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們走了之後,我上網查閱了下資料,查到的信息顯示商湯滅夏一共有二場戰役。即倉皇之戰和鳴條之戰,它們都發生在公元前1600年。倉皇之戰滅了夏朝的主力部隊,使夏都斟鄩淪陷,而鳴條之戰則斷絕了所有夏朝皇室血脈,自此夏朝徹底斷絕。
從曆代帝王的陵寢選址看,一般都不會離都城太遠,所以我又查尋了下古代的斟鄩,對照一下現如今的什麽位置。有資料記載太康失國期間,斟鄩曾經充當夏的首都,位於今天河南省舊鞏縣的西南68裏處。一切記錄都這麽清晰明白,很慶幸當初為帝王測兇吉,而把所做的事情記錄在龜殼上的這種行為,會成為華夏文明中,一種特殊的文化製度,使得我們現在能清楚地了解曆史。
從昨晚定下的戰略方針,到目前為止似乎都很順利,是個完美的開局。心想等著過個安心好年,等到明年再施展拳腳大幹一場。
確定下明年行動方向後,我起身去洗漱,發現今天這市場很是安靜,時間已經不早了,可擺攤的人還沒幾個,難道怕春運擠都提早迴家了嗎?!冷冷清清,我無所事事地逛了一圈,邊走邊想,感覺著這事有必要再跟王叔溝通溝通,於是就關了鋪子去了他那裏。
二樓王叔的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隻玉杯,翻來覆去的看,嘴裏念叨著“有意思,有意思。”我湊上去看,瞧不出有啥特別之處,就問他這杯有什麽名堂,哪裏有意思?王叔告訴我,他說的有意思可不是指玉杯,而是我說的“夏”這個民族有意思。我一聽更糊塗,這算啥表態,對於一個有著神秘曆史背景的名族當然有意思,關鍵是哪裏有意思。
我說:“王叔,石刻壁畫的照片你可研究過了,你說上麵那兩支部落會不會就是夷和夏?”
王叔點點頭放下手中的玉杯,他說正因為研究過所以才說有意思。
聽他這麽說我一陣激動,這說明我們思路是一致的,隻不過我還沒發現什麽有意思的事兒。於是趕緊催他,讓他說說這到底哪裏有意思,別跟老書生似的磨磨唧唧賣關子。
王叔問我,認為夏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如何。我說,算不上濃重,但是最起碼也算是精彩的一筆吧,夏滅夷又被商所滅,承前啟後都是很厚重的曆史片段。王叔又問,認為中國的考古界對夏又是個什麽定位?對於這一點我所能獲知的信息比較片麵,感覺應該是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期間確立的,之前並沒有更多的切實物證能證明夏的存在。
王叔說曆史已然成為久遠的過去,今天我們所說的真相,可能並不是當年的真相,隻有在時間的框架內的實物,長能成為真正的證據。就比如桌子上這隻產於乾隆年間的玉杯,不可能會出現在三國時期的曆史中。從壁畫刻畫的特征看,結合我們對曆史資料上夷族的對比,東夷這一部基本可以確定。
夷,又稱東夷,最早是包羲後裔炎黃的一個部落。東夷不同時期指不同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早期東夷是華夏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到了周朝時東夷變成古漢代隊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中國曆史對夷族不存在疑問,曆代史料也都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為增進民族融合,還特地改夷為彝。
關於“夏”這個民族,在中國的一些曆史學者眼中,卻持有不同的看法。正史記載,傳說遠古時期炎帝與皇帝大戰,皇帝勝,皇帝部落取代炎帝部落的統治,後經五帝,從大約公元前5700年開始到大約公元前2100年約3600年時間。之前國王一直是“禪讓製”,直到禹之子啟健立夏王朝,結束了“禪讓製”。從此“夏”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革夏,立了商朝。
但是部分人認為,商滅夏是一段虛構的曆史,真正的夏並不在我們古老的東方,他們提出的疑點主要有五個方麵。一,商朝時期遺留的甲骨文中,從未記錄夏這個民族,卻偶爾提及“禹”可見商人不知有夏。二,商人會記載對於夷一些小部落的征伐,卻對成湯滅了夏這個王朝卻毫無記錄,從情理上解釋不通。三,商王成湯滅夏和周武王滅商情節雷同,出場的人物都戲劇般地相似。由此可以猜測,商王滅夏可能是周人根據周武王滅商的曆史杜撰出來的。四,撲溯迷離的“夏王朝”商人從未有過記載,隻有周人對夏記錄詳盡,還大寫特寫。從中國考古出土的成果看,也從未有過夏朝的任何文物。五,商王成湯並非開國之君,在湯王之前還有15個君主。所有的記載都與周人寫的曆史相去甚遠,那麽我們應該相信商人的記載可靠度更高。
王叔的這套理論大出我的意料之外,這從沒聽說過啊,早先確實有人懷疑夏的存在,但是也沒有人就說它不存在啊。而現在卻直指周虛構了夏這個王朝,那麽我雄心勃勃要去找的是個什麽時期的墓?難不成商代早期的“甲”字形墓中,李子瘸帶出的關於夏朝皇家的墓葬圖稿,也是個騙局。我不認同,恰恰相反,我認為如果公布了李子瘸錦盒裏的證據,會給夏一個定論。
王叔見我激動如此,嗬嗬笑道:“你急什麽,我說的這些你獲知了多少信息,又能從中得出什麽結論?”
這什麽意思啊,考我是吧,這有什麽難的。一,夏已經滅亡了,不存在了,這點肯定錯不了。二,商與周兩家有一方在撒謊,無論哪家有意識篡改曆史,其目的目前都無法得知。就這麽簡單!
王叔點點頭表示認同,要隱瞞一段曆史,必然有其非常強的目的性。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時代的影響麵也很廣,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幾乎難如登天。既然像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麽會不會有第二種可能,比如誤解,或各自的認知不同。
形成這樣的推測,當然這也是有科考依據存在的。《周語》記載:“昔夏後氏政衰,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棄稷不務,而自竄於戎狄之間”。意思是周人在不窋時,離開了夏朝,放棄農耕。從這裏看可見周對夏的了解要多於商,甚至曾經附屬與夏。
商與周兩方的研究學者們都以史料為據,可似乎又成了對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而周的一段曆史記載卻更為有意思。
周滅商後到了強大的周穆王時期,記錄了一次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周穆王駕八駿西征,曆經9個月的行程,去晉見西王母的事件。西王母與夏室緊密相關,周人記載來之昆侖之虛,指的就是夏王朝。“赤水之後流沙之濱有昆侖之虛,夏後之居也,昆侖之下有軒轅之台,實為帝之都也。”昆侖,軒轅,帝都這些名詞都和西王母與夏名族有關聯。那麽西王母與夏後之居真正位居何方呢,有人猜測周穆王西征9月,應該已經出了中國的版圖。
我懵懵懂懂的看著王叔,不懂得他講訴這些是個什麽意思。對於曆史的理解和解讀,很多人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沒理由反駁他,也沒證據可懷疑自己判斷。在我認知裏西王母一直是個神話人物,如今卻和夏民族扯到了一塊,那麽範蠡墓中石刻壁畫表現的又是個什麽情況呢?!
王叔看我這模樣,拍拍我的肩膀說道:“這會是一趟很有意思的經曆,如果我再年輕個幾歲,一定與你一道去闖闖。”
本來過來想讓王叔指導指導思路,卻沒想到被他幾句“有意思,有意思,”弄的更加糊塗。不管怎樣,無論真與假,有或無,這一趟我必須要闖一迴。我摸著下巴,思忖著“有意思,確實有意思”離開了王叔的店鋪。
從曆代帝王的陵寢選址看,一般都不會離都城太遠,所以我又查尋了下古代的斟鄩,對照一下現如今的什麽位置。有資料記載太康失國期間,斟鄩曾經充當夏的首都,位於今天河南省舊鞏縣的西南68裏處。一切記錄都這麽清晰明白,很慶幸當初為帝王測兇吉,而把所做的事情記錄在龜殼上的這種行為,會成為華夏文明中,一種特殊的文化製度,使得我們現在能清楚地了解曆史。
從昨晚定下的戰略方針,到目前為止似乎都很順利,是個完美的開局。心想等著過個安心好年,等到明年再施展拳腳大幹一場。
確定下明年行動方向後,我起身去洗漱,發現今天這市場很是安靜,時間已經不早了,可擺攤的人還沒幾個,難道怕春運擠都提早迴家了嗎?!冷冷清清,我無所事事地逛了一圈,邊走邊想,感覺著這事有必要再跟王叔溝通溝通,於是就關了鋪子去了他那裏。
二樓王叔的辦公室,他手裏拿著一隻玉杯,翻來覆去的看,嘴裏念叨著“有意思,有意思。”我湊上去看,瞧不出有啥特別之處,就問他這杯有什麽名堂,哪裏有意思?王叔告訴我,他說的有意思可不是指玉杯,而是我說的“夏”這個民族有意思。我一聽更糊塗,這算啥表態,對於一個有著神秘曆史背景的名族當然有意思,關鍵是哪裏有意思。
我說:“王叔,石刻壁畫的照片你可研究過了,你說上麵那兩支部落會不會就是夷和夏?”
王叔點點頭放下手中的玉杯,他說正因為研究過所以才說有意思。
聽他這麽說我一陣激動,這說明我們思路是一致的,隻不過我還沒發現什麽有意思的事兒。於是趕緊催他,讓他說說這到底哪裏有意思,別跟老書生似的磨磨唧唧賣關子。
王叔問我,認為夏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如何。我說,算不上濃重,但是最起碼也算是精彩的一筆吧,夏滅夷又被商所滅,承前啟後都是很厚重的曆史片段。王叔又問,認為中國的考古界對夏又是個什麽定位?對於這一點我所能獲知的信息比較片麵,感覺應該是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期間確立的,之前並沒有更多的切實物證能證明夏的存在。
王叔說曆史已然成為久遠的過去,今天我們所說的真相,可能並不是當年的真相,隻有在時間的框架內的實物,長能成為真正的證據。就比如桌子上這隻產於乾隆年間的玉杯,不可能會出現在三國時期的曆史中。從壁畫刻畫的特征看,結合我們對曆史資料上夷族的對比,東夷這一部基本可以確定。
夷,又稱東夷,最早是包羲後裔炎黃的一個部落。東夷不同時期指不同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早期東夷是華夏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到了周朝時東夷變成古漢代隊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中國曆史對夷族不存在疑問,曆代史料也都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為增進民族融合,還特地改夷為彝。
關於“夏”這個民族,在中國的一些曆史學者眼中,卻持有不同的看法。正史記載,傳說遠古時期炎帝與皇帝大戰,皇帝勝,皇帝部落取代炎帝部落的統治,後經五帝,從大約公元前5700年開始到大約公元前2100年約3600年時間。之前國王一直是“禪讓製”,直到禹之子啟健立夏王朝,結束了“禪讓製”。從此“夏”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革夏,立了商朝。
但是部分人認為,商滅夏是一段虛構的曆史,真正的夏並不在我們古老的東方,他們提出的疑點主要有五個方麵。一,商朝時期遺留的甲骨文中,從未記錄夏這個民族,卻偶爾提及“禹”可見商人不知有夏。二,商人會記載對於夷一些小部落的征伐,卻對成湯滅了夏這個王朝卻毫無記錄,從情理上解釋不通。三,商王成湯滅夏和周武王滅商情節雷同,出場的人物都戲劇般地相似。由此可以猜測,商王滅夏可能是周人根據周武王滅商的曆史杜撰出來的。四,撲溯迷離的“夏王朝”商人從未有過記載,隻有周人對夏記錄詳盡,還大寫特寫。從中國考古出土的成果看,也從未有過夏朝的任何文物。五,商王成湯並非開國之君,在湯王之前還有15個君主。所有的記載都與周人寫的曆史相去甚遠,那麽我們應該相信商人的記載可靠度更高。
王叔的這套理論大出我的意料之外,這從沒聽說過啊,早先確實有人懷疑夏的存在,但是也沒有人就說它不存在啊。而現在卻直指周虛構了夏這個王朝,那麽我雄心勃勃要去找的是個什麽時期的墓?難不成商代早期的“甲”字形墓中,李子瘸帶出的關於夏朝皇家的墓葬圖稿,也是個騙局。我不認同,恰恰相反,我認為如果公布了李子瘸錦盒裏的證據,會給夏一個定論。
王叔見我激動如此,嗬嗬笑道:“你急什麽,我說的這些你獲知了多少信息,又能從中得出什麽結論?”
這什麽意思啊,考我是吧,這有什麽難的。一,夏已經滅亡了,不存在了,這點肯定錯不了。二,商與周兩家有一方在撒謊,無論哪家有意識篡改曆史,其目的目前都無法得知。就這麽簡單!
王叔點點頭表示認同,要隱瞞一段曆史,必然有其非常強的目的性。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時代的影響麵也很廣,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幾乎難如登天。既然像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麽會不會有第二種可能,比如誤解,或各自的認知不同。
形成這樣的推測,當然這也是有科考依據存在的。《周語》記載:“昔夏後氏政衰,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棄稷不務,而自竄於戎狄之間”。意思是周人在不窋時,離開了夏朝,放棄農耕。從這裏看可見周對夏的了解要多於商,甚至曾經附屬與夏。
商與周兩方的研究學者們都以史料為據,可似乎又成了對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而周的一段曆史記載卻更為有意思。
周滅商後到了強大的周穆王時期,記錄了一次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周穆王駕八駿西征,曆經9個月的行程,去晉見西王母的事件。西王母與夏室緊密相關,周人記載來之昆侖之虛,指的就是夏王朝。“赤水之後流沙之濱有昆侖之虛,夏後之居也,昆侖之下有軒轅之台,實為帝之都也。”昆侖,軒轅,帝都這些名詞都和西王母與夏名族有關聯。那麽西王母與夏後之居真正位居何方呢,有人猜測周穆王西征9月,應該已經出了中國的版圖。
我懵懵懂懂的看著王叔,不懂得他講訴這些是個什麽意思。對於曆史的理解和解讀,很多人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沒理由反駁他,也沒證據可懷疑自己判斷。在我認知裏西王母一直是個神話人物,如今卻和夏民族扯到了一塊,那麽範蠡墓中石刻壁畫表現的又是個什麽情況呢?!
王叔看我這模樣,拍拍我的肩膀說道:“這會是一趟很有意思的經曆,如果我再年輕個幾歲,一定與你一道去闖闖。”
本來過來想讓王叔指導指導思路,卻沒想到被他幾句“有意思,有意思,”弄的更加糊塗。不管怎樣,無論真與假,有或無,這一趟我必須要闖一迴。我摸著下巴,思忖著“有意思,確實有意思”離開了王叔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