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之中,哥舒翰整軍完畢,
“將軍,真的要出兵嗎?”手下的副將問道。
哥舒翰長歎一聲道:“無可奈何,皇上已經連頒三道軍令讓我出兵,如果我按兵不動,陛下一定以為我有二心,想想高仙芝的下場吧。”
副將道:“眼下敵情尚不明了,雖然探子來報都是敵軍老弱病殘沒有戰力,但是末將覺得敵軍精銳必定在伺機埋伏。”
哥舒翰道:“我又何嚐不知,不過就算是叛軍氣焰正盛,怎麽說我手中也有二十萬雄兵,就算是與他的精銳決戰也不至於敗得太慘。如果不行,咱們再退守潼關,也算是對陛下有個交代。這樣一來陛下應該就不會再催我出兵了。”
二十萬兵馬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根據探子的報告,目前叛軍有一部分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由叛軍的副將崔乾佑將軍帶領。
日前,探子來報,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所以此番哥舒翰想要進軍陝郡,畢竟捏柿子還是要撿軟的捏。不過哥舒翰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畢竟李承威其實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隻知道好勇鬥狠的紈絝子弟了。
此人雖然被李善玩弄於鼓掌之中,但是卻也因此發憤圖強,卻不想他再軍中也有用武之地。此人生性狠毒陰險,做事果決,不留情麵,倒是很有梟雄風範。再出任節度使的幾年中以雷霆手段整頓河北局勢,將漢族與少數民資管理的井井有條,不得不說李承威也成長了不少。
如今李承威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哥舒翰料想李承威八成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他,如若貿然進兵,正好中計。所以哥舒翰使了個計策,他將軍隊分成三路,第一路萬人組成的輕騎,前去陝郡打探敵情,第二路中軍十五萬,第三路才是他自己親自率領的四萬大軍壓陣
這樣一來,即使他的一萬先鋒被埋伏他還可以有中軍後援,如果中軍中伏他也可以以後軍馳援,至少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
“報,啟稟將軍,前方發現叛軍似乎是要往陝郡方向去的。人數大約有三五萬已經與我軍先鋒交戰,是否馳援。”
哥舒翰大喜,命令中軍派出十萬人出擊,將叛軍包圍。而他自己卻不進軍,反倒是率領後軍坐鎮,以確保萬無一失。
接下來捷報連連,叛軍被唐軍殺的落荒而逃,哥舒翰見機不可失自然不會放棄這麽大好的機會。這三五萬可是叛軍精銳,從戰鬥力和裝備上已經看得出來,如果將其殲滅那將會是此戰以來最大的勝利。雖然哥舒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眼看著到手的功勞豈能就這麽讓他溜走。
“全軍聽令,全速前進,務必將叛軍圍殺殆盡。”哥舒翰拔出長劍,興奮的都有些發抖了,沒想到我哥舒翰有生之年還有這樣的機會建功立業,真是上天眷顧。
勤政殿中,唐肅宗現在非常緊張的的等待著前放的戰報。
在洛陽失守之後,楊國忠派去的宦官監軍進讒言導唐肅宗將大將封常清、高仙芝斬殺。以至於現在朝中無將可用,隻能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二十萬萬,鎮守潼關。
高仙芝的死對唐朝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李善與高仙芝相熟,對高仙芝的兵法自然是了解。本來如果由高仙芝鎮守潼關,說不定真的可以在潼關就有機會與叛軍一決勝負的。但是哥舒翰本來就是病廢在家,沒有戰鬥力,守城尚且捉襟見肘,跟別說伺機反擊了。
不過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長安的門戶,隻要堅守潼關就可以迫使勞師遠征的叛軍撤退。哥舒翰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建功立業,因此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與此同時郭子儀帶領一隊人馬在河南等地與叛軍的支部也發生了衝突,相繼幾次的遭遇戰都是郭子儀取勝,一時間朝中為之一振紛紛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李承威從起兵以來一直高歌猛進未嚐一敗,所到之處更是群雄束手。因此對也沒把潼關放在眼裏,直接率兵攻潼關。但是潼關畢竟為天下雄關,李承威輕敵冒進,被哥舒翰擊退。叛軍軍主力被阻於潼關,不能西進。
眼看李承威的派軍已經被阻止在潼關之前幾個月的時間了,因為勞師遠征再加上糧草不足,根基不深,胡兵水土不服等問題。相繼爆出了叛軍暴亂,四散奔逃的事件。
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唐肅宗大喜,楊國忠建議唐肅宗命令哥舒翰出兵進攻。唐肅宗也是急於平叛,畢竟潼關之中有精兵二十萬,而叛軍總計十五萬,經過幾次事變相比已經兵力大減,怎麽想都不可能輸。
“報,陛下,潼關戰報。”
唐肅宗身形一凜,道:“趕快拿來我看。”
戰報還是密封的,別人沒有看過。唐肅宗手都有些顫抖了,打開戰報一看,一下子癱坐在龍椅上。
楊國忠也有些顫抖的道:“陛下,難道哥舒翰敗了?”
唐肅宗將戰報遞給楊國忠,一句話不說,楊國忠接過戰報,上麵寫道:哥舒翰領兵出關在靈寶西原與李承威的精兵相遇,被埋伏,二十萬兵馬隻剩八千,逃迴潼關。眼下潼關已經無兵可守,請陛下速做決斷。
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麵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其實一開始遇到的三萬多精兵隻不過是李承威放出來的誘餌,為的就是哥舒翰引到這個埋伏圈之中。
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麵山穀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
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裏,一會就填滿了,後麵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迴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
楊國忠不可思議的搖頭道:“這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二十萬人就這麽沒了?”
唐肅宗道:“是朕的錯,當時哥舒翰、郭子儀等人都上書阻止朕讓潼關出兵。如果潼關不失守,說不定郭子儀真的可以在河南等地打敗叛軍。但是眼下潼關不保,大勢已去了。”
楊國忠道:“陛下,眼下潼關已經不保了。長安並沒有潼關的險地,如今京中兵馬隻有一萬,陛下,臣建議移駕吧。”
唐肅宗神情悲痛的道:“先皇勵精圖治創建這大好河山,如今就要葬送在我的手中,我有何顏麵麵見列祖列宗啊。”
楊國忠道:“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陛下還在就一定可以重整山河。雖然叛軍現在氣焰囂張但是必定不能久持,三軍所在不過是河北河南之地,眼下長安太過危險,隻要陛下遷都蜀中厲兵秣馬必定可以重整旗鼓平定叛亂。陛下千萬不可灰心啊。”
李輔國也來勸諫道:“陛下,現在長安已經不能再呆下去了,請陛下早日決斷,再晚就來不及了。陛下也要想想皇室血脈啊,切不可金額玉石俱焚啊。”
唐肅宗緩緩的站起來,似乎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整個人都顯得蒼老了幾分道:“國忠啊,你馬山去召集文武百官,朕還有話要說。”
楊國忠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去。
唐肅宗道:“難道朕的話你們都不聽了嗎?還不快去?”
楊國忠沒有辦法,隻能下去傳令。
但是事實再一次讓唐肅宗感到了殘酷,潼關失守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不知怎麽的,各處都傳來潼關失守的消息,文武百官已經人心惶惶,唐肅宗的詔令根本就沒有任何效力,文武百官已經紛紛逃命去了。
唐肅宗獨自站在城門之上,遙想當年,他意氣風發,指揮著手下將士擊退大皇子李琮的十萬大軍,可是眼下確實一片蕭索。他已經不複當年的英勇,再也沒有勇氣獨自出城麵對敵軍了。
這時候他才忽然發現,原來李善是那麽的強大,似乎在任何時候李善總是談笑自若。當年的大皇子之危,如果不是李善前來相助,或許自己真的不可能繼位大統。當年的強大隻是一時的錯覺,真正強大的不識他自己,而是李善。
“陛下,車駕已經準備好了,請陛下趕緊上車吧。”李輔國道。
唐肅宗指著殘陽道:“讓朕再最後看一眼這長安。”(未完待續。)
“將軍,真的要出兵嗎?”手下的副將問道。
哥舒翰長歎一聲道:“無可奈何,皇上已經連頒三道軍令讓我出兵,如果我按兵不動,陛下一定以為我有二心,想想高仙芝的下場吧。”
副將道:“眼下敵情尚不明了,雖然探子來報都是敵軍老弱病殘沒有戰力,但是末將覺得敵軍精銳必定在伺機埋伏。”
哥舒翰道:“我又何嚐不知,不過就算是叛軍氣焰正盛,怎麽說我手中也有二十萬雄兵,就算是與他的精銳決戰也不至於敗得太慘。如果不行,咱們再退守潼關,也算是對陛下有個交代。這樣一來陛下應該就不會再催我出兵了。”
二十萬兵馬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根據探子的報告,目前叛軍有一部分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由叛軍的副將崔乾佑將軍帶領。
日前,探子來報,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所以此番哥舒翰想要進軍陝郡,畢竟捏柿子還是要撿軟的捏。不過哥舒翰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畢竟李承威其實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隻知道好勇鬥狠的紈絝子弟了。
此人雖然被李善玩弄於鼓掌之中,但是卻也因此發憤圖強,卻不想他再軍中也有用武之地。此人生性狠毒陰險,做事果決,不留情麵,倒是很有梟雄風範。再出任節度使的幾年中以雷霆手段整頓河北局勢,將漢族與少數民資管理的井井有條,不得不說李承威也成長了不少。
如今李承威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哥舒翰料想李承威八成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他,如若貿然進兵,正好中計。所以哥舒翰使了個計策,他將軍隊分成三路,第一路萬人組成的輕騎,前去陝郡打探敵情,第二路中軍十五萬,第三路才是他自己親自率領的四萬大軍壓陣
這樣一來,即使他的一萬先鋒被埋伏他還可以有中軍後援,如果中軍中伏他也可以以後軍馳援,至少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
“報,啟稟將軍,前方發現叛軍似乎是要往陝郡方向去的。人數大約有三五萬已經與我軍先鋒交戰,是否馳援。”
哥舒翰大喜,命令中軍派出十萬人出擊,將叛軍包圍。而他自己卻不進軍,反倒是率領後軍坐鎮,以確保萬無一失。
接下來捷報連連,叛軍被唐軍殺的落荒而逃,哥舒翰見機不可失自然不會放棄這麽大好的機會。這三五萬可是叛軍精銳,從戰鬥力和裝備上已經看得出來,如果將其殲滅那將會是此戰以來最大的勝利。雖然哥舒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眼看著到手的功勞豈能就這麽讓他溜走。
“全軍聽令,全速前進,務必將叛軍圍殺殆盡。”哥舒翰拔出長劍,興奮的都有些發抖了,沒想到我哥舒翰有生之年還有這樣的機會建功立業,真是上天眷顧。
勤政殿中,唐肅宗現在非常緊張的的等待著前放的戰報。
在洛陽失守之後,楊國忠派去的宦官監軍進讒言導唐肅宗將大將封常清、高仙芝斬殺。以至於現在朝中無將可用,隻能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二十萬萬,鎮守潼關。
高仙芝的死對唐朝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李善與高仙芝相熟,對高仙芝的兵法自然是了解。本來如果由高仙芝鎮守潼關,說不定真的可以在潼關就有機會與叛軍一決勝負的。但是哥舒翰本來就是病廢在家,沒有戰鬥力,守城尚且捉襟見肘,跟別說伺機反擊了。
不過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長安的門戶,隻要堅守潼關就可以迫使勞師遠征的叛軍撤退。哥舒翰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建功立業,因此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與此同時郭子儀帶領一隊人馬在河南等地與叛軍的支部也發生了衝突,相繼幾次的遭遇戰都是郭子儀取勝,一時間朝中為之一振紛紛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李承威從起兵以來一直高歌猛進未嚐一敗,所到之處更是群雄束手。因此對也沒把潼關放在眼裏,直接率兵攻潼關。但是潼關畢竟為天下雄關,李承威輕敵冒進,被哥舒翰擊退。叛軍軍主力被阻於潼關,不能西進。
眼看李承威的派軍已經被阻止在潼關之前幾個月的時間了,因為勞師遠征再加上糧草不足,根基不深,胡兵水土不服等問題。相繼爆出了叛軍暴亂,四散奔逃的事件。
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唐肅宗大喜,楊國忠建議唐肅宗命令哥舒翰出兵進攻。唐肅宗也是急於平叛,畢竟潼關之中有精兵二十萬,而叛軍總計十五萬,經過幾次事變相比已經兵力大減,怎麽想都不可能輸。
“報,陛下,潼關戰報。”
唐肅宗身形一凜,道:“趕快拿來我看。”
戰報還是密封的,別人沒有看過。唐肅宗手都有些顫抖了,打開戰報一看,一下子癱坐在龍椅上。
楊國忠也有些顫抖的道:“陛下,難道哥舒翰敗了?”
唐肅宗將戰報遞給楊國忠,一句話不說,楊國忠接過戰報,上麵寫道:哥舒翰領兵出關在靈寶西原與李承威的精兵相遇,被埋伏,二十萬兵馬隻剩八千,逃迴潼關。眼下潼關已經無兵可守,請陛下速做決斷。
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麵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其實一開始遇到的三萬多精兵隻不過是李承威放出來的誘餌,為的就是哥舒翰引到這個埋伏圈之中。
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麵山穀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
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裏,一會就填滿了,後麵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迴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
楊國忠不可思議的搖頭道:“這怎麽可能,這怎麽可能?二十萬人就這麽沒了?”
唐肅宗道:“是朕的錯,當時哥舒翰、郭子儀等人都上書阻止朕讓潼關出兵。如果潼關不失守,說不定郭子儀真的可以在河南等地打敗叛軍。但是眼下潼關不保,大勢已去了。”
楊國忠道:“陛下,眼下潼關已經不保了。長安並沒有潼關的險地,如今京中兵馬隻有一萬,陛下,臣建議移駕吧。”
唐肅宗神情悲痛的道:“先皇勵精圖治創建這大好河山,如今就要葬送在我的手中,我有何顏麵麵見列祖列宗啊。”
楊國忠道:“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陛下還在就一定可以重整山河。雖然叛軍現在氣焰囂張但是必定不能久持,三軍所在不過是河北河南之地,眼下長安太過危險,隻要陛下遷都蜀中厲兵秣馬必定可以重整旗鼓平定叛亂。陛下千萬不可灰心啊。”
李輔國也來勸諫道:“陛下,現在長安已經不能再呆下去了,請陛下早日決斷,再晚就來不及了。陛下也要想想皇室血脈啊,切不可金額玉石俱焚啊。”
唐肅宗緩緩的站起來,似乎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整個人都顯得蒼老了幾分道:“國忠啊,你馬山去召集文武百官,朕還有話要說。”
楊國忠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去。
唐肅宗道:“難道朕的話你們都不聽了嗎?還不快去?”
楊國忠沒有辦法,隻能下去傳令。
但是事實再一次讓唐肅宗感到了殘酷,潼關失守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不知怎麽的,各處都傳來潼關失守的消息,文武百官已經人心惶惶,唐肅宗的詔令根本就沒有任何效力,文武百官已經紛紛逃命去了。
唐肅宗獨自站在城門之上,遙想當年,他意氣風發,指揮著手下將士擊退大皇子李琮的十萬大軍,可是眼下確實一片蕭索。他已經不複當年的英勇,再也沒有勇氣獨自出城麵對敵軍了。
這時候他才忽然發現,原來李善是那麽的強大,似乎在任何時候李善總是談笑自若。當年的大皇子之危,如果不是李善前來相助,或許自己真的不可能繼位大統。當年的強大隻是一時的錯覺,真正強大的不識他自己,而是李善。
“陛下,車駕已經準備好了,請陛下趕緊上車吧。”李輔國道。
唐肅宗指著殘陽道:“讓朕再最後看一眼這長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