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陌刀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種,感性多於理性、對戰鬥不重視的儒士們所記載的曆史,陌刀隻有兩種用法,劈a但是理性分析不然。


    先說劈,根據史書所述,陌刀如牆而進,然後一起劈殺。因為對於士兵們來說,將武器的鋒銳挺在身前,能夠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氣....好吧,是給自己壯膽!那麽,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擊手段是什麽呢?將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彎曲,留出前刺的餘力。明晃晃的陌刀如牆而進,一方麵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戰士們的士氣,一方麵還可以非常嚴重的威懾敵人。


    寬大、鋒利的陌刀給敵人帶來的威懾遠遠不是窄小的槍頭、矛頭能比擬的。接近敵人後,用力刺殺,必要時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長**尺,前端尖銳,因此,刺應該是陌刀的一種常用攻擊手段,因為陌刀那麽鋒利的尖端。陌刀是長柄靠腰戰刀號稱如牆推進。


    陌刀戰法,一是集體作戰,講究團隊合作;二是攻擊點明確,就是對付騎兵,彌補馬匹不足的弱點。早在戰國,秦軍用一種超長的長矛,組成了類似古希臘馬其頓的長矛方陣。明朝中期的戚家軍用的馬刀就是專門對付韃靼騎兵的,下砍馬腿,上削人頭,打得韃靼幾年不敢進犯。


    根據李靖的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每當戰鬥展開時候,敵人在一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後執陌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己方重裝步兵與敵方步騎兵短兵相接後,奇兵、馬軍、跳蕩軍皆不準輕舉妄動,如果前方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方可迎前敵出擊,重步兵則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唐朝軍製中的陸軍中除去裝備陌刀的重步兵之外還包括防禦弓矢等遠程武器的盾牌手和手持短兵器的輕步兵)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相繼掩殺。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正麵先鋒是最主要的正麵攻擊力量,騎兵為側輔,通常用於迂迴包抄敵軍或者迅速衝擊立足未穩的敵軍陣腳之用,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牆一般推進絞殺敵軍正麵有生力量(敵軍往往在陌刀重步兵的絞殺下人馬俱碎),為先鋒步兵集團衝陣的主要力量,與馬軍、奇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從史書看唐太宗的作戰很有個人特色外,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麵,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


    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中期的步軍的陌刀如牆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曆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從武德到天寶,唐在立國戰爭及與善騎射的遊牧民族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步兵的進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說不構成了主要原因之一。


    陌刀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關涉到大唐王朝的內政方針以及整個軍事形勢變化。也可以說,陌刀使用、推廣的曆史就是唐立國及對外戰爭、開天武功曆史的一個方麵。


    唐代刀雖分為四種(唐六典記載唐刀製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而這四種刀中真正能夠在疆場上發揮保家衛國,開疆辟土作用的兵器卻唯獨隻有陌刀。


    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已知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打擊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陌刀是漢民族與善騎射的遊牧族戰爭中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步兵多優勢的關鍵兵器,戰爭兵器的演化實際是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而演化,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衰落而變化。


    陌刀也主要為唐朝重裝步軍所用,個別主要將領使用陌刀作為主戰兵器,如果陌刀出現在漢末三國那個鬥將的波瀾壯闊的時代,一定會在名將們的手中大放異彩的。


    大唐名將李嗣業就是赫赫有名的陌刀將。一柄陌刀,淩空劈下,人馬俱亡。


    詩聖杜甫在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寫道:“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高度讚揚了萬裏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占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俘虜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迴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迴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歲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家大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家大司馬並收藏大唐歲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