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華嘿嘿一笑,滾去上課。
兩個女老師又纏著鄧煒璘,打聽宋家財的故事。
鄧煒璘是個厚道人,原原本本地將宋家財的故事說了一遍。
兩個女老師這才知道宋家財和鐵橋之間的故事,搖頭歎息。當然了,歎息隻是為了鐵橋。對於宋家財,兩位女老師隻有鄙視和厭惡。
下午放學以後,振華順路去找宋家財。
宋家財中午喝了酒,這時候剛剛起來,坐在門前發呆。
振華走過去,說道:“家財,最近雅興不小啊,聽說你經常在兩個女老師的後窗下吹笛子,是不是?”
宋家財臉色一紅,卻沒說話。
振華繼續說道:“兩個女老師托我告訴你,以後別去深情獻唱了,她們都不懂音樂,你吹得再好,也是對牛彈琴。”
宋家財狡辯:“我在野地上吹笛子,又不是吹給她們聽的!”
“行行行,以後別去吹了,人家老師晚上還要改作業。”振華給宋家財扔了一根煙,又說道:“吹笛子吹不來老婆的,好好幹吧,說不定鐵橋以後還會迴來。”
宋家財眼圈一紅,搖頭道:“她不會迴來了,我對不起她……”
“知道對不起人家,就好好幹,帶著兒子好好過日子。立鑫是鐵橋的兒子,我覺得鐵橋還會迴來。”振華說道。
宋家財看了看一邊玩耍的兒子,搖頭不語。
“你好好幹,蓋幾間房子,鐵橋以後迴來,看見你發財了,也就不走了。”振華拍了拍宋家財的肩膀,轉身而去。
然而鐵橋一直沒有迴來,兩個月過去,連一封信也沒有。
振華覺得鐵橋狠心,兒子還在這裏,她怎麽就一點也不關心?
又是秋收到來。
東灣村和往年一樣,開始了一季的忙碌。
秋收過程中,振華再一次提議恢複機耕路,卻再一次失敗。最大的阻力,還是老黨員夏萬鬆。
連續幾次協商無果,振華也冷了心腸,放棄了恢複機耕路的想法。大家都能將就,自己也將就吧。用高三爺的話來說,誰不是男人,誰不是漢子?挑吧!你一擔能挑兩百斤,我一擔也挑兩千兩!
那天是星期天,振華挑著一擔稻把跟在王響和劉誌高的身後,三人喊著號子,魚貫向前。
劉誌高住在前排,在自家打穀場上卸了肩頭的稻把,扭頭看了振華一眼,笑道:“振華還要加油啊,你這一擔稻把,跟響大爺比起來,還要差四十斤!”
“不會吧?我感覺這擔有兩百斤!”振華說道。
“不用吹,卸下來稱一下就知道。”劉誌高笑著跟了過來,準備給振華挑的稻把上稱。
王響也在自家打穀場上卸了肩,把買豬的大杆秤拿了過來。
三個漢子也是閑的,真的將振華挑迴來的擔子過了秤。
結果出來了,振華的擔子一百八十斤,王響的擔子兩百三十斤!
振華咋舌:“響大爺真是東灣村第一好漢,這兩百多斤的擔子,挑起來就像走著玩一樣。”
王響嘿嘿一笑:“這算個屁!你問問你老爹就知道了,十幾年前,生產隊去糧站交糧,男子漢一人一擔,每擔兩百八十斤,五裏路隻許歇肩一次。你們現在啊,嘿嘿……好狠好狠,就挑個鬥粗的一捆,抬著上肩,還拉著上埂!”
振華噗地一笑,又是佩服,又是歎氣:“怪不得你們不要機耕路,一個個都像牛一樣,要是發起狠來,田裏的土也能挑迴來啊!”
王響說道:“也不是力氣大就不要路,隻不過挑擔子挑習慣了,有沒有機耕路無所謂。你要修路,用拖拉機拉稻把迴家,估計你老爹還說你懶。”
振華點點頭,深以為然。
老一輩農民,比這一代人更加吃苦耐勞,也習慣了這樣吭哧吭哧挑擔子。
可是年輕人哪裏習慣這樣的方式?兩百多斤的擔子,還有幾個年輕人能挑動的?
懶,有什麽不好?懶人才能推動科技進步。科技發展的目的,就是解放勞動力,為人類的偷懶創造條件嘛!
可是這個道理,跟東灣村的老家夥們是說不通的。
秋收過後就是秋種,東灣村甚至整個河東鎮,都開始了油菜移栽,拋棄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種。
鄭懷亮看見這樣的變化,感歎不已,經常對別人說道:“我當村支書時候沒有做到的事,讓趙振華和卓宜蘭夫妻倆做到了。這夫妻倆不簡單,不簡單啊!”
秋種剛剛開始,卻遭遇了嚴重的旱情。
三組那口二十多畝水麵的當家塘,終於弄了個底朝天,鄉親們幹脆了放棄了農活,來一場捉魚比賽。
水塘裏沒有多少魚,但是海蝦特別多。這些海蝦,又被叫做小龍蝦。
村裏人都在忙著捉魚,宜蘭卻和振華一起,用拉網捕捉那些龍蝦。半天的工夫,振華收獲了五百斤龍蝦,全部挑迴了家裏。
王響很不理解,說道:“振華你要這龍蝦幹什麽?喜歡吃這個?這東西吃多了槽心啊。”
“誰吃這東西?撈迴來喂豬的。”振華說道。
“喂豬?我看豬都不吃這玩意。”王響連連搖頭。
的確,在魚蝦滿地爬的鄉下,龍蝦螃蟹什麽的沒油水,真的沒人吃。
整個東灣村,也就宋家財這樣的窮人,青黃不接的時候,靠著蝦蟹來充饑填肚子。小立鑫整日裏的夥食,大多都是雜魚和蝦仁蟹黃泥鰍黃鱔之類。腥氣的東西吃多了,小立鑫的身上,甚至都帶著一股魚腥味。
但是對於卓宜蘭來說,這些沒人要的龍蝦,卻是科學養豬的寶貝,可以用來製作魚骨粉。
她把龍蝦放在鹽水裏煮一滾,撈出來放在打穀場上暴曬。曬幹以後,用飼料機粉碎,儲存起來,以後配兌豬飼料。
——多年以後,小龍蝦忽然風靡天下。振華對別人說:這玩意在幾十年前,我們東灣村豬都不吃!聞者不信,認為振華在吹牛,振華也隻能搖頭苦笑。
但是振華自己還是保持了東灣村的習慣,很少吃蝦蟹。他和小立鑫一樣,小時候吃膩了,見了這玩意就飽了。
秋種工作結束以後,齊磊迴來了一趟,專程找振華商量事情。
(第三更。三個月不到,寫了接近六十萬字,有些寫不動啦,哈哈,有沒有打賞一塊錢,給作者買根辣條提提神的?)
兩個女老師又纏著鄧煒璘,打聽宋家財的故事。
鄧煒璘是個厚道人,原原本本地將宋家財的故事說了一遍。
兩個女老師這才知道宋家財和鐵橋之間的故事,搖頭歎息。當然了,歎息隻是為了鐵橋。對於宋家財,兩位女老師隻有鄙視和厭惡。
下午放學以後,振華順路去找宋家財。
宋家財中午喝了酒,這時候剛剛起來,坐在門前發呆。
振華走過去,說道:“家財,最近雅興不小啊,聽說你經常在兩個女老師的後窗下吹笛子,是不是?”
宋家財臉色一紅,卻沒說話。
振華繼續說道:“兩個女老師托我告訴你,以後別去深情獻唱了,她們都不懂音樂,你吹得再好,也是對牛彈琴。”
宋家財狡辯:“我在野地上吹笛子,又不是吹給她們聽的!”
“行行行,以後別去吹了,人家老師晚上還要改作業。”振華給宋家財扔了一根煙,又說道:“吹笛子吹不來老婆的,好好幹吧,說不定鐵橋以後還會迴來。”
宋家財眼圈一紅,搖頭道:“她不會迴來了,我對不起她……”
“知道對不起人家,就好好幹,帶著兒子好好過日子。立鑫是鐵橋的兒子,我覺得鐵橋還會迴來。”振華說道。
宋家財看了看一邊玩耍的兒子,搖頭不語。
“你好好幹,蓋幾間房子,鐵橋以後迴來,看見你發財了,也就不走了。”振華拍了拍宋家財的肩膀,轉身而去。
然而鐵橋一直沒有迴來,兩個月過去,連一封信也沒有。
振華覺得鐵橋狠心,兒子還在這裏,她怎麽就一點也不關心?
又是秋收到來。
東灣村和往年一樣,開始了一季的忙碌。
秋收過程中,振華再一次提議恢複機耕路,卻再一次失敗。最大的阻力,還是老黨員夏萬鬆。
連續幾次協商無果,振華也冷了心腸,放棄了恢複機耕路的想法。大家都能將就,自己也將就吧。用高三爺的話來說,誰不是男人,誰不是漢子?挑吧!你一擔能挑兩百斤,我一擔也挑兩千兩!
那天是星期天,振華挑著一擔稻把跟在王響和劉誌高的身後,三人喊著號子,魚貫向前。
劉誌高住在前排,在自家打穀場上卸了肩頭的稻把,扭頭看了振華一眼,笑道:“振華還要加油啊,你這一擔稻把,跟響大爺比起來,還要差四十斤!”
“不會吧?我感覺這擔有兩百斤!”振華說道。
“不用吹,卸下來稱一下就知道。”劉誌高笑著跟了過來,準備給振華挑的稻把上稱。
王響也在自家打穀場上卸了肩,把買豬的大杆秤拿了過來。
三個漢子也是閑的,真的將振華挑迴來的擔子過了秤。
結果出來了,振華的擔子一百八十斤,王響的擔子兩百三十斤!
振華咋舌:“響大爺真是東灣村第一好漢,這兩百多斤的擔子,挑起來就像走著玩一樣。”
王響嘿嘿一笑:“這算個屁!你問問你老爹就知道了,十幾年前,生產隊去糧站交糧,男子漢一人一擔,每擔兩百八十斤,五裏路隻許歇肩一次。你們現在啊,嘿嘿……好狠好狠,就挑個鬥粗的一捆,抬著上肩,還拉著上埂!”
振華噗地一笑,又是佩服,又是歎氣:“怪不得你們不要機耕路,一個個都像牛一樣,要是發起狠來,田裏的土也能挑迴來啊!”
王響說道:“也不是力氣大就不要路,隻不過挑擔子挑習慣了,有沒有機耕路無所謂。你要修路,用拖拉機拉稻把迴家,估計你老爹還說你懶。”
振華點點頭,深以為然。
老一輩農民,比這一代人更加吃苦耐勞,也習慣了這樣吭哧吭哧挑擔子。
可是年輕人哪裏習慣這樣的方式?兩百多斤的擔子,還有幾個年輕人能挑動的?
懶,有什麽不好?懶人才能推動科技進步。科技發展的目的,就是解放勞動力,為人類的偷懶創造條件嘛!
可是這個道理,跟東灣村的老家夥們是說不通的。
秋收過後就是秋種,東灣村甚至整個河東鎮,都開始了油菜移栽,拋棄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種。
鄭懷亮看見這樣的變化,感歎不已,經常對別人說道:“我當村支書時候沒有做到的事,讓趙振華和卓宜蘭夫妻倆做到了。這夫妻倆不簡單,不簡單啊!”
秋種剛剛開始,卻遭遇了嚴重的旱情。
三組那口二十多畝水麵的當家塘,終於弄了個底朝天,鄉親們幹脆了放棄了農活,來一場捉魚比賽。
水塘裏沒有多少魚,但是海蝦特別多。這些海蝦,又被叫做小龍蝦。
村裏人都在忙著捉魚,宜蘭卻和振華一起,用拉網捕捉那些龍蝦。半天的工夫,振華收獲了五百斤龍蝦,全部挑迴了家裏。
王響很不理解,說道:“振華你要這龍蝦幹什麽?喜歡吃這個?這東西吃多了槽心啊。”
“誰吃這東西?撈迴來喂豬的。”振華說道。
“喂豬?我看豬都不吃這玩意。”王響連連搖頭。
的確,在魚蝦滿地爬的鄉下,龍蝦螃蟹什麽的沒油水,真的沒人吃。
整個東灣村,也就宋家財這樣的窮人,青黃不接的時候,靠著蝦蟹來充饑填肚子。小立鑫整日裏的夥食,大多都是雜魚和蝦仁蟹黃泥鰍黃鱔之類。腥氣的東西吃多了,小立鑫的身上,甚至都帶著一股魚腥味。
但是對於卓宜蘭來說,這些沒人要的龍蝦,卻是科學養豬的寶貝,可以用來製作魚骨粉。
她把龍蝦放在鹽水裏煮一滾,撈出來放在打穀場上暴曬。曬幹以後,用飼料機粉碎,儲存起來,以後配兌豬飼料。
——多年以後,小龍蝦忽然風靡天下。振華對別人說:這玩意在幾十年前,我們東灣村豬都不吃!聞者不信,認為振華在吹牛,振華也隻能搖頭苦笑。
但是振華自己還是保持了東灣村的習慣,很少吃蝦蟹。他和小立鑫一樣,小時候吃膩了,見了這玩意就飽了。
秋種工作結束以後,齊磊迴來了一趟,專程找振華商量事情。
(第三更。三個月不到,寫了接近六十萬字,有些寫不動啦,哈哈,有沒有打賞一塊錢,給作者買根辣條提提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