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
外麵春色更濃,柳條上的葉子茂盛,樹上的青杏也打了杻,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杜若帶著杜青來到了眉州府衙找杜守義,一路上官員、吏員、衙役們見到他無不客氣作揖。
到了杜守義簽押房,杜若見杜守義一臉愁苦的在枯坐,眼袋很重,梳的還算整齊的頭發也多了許多白絲。
他這幾天都沒見著杜守義,此時見他如此,有些奇怪。
“爹,你愁什麽呢?”
杜守義這才發現杜若進來,抬頭苦笑道:“沒什麽,公事,若兒你怎麽來我這裏了?”
杜若不好再提保鏢的事,繼續問:“什麽公事讓你愁成這樣?是不是黃通判給你使絆子了?”
要是黃午他爹黃培欺負杜守義,杜若必須要問個明白,幫杜守義出出主意的,誰讓他討厭黃午呢。
“是,也不是。”
杜守義苦笑了笑,伸手捋了捋自己下巴那一小撮胡須。
“爹和孩兒說說唄,孩兒興許能幫你出出主意。”
杜守義看了看杜若,最近這段時間他也能感覺到杜若雖然還是不愛約束,但身上卻多了幾分成熟的氣質,便決定把煩心事告訴杜若。
杜守義:“還不是那件盜竊案,我雖抓住了兩名賊人,但卻始終結不了案。”
杜若:“抓錯人了?”
杜守義:“沒抓錯人,兩人都有很大嫌疑,但偏偏沒找到確切證據,他們誰也不承認是盜賊,怎麽審都審不出結果,所以我很煩惱。”
杜若心說原來是這點屁事,道:“人才抓到幾天而已,爹你有大把時間慢慢審問調查,現在愁什麽?就算一個月沒查出結果,也是正常吧?黃通判因為這個事刁難你?”
這個時代刑偵技術有限,所以官員遇到疑難雜案辦個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屬正常。
杜守義點點頭:“確實,要是平時我根本不用這麽急。但眼下不一樣,我也不是怕黃培……唉!”
歎口氣,杜守義整理了下自己身上綠色官服,臉上都是惆悵。
“眼下又怎麽不一樣了,老爹你就別對我遮掩了。”
“好吧,雖然有些難為情,但為父在你麵前就不虛偽了。”杜守義壓低聲音,
歎息道:“為父我權知眉州也已經快滿三年了,這些年宦海沉浮,半生蹉跎,如今連個緋袍都沒穿上,實在是淒淒慘慘戚戚!”
宋朝的官製表麵上複雜無比,每個官員都有一大堆官銜,其實並不複雜,仁宗時期官名主要分為四大類。
分別是“散官”“館職”“本官”和“差遣”。
所謂【散官】,相當於後世軍隊中的軍銜,這會是“xx郎”和“xx大夫”。散官是寄祿官,用以決定官員品級,穿什麽顏色的官服,發多少俸祿;
散官沒有實權,一般給官宦子弟的蒽蔭官都是散官,宋朝冗官弊病就冗在散官上,大量的散官無所事事,卻在編製內,享受和實權官一樣的高額俸祿,日子無比滋潤。
所以後來神宗“元豐改製”就廢除了散官製度,以至於元朝修《宋史》時記錄宋神宗之前的名臣傳記裏都不錄散官銜。
【館職】又叫館閣官,這類官相當於後世榮譽教授,榮譽博士什麽的,比如包拯的“龍圖閣直學士”就是館職官。龍圖閣在管閣中還是次一等的,最高級的是昭文館和文淵閣,成為執宰一般都會掛著這兩館大學士的頭銜;
職官當然也沒權力。
【本官】也叫“職官”,這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朝廷正式授予官員的官職,比如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卿這些;
但還沒有實權。
真正有實權的是【差遣】,假如你本官是戶部侍郎,但差遣是“知大理寺少卿事”,那你就得去大理寺上班,去戶部沒人搭理你。
差遣不看品級資曆,一些八九品的小官,若是有能力,也會被朝廷差遣至州府執掌一方;同理,那些一二品的頂級執宰,若是宰相幹的不好,也會頂著一二品的高階寄祿官位和榮譽頭銜,被朝廷踢出中央,到地方上任知州。
“相公”一詞本就是稱唿宰相的,但宋朝執宰級高官被貶地方是常態,這些“相公”們被貶到了地方上隻是換了“差遣”,散官、職官和本官幾乎不變,所以人們還是會稱唿其相公,後來這個稱謂就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女子對夫君的美稱。
差遣都有前綴,比如經略、提舉、判、權知、知……高官到“州格”低於自己散官位的州任職,叫“判xx州事”;平級叫“知xx州事”;低級官員到高出自己品級的州任職叫“權知xx州事”。
杜守義現在的官是:朝散大夫(散官,從五品);太常寺少卿(本官,從五品),權知眉州事(眉州州格正五品,所以是權知),他目前沒有館職頭銜。
所以,杜守義還穿著綠色官袍,差半步穿緋色袍。
“和我同年中進士的那批人,韓琦三十多歲就當上了樞密副使,文彥博文相公眼下已經是第二次入主東府當首相了……”
說到這裏,杜守義麵露哀色,連杜若都心疼他,這老哥是仁宗天聖五年的進士,這一屆在文化影響上雖然不及接下來的嘉佑二年龍虎榜,可也是千年科舉極為有名的一榜。
這榜號稱“執宰榜”,出過文彥博韓琦王拱辰等七八位宰相,還有一位包拯。
“老爹你也不要太傷心,韓琦韓相公目前不也是知州嘛,和你一樣。”杜若安慰道。
“能一樣嗎,人家那是以正三品樞密直學士判相州,一朝入京直接就是執宰……”杜守義身形搖了搖,又被打擊了下。
見他更難受,杜若便不再安慰,問:“爹,咱們別急著嫉妒別人,迴歸正題吧。”
“哦對正題。”杜守義眼睛亮了亮,道:“為父我當年也是跟著範公在西北打過黨項人的,雖然有汙點,但功績和資曆還是有的。”
他不是吹噓,範公自然是範仲淹,杜守義年輕時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範仲淹的推官,在西北一起對抗過西夏人,後來若不是犯大錯,他也能平步青雲。
但正因為那次犯錯,宋夏戰爭結束後,他沒機會和範仲淹韓琦一起進京升官,而是被貶到眉山當知縣。
否則杜若和蘇小妹也不會認識。
杜守義繼續道:“眼下就有個機會,成都府府尹孫大人年邁致仕,已經向朝廷遞了告老還鄉帖,朝廷有意從四川本地挑選知州接任。”
他有些激動起來:“縱觀整個四川三路兩軍十三州,隻有我與另一人有資格接任!而且我的優勢更大一些,那另一人連進士都不是,我好歹是天聖五年二甲進士出身!”
聞言,杜若才想起,杜守義是天聖五年進士榜二甲吊車尾,比之一甲探花韓琦,榜眼文彥博差了太多,像他這種名次,大多人終其一生能混到五品官就燒高香了。
而他曾經犯過大錯,還能在這個年齡混到這個地步,其實也是已經不錯了。
“爹你消息很靈通嘛,孩兒問句不該問的,你是朝中誰的人?”
如今朝中文彥博是首相,富弼次相,參知政事是王拱辰,這三位頂級大佬裏,除了富弼,另外兩人都是杜守義同年進士,王拱辰就是韓琦口中那位東華門外唱名的狀元郎。
而富弼,則是範仲淹的鐵杆老搭檔,當年兩人一起主持的慶曆新政,而慶曆新政開始時,杜守義被範仲淹從眉山知縣調進京任秘書省評事,以馬前卒身份參與新政。
……杜若也就是那會和蘇小妹分開的。
後來新政失敗,杜守義和範仲淹韓琦富弼……一起被貶出汴京,輾轉到現在又迴到眉州任知州。
所以杜守義是鐵杆改革派,而現在新政雖然失敗,但朝廷幾位大佬都曾經是新政支持者,都和杜守義或多或少有關係,杜若才有此一問。
“我是誰的人?”杜守義伸手捋須,緩緩道:“朝中相公們雖和我都有故交,但某身為大宋臣子,豈會苟且依附他人?”
杜若見他眼神堅定,不像說謊,便權且信了,心說難怪你不升官,原來是朝中無人。
但杜若這次想錯了,他目前對仁宗朝官場還不了解,雖然慶曆新政時期有很多反對派,但因為時間太短,加之君臣賢明,大方承認新政失敗,所以並未形成黨爭。
目前朝廷內高官們處處以君子行事標準要求自己,對百姓施仁政,對內更是潔身自愛,對官員選賢任能,和自己有仇的敢提拔,和自己親近的反而不敢提拔。
文彥博第一次被罷相時就是被大宋戰鬥力第一第二的言官唐介和包拯聯手彈劾搞下台的,這次他二度入相,第一件事就是把唐介從地方提拔到中央,直接升任知諫院左司諫,包拯的開封府尹也是他擢升。
歐陽修在嘉佑二年科舉時因為錯以為蘇軾文章是自己弟子曾鞏沒把蘇軾文章評為第一的故事在後世很有名,人們誇歐陽修高風亮節,但其實在這會的朝廷中,這是常態。
尤其是文彥博和富弼這兩位賢相當政時期。
但北宋又是中國所有朝代裏黨爭問題最嚴重的,這要等到王安石變法之後,眼下政界還算是一片祥和。
“你小子,哪裏來的這般心思?”杜守義異樣看著杜若。
杜若嘿嘿一笑,自然不會告訴他是從小說裏看到的,推說是看《唐書》學的,他又問:“原來爹是想要升官當成都府尹,可這和眼下這件案子有什麽關係?”
“我兒怎麽犯傻了?”杜守義道,“最多半個月,朝廷就會選出新任府尹,按照我大宋官員選舉法度,任內有大案的地方官員在結案前除非守孝,否則不得調任或擢升。”
說著,杜守義眉頭擰了起來:“我手裏這件盜竊案涉案金額極大,目前毫無頭緒,半個月內根本無法結案,不結案,成都府尹的位置就輪不到我。加之黃培這廝三五日向上麵交一次案情進展呈報,整日盯著我,我想做點手腳,或者用大刑逼供都難以施展。唉……”
宋朝官府辦案不像明清動輒對嫌疑人上酷刑,即便你是包青天,對老百姓身份的嫌疑人也不能隨便上大刑,以審問和找證據為主,有了確鑿證據後,才能打幾十殺威棒而已。
《宋刑統》上是這麽規定的,大多數地方官也是這麽執行的,但畢竟破案手段有限,在偏遠地區,遇到難案,很多官員還是會對嫌犯動大刑,但不會太過分。
動刑確實有效果,但前提是通判得配合你,否則給你打個小報告,動輒就會貶官,履曆上也會有黑點。
“老爹,這個黃培為什麽這麽針對你?你升官了,他也能挪挪窩不是?何苦這個時候給你使絆子?”杜若不解問。
記憶中杜守義這個人在官場人緣還是不錯的。
“哼!這廝是張原的妹婿,這會他當然千方百計為難我!”杜守義憤憤道,見杜若不解,他繼續說:“張原是蜀州知州,就是川蜀唯一有資格和我爭成都府尹的人!哼,不過是異等科出身,螢火之輝也敢與皓月爭輝?”
仁宗朝這會科舉選材並不隻有進士科,還有《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學究、明經、明法等科,雖然進士科最被重視,但其它科也有取解、會試一套流程,考中後也能做官。
當朝次相富弼、名臣張方平都是異等科出身,直到後來王安石變法,才取消諸科,隻保留進士科。
這個張原雖是異等科出身,但資曆和官聲比杜守義高,以正五品的中散大夫知蜀州,當年慶曆新政時他積極反對,如今新政失敗,他官聲更加斐然,這也是杜守義說他壞話的真正原因。
“這就難怪了,換我我也愁啊。”杜若理解的點點頭,杜守義又沮喪起來,杜若安慰道:“不過危機這兩個字拆開看,還藏著機遇,若老爹你能在十五日之內完美破案結案,就是大功一件,成都府尹就非你莫屬了。”
“我兒竟有這等見識!”杜守義驚訝看了看杜若,旋即苦笑:“關鍵是十五日太短了,眼下能查的我都查了,絲毫找不到線索。”
“案子的難點是兩名嫌犯都不承認作案,又找不到他們作案的證據嗎?”杜若沉思問道。
“是。”
杜守義搖搖頭,他看了看外麵天色,已經日上三竿,他得帶領捕快繼續調查,也覺得和杜若說的太多了,便欲起身離開。
而杜若卻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
“我來幫爹破案吧!”
外麵春色更濃,柳條上的葉子茂盛,樹上的青杏也打了杻,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杜若帶著杜青來到了眉州府衙找杜守義,一路上官員、吏員、衙役們見到他無不客氣作揖。
到了杜守義簽押房,杜若見杜守義一臉愁苦的在枯坐,眼袋很重,梳的還算整齊的頭發也多了許多白絲。
他這幾天都沒見著杜守義,此時見他如此,有些奇怪。
“爹,你愁什麽呢?”
杜守義這才發現杜若進來,抬頭苦笑道:“沒什麽,公事,若兒你怎麽來我這裏了?”
杜若不好再提保鏢的事,繼續問:“什麽公事讓你愁成這樣?是不是黃通判給你使絆子了?”
要是黃午他爹黃培欺負杜守義,杜若必須要問個明白,幫杜守義出出主意的,誰讓他討厭黃午呢。
“是,也不是。”
杜守義苦笑了笑,伸手捋了捋自己下巴那一小撮胡須。
“爹和孩兒說說唄,孩兒興許能幫你出出主意。”
杜守義看了看杜若,最近這段時間他也能感覺到杜若雖然還是不愛約束,但身上卻多了幾分成熟的氣質,便決定把煩心事告訴杜若。
杜守義:“還不是那件盜竊案,我雖抓住了兩名賊人,但卻始終結不了案。”
杜若:“抓錯人了?”
杜守義:“沒抓錯人,兩人都有很大嫌疑,但偏偏沒找到確切證據,他們誰也不承認是盜賊,怎麽審都審不出結果,所以我很煩惱。”
杜若心說原來是這點屁事,道:“人才抓到幾天而已,爹你有大把時間慢慢審問調查,現在愁什麽?就算一個月沒查出結果,也是正常吧?黃通判因為這個事刁難你?”
這個時代刑偵技術有限,所以官員遇到疑難雜案辦個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屬正常。
杜守義點點頭:“確實,要是平時我根本不用這麽急。但眼下不一樣,我也不是怕黃培……唉!”
歎口氣,杜守義整理了下自己身上綠色官服,臉上都是惆悵。
“眼下又怎麽不一樣了,老爹你就別對我遮掩了。”
“好吧,雖然有些難為情,但為父在你麵前就不虛偽了。”杜守義壓低聲音,
歎息道:“為父我權知眉州也已經快滿三年了,這些年宦海沉浮,半生蹉跎,如今連個緋袍都沒穿上,實在是淒淒慘慘戚戚!”
宋朝的官製表麵上複雜無比,每個官員都有一大堆官銜,其實並不複雜,仁宗時期官名主要分為四大類。
分別是“散官”“館職”“本官”和“差遣”。
所謂【散官】,相當於後世軍隊中的軍銜,這會是“xx郎”和“xx大夫”。散官是寄祿官,用以決定官員品級,穿什麽顏色的官服,發多少俸祿;
散官沒有實權,一般給官宦子弟的蒽蔭官都是散官,宋朝冗官弊病就冗在散官上,大量的散官無所事事,卻在編製內,享受和實權官一樣的高額俸祿,日子無比滋潤。
所以後來神宗“元豐改製”就廢除了散官製度,以至於元朝修《宋史》時記錄宋神宗之前的名臣傳記裏都不錄散官銜。
【館職】又叫館閣官,這類官相當於後世榮譽教授,榮譽博士什麽的,比如包拯的“龍圖閣直學士”就是館職官。龍圖閣在管閣中還是次一等的,最高級的是昭文館和文淵閣,成為執宰一般都會掛著這兩館大學士的頭銜;
職官當然也沒權力。
【本官】也叫“職官”,這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朝廷正式授予官員的官職,比如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卿這些;
但還沒有實權。
真正有實權的是【差遣】,假如你本官是戶部侍郎,但差遣是“知大理寺少卿事”,那你就得去大理寺上班,去戶部沒人搭理你。
差遣不看品級資曆,一些八九品的小官,若是有能力,也會被朝廷差遣至州府執掌一方;同理,那些一二品的頂級執宰,若是宰相幹的不好,也會頂著一二品的高階寄祿官位和榮譽頭銜,被朝廷踢出中央,到地方上任知州。
“相公”一詞本就是稱唿宰相的,但宋朝執宰級高官被貶地方是常態,這些“相公”們被貶到了地方上隻是換了“差遣”,散官、職官和本官幾乎不變,所以人們還是會稱唿其相公,後來這個稱謂就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女子對夫君的美稱。
差遣都有前綴,比如經略、提舉、判、權知、知……高官到“州格”低於自己散官位的州任職,叫“判xx州事”;平級叫“知xx州事”;低級官員到高出自己品級的州任職叫“權知xx州事”。
杜守義現在的官是:朝散大夫(散官,從五品);太常寺少卿(本官,從五品),權知眉州事(眉州州格正五品,所以是權知),他目前沒有館職頭銜。
所以,杜守義還穿著綠色官袍,差半步穿緋色袍。
“和我同年中進士的那批人,韓琦三十多歲就當上了樞密副使,文彥博文相公眼下已經是第二次入主東府當首相了……”
說到這裏,杜守義麵露哀色,連杜若都心疼他,這老哥是仁宗天聖五年的進士,這一屆在文化影響上雖然不及接下來的嘉佑二年龍虎榜,可也是千年科舉極為有名的一榜。
這榜號稱“執宰榜”,出過文彥博韓琦王拱辰等七八位宰相,還有一位包拯。
“老爹你也不要太傷心,韓琦韓相公目前不也是知州嘛,和你一樣。”杜若安慰道。
“能一樣嗎,人家那是以正三品樞密直學士判相州,一朝入京直接就是執宰……”杜守義身形搖了搖,又被打擊了下。
見他更難受,杜若便不再安慰,問:“爹,咱們別急著嫉妒別人,迴歸正題吧。”
“哦對正題。”杜守義眼睛亮了亮,道:“為父我當年也是跟著範公在西北打過黨項人的,雖然有汙點,但功績和資曆還是有的。”
他不是吹噓,範公自然是範仲淹,杜守義年輕時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範仲淹的推官,在西北一起對抗過西夏人,後來若不是犯大錯,他也能平步青雲。
但正因為那次犯錯,宋夏戰爭結束後,他沒機會和範仲淹韓琦一起進京升官,而是被貶到眉山當知縣。
否則杜若和蘇小妹也不會認識。
杜守義繼續道:“眼下就有個機會,成都府府尹孫大人年邁致仕,已經向朝廷遞了告老還鄉帖,朝廷有意從四川本地挑選知州接任。”
他有些激動起來:“縱觀整個四川三路兩軍十三州,隻有我與另一人有資格接任!而且我的優勢更大一些,那另一人連進士都不是,我好歹是天聖五年二甲進士出身!”
聞言,杜若才想起,杜守義是天聖五年進士榜二甲吊車尾,比之一甲探花韓琦,榜眼文彥博差了太多,像他這種名次,大多人終其一生能混到五品官就燒高香了。
而他曾經犯過大錯,還能在這個年齡混到這個地步,其實也是已經不錯了。
“爹你消息很靈通嘛,孩兒問句不該問的,你是朝中誰的人?”
如今朝中文彥博是首相,富弼次相,參知政事是王拱辰,這三位頂級大佬裏,除了富弼,另外兩人都是杜守義同年進士,王拱辰就是韓琦口中那位東華門外唱名的狀元郎。
而富弼,則是範仲淹的鐵杆老搭檔,當年兩人一起主持的慶曆新政,而慶曆新政開始時,杜守義被範仲淹從眉山知縣調進京任秘書省評事,以馬前卒身份參與新政。
……杜若也就是那會和蘇小妹分開的。
後來新政失敗,杜守義和範仲淹韓琦富弼……一起被貶出汴京,輾轉到現在又迴到眉州任知州。
所以杜守義是鐵杆改革派,而現在新政雖然失敗,但朝廷幾位大佬都曾經是新政支持者,都和杜守義或多或少有關係,杜若才有此一問。
“我是誰的人?”杜守義伸手捋須,緩緩道:“朝中相公們雖和我都有故交,但某身為大宋臣子,豈會苟且依附他人?”
杜若見他眼神堅定,不像說謊,便權且信了,心說難怪你不升官,原來是朝中無人。
但杜若這次想錯了,他目前對仁宗朝官場還不了解,雖然慶曆新政時期有很多反對派,但因為時間太短,加之君臣賢明,大方承認新政失敗,所以並未形成黨爭。
目前朝廷內高官們處處以君子行事標準要求自己,對百姓施仁政,對內更是潔身自愛,對官員選賢任能,和自己有仇的敢提拔,和自己親近的反而不敢提拔。
文彥博第一次被罷相時就是被大宋戰鬥力第一第二的言官唐介和包拯聯手彈劾搞下台的,這次他二度入相,第一件事就是把唐介從地方提拔到中央,直接升任知諫院左司諫,包拯的開封府尹也是他擢升。
歐陽修在嘉佑二年科舉時因為錯以為蘇軾文章是自己弟子曾鞏沒把蘇軾文章評為第一的故事在後世很有名,人們誇歐陽修高風亮節,但其實在這會的朝廷中,這是常態。
尤其是文彥博和富弼這兩位賢相當政時期。
但北宋又是中國所有朝代裏黨爭問題最嚴重的,這要等到王安石變法之後,眼下政界還算是一片祥和。
“你小子,哪裏來的這般心思?”杜守義異樣看著杜若。
杜若嘿嘿一笑,自然不會告訴他是從小說裏看到的,推說是看《唐書》學的,他又問:“原來爹是想要升官當成都府尹,可這和眼下這件案子有什麽關係?”
“我兒怎麽犯傻了?”杜守義道,“最多半個月,朝廷就會選出新任府尹,按照我大宋官員選舉法度,任內有大案的地方官員在結案前除非守孝,否則不得調任或擢升。”
說著,杜守義眉頭擰了起來:“我手裏這件盜竊案涉案金額極大,目前毫無頭緒,半個月內根本無法結案,不結案,成都府尹的位置就輪不到我。加之黃培這廝三五日向上麵交一次案情進展呈報,整日盯著我,我想做點手腳,或者用大刑逼供都難以施展。唉……”
宋朝官府辦案不像明清動輒對嫌疑人上酷刑,即便你是包青天,對老百姓身份的嫌疑人也不能隨便上大刑,以審問和找證據為主,有了確鑿證據後,才能打幾十殺威棒而已。
《宋刑統》上是這麽規定的,大多數地方官也是這麽執行的,但畢竟破案手段有限,在偏遠地區,遇到難案,很多官員還是會對嫌犯動大刑,但不會太過分。
動刑確實有效果,但前提是通判得配合你,否則給你打個小報告,動輒就會貶官,履曆上也會有黑點。
“老爹,這個黃培為什麽這麽針對你?你升官了,他也能挪挪窩不是?何苦這個時候給你使絆子?”杜若不解問。
記憶中杜守義這個人在官場人緣還是不錯的。
“哼!這廝是張原的妹婿,這會他當然千方百計為難我!”杜守義憤憤道,見杜若不解,他繼續說:“張原是蜀州知州,就是川蜀唯一有資格和我爭成都府尹的人!哼,不過是異等科出身,螢火之輝也敢與皓月爭輝?”
仁宗朝這會科舉選材並不隻有進士科,還有《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學究、明經、明法等科,雖然進士科最被重視,但其它科也有取解、會試一套流程,考中後也能做官。
當朝次相富弼、名臣張方平都是異等科出身,直到後來王安石變法,才取消諸科,隻保留進士科。
這個張原雖是異等科出身,但資曆和官聲比杜守義高,以正五品的中散大夫知蜀州,當年慶曆新政時他積極反對,如今新政失敗,他官聲更加斐然,這也是杜守義說他壞話的真正原因。
“這就難怪了,換我我也愁啊。”杜若理解的點點頭,杜守義又沮喪起來,杜若安慰道:“不過危機這兩個字拆開看,還藏著機遇,若老爹你能在十五日之內完美破案結案,就是大功一件,成都府尹就非你莫屬了。”
“我兒竟有這等見識!”杜守義驚訝看了看杜若,旋即苦笑:“關鍵是十五日太短了,眼下能查的我都查了,絲毫找不到線索。”
“案子的難點是兩名嫌犯都不承認作案,又找不到他們作案的證據嗎?”杜若沉思問道。
“是。”
杜守義搖搖頭,他看了看外麵天色,已經日上三竿,他得帶領捕快繼續調查,也覺得和杜若說的太多了,便欲起身離開。
而杜若卻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
“我來幫爹破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