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上的人早餐大多喜歡吃鍋盔和油條,喝豆漿,我家也不例外。大人有許多大事要做,小孩子自然需要幫忙分擔些小事。所以,每天買早餐的任務就交給了我。
鎮上有六、七家賣鍋盔的地方,但有戶姓馬的人家的鍋盔做的最好,火候恰到好處,外麵酥脆可口,裏麵蓬鬆滑口。而且,他還考慮到顧客的需求,決定鍋盔的麵團裏是否放蔥,而且免費提供豆瓣醬。這種“人性化”管理為他贏來很多顧客,每天大清早排隊買鍋盔的人絡繹不絕。
每次叔叔挑完水迴來,我還在買鍋盔的漫長隊伍中苦苦等候。急性子的他總是等不及來找我,將我從隊伍中拽起來,“空降”到隊伍最前麵,然後粗聲粗氣對做鍋盔的夥計說:“嘿!嘿!嘿!小孩子優先,六個鍋盔,快點!快點!”夥計通常都會唯唯諾諾的把做好的鍋盔先給叔叔。一旦聽見人群發出小聲異議時,叔叔就會厲聲道:“哪個有意見?有意見的站出來!”“好漢不吃眼前虧”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的,沒人敢站出來。
每次發生這種情形,我都會羞愧的臉紅。我討厭看見他在這種小事上對別人耍狠,尤其在這種毫無道理的情況下。後來反複幾次後,我終於忍不住對叔叔說:“我還是排隊買吧,插隊不好,頂多我以後早點起床去排隊!”他開始楞了一下,似乎沒想到我會有這樣的反應,然後拍了一下我的頭,笑著說:“好啊,慶伢懂事了,還學會講文明懂禮貌啦!”
自此以後,叔叔再沒幫我去插隊,盡管他常常在家裏等待中急得直跺腳。
轉眼間,我已經上二年級了,個子一點不見長,內向的性格也一點不見改。在學校經常受同學欺負,從不對老師和父母講,這樣的受氣包打著燈籠都難找,因此欺負我的同學越來越多,每次挨了打,都靠阿q精神自我安慰道:“算了,就當兒子打老子。”
我從小是左撇子。每次我寫字用左手的時候,古板的語文老師就會用藤條抽我的手,隻要握筆的不是右手就會挨打,我便慢慢兩隻手握筆,逐漸過渡到左手。
可恨這個過渡時間太長,花去大半個月的時間。可憐這並非采取像香港和澳門和平過渡的方式,我的手和藤條有太多次的親密接觸,但很可惜沒能對它產生好感和抗性,隻產生了厭惡和疼痛。
上美術課時,我喜歡將蘋果和雞蛋畫成方的,這樣不會輕易從桌子上滾到地上;畫太陽的同時會畫月亮,我幻想日夜交融在一起的美妙;畫日出的同時,會畫雨點。我曾聽說過東邊日出西邊雨,希望哪天自己也能看見;畫魚在空中遊,人在水上走……兼任美術的老師是主攻數學的,看慣了精確的邏輯推理,習慣了學生告訴他1+1=2—起碼我們這個年紀的學生該有的答案。在他控製範圍內,他不喜好也不容許任何微小的異常事情發生。
於是,每次我都是他“美術”大革命的批鬥對象,每次他看了我的畫,都會當眾拍我的頭,批評道:“你畫的這是什麽?為什麽不按我的要求畫!是腦子裏進水了,還是肚子裏麵塞的都是草?……”批鬥完之後,還不忘唿籲其他同學不要學我。
曾在心理學書中見過這樣一段話:“一個缺乏想象的人,將不可避免地幽閉在他個人的狹窄的情感的緊促的圈子裏。”或許由於老師批鬥過於厲害,導致我想象力的缺乏,從而變的更加自閉。又或許該責怪自己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沒能做到如一篇《科學研究的藝術》上所說:“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萬萬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說‘想入非非’而放棄自己的設想。”總之,人有時就是這般矛盾,正如林語堂《一團矛盾》中所言:“我隻是一團矛盾……”可惜我不如他老人家那般灑脫,做不到“我以自我矛盾為樂”。
晚上母親下班迴家會督促我背乘法口訣,要求流利,要求倒背如流和正背如水,堪稱“行雲流水”。做不到就用手拍我後腦勺,然後麵壁罰。我感覺自己的童年充斥著許多不愉快,這些“不愉快”使我這樣一個內向的人變得更加沉悶,而這種沉悶又會使一個人越發內向。
不過,我記得唯一開心的事就是叔叔帶我去看戲。
每年八月中旬時,鎮上都會花錢請一個戲班在漢江大堤旁搭起戲台,每晚七點開演,持續一個多星期。時值盛夏之季,晚上人們坐大堤上既可乘涼,又可觀戲,再買些瓜子、甘蔗等零食品嚐,身心都能得到放鬆。恐怕鎮上大多數人對這般良辰美景都不會錯過的。
每天晚上七點,人們在大堤上簇擁而坐,從大堤最上麵一眼望去,黑鴉鴉的一片,全是人頭。看戲大多是中老年人喜愛的,他們懂得欣賞,會從戲曲之中獲得樂趣,通常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時叫好。年輕人和小孩子大多是看不懂的,隻得從戲曲之外找樂子,圖個新鮮、貪個熱鬧罷了。看戲時,一旦聽見有人鼓掌叫好的時候,大家就會跟“風”,裝出一副對戲曲鍾愛而精通的樣子。叔叔是不懂戲曲的,但每次卻能跟上戲曲的節奏和別人的節奏,知道什麽地方是高潮,什麽時候該鼓掌叫好,有時還會比別人快半拍喝彩。
我們這些小孩子大多是坐不住的,每次甘蔗、瓜子等零食吃完後就到人群裏擠來擠去,往來穿梭,嬉戲打鬧,有時還會偷偷跑到戲台後麵看演員服裝和化妝。孩子們這般耍樂大多持續到演出結束。所以,每次散場後,很多家長就開始四處找孩子,呐喊聲一片,像招魂似地叫小孩歸位。叔叔是頗有先見之明的,事先約好讓我站在戲台左邊第二根木樁傍邊等候,所以每次他都能很快找到我。
當然,有一出戲是所有人都看得懂而且會聚精會神看的。那就是我們地方戲《王瞎子鬧店》。每每聽到這出戲時,笑聲、呐喊聲、掌聲都最為熱烈。有些台詞連小孩子都耳熟能詳、脫口而出。
這出戲主要是講一個名叫“羅客人”的盜賊跟蹤兩個進京獻寶的舉子,投宿在姓“姚”的老板的客店。此事自小雙目失明且為人熱心的王瞎子察覺,巧約唱小曲的大、小幺姑一起來到姚的客店。當天夜晚,在羅幾次行竊之時,王瞎子巧鬥盜賊,最後終於將羅抓獲。這戲曲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而且台詞大多是天門方言,詼諧幽默、頗為有趣。王瞎子每次都故意將小店門口的對聯橫批“四季發財”念作“四季發火”。當被問起現在是否還喜歡喝酒時,王瞎子為表示自己對酒的鍾愛,他會說:“除非貓子不吃魚,我才不喝酒!”他會向人吹噓他兄弟是手持銀槍管千軍萬馬。別人不信,仔細盤問之後發現原來他兄弟是拿著麻梗竿放鴨子的……
每次演出結束已是晚上十點多鍾,孩子們的興奮點早已過卻,接著就是無窮無盡的倦和困。每次我都是騎在叔叔的脖子上,由他代步,抄田間的小路迴家。
堤邊的戲台已曲終人散,田間的舞台正方興未艾。螢火蟲輕盈地漂浮在田地上方,一閃一閃,似乎欲與天上星星爭輝。少了點高高在上的冷漠,多了點觸手可及的親切,它們似乎更招人喜歡。
一望無垠的田地裏,萬籟齊鳴,蛐蛐彈奏,蛙鳴悠揚,組成了一曲交響樂,似乎欲效仿戲台增添這夜的歡鬧。可惜弄巧成拙,隻近似“山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效果,反襯得這廣袤夜的寂靜。
微風由南麵大堤親親拂來,這是鎮上夏日裏的“過堤風”。禾苗在風的搖籃裏輕舞,戲台上的喧鬧過渡到田地間的寧靜,精神抖擻過後的人們需要這樣的氣氛來拂去心中的一絲疲憊。
南風悠悠吹,酣然好入睡。每次迴家路上,我騎在叔叔的脖子上都會睡著。而每次睡著之後,口水會不知不覺的流出來,滴到叔叔的頭發和臉上。麵對突如其來的“災禍”,叔叔口中總會輕聲念叨:“垮鹹寶(方言:愛流口水的小孩),垮鹹寶,真是一個跨鹹寶啊!”
後來,叔叔每次看戲是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毛巾,迴去時就將頭包裹得緊緊的,防止我睡著後口水的意外“襲擊”。
鎮上有六、七家賣鍋盔的地方,但有戶姓馬的人家的鍋盔做的最好,火候恰到好處,外麵酥脆可口,裏麵蓬鬆滑口。而且,他還考慮到顧客的需求,決定鍋盔的麵團裏是否放蔥,而且免費提供豆瓣醬。這種“人性化”管理為他贏來很多顧客,每天大清早排隊買鍋盔的人絡繹不絕。
每次叔叔挑完水迴來,我還在買鍋盔的漫長隊伍中苦苦等候。急性子的他總是等不及來找我,將我從隊伍中拽起來,“空降”到隊伍最前麵,然後粗聲粗氣對做鍋盔的夥計說:“嘿!嘿!嘿!小孩子優先,六個鍋盔,快點!快點!”夥計通常都會唯唯諾諾的把做好的鍋盔先給叔叔。一旦聽見人群發出小聲異議時,叔叔就會厲聲道:“哪個有意見?有意見的站出來!”“好漢不吃眼前虧”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的,沒人敢站出來。
每次發生這種情形,我都會羞愧的臉紅。我討厭看見他在這種小事上對別人耍狠,尤其在這種毫無道理的情況下。後來反複幾次後,我終於忍不住對叔叔說:“我還是排隊買吧,插隊不好,頂多我以後早點起床去排隊!”他開始楞了一下,似乎沒想到我會有這樣的反應,然後拍了一下我的頭,笑著說:“好啊,慶伢懂事了,還學會講文明懂禮貌啦!”
自此以後,叔叔再沒幫我去插隊,盡管他常常在家裏等待中急得直跺腳。
轉眼間,我已經上二年級了,個子一點不見長,內向的性格也一點不見改。在學校經常受同學欺負,從不對老師和父母講,這樣的受氣包打著燈籠都難找,因此欺負我的同學越來越多,每次挨了打,都靠阿q精神自我安慰道:“算了,就當兒子打老子。”
我從小是左撇子。每次我寫字用左手的時候,古板的語文老師就會用藤條抽我的手,隻要握筆的不是右手就會挨打,我便慢慢兩隻手握筆,逐漸過渡到左手。
可恨這個過渡時間太長,花去大半個月的時間。可憐這並非采取像香港和澳門和平過渡的方式,我的手和藤條有太多次的親密接觸,但很可惜沒能對它產生好感和抗性,隻產生了厭惡和疼痛。
上美術課時,我喜歡將蘋果和雞蛋畫成方的,這樣不會輕易從桌子上滾到地上;畫太陽的同時會畫月亮,我幻想日夜交融在一起的美妙;畫日出的同時,會畫雨點。我曾聽說過東邊日出西邊雨,希望哪天自己也能看見;畫魚在空中遊,人在水上走……兼任美術的老師是主攻數學的,看慣了精確的邏輯推理,習慣了學生告訴他1+1=2—起碼我們這個年紀的學生該有的答案。在他控製範圍內,他不喜好也不容許任何微小的異常事情發生。
於是,每次我都是他“美術”大革命的批鬥對象,每次他看了我的畫,都會當眾拍我的頭,批評道:“你畫的這是什麽?為什麽不按我的要求畫!是腦子裏進水了,還是肚子裏麵塞的都是草?……”批鬥完之後,還不忘唿籲其他同學不要學我。
曾在心理學書中見過這樣一段話:“一個缺乏想象的人,將不可避免地幽閉在他個人的狹窄的情感的緊促的圈子裏。”或許由於老師批鬥過於厲害,導致我想象力的缺乏,從而變的更加自閉。又或許該責怪自己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沒能做到如一篇《科學研究的藝術》上所說:“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萬萬不可因怕出洋相或怕他人說‘想入非非’而放棄自己的設想。”總之,人有時就是這般矛盾,正如林語堂《一團矛盾》中所言:“我隻是一團矛盾……”可惜我不如他老人家那般灑脫,做不到“我以自我矛盾為樂”。
晚上母親下班迴家會督促我背乘法口訣,要求流利,要求倒背如流和正背如水,堪稱“行雲流水”。做不到就用手拍我後腦勺,然後麵壁罰。我感覺自己的童年充斥著許多不愉快,這些“不愉快”使我這樣一個內向的人變得更加沉悶,而這種沉悶又會使一個人越發內向。
不過,我記得唯一開心的事就是叔叔帶我去看戲。
每年八月中旬時,鎮上都會花錢請一個戲班在漢江大堤旁搭起戲台,每晚七點開演,持續一個多星期。時值盛夏之季,晚上人們坐大堤上既可乘涼,又可觀戲,再買些瓜子、甘蔗等零食品嚐,身心都能得到放鬆。恐怕鎮上大多數人對這般良辰美景都不會錯過的。
每天晚上七點,人們在大堤上簇擁而坐,從大堤最上麵一眼望去,黑鴉鴉的一片,全是人頭。看戲大多是中老年人喜愛的,他們懂得欣賞,會從戲曲之中獲得樂趣,通常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時叫好。年輕人和小孩子大多是看不懂的,隻得從戲曲之外找樂子,圖個新鮮、貪個熱鬧罷了。看戲時,一旦聽見有人鼓掌叫好的時候,大家就會跟“風”,裝出一副對戲曲鍾愛而精通的樣子。叔叔是不懂戲曲的,但每次卻能跟上戲曲的節奏和別人的節奏,知道什麽地方是高潮,什麽時候該鼓掌叫好,有時還會比別人快半拍喝彩。
我們這些小孩子大多是坐不住的,每次甘蔗、瓜子等零食吃完後就到人群裏擠來擠去,往來穿梭,嬉戲打鬧,有時還會偷偷跑到戲台後麵看演員服裝和化妝。孩子們這般耍樂大多持續到演出結束。所以,每次散場後,很多家長就開始四處找孩子,呐喊聲一片,像招魂似地叫小孩歸位。叔叔是頗有先見之明的,事先約好讓我站在戲台左邊第二根木樁傍邊等候,所以每次他都能很快找到我。
當然,有一出戲是所有人都看得懂而且會聚精會神看的。那就是我們地方戲《王瞎子鬧店》。每每聽到這出戲時,笑聲、呐喊聲、掌聲都最為熱烈。有些台詞連小孩子都耳熟能詳、脫口而出。
這出戲主要是講一個名叫“羅客人”的盜賊跟蹤兩個進京獻寶的舉子,投宿在姓“姚”的老板的客店。此事自小雙目失明且為人熱心的王瞎子察覺,巧約唱小曲的大、小幺姑一起來到姚的客店。當天夜晚,在羅幾次行竊之時,王瞎子巧鬥盜賊,最後終於將羅抓獲。這戲曲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而且台詞大多是天門方言,詼諧幽默、頗為有趣。王瞎子每次都故意將小店門口的對聯橫批“四季發財”念作“四季發火”。當被問起現在是否還喜歡喝酒時,王瞎子為表示自己對酒的鍾愛,他會說:“除非貓子不吃魚,我才不喝酒!”他會向人吹噓他兄弟是手持銀槍管千軍萬馬。別人不信,仔細盤問之後發現原來他兄弟是拿著麻梗竿放鴨子的……
每次演出結束已是晚上十點多鍾,孩子們的興奮點早已過卻,接著就是無窮無盡的倦和困。每次我都是騎在叔叔的脖子上,由他代步,抄田間的小路迴家。
堤邊的戲台已曲終人散,田間的舞台正方興未艾。螢火蟲輕盈地漂浮在田地上方,一閃一閃,似乎欲與天上星星爭輝。少了點高高在上的冷漠,多了點觸手可及的親切,它們似乎更招人喜歡。
一望無垠的田地裏,萬籟齊鳴,蛐蛐彈奏,蛙鳴悠揚,組成了一曲交響樂,似乎欲效仿戲台增添這夜的歡鬧。可惜弄巧成拙,隻近似“山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效果,反襯得這廣袤夜的寂靜。
微風由南麵大堤親親拂來,這是鎮上夏日裏的“過堤風”。禾苗在風的搖籃裏輕舞,戲台上的喧鬧過渡到田地間的寧靜,精神抖擻過後的人們需要這樣的氣氛來拂去心中的一絲疲憊。
南風悠悠吹,酣然好入睡。每次迴家路上,我騎在叔叔的脖子上都會睡著。而每次睡著之後,口水會不知不覺的流出來,滴到叔叔的頭發和臉上。麵對突如其來的“災禍”,叔叔口中總會輕聲念叨:“垮鹹寶(方言:愛流口水的小孩),垮鹹寶,真是一個跨鹹寶啊!”
後來,叔叔每次看戲是都會隨身攜帶一個毛巾,迴去時就將頭包裹得緊緊的,防止我睡著後口水的意外“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