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他注意的是,據這異人講述,他新晉童生,修行的大道功法卻不是尋常眾人所修習的煉體訣,而是另有法門,名叫煉筋訣,當時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文廟傳授的修煉法門,為什麽跟其他人不同,至今他也沒有完全弄明白其中的原因,隻能猜測,也許是當時文廟之靈見他年歲太輕,九歲就中童生,所以特地特別照顧一番。
不管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這煉筋訣是比尋常煉體訣更加高深玄奧的修行法門,自從修行這煉筋訣之後,經脈強韌無比,差不多是尋常人的兩倍,因此所能容納的浩然之氣也是尋常人的兩倍,這就造就了在同等修為的人中,論起鬥法,他幾乎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文中還記述了異人自己所講的,當初種種出尋常人的事跡例子,不過最後又講到,這煉筋訣雖然玄奧高深,比起尋常煉體訣強上許多,因此若要修煉,艱難程度自也是水漲船高,艱難許多,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所需要的文功也增加了數倍之多,。
當初文廟傳授他的煉筋訣,同樣隻是初期的修煉四經的法門,後續修煉的法門,同樣要向文廟獻祭才能獲得傳授,但這需要的文功是尋常人的數倍之多,這讓他苦不堪言。
據這異人說,直到他中了進士之後,他還是一個隻修通了十二正經,奇經脈不通的不入流的進士,至於絡脈就更不用提了,也就是說,他的功名位格雖然到了進士,但論起真實修為品級,隻堪堪相當於一個不入品的秀才。
這幾乎成了當時人們的一件笑談。要知道,功名位格上升之後,浩然之氣越加精純,引氣入體,淬血煉筋,疏通經絡,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了,一般來說,一位秀才再怎麽不堪,花上十年八載的功夫,也足以疏通十二正經,像一些老童生終生都通不了四經,始終是不入品的童生這種情況,在秀才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生的。
同樣的道理,一位舉人,隻要肯花上功夫,按部就班疏通奇經八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疏通奇經些資質平庸的秀才來說,或許是一件難事,但對於舉人來說,就不算什麽事了。
而像這位異人所說,他中了進士,卻依舊隻是通了十二正經,奇經脈不通的情況,實屬罕見,難怪成了一個笑談。
而其中原因,最主要的還不是這煉筋訣修煉起來艱難數倍,主要的是這位異人後來根本獻祭不了足夠的文功,沒有足夠的文功,文廟便不會傳授後續修行法門,他想要修行都修行不了。
正是因為他修為實在不堪,所以即使中了進士,也沒有得到重視,被配到邊遠北疆大漠,擔任一個不起眼的管馬小吏。
後來這位異人也不氣餒,始終間續不斷的向文廟獻祭,積累文功,直到他八十之齡致仕之後,他才得以修通了十二正經相關的絡脈,也就是說,直到八十歲,他才真正算是一個正兒八經的不入品進士了。
雖是不入品的進士,但是論起鬥法,同樣的不入品進士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就是一品進士,也難以跟他爭鋒,隻有甘拜下風的份。
但是,這又能如何呢,若要他重新選擇,他寧可不要這樣的榮耀,寧可當初選擇跟其他人一樣,修行尋常的煉體訣,而不是這坑人的煉筋訣,若是當初選擇修行的是煉體訣,以他“九歲神童”的才學資質,不說封疆大吏,牧守一方,出將入相,征伐無道,立功異域,就是翰林入閣,晉升大學士,位列士林巔峰,也未必沒有可能啊,何至於在北疆大漠默默終老,蹉跎一生,直到老來致仕,也不過區區一個從九品的管馬小吏?
這個叫李耳的人,把這位異士的事跡,當作一個奇聞,記載在了自己的這篇遊記中,如今卻被江雲偶然看到了。
看到書中有關異人的這段記述之後,江雲的心裏就開始不平靜了,不平靜的原因,不是感慨這位異人唏噓坎坷的經曆,而是驚訝不已,原來這童生的修煉法門,並不隻有煉體訣這一種,還有另外比如像書中所述,那位異人所修習的煉筋訣這樣更加玄奧厲害的法門?
這由不得他不砰然心動,對這所謂的煉筋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若是自己能夠修習這煉筋訣,豈不是好,這其中最大的好處,論起鬥法,同級中無敵,這就是他一個完全無法抵禦的誘惑啊。
至於書中的告誡,那位異人親身的坎坷唏噓經曆,他就根本不在乎了,不就是獻祭文功麽,這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困擾麻煩的難題,但對他來說,就根本算不得什麽事了,腦中記憶的那些曆朝曆代文章詩詞,隨便抄上一些,相信就足以搞定文廟那邊了。
不過,現在他關心的倒是,這本李耳遊記中關於那位異人的記述,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還是隻不過這個叫李耳的人的隨口杜撰。
像這樣名不見經傳的遊記野史,真實性很難保證,很多時候都有誇大不實之處,這個李耳籍籍無名,起碼江雲沒有任何印象,而這本小冊子因為年代久遠,書頁多有殘缺不全之處,以致江雲也無從考證,這個李耳到底是何年何月的人,連帶書中記述的那位異人,也無法考證其人。
若書中記述是真,那麽那位異人九歲考中童生,也算是一個鼎鼎有名的“神童”,或許在一些神童傳記裏麵能夠找到一些線索,江雲打算去找找相關的書籍查閱一番,若是能夠確定那位異人的名姓身份,就好辦了。
第二天早上,他照例去東閣大殿聽講,上午放學之後,在書院膳堂草草吃罷,就接著往藏書閣這邊而來,進了藏書閣,他就開始尋找有關記載神童方麵的書籍。
書閣中關於這方麵記載的書籍還真不少,江雲搜尋了一下午,找到了不少書,也看過了不少關於神童的記述,隻不過其中還真沒有現九歲的“童生”,他所看到的最年輕的一位神童,也是十歲中的童生。
而且他所看到的這些神童記述,都是生在本朝的事情,連前一個月支王朝的例子都很少見。華炎王朝至今已經立國千載,其間出過才人無數,也湧現了不少的神童,隻這些神童的記述,已經夠多了,至於要找前朝以及更久遠的記述,隻怕要找一些比較久遠偏門的書籍了。
清河書院畢竟不是那些傳承久遠的大書院,也就是在本縣有些名聲,底蘊並不算深厚,這藏書閣中的藏書也算不得多。
而這些關於神童的記載中,大部分結局也不錯,好的出將入相,位列名臣,差一點的也能專權府縣,督撫一方,基本沒有像書中那位異人那般倒黴的,畢竟少小神童,年紀輕輕就進了學,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先優勢,隻要後來引導教育得當,科舉功名之路自然比起常人更加順遂一些。
也不是沒有境遇慘淡的,有的神童少小進學,資質不俗,但後來江郎才盡,也就泯然眾人了,連舉人都沒考中,更別提進士了。
不過這部分人,跟書中描述的那位異人又不相符,畢竟那位異人是中了進士的。
總之江雲就是沒找到和那位異人境遇相似的神童,不過他並沒有就此失望,認定書中所述的異人事跡不實,他猜想,這個遊記作者李耳,以及書中所述的異人事跡,很有可能並不是本朝的事情,而是生在前朝,甚至年代更加久遠,若是那樣,現在一時找不到相關的事跡記載,也是很正常的。
搜尋無果,江雲再次去了二層,找到那本李耳遊記,再次從頭到尾翻看了一遍,年代久遠,書頁多有殘損缺失,而且這個李耳記述比較簡略,若是其他對王朝風土人情,曆史典故比較熟悉的,或許還能從字裏行間推測出一些年代人物的線索,不過江雲對這方麵所知了了,以前的那個書癡也是專注於學業方麵的學問,對其它方麵涉獵很少。
不過江雲還是現,從整本書來看,這個李耳的記述風格簡單,樸實,不像是一個誇誇其談,為了迎合獵奇而隨意杜撰揮的人,這樣一來,倒讓他對此事的真實性增加了一些信心。
不管怎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江雲還是決定要試一試,接下來他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從文廟得到這煉筋訣的修煉法門了。
尋思一宿,都沒有什麽眉目,江雲最後決定,沒有其它辦法可想的情況下,先去文廟探探路再說。
既然要去文廟,那麽自然要有所準備,花了一個晚上,江雲抄寫了幾篇古文,一篇蘭亭集序,一篇北山移文,一篇吊古戰場文,一篇嶽陽樓記,一篇秋聲賦,一篇前赤壁賦。(未完待續。)8
</br>
不管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這煉筋訣是比尋常煉體訣更加高深玄奧的修行法門,自從修行這煉筋訣之後,經脈強韌無比,差不多是尋常人的兩倍,因此所能容納的浩然之氣也是尋常人的兩倍,這就造就了在同等修為的人中,論起鬥法,他幾乎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文中還記述了異人自己所講的,當初種種出尋常人的事跡例子,不過最後又講到,這煉筋訣雖然玄奧高深,比起尋常煉體訣強上許多,因此若要修煉,艱難程度自也是水漲船高,艱難許多,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所需要的文功也增加了數倍之多,。
當初文廟傳授他的煉筋訣,同樣隻是初期的修煉四經的法門,後續修煉的法門,同樣要向文廟獻祭才能獲得傳授,但這需要的文功是尋常人的數倍之多,這讓他苦不堪言。
據這異人說,直到他中了進士之後,他還是一個隻修通了十二正經,奇經脈不通的不入流的進士,至於絡脈就更不用提了,也就是說,他的功名位格雖然到了進士,但論起真實修為品級,隻堪堪相當於一個不入品的秀才。
這幾乎成了當時人們的一件笑談。要知道,功名位格上升之後,浩然之氣越加精純,引氣入體,淬血煉筋,疏通經絡,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了,一般來說,一位秀才再怎麽不堪,花上十年八載的功夫,也足以疏通十二正經,像一些老童生終生都通不了四經,始終是不入品的童生這種情況,在秀才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生的。
同樣的道理,一位舉人,隻要肯花上功夫,按部就班疏通奇經八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疏通奇經些資質平庸的秀才來說,或許是一件難事,但對於舉人來說,就不算什麽事了。
而像這位異人所說,他中了進士,卻依舊隻是通了十二正經,奇經脈不通的情況,實屬罕見,難怪成了一個笑談。
而其中原因,最主要的還不是這煉筋訣修煉起來艱難數倍,主要的是這位異人後來根本獻祭不了足夠的文功,沒有足夠的文功,文廟便不會傳授後續修行法門,他想要修行都修行不了。
正是因為他修為實在不堪,所以即使中了進士,也沒有得到重視,被配到邊遠北疆大漠,擔任一個不起眼的管馬小吏。
後來這位異人也不氣餒,始終間續不斷的向文廟獻祭,積累文功,直到他八十之齡致仕之後,他才得以修通了十二正經相關的絡脈,也就是說,直到八十歲,他才真正算是一個正兒八經的不入品進士了。
雖是不入品的進士,但是論起鬥法,同樣的不入品進士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就是一品進士,也難以跟他爭鋒,隻有甘拜下風的份。
但是,這又能如何呢,若要他重新選擇,他寧可不要這樣的榮耀,寧可當初選擇跟其他人一樣,修行尋常的煉體訣,而不是這坑人的煉筋訣,若是當初選擇修行的是煉體訣,以他“九歲神童”的才學資質,不說封疆大吏,牧守一方,出將入相,征伐無道,立功異域,就是翰林入閣,晉升大學士,位列士林巔峰,也未必沒有可能啊,何至於在北疆大漠默默終老,蹉跎一生,直到老來致仕,也不過區區一個從九品的管馬小吏?
這個叫李耳的人,把這位異士的事跡,當作一個奇聞,記載在了自己的這篇遊記中,如今卻被江雲偶然看到了。
看到書中有關異人的這段記述之後,江雲的心裏就開始不平靜了,不平靜的原因,不是感慨這位異人唏噓坎坷的經曆,而是驚訝不已,原來這童生的修煉法門,並不隻有煉體訣這一種,還有另外比如像書中所述,那位異人所修習的煉筋訣這樣更加玄奧厲害的法門?
這由不得他不砰然心動,對這所謂的煉筋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若是自己能夠修習這煉筋訣,豈不是好,這其中最大的好處,論起鬥法,同級中無敵,這就是他一個完全無法抵禦的誘惑啊。
至於書中的告誡,那位異人親身的坎坷唏噓經曆,他就根本不在乎了,不就是獻祭文功麽,這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困擾麻煩的難題,但對他來說,就根本算不得什麽事了,腦中記憶的那些曆朝曆代文章詩詞,隨便抄上一些,相信就足以搞定文廟那邊了。
不過,現在他關心的倒是,這本李耳遊記中關於那位異人的記述,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有其人其事,還是隻不過這個叫李耳的人的隨口杜撰。
像這樣名不見經傳的遊記野史,真實性很難保證,很多時候都有誇大不實之處,這個李耳籍籍無名,起碼江雲沒有任何印象,而這本小冊子因為年代久遠,書頁多有殘缺不全之處,以致江雲也無從考證,這個李耳到底是何年何月的人,連帶書中記述的那位異人,也無法考證其人。
若書中記述是真,那麽那位異人九歲考中童生,也算是一個鼎鼎有名的“神童”,或許在一些神童傳記裏麵能夠找到一些線索,江雲打算去找找相關的書籍查閱一番,若是能夠確定那位異人的名姓身份,就好辦了。
第二天早上,他照例去東閣大殿聽講,上午放學之後,在書院膳堂草草吃罷,就接著往藏書閣這邊而來,進了藏書閣,他就開始尋找有關記載神童方麵的書籍。
書閣中關於這方麵記載的書籍還真不少,江雲搜尋了一下午,找到了不少書,也看過了不少關於神童的記述,隻不過其中還真沒有現九歲的“童生”,他所看到的最年輕的一位神童,也是十歲中的童生。
而且他所看到的這些神童記述,都是生在本朝的事情,連前一個月支王朝的例子都很少見。華炎王朝至今已經立國千載,其間出過才人無數,也湧現了不少的神童,隻這些神童的記述,已經夠多了,至於要找前朝以及更久遠的記述,隻怕要找一些比較久遠偏門的書籍了。
清河書院畢竟不是那些傳承久遠的大書院,也就是在本縣有些名聲,底蘊並不算深厚,這藏書閣中的藏書也算不得多。
而這些關於神童的記載中,大部分結局也不錯,好的出將入相,位列名臣,差一點的也能專權府縣,督撫一方,基本沒有像書中那位異人那般倒黴的,畢竟少小神童,年紀輕輕就進了學,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先優勢,隻要後來引導教育得當,科舉功名之路自然比起常人更加順遂一些。
也不是沒有境遇慘淡的,有的神童少小進學,資質不俗,但後來江郎才盡,也就泯然眾人了,連舉人都沒考中,更別提進士了。
不過這部分人,跟書中描述的那位異人又不相符,畢竟那位異人是中了進士的。
總之江雲就是沒找到和那位異人境遇相似的神童,不過他並沒有就此失望,認定書中所述的異人事跡不實,他猜想,這個遊記作者李耳,以及書中所述的異人事跡,很有可能並不是本朝的事情,而是生在前朝,甚至年代更加久遠,若是那樣,現在一時找不到相關的事跡記載,也是很正常的。
搜尋無果,江雲再次去了二層,找到那本李耳遊記,再次從頭到尾翻看了一遍,年代久遠,書頁多有殘損缺失,而且這個李耳記述比較簡略,若是其他對王朝風土人情,曆史典故比較熟悉的,或許還能從字裏行間推測出一些年代人物的線索,不過江雲對這方麵所知了了,以前的那個書癡也是專注於學業方麵的學問,對其它方麵涉獵很少。
不過江雲還是現,從整本書來看,這個李耳的記述風格簡單,樸實,不像是一個誇誇其談,為了迎合獵奇而隨意杜撰揮的人,這樣一來,倒讓他對此事的真實性增加了一些信心。
不管怎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江雲還是決定要試一試,接下來他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從文廟得到這煉筋訣的修煉法門了。
尋思一宿,都沒有什麽眉目,江雲最後決定,沒有其它辦法可想的情況下,先去文廟探探路再說。
既然要去文廟,那麽自然要有所準備,花了一個晚上,江雲抄寫了幾篇古文,一篇蘭亭集序,一篇北山移文,一篇吊古戰場文,一篇嶽陽樓記,一篇秋聲賦,一篇前赤壁賦。(未完待續。)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