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沒有主動出戰之意,這是打算等著我們去進攻。”


    監軍韓守約雖然是個文官,但身在烽煙亂世中,耳濡目染多少也懂些兵法韜略戰陣常識,如若不然就不會被派來做監軍。


    “他們想我們進攻,我們便主動進攻?癡心妄想。我們偏不如他們的意,看他們能怎麽辦。”一名王極境高手當即哂笑出聲。


    他本以為這話非常合理,必然引來眾人附和以及對晉軍的嘲笑,孰料話音落了很久,都沒有人出言表示讚同,這讓他有些下不來台。


    大軍出營列陣後,楊佳妮到了費縣,眾將又聚集在一起,來聆聽楊佳妮有什麽指令。


    “主動進攻的一方,要在接陣途中麵對防守方的密集箭雨打擊,而己方弓箭手又很難一邊前行一邊有效還擊,傷亡不可避免。”


    說這話的是侍衛親軍上將軍陳雪隴,“而我軍軍備優良,強弓勁弩,若是不能以逸待勞,就無法發揮出我們的優勢。”


    弓箭手一邊腳步不停地奔跑一邊射箭這種事,相當於母豬上樹,不可能發生在實際戰鬥中。


    拉開強弓是需要力氣的,又不是打彈弓,哪能那麽輕鬆,就算是站在原地放箭,一般的弓箭手在連續射出十幾箭後也會胳膊酸痛需要休息。


    “陳將軍剛剛還誌在必得,眨眼的工夫就畏懼了?”


    韓守約哪怕不是在諷刺陳雪隴,陰陽怪氣的腔調也讓他看起來嘲諷意味十足,更何況他現在是真的在譏諷、激將陳雪隴。


    陳雪隴懶得理會韓守約,隻當對方是一隻臭蟲、蒼蠅,抱拳對楊佳妮道:“侍衛親軍是否進攻,但憑大將軍定奪!”


    吳俊在一旁不說話。


    他是主帥,陳雪隴一見了侍衛親軍大將軍楊佳妮,就完全無視了他,讓對方直接越級指揮,讓他沒法說話。


    好在也隻是越級指揮,並不是不管不顧讓頂頭上司決定進退——楊佳妮既是西線主帥也是前線主帥,吳俊在楊佳妮麵前隻是下屬。


    楊佳妮沒給陳雪隴答案:“吳帥決定。”


    她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不會在這個時候越俎代庖。


    吳俊心神一振,自己這個主帥的權威總算是得到了來自上麵的認可與維護,看楊佳妮的目中充滿感激,沉吟道:


    “對比晉軍我們軍備占優,強弓勁弩隻是一方麵,兵甲是另一方麵,主動進攻並非不能接受。”


    見楊佳妮沒什麽表情,他接著道:“晉軍兵馬處於極大劣勢,不可能主動進攻。而我們手握優勢若是仍不敢戰,隻怕有害於軍心士氣。”


    士氣可鼓不可泄。


    楊佳妮隻是點頭表示認同吳俊的意見,並未開口下達什麽軍令。


    吳俊當即轉過身,肅然對陳雪隴道:“陳將軍,你部主動出擊,建武軍會為你掠陣!”


    陳雪隴看了看楊佳妮,對吳俊抱拳:“領命!”


    陳雪隴下去後,楊佳妮雖然沒有說話,但眼簾略微耷拉了下來,眸底流露出一些不滿。


    她對陳雪隴與吳俊不滿。


    對在徐州謀劃軍機的楊延廣與士大夫們也很不滿。


    不滿的原因在於,麵對晉軍的時候,他們的態度與戰術戰法實在是太怯懦了。


    這場中原大戰,己方兵力三倍於晉軍,楊魏聯盟手握巨大優勢,而對方雖然靠著耿安國成功渡河南下、東進,但眼下能活動的區域依然局限在中原的東北一隅,在大勢上處盡下風。在這種情況下,己方就該猛攻猛打,一鼓作氣把對方趕迴河北去。


    秦軍行動遲緩,拖延大軍聯合進攻時間,坐看晉軍在義成站穩腳跟,放任對方在東線開展攻勢,讓大好戰機一日日流逝,楊佳妮已是難以容忍。


    ——就算魏無羨有充足理由,楊佳妮的不滿依然濃厚。


    在勝負生死麵前任何理由都很可笑。


    而現在,東線戰場的吳軍都是自家軍隊,沒有友軍需要照顧,沒有魏氏、張京的部曲來拖後腿,正該高歌猛進,給予明明兵力劣勢還膽敢來犯的晉軍迎頭痛擊!


    可楊延廣是怎麽做的?


    鄒縣敗了,就在王載等士大夫的諫言下,下令各部原地駐守,說什麽以逸待勞。


    這是以逸待勞的時候嗎?


    吳軍在沂、密二州是根基不穩,但晉軍在兗州就有根基了?不僅沒有根基,還有袁承誌所部在跟他們對峙!


    這種時候,大軍不是應該立即出擊兗州,與袁承誌內外唿應,尋機與範子清所部決戰嗎?


    就算不能大敗晉軍,也得把晉軍趕出兗州!


    隻要擊敗了晉軍,讓範子清所部滾迴鄆州,距離沂、密二州遠遠的,吳軍還存在根基不穩的隱患嗎?還擔心當地軍民生變嗎?


    吳軍不僅可以穩居沂、密二州,連兗州都能握在手裏!


    而晉軍呢?側翼不保,大勢就丟了一半!


    日後陳雪隴、吳俊所部從東線進攻義成,她從南線進攻義成,魏無羨從西線進攻義成,晉軍焉能不敗?


    至於東線吳軍能否擊敗範子清所部......這是個問題嗎?


    就不說去兗州跟袁承誌所部裏應外合了,單論現在的費縣之戰,兵力兩倍於敵又是以堂堂之師正麵作戰,沒有陰謀詭計奇謀妙法的發揮空間,這都不能戰勝晉軍,那吳軍還跟晉軍打什麽?


    還爭個屁的中原!


    早點迴家種地去吧。


    局勢如此簡單明了,就因為晉軍擺了個守勢,吳俊、陳雪隴這些人便開始猶疑要不要主動進攻......真是豈有此理!


    這到底有什麽好猶豫的?


    優勢巨大,卻連主動進攻的勇氣都沒有,那還打什麽仗?一點銳氣都沒有,一點必勝信念都沒有,那還是軍人嗎?


    這種軍隊這種士氣這種將領,怎麽吞吐天下,如何征伐四海?


    連天元大軍都不如!


    “氣死我了!”


    楊佳妮一想到在鄒縣之戰前,東線吳軍有那麽好的局勢,現在卻讓晉軍攻進了沂州地界揚武耀威,就很想把吳俊的腦袋擰下來一腳踢得遠遠的。


    “真是氣死我了!”


    臉上沒有半分表情,看起來清冷孤傲,站在那裏八風不動的楊佳妮,心裏火燒火燎得猶如萬馬奔騰。


    徐州的還鄉團與民政問題她解決不了,隻能暫時把精力都投放在戰場上,想著至少可以在這裏戰勝趙寧,免得方方麵麵都落了下乘,卻不想在江南所向披靡的自家人這般不經事,這叫她情何以堪?


    ......


    “吳軍動了!”


    咚、咚、咚,不用聽到吳軍戰鼓聲的常懷遠提醒,趙寧自個兒也看見了侍衛親軍的變化。


    數萬人的大陣海洋裏,前列人潮首先逐步分離出來,由前到後隨著移動的將士越來越多,前進的潮浪越來越寬,隆隆的腳步聲與鐵甲碰撞之音漸漸厚重。最開始,黑色海洋中前半部分“漲潮”的時候,後半部分還穩如泰山靜若處子,沒有半點兒漣漪不見絲毫波瀾;


    沒過太久,不斷後推的水波牽動了越來越多的戰陣,還呆在原處海水愈發單薄,直至成為薄薄一層。


    最終,整片海洋再度成為一個統一整體,一個移動的整體,它向反抗軍大軍蔓延而來!


    吳軍將士腳下黃塵彌漫,不多時便聚集成滾滾煙塵,黑色海洋逐漸染上了土黃;而在陽光下閃著奪目光芒的衣甲兵刃,不曾被塵土完全吞沒,帶來的壓迫感依舊深重強烈。


    大陣的整體移動並不快,遠遠看去甚至可以說很緩慢,隊列齊整,談不上嚴絲合縫,卻也橫平豎直。


    它在靠近,一步一步的靠近。


    咚咚、咚咚、咚咚!


    忽的,侍衛親軍陣後的戰鼓聲重了,也密集了。


    於是鐵甲海洋漲潮的速度變快,數萬雙軍靴不斷交替著踩在地上,引出的不再是大地一下一下的心跳,而是大地之身的快速震顫。


    吳軍將士疾步前行,整片海洋往前移動的速度加快許多,哪怕是從趙寧的方位看去,也不再覺得對方前進緩慢。


    反抗軍前陣的一名將領,拔出橫刀高高舉起,用修為之力將聲音傳向自己的部曲:“標箭,準備!”


    在他身後,一排一排的弓手左右難望盡頭,越是往後弓箭愈發強力,從前部有效射程不到百步的普通鐵胎弓,到後排能有效殺傷三百步的伏遠弩,以及最後麵能射五百步的九品符弩,密密麻麻蓄勢待發。


    後排弓弩的射程,往往決定了弓陣的厚度,後排弓弩的射程越遠,弓陣厚度便可越大。


    “標箭,放!”反抗軍將領盯著越來越近的黑色潮線,長刀往下一揮。


    前排引弓搭箭的弓手,手指一鬆,將纏著紅綢帶的利箭唰唰射了出去。


    隨著利箭釘在地上,不斷逼近的吳軍戰陣前,多了一道再明顯不過的紅色長線。


    這一道紅色長線一入目,前排的吳軍將士無不精神一緊。


    他們每個人都清楚,那是生死線!


    他們每個人都可以跨這那道線,但跨過之後,很多人會立馬倒下。


    現在,他們在朝那條紅線疾步邁進。


    他們在靠近死亡!


    沒有人後退,沒有人遲疑。


    他們握緊了手中的盾牌,沒有再去看那道紅線,而是在盾牌後死死盯著不遠處的反抗軍將士。他們都明白,隻要衝到反抗軍將士麵前,就能免於弓箭打擊。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陣後吳軍整齊洪亮而又厚重的戰鼓聲,就像是一鍋陡然沸騰的油水,劈裏啪啦突然炸了起來,變得空前密集。


    “殺!”


    “殺!”


    “殺!”


    嗡的一聲,包括趙寧在內,反抗軍將士尤其是前陣反抗軍將士,隻覺得耳畔好似有爆竹連番炸響,不少人都因為這乍然衝來的聲波狂潮而產生了眩暈感。


    在吳軍戰鼓聲變化的同一時間,數萬侍衛親軍就像是被人在屁股上刺了一刀的野馬,從凡人變成了瘋狂的猛獸,張開嘴扯著嗓子紅著眼大吼,以非比尋常的速度衝向了反抗軍大陣!


    喊殺聲如雪崩,震耳欲聾。


    腳步聲如狂雷,地動山搖。


    戰陣中的煙塵不像是在將士腳後升騰,而像是在帶著戰陣往前飛馳,形如離弦之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一氏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蓬蒿人並收藏第一氏族最新章節