道路的。
往東,東北方向出方城,就能進入河南地區。
往東南方向走陸路,橫穿司州地區,可達長江北岸,甚至能和江州隔江對望。
往南,走漢水水路可由漢口入長江,漢口對麵是郢州夏口。
往南走陸路可達江陵,入江後可順流而下,也可進入長江南岸的湘州地區。
往西北方向走武關道可入關中,長安近在咫尺。
往西,沿著漢水河穀西進,過東梁州的安康,就可抵達梁州漢中(南鄭)。
“你們想想,漢北地區如此重要,官軍去攻,魏國可不得拚盡全力來救?到時候打得昏天黑地,朝廷哪有那麽多兵馬和糧食,支撐如此消耗?”
“這不正好麽,我們可以攻其必救。”
武祥趁機發表意見:“官軍就近進攻漢北穰城、宛城,魏國必然集中兵力東進,於是,另一邊就空虛了。”
黃?來了精神:“你是說...聲東擊西?我們佯攻穰城、宛城,實際上...”
隨後指了指示意圖上的漢中方向:“實際上,官軍主力從襄陽出發,沿著漢水西進,先取東梁州,再收複漢中?”
“沒錯!”武祥點點頭,“梁州、東梁州是去年年中才丟的,當時是外無援兵,所以我想,當地豪強及許多將士未必心甘情願認長安朝廷。”
“如今,官軍短時間內接連收複江陵、襄陽,可以趁著魏國還沒反應過來,派遣精銳收複東梁州,乃至梁州。”
“然後以逸待勞,應付魏軍的進攻,隻要站穩腳跟,控製住漢中,可以讓魏國如鯁在喉,迫使蜀地魏軍不得不分兵防禦。”
“往後,官軍走長江入蜀,漢中駐軍可以卡住蜀道,阻擋關中援軍,有關門打狗之效。”
黃?覺得不現實:“我聽說,從襄陽到漢中,全程近兩千裏,沿途過去隻要被人堵在半路上,就失了先機。”
“而且,漢中離襄陽不近,道路崎嶇,就算收複了,一旦被圍,靠襄陽這邊的援軍和糧草輸送,朝廷未必耗得起...”
“那又如何呢?對耗就對耗,看誰先耗不下去。”
武祥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朝廷難,難道蜀地魏軍不難?蜀道艱險,糧食運輸不易,我們還可以聲東擊西,把魏軍主力全都調動起來。”
說完,他展開雙臂:“譬如我是魏國,那麽胸膛是關中,左手是漢北,右手是蜀地,中間,被群山隔斷,左右不能唿應。”
“左手遇敵,右手幫不了忙,同理,右手也是,”
“他們既要保漢北,又要保蜀地,還得爭奪漢中...也就是胸膛對麵的地方,他們的消耗,比我們大得多!”
幾個人爭論起來,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連決策都沒資格參加的人,憑什麽大言不慚?
但他們不覺得自己可笑,李笠常說打仗要動腦子,這有幾層意思。
所謂的“戰術層麵”,是要琢磨己方如何打贏一場仗,判斷敵人會如何打這場仗。
所謂的“戰略層麵”,想清楚己方為何要打這場仗,判斷敵人為何要打這場仗。
隻有用腦子打仗,判斷敵軍的戰術和戰略意圖,才能事半功倍,增加勝算。
所以,在鄱陽時,他們經常和李笠“紙上談兵”,說是打發時間也好,消遣也罷,反正多年下來,每個人的眼界都大了許多,腦子也靈活了許多。
眼界不再僅限於江州,腦子想的不止是“上官讓我打哪裏,我要如何打下哪裏”,而是“我若是上官,該打哪裏”。
“唉,我們爭來爭去,也就隻是說說而已。”彭均感慨著,看向城裏某個方向,“也不知,此次軍議,能議論出什麽結果。”
“你覺得能議出什麽結果?”黃?問,“無非是見好就收,或者爭奪漢北,亦或是聲東擊西。”
“不知道,反正我覺得不甘心。”彭均有些憤憤不平,“被人打進家裏,燒殺搶掠,又扛走許多錢財,現在就有機會報仇,怎麽能見好就收?”
“魏國新占不少地方,人心未穩,我們再打過去,響應的人就會多,若是耽擱幾年,人家站穩腳跟了,再打,豈不是更難?”
“而且,朝廷這麽快收複江陵、襄陽,魏國一定始料未及,我們占了先手,不來個‘兵貴神速’,豈不可惜?”
“李郎常說,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這樣,而且,無論是戰略決戰還是戰術決戰,一定要由我們帶節奏,不能讓對手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