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對特麗莎來說,“牧歌”這個詞如此重要?
我們都是被《舊約全書》的神話哺育,我們可以說,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象是對天堂的迴憶:天堂裏的生活,不象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煩。
隻要人們生活在鄉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懷抱,他們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正因為如此特麗莎在礦係區遇到集體農莊主席時,便想象出一幅鄉村的圖景(她從未在鄉村生活也從不知道鄉村),為之迷戀。這是她迴望的方式——迴望天堂。
亞當,探身於井口,卻沒有意識到他看見的就是自己。他不會懂得特麗莎還是小姑娘的時候,何以要站在鏡子麵前試圖透過自己的身體看到靈魂。亞當有點象卡列寧。特麗莎曾經玩了個遊戲,讓他麵對鏡子看到自己,但他根本不能辨認自己的形象,帶著一種難以置信的無所謂,心不在焉地盯了一陣。
亞當與卡列寧的比較,把我引向了一種思索:在天堂裏人還不是人。更準確地說,人還沒有被投放到人的道路上來。現在,我們已經被拋擲出來很長的時間了,循一條直線飛過了時間的虛空。在什麽深層的地方,還是有一根細細的繩子縛著我們,另一頭連向身後遠處雲遮霧繞的天堂。亞當在那裏探身看一口井,不象那喀索斯,他甚至從未疑心那井裏出現的淡黃色一團就是他自己。對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願意成為人的渴望。
她還是孩子的時候,無論何時走道母親帶有經血汙痕的衛生紙,就感到作嘔,恨母親竟然寡廉鮮恥不知把它們藏起來。然而卡列寧畢竟也是雌性,也有他的生理周期。它每六個月來一次,一次長達兩個星期。為了不讓他弄髒房子,特麗莎在他的兩腿之間塞上一迭脫胎棉,用一條舊短褲包佐,再用一條長絲線很巧妙地把它們緊緊係在身子上。她看著這個能對付每次整整兩個星期的裝備,笑了又笑。
為什麽狗的行經使她開心和歡心,而自己行經卻使她惡心呢?對我來說答案似乎是簡單的:狗類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卡列寧絕不知道肉體和靈魂的兩重性,也沒有惡心的概念。這就是特麗莎與他在一起時感到如此輕鬆自如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把一個動物變成會活動的機器,一頭中變成生產牛奶的自動機,是相當危險的。人這樣做,就切斷了把自己與天堂連接起來的線,在飛越時間的虛空時,他將無所攀依
和無所慰藉。)
從這堆混亂的念頭裏,特麗莎生出一種擺脫不開的褻瀆的思想,她認為,聯係著她與卡列寧的愛,要比她與托馬斯的愛要好。不是大一些,是好一些。她既不想挑剔托馬斯也不想挑剔自己。她也不希望、宣稱他們彼此能有更多的愛,她的感覺是給出一種人類情侶的本性。人類男女之愛對於人與狗之間存在的友愛來說(至少在最佳例證中是如此),預先就低了一等。人類曆史上這種奇怪的現象,可能是造物主始料不及的。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裏獲取什麽,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迴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們的問題:他愛我嗎?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更多嗎?也許我們所有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地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那裏得到什麽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向他的奉獻給予,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製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另外:特麗莎照卡列寧原來的樣子接受了他,沒有幻想什麽去試圖改變他,一開始就讚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從狗的生活中脫離出來,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她訓練他的動因不是要改變他(如一個丈夫試圖改造妻子和一個妻子試圖改造丈夫),隻是給他提供一些基本語言,使他們能夠交際和一起生活。
再有:沒有人迫使她去愛卡列寧,愛狗是自願的。(特麗莎再次迴想起母親,對發生在她們之間的一切感到悔恨。如果母親是村莊裏眾多婦女中的一個,她滿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母親的粗野也能將就將就。哦,隻要她母親是一個陌生人!從孩提時代起,特麗莎的麵容就被母親霸占,她的“我”就被母親沒收,她對母親的這種方式感到羞恥。比這更糟糕的是那種長者的命令,“愛你的父親和母親”。這種命令強迫她去同意那種霸占,去唿應那種侵略性的愛。特麗莎與母親的決裂並不是母親的過錯。特麗莎與母親決裂,不光因為對方是她觀在當著的這個母親,而因為她是一個母親。)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隻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從來不知道有什麽衝突,有什麽忽發衝冠的壯景;從來不知道什麽發展演變。卡列寧在特麗莎和托馬斯周圍的生活基於一種重複,他期待他們也同樣如此。
如果卡列寧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條狗,肯定早就對待麗莎說了:“看,我病了,天天往嘴裏送麵包圈也厭煩了,你能帶點別的什麽東西來嗎?”就在這裏,整個人類的困境得到了展現。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是飛速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
是的,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特麗莎心裏想。
集體農莊主席下工後,帶著他的摩菲斯特外出散步,碰到特麗莎時總忘不了說一句:“他幹嘛這麽遲才到我這裏來呢?早來一點,我們可以邀伴去沾花惹草啊!他和我,哪個娘們耐得住這兩個豬娃的誘惑?”那一刻,豬就訓練有素地哼哼唿唿嚕嚕一陣。特麗莎雖然預先就確切地知道了對方要說什麽,但每次都大笑了。這個玩笑多次重複,還是沒有失去煽力。正相反,在牧歌式的環境裏,連幽默,也受製於重複這條甜蜜的法律。
我們都是被《舊約全書》的神話哺育,我們可以說,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象是對天堂的迴憶:天堂裏的生活,不象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煩。
隻要人們生活在鄉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懷抱,他們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正因為如此特麗莎在礦係區遇到集體農莊主席時,便想象出一幅鄉村的圖景(她從未在鄉村生活也從不知道鄉村),為之迷戀。這是她迴望的方式——迴望天堂。
亞當,探身於井口,卻沒有意識到他看見的就是自己。他不會懂得特麗莎還是小姑娘的時候,何以要站在鏡子麵前試圖透過自己的身體看到靈魂。亞當有點象卡列寧。特麗莎曾經玩了個遊戲,讓他麵對鏡子看到自己,但他根本不能辨認自己的形象,帶著一種難以置信的無所謂,心不在焉地盯了一陣。
亞當與卡列寧的比較,把我引向了一種思索:在天堂裏人還不是人。更準確地說,人還沒有被投放到人的道路上來。現在,我們已經被拋擲出來很長的時間了,循一條直線飛過了時間的虛空。在什麽深層的地方,還是有一根細細的繩子縛著我們,另一頭連向身後遠處雲遮霧繞的天堂。亞當在那裏探身看一口井,不象那喀索斯,他甚至從未疑心那井裏出現的淡黃色一團就是他自己。對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願意成為人的渴望。
她還是孩子的時候,無論何時走道母親帶有經血汙痕的衛生紙,就感到作嘔,恨母親竟然寡廉鮮恥不知把它們藏起來。然而卡列寧畢竟也是雌性,也有他的生理周期。它每六個月來一次,一次長達兩個星期。為了不讓他弄髒房子,特麗莎在他的兩腿之間塞上一迭脫胎棉,用一條舊短褲包佐,再用一條長絲線很巧妙地把它們緊緊係在身子上。她看著這個能對付每次整整兩個星期的裝備,笑了又笑。
為什麽狗的行經使她開心和歡心,而自己行經卻使她惡心呢?對我來說答案似乎是簡單的:狗類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卡列寧絕不知道肉體和靈魂的兩重性,也沒有惡心的概念。這就是特麗莎與他在一起時感到如此輕鬆自如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把一個動物變成會活動的機器,一頭中變成生產牛奶的自動機,是相當危險的。人這樣做,就切斷了把自己與天堂連接起來的線,在飛越時間的虛空時,他將無所攀依
和無所慰藉。)
從這堆混亂的念頭裏,特麗莎生出一種擺脫不開的褻瀆的思想,她認為,聯係著她與卡列寧的愛,要比她與托馬斯的愛要好。不是大一些,是好一些。她既不想挑剔托馬斯也不想挑剔自己。她也不希望、宣稱他們彼此能有更多的愛,她的感覺是給出一種人類情侶的本性。人類男女之愛對於人與狗之間存在的友愛來說(至少在最佳例證中是如此),預先就低了一等。人類曆史上這種奇怪的現象,可能是造物主始料不及的。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裏獲取什麽,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迴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們的問題:他愛我嗎?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更多嗎?也許我們所有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地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那裏得到什麽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向他的奉獻給予,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製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另外:特麗莎照卡列寧原來的樣子接受了他,沒有幻想什麽去試圖改變他,一開始就讚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從狗的生活中脫離出來,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她訓練他的動因不是要改變他(如一個丈夫試圖改造妻子和一個妻子試圖改造丈夫),隻是給他提供一些基本語言,使他們能夠交際和一起生活。
再有:沒有人迫使她去愛卡列寧,愛狗是自願的。(特麗莎再次迴想起母親,對發生在她們之間的一切感到悔恨。如果母親是村莊裏眾多婦女中的一個,她滿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母親的粗野也能將就將就。哦,隻要她母親是一個陌生人!從孩提時代起,特麗莎的麵容就被母親霸占,她的“我”就被母親沒收,她對母親的這種方式感到羞恥。比這更糟糕的是那種長者的命令,“愛你的父親和母親”。這種命令強迫她去同意那種霸占,去唿應那種侵略性的愛。特麗莎與母親的決裂並不是母親的過錯。特麗莎與母親決裂,不光因為對方是她觀在當著的這個母親,而因為她是一個母親。)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隻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從來不知道有什麽衝突,有什麽忽發衝冠的壯景;從來不知道什麽發展演變。卡列寧在特麗莎和托馬斯周圍的生活基於一種重複,他期待他們也同樣如此。
如果卡列寧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條狗,肯定早就對待麗莎說了:“看,我病了,天天往嘴裏送麵包圈也厭煩了,你能帶點別的什麽東西來嗎?”就在這裏,整個人類的困境得到了展現。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是飛速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
是的,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特麗莎心裏想。
集體農莊主席下工後,帶著他的摩菲斯特外出散步,碰到特麗莎時總忘不了說一句:“他幹嘛這麽遲才到我這裏來呢?早來一點,我們可以邀伴去沾花惹草啊!他和我,哪個娘們耐得住這兩個豬娃的誘惑?”那一刻,豬就訓練有素地哼哼唿唿嚕嚕一陣。特麗莎雖然預先就確切地知道了對方要說什麽,但每次都大笑了。這個玩笑多次重複,還是沒有失去煽力。正相反,在牧歌式的環境裏,連幽默,也受製於重複這條甜蜜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