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走過一個平台,在坡頂上休息,此時好像聽到遠處有動靜。與農家樂隻隔一個山梁,另一個山穀是一個水庫,而水庫邊依山平坡處,是一個村莊。那村莊裏好像有敲鑼打鼓的樣子,也有燃放鞭炮的聲音,他們倆在山坡頂上,已經聞到了隱約的硝煙味道了。


    “啊,是個村子,你仔細看,好像有喜事,有紅布什麽的,你發現了嗎?”


    冬子視力比較好,因為他沒讀多少書。確實,好像紅布上寫的什麽字,像標語似的,村口有人敲鑼有人放鞭似的,搞不懂他們在幹什麽。


    “去不去看熱鬧?”孫總已經站起來,好像很興奮的樣子。冬子反正是陪孫總的,下午也沒什麽事,就是陪他上山轉,有熱門瞧,也未嚐不可。更何況,冬子還從來沒見過農村辦喜事,是什麽樣子呢。


    “你去我就去,湊個熱鬧。”


    兩人從另一條小路,往村莊走去。有些地方比較滑,除了坡陡以外,由於剛下過雨,下坡時,必須要拉著兩邊的深草或者灌木枝條,才敢往下走。好在,山坡主要是紅碎石組成,泥巴倒不是很多。


    快到水庫邊的一個緩坡,突然發現有二十幾米的泥巴地,就要不容易溜倒,要不沾個滿身泥,孫總在前麵猶豫了一下。隨後,他好像跺了跺腳,迴頭對冬子說到:“看我的!”


    隻見他加快了步子的頻率,以一種小碎步的方式,跑了下去,居然迅速地衝過了泥地,表麵上的驚險並沒讓他滑倒,並且,身上的泥也並不多。他在下麵,朝冬子揮了揮手,示意他這樣下來。


    年輕人,老師傅作了示範,這點膽量還是有的。冬子開始往下跑,眼睛隻盯著腳下的泥路,耳邊卻聽到孫總的聲音:“快跑快跑,越快越好。”冬子加快了步頻。


    等他跑到孫總身邊時,迴頭一看,這麽長的泥巴路,居然被自己這麽快的速度,走了過來。低頭一看腳上的泥,並不多,他像孫總一樣,在石板上跺了跺,再在路邊扯了點草,擦了擦,居然大體上幹淨了。


    “過一會,我們迴來時,跟另一邊的正路走,那沒泥巴的。走前,我們在水庫邊,用水把鞋子上的泥洗一下,迴到農家樂,就幹了,保管他們看不出來。”


    “你怎麽知道有那條路?”


    “我是山區出身的,有沒有路,憑感覺都明白。”


    “孫總,你剛才為什麽要讓我快走,還越快越好?腳步不穩,萬一滑倒了呢?”


    “動態平衡,你知道嗎?你慢走,在不穩定的泥巴上,腳步就穩了嗎?這個道理,你也許沒聽說過。我們農村有俗話:稀飯要喝得耐、稀路要走得快。”


    “什麽耐,啥意思?”


    “就是喝稀飯要喝燙的,走稀路要走得快些。這是經驗之談,你經曆過了,就明白,它真有用。”


    兩人穿過這個水庫的大壩,就來到村外的公路上了。而村口,早已排成了長隊,有一隊人馬,居然換了統一的演出服裝,不知道是秧歌還是腰鼓風格,反正很職業的樣子。村民們,擁簇著一堆,向公路外麵張望。


    已經點過的鞭炮硝煙未散,還有大量的鞭炮,正擺在路的兩邊,一直延伸到村裏,不知道有多長。


    “這陣仗是迎新嗎?”孫總一邊說,一邊往那路邊的橫幅標語望去,而冬子眼尖,已經認出上麵的內容了。


    “熱烈歡迎二蛋迴家!”當他把標語內容念出來時,孫總馬上反應到:“二蛋是啥大人物?得這樣歡迎?榮歸故裏,衣錦還鄉?”


    兩人走到村口那堆人中間,想打聽一下。


    結果,當他們一走近,就迎來一個中年漢子,給他們遞煙。這把兩人尷尬了,畢竟,他們既不是這村裏的客人,也沒送禮的,突然來看熱鬧,用不著這麽客套吧?


    孫總與冬子連忙說到:“不會不會,我們隻是來看熱鬧的。”


    誰知道,那漢子身邊一大嬸,趕快抓過來一把花生與糖果混合成了的零食,硬要往冬子他們懷裏塞,還一邊說到:“來的都是客,沾個喜氣,莫嫌我們山裏沒好吃的。”


    這把冬子鬧了個大紅臉,自己作為不速之客,意外受到這麽熱情的招唿,簡直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而身邊的鄉親們,卻伸出手來,好像要幫助那大嬸,往他們懷裏塞。冬子看到,孫總一邊說“同喜同喜”,一邊把東西往口袋裏揣時,冬子也就依樣畫葫蘆了。


    兩人接下了禮,與身邊的作了揖,當然冬子隻是學孫總而已,大家又把目光,盯在了公路的盡頭。


    孫總低聲對冬子說到:“看樣子,晚餐,我們就在這裏了。”


    冬子嚇了一跳,怎麽,吃了人家的花生與糖果,就不走了?這不是耍賴皮嗎?


    “過一會,我們找個老老,要點紅紙,包點現金。算是送禮,喜事,隻要隨禮,就是客人,這是農村規矩,咱們沾沾喜氣,如何?”


    冬子一想,這可新鮮,他從來沒見過農村辦喜事呢。更何況,今天這喜事,好像是歡迎某個大人物。這活動,比參加那農家樂那一幫子吹牛的,無論是真實感、現場感還是立體感與參與感,都要強得多。與穿越小說的假設不同,這是真切的生活本身。


    真實,才是力量。


    冬子問到:“人還沒到嗎?”


    身邊一個村民說到:“沒呢,咱這不是在等麽?”


    “那剛才為啥敲鑼放鞭炮?是排練麽?”


    “咱們農村人,哪裏會排練?平常都做慣了的,拿起就是。剛才,是前麵打聽消息的人迴來,說二蛋已經到鎮上了,在派出所辦手續,已經確認迴家了。放信的迴來給消息,我們就慶祝一下。過一會,等二蛋迴來了,才是大慶呢。”


    這個二蛋是誰?還要在派出所辦手續?難道是出獄的村民嗎?這樣搞,是不是也太狂野了點?當然,大慶已經很明顯了,那鞭炮串的長度,足可以震撼你的人生。


    人生一串鞭,生死與結婚。


    兩邊柿子樹上,柿子還是青的,但也掛上了小紅燈籠,像秋天的樣子。在陝西,冬子覺得,最好看最常見的,就是路邊村莊的兩種樹了。一種是石榴樹,一種是柿子樹,當果實成熟之時,它們就像一簇簇紅燈籠,在黃土上,如同跳躍的火焰,隨風搖擺。


    這個村子,已經不像過去大家印象的貧困山村了。翠華山自從被劃為國家森林公園及地質公園後,它的旅遊業就非常發達了。當地村民,做旅遊的,做農家樂的,也賺了不少錢。就憑這個村莊,就知道,是一個農家樂的旅遊點。石頭的房子朱漆的門,整個院落幹淨有序,如果沒有正規的設計與規劃,是成不了這樣子的。與其說,它是一個村莊,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旅遊點,體現陝西農村生活的旅遊點。


    這裏的人富裕了,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就奢侈了點。比如今天,這鞭炮與陣仗,也得要花很多錢的。


    在人群中站了一會,冬子學著身邊的人,一邊吃著花生瓜子,一邊往公路那邊看。當他不知道這些剩下的花生殼往哪裏丟時,身邊的一個老大爺說到:“就往地上丟。”


    “那不把環境搞壞了?”這個村莊是很幹淨的,冬子有些顧慮。


    “不總要掃的?鞭炸起來,幹淨得了?”


    也是這個道理,此時冬子第一次學會跟當地農村人一樣,一邊吃花生,一邊把殼子吐在地上,好像本該就是這樣的。人是環境的產物,隻需要一會,冬子就進入了他們的生活習慣之中了。


    雖然他們當地口音說得比較快,但冬子憑在西安工作半年多的經曆,大約也知道人們議論的主角,究竟是怎樣的故事了。


    這位叫二蛋的,其實是村南頭王家的二兒子,農村取名講究一個賤字,好養活。大丫頭就叫大翠,是他姐姐。而這位叫二蛋的,八十年代生的,應該與冬子年歲差不多。他在家長到三歲時,已經可以叫人了,所以大家都記得他。


    三歲時,隨大翠姐到集鎮趕集,當時大翠已經十幾歲了,背著一筐柿子去賣,二蛋粘姐姐,跟在屁股後頭上街看熱鬧。到了街上,二蛋要吃糖葫蘆,大翠讓他看著柿子筐,自己跑到街對麵去買糖葫蘆去了。


    等大翠買了糖葫蘆迴來,發現二蛋不見了。於是,就發了瘋地到處找,但街上的人,都沒注意。後來,父母也知道,村裏的人也來集鎮幫忙找,怎麽也找不到。後來就報案了。


    根據公安當時的查找,據街頭有目擊者說,一個中年婦女給過二蛋一個棒棒糖,目擊者以為,這個中年婦女是他的親戚,看到她報著二蛋,離開了。究竟離開去了哪裏,誰也不知道。公安局的也忙活半年,沒有消息。


    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就這樣消失在大白天。而最為悲痛的,是大翠,她始終認為,是自己把弟弟搞丟的,每天就在集市上去,喊二蛋的名字,以為可以尋到他。


    父親也到處貼尋人啟示,甚至把啟示貼到西安去了,還被警察警告過,說他亂貼。母親,就整天以淚洗麵,二十年了,沒有鄰居敢在他們麵前提二蛋的事,怕引人傷心。


    大翠其實是個很漂亮很聰明的姑娘,但從此無心上學,整天做完活,就跑街上找弟弟,或者在山上,往路口看。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有精神病。


    好在,她的同學,叫劉強的喜歡她,理解她,娶了她,這個劉強就住在集鎮上,開一個鹵肉店,而大翠,就在店外賣糖葫蘆。大翠的心思大家都明白,她認為弟弟喜歡吃糖葫蘆,如果有一天迴來,會看到她的。


    這是一個越說越悲慘的故事,身邊的老鄉說起這件事時,有心軟的大娘,抹起了眼淚。


    二蛋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也把尋人啟示到處張貼,從河北到山西,打工半年,找兒子半年。期間,有許多人打電話來,說某人像他兒子,他就去認,結果不驗血不是。人家提供信息的人,可不認,要找他要酬金,他是本分人,也給有家。家都窮了,母親在家種田,一天都不敢離開家。


    要不是女婿能幹,這個家的經濟怕是支撐不下去了。當村裏改造成旅遊點時,家家都要出錢。但是,他家裏麵,已經沒錢了。政府解決了一部分,女婿出了一部分,才算立住了門麵。


    女婿怕嶽母一人在鄉下沒人照顧,幾次想把她接到集市上去住。她說:“二蛋迴來了,沒有娘,哪裏找得到家呢?”


    這話,又引起周邊幾個婦女的哭泣。一個老頭吼到:“沒出息的東西,今天是喜事,你們哭什麽哭?”


    幾位婦女才由悲轉喜,冬子看見,掛著眼淚紅著眼睛的微笑,是那麽的直刺人心。


    此時,冬子完全不想離開了,他想看看,這種骨肉團聚的場麵,這種全村人迎接一個離家孩子的場麵,究竟是何種感情。其實,在內心裏,冬子始終有個疑問:我的究竟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呢?


    其實這個答案,已經有了。冬子通過父母的血型,已經知道,自己不是父母的親生孩子。但從感情上,他不願意承認而已。內心中最不願意觸碰的地方,是你最深的傷。當年對洪苕貨下狠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突然,人群中一陣騷動。“來了來了”,人們開始向前湧。


    冬子踮起腳向前看去,遠方山梁那邊公路的盡頭,開過來一輛警車,雖然沒有閃著警燈,但那明顯的藍白標誌,在青山綠水間,非常醒目。


    此時,一位老漢舉起了手,大家屏住了唿吸。等車輛一過水庫堤壩的地方,老漢手猛往下一揮,瞬時,鞭炮被點燃,鑼鼓聲四起,那種場麵,叫你認識什麽叫激動與熱烈。


    人們遠遠地望著車子,有人在那混雜著鞭炮與鑼鼓的聲音中,聲嘶力竭地喊著二蛋的名字。當然還有人是在喊“王二蛋”。


    當車子在村口停下,突然聽到一陣嗩呐聲音傳來,如此熱鬧而跳躍,讓人的嗓子眼都要飛出來。冬子雖然根本與他們沒關係,幾乎也要跟著人群,喊著二蛋的名字了。


    混雜著硝煙與打鑼鼓隊揮舞的紅綢,車上下來四個人。前麵是開車的警察及劉強,這是身邊人議論時聽到的。後麵就是姐姐大翠與二蛋了。


    大翠哭得沒力氣,劉強下車後,也幫忙挽著二蛋,向裏麵走。這位叫二蛋的,表情有些拘謹,有些木然,四處在張望。當二蛋的腳步踏上村口的土地起,所有鼓樂全部停下,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寧靜。


    二蛋穿著嶄新且有些不太全身的西裝,太正規的樣子,不像是一個迴家的山裏娃,看他的臉蛋,也像是粗糙的勞動人的臉,明顯不太適合穿這麽正規的西裝。聽身邊人說:“聽支書說,這全身上下,都是大翠在家準備好的嶄新的,在派出所認完親,就立即換上了。”


    那位村支書,就是先前迴來報喜訊的人。


    而此時村支書過來了,向警察鞠了一躬,遞給他一包煙,冬子眼尖,認得那是中華煙,最高檔的那種。


    然後,大翠問二蛋:“二蛋,你記不記得啥?”


    這位年輕的二蛋,估計被剛才歡迎的陣勢嚇得有些呆,他隻是漠然地向四周看了看。四周的鄉親,還有幾個跟二蛋大差不多的,或者小時候抱過二蛋的,不停地在人群中跳,希望二蛋能夠認識自己。


    但時間已經過去這麽久了,況且三歲孩子的記憶,哪裏還有影呢?二蛋向四周看,看著看著,他的表情有了變化。他看到了水庫邊一棵巨大的柿子樹,這棵樹恐怕有百年曆史了,那樹上的柿子已經長得不太多也不太大,還是青的。


    二蛋突然睜大的雙眼,揉了揉,說話聲音雖然低,但周圍的人,都聽得到。“好像是,水庫怎麽變小了,這樹也變小了呢?”


    姐姐一聽,大哭起來。警察在身邊開玩笑:“二蛋啊,你三歲走的,還記得這棵樹啊。你長大了,它就小了啊。”


    二蛋的口音是河南的,所以大家聽得很明顯,因為嗓子很直,好像有一口氣往外衝。


    聽到警察的話後,二蛋突然迴過頭來看了看姐姐,突然,他意識到什麽,一下跪了下去,撲在地上。這動作太突然,以至於姐夫都沒拉住,跟他一起倒在地上。


    二蛋哭了,爬在地上,身體直抽搐,哭不出聲,隻是抖動的那種,隨後是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


    眾人勸了好半天,才把他們一家三口拉了起來。劉強說到:“爹媽還在家等咱們呢,我們要堂堂正正地走迴去!”


    三人攙扶著向村裏走,而支書討好地給警察點煙,被警察拒絕了。那位警察向村裏走時,冬子發現,他車窗都沒關,車門也沒鎖,好像已經進了車庫,很保險的樣子。這樣的習慣,在城裏不可想象,難道警車,就沒人偷麽?


    當他們向裏走時,嗩呐鑼鼓又響了起來,人們跟在他們身後,像一隻雄壯凱旋的隊伍,喜氣洋洋地喧鬧著。冬子身後,還聽人議論說:“你看,當年有人要砍那棵柿子樹,說它老了,結的柿子澀得很,不中用了,砍了當柴燒,另外種一棵新的才好。想想,要沒這棵樹,村裏人離開久了,都找不到家。”


    有人接話:“要不是支書不同意,怕是早砍了喔。誰曉得二蛋這三歲的娃,還記得它?”


    進了院壩,才知道,是如何隆重。二蛋家的院子,全部鋪上了紅地毯,裏麵擺了七八張桌子,雖然沒有上菜,但兩邊忙活的廚子們,臨時搭建的鍋灶上,已經咕咚著晚上的大餐。


    二蛋父母已經在院子門口迎接了,兩位蒼老的麵容,好像與他們的年齡並不相稱。按大翠的年紀來說,她父母最多六十來歲,但已經佝僂著腰、花白著頭,眼裏流著淚水。


    當二蛋聽到姐姐跟他說,這就是爸媽時,二蛋突然跪了下去,尖聲地喊了一聲“爸、媽!”雖然不是陝西人通常把爸叫大,但河南口音也叫得真情。


    這一下不得了了,一家四口人抱在一起,不知道是哽咽還是激動,抱在一起又是拍打又是跺腳的,哭聲與說話的聲音,已經分不清了。劉強在一邊流淚,看情況差不多了,得把他們分開,免得激動過了頭,老人身體受不了。


    “我說,你們一家來日方長,咱們公安同誌來了,公事辦完了,咱們再說私情,好不好?”


    村支書把警察引過來,一家四口終於分開。此時,那位公安先拿出鑒定證書,當眾念了dna驗血結果,以及派出所開具的各類證明,一份一份將它們交到二蛋爸手裏,二蛋爸已經沒精力保管了,劉強轉手接了過來。


    警察辦完事,要離開,被村支書強行扯住。但警察好像要迴去的決心比較堅決,村支書急了,對鄉親們喊到:“咱們公安給咱們村做了好事,如果這樣就走了,是看不起咱們麽?”


    這等於是作了群眾動員,上來一大群老頭老太,把那警察圍住,非要他吃了飯再走,要不然,說出去,人家笑話咱們村子的。沒辦法,警察隻好留下了。


    這一家人進屋敘親情去了,留下警察給大家講故事。主要是村民們熱心問,警察也是當地人,也知無不言。


    原來,這孩子,雖然被拐走時,隻有三歲多,但依然有模糊記憶的。他先是被拐到河北,但人販子嫌別人給的價錢低了,沒賣。最後,被賣到河南,一對四十幾歲沒有孩子的夫婦。按說,那對夫婦,對孩子是不錯的。但後來,他們都先後因病去世了。這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不管是鄉親同學的風言風語,他聽到了。而且,他內心中總有對親生父母與家鄉的某個記憶。


    當那邊的父母去世後,他就在山東打工,聽說有一個網站,是關於尋找失蹤兒童的,他就去登記了,並且留下了dna。當然,這邊親生父母早就登記尋找並且留下了dna,現在兩邊的情況在網上高度吻合,於是就醫學比對,成功了。這就是親生的兒子找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一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山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山詩人並收藏人生一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